《象人》读后感

时间:
分享

《象人》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象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象人》读后感

《象人》读后感1

  初看《象人》的时候,一是自己惯来对黑白色的偏爱,二是冲着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名字,这次的《象人》,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让我哭了。

  象人不是象,象人不是动物,象人是人。这是影片的主题,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进绝望的夹角时最后的呼喊,却寻求不到解救。就像影片缓慢拉开的序幕:一个相框中的美丽女人,一个接下来绝望的可人儿的母亲,一群喧嚣的大象。伴随着背景聒噪的喇叭声,一个女人的身体被象群踩过,践踏。这个女人,一位母亲,这热带雨林中荒诞的经历,故事的起源就用这样的蒙太奇给抽象带过。然后是冗长的两个小时。黑白画面。伴随让人产生自然的生理嫌恶的哮喘声,变形的身体,丑陋的皮肤,硕大的头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只还是本来面目的左手,丑陋面貌下的美丽圣洁的心灵,夜夜祷告神经的羔羊,被屠杀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无辜的,他像个孩子一样胆战心惊,他害怕人们对他的鞭打,对他嘲笑,他害怕窗户外突然出现的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脸,他害怕哪怕只是一个突然的关门声,他害怕的不敢说话。他随身带着他母亲的照片,一位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女人,然后他又伤心的说:如果我的母亲还在,她一定不会想见我,她……会以我为耻,我,我让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态般的接近他,他却受宠若惊,开心的像个孩子,他会说:那是真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不敢相信,他以为他一生会真的像一个动物般的在阴暗潮湿的低层度过,伴随着衰弱的身体,和沉重的哮喘声。他对窗外教堂的希望,来自于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渴望,可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远的地方,那么近,他看不见,他只能在心里画出它的轮廓,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打造他的理想,一个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理想。

《象人》读后感2

  《象与骑象人》,作者为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坦普尔顿奖旨在鼓励科学和宗教对话,因奖金比诺贝尔高而著称。)

  这本书的读后感,酝酿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到底解决了我什么问题?

  最近几个月我上班都提前半小时,喜欢绕办公区后门走连廊到前门,跟随上班的人流,从广播中听喜欢的音律,有时会观察人流中的人,有时会反思自己,有时也会练习正念。

  也就是走在连廊的某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书的内容,那是因为我一直思考的很多问题和书介绍的内容刚好匹配起来了,而且还在书中找到了令自己一直费解的很多答案。

  最近两年自己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越思考越知道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特别经历了年初父亲的过世和朋友的突然病世,自己更想明白如何去生活。自己有努力的学习西方人的高效,但是又向往东方佛学的无常;一直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又总是疲惫的应付现实生活的蹂躏。

  本书给我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们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境,既要有积极去追求幸福的行动,也要有应付现实困难的勇气。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义为体验生活,积极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通过生活体现,那生活也就有了意义,这应证了《活出意义来》的一段话: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是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并引为一种成就。至于缺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

《象人》读后感3

  最近在读《象与骑象人》,有个有趣的比喻。一个个体的情感与理智并不统一,而是分裂的。感性,或者情感的部分被作者比喻为大象,理性的部分被喻为骑象人。

  大部分情况下,人类自认为自己行为主要由骑象人控制,但事实上,这是骑大象不是骑马,大象可比马难驾驭多了。骑象人会感到无法在违背大象意志的情况下行动。

  大象,包含了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这些心理历程大部分都是自动发生的,无需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或者控制它,甚至要用意识控制它是很难的。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行为都是由“大象”控制的。我们只有少数时间会开启“专注模式”,大部分时间开启的是默认网络模式。我们的大脑会对很多情况进行“自动化处理”,而不是经过专注、仔细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的力量强大。为何强大,因为那是你难以抗拒的默认网络模式。要打破一个旧的默认网络模式,建一个新的,十分困难。

  这与《认知觉醒》中提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的大脑有三重,掌管本能的原始脑,主管情绪的情绪脑,以及主管认知的理智脑。表面上看理智脑是最先进的,但实际上,主管认知的`理智脑形成时间最晚,最年轻,因此在原始脑和情绪脑的面前往往会陷入虽然正确,但力量不够的困境。

  粗暴地将原始脑和情绪脑理解为“大象”,理智脑理解为“骑象人”。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的应该是原始脑和情绪脑,但常常,反过来,原始脑和情绪脑会摆布理智脑,因为它们“力气大”。

  人们常常认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希望通过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原始脑和情绪脑,那你一定会收获满满的挫败感。

  唯一的办法是对原始脑和情绪脑深入了解,循循善诱,让它们理解和认同理智脑的逻辑,巧妙驱动原始脑和情绪脑。就像团队领导,虽然是发号施令者,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和资源分配,队员也很难配合。因此,训练大象达到身心平衡统一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以后行动前可以试着多想想,这一刻做主的是大象,还是骑象人,还是他们一起。多去听听你心里的那头大象,它们想告诉你什么。

  希望你早日达到“人象合一”的境界,和你的大象一起跑到飞起。

《象人》读后感4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他,是一个头部畸形,右臂膨大,右腿沉重的人,在他的周围,人们都叫他“怪物”或是“象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仅此而已。他叫约瑟夫?梅里克,一个爱看书,仿佛一个大男孩一样,天真,善良,纯洁,真诚的人。

  他有一段不一样寻常的经历。他在小时侯,母亲就将他给了一个店铺老板:西尔科克。西尔科克并不把他当作人看待,反而靠让人们参观他当作做生意来赚钱。人们嘲笑、讥讽他,他很悲痛。最终,他在作者弗雷德里克?特里夫斯医生以及众多好心人的帮忙下,在医院中有了第一个家。每一天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好心人来拜访他,他都很高兴,因为,他渴望身边有朋友。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忙下,他去看电影,去乡下居住玩耍……甚至连当时的英国女王也来拜访他。他渐渐觉得自我不再孤独,仿佛一个正常人。有一天,他躺在床上静静地死去了,含着微笑,含着满足,死去了……他的朋友们为他悲伤。

  读这本书前,我以为“象人”有些可怕,但随着我继续阅读,我却觉得他很好,比我们一些正常的人类都好。我痛恨那些嘲笑他、歧视他的人,他们这些人没有怜悯之心,总嘲笑其他事物,异常是那个店铺老板,内心肮脏,“狼心狗肺”这个词语来形容他再适宜可是了。象人虽然外表丑陋,但他的内心却比我们许多人都更善良,纯真。那些人真不应当以貌取人,这是他们犯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可是,那些好心人确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像他们看齐,学习他们的闪光点,像他们一样,拥有一颗爱心。

  我想起了前段时光的一则新闻。一个村庄中,不知谁把很多流浪猫关在许多笼子里,想过段时光杀了他们卖猫肉。那些猫在笼子里低声哀叫,十分可怜。许多人看到后,都无动于衷。但一位好心人看见后,迅速向派出所报了案,随即将自由还给了那些猫。我认为,这个人很有爱心,就像书中帮忙“象人”的人们一样,十分善良。

  这本书很感人,我认为我们也要富有一个爱心,做一个好人。也许就在你帮忙别人时,会结交到一些朋友。

  经过这次阅读英文课外读物,我积累了一些词汇,增长了许多英文知识。以后,我还会买这种英文课外读物来阅读,让自我的英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象人》读后感5

  《象与骑象人》,作者为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坦普尔顿奖旨在鼓励科学和宗教对话,因奖金比诺贝尔高而著称。)

  这本书的读后感,酝酿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到底解决了我什么问题?

  这本书给我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们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境,既要有积极去追求幸福的行动,也要有应付现实困难的勇气。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义为体验生活,积极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义。

  内容介绍:如果单独来看书的每一章节内容,甚至每一小节的内容,它们都没有太多的联系。但运用象与骑象人的比喻贯穿整本书就比较容易看到书的主线。从象与骑象人的比喻开始,了解他们的相处,如何追求快乐,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如何成长,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

  作者知识面太广,所以内容多且杂,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还被卡在心理和道德成长的章节,第二遍阅读才把全部内容勉强读懂,而第三遍阅读的时候才知道整本书内容是如何浑然一体的,这还不包括我不时的翻开随便读读。

  而内容的广也导致不好写本书的总结,加上书中翻译后组织的.语言是我喜欢的,任何一章节似乎已经是浓缩后的精华,想单独去提任何一个我喜欢的内容,都需要从文中摘抄整段出来,否者我提的任何一个内容点,最后都只是浮在水面上冰山的峰尖。

  我个人认为:正确的快乐假设应该是:快乐之道在中庸。关于“综合”这个观念最深刻的一个见解:当人们肉体、心理及社会文化三个生存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时,人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个人在做决定时,往往处于自私的动机,但是如果有一群人持续不懈地想改变这个世界,那么他们的愿景。

2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