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有感

时间:
分享

读国学经典有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国学经典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国学经典有感15篇

读国学经典有感1

  国学经典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论语》、《孟子》、《诗经》……那传承千年的文字记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还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寒假期间,我重温了《教师的国学素养》一书。这本书主要是介绍经典、解读经典,让教师具备国学素养,从而在生活和教学实际中熟练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透过张振鹏教授对国学的参悟,我明白了不仅要读经典、学经典,更要用经典,并从中受益,这才是学习经典的正确态度。教师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应,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国学的妙处。下面我就来谈谈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拙见。

  透过《大学》看人生

  朱子认为,四书之中一定要先读《大学》。程子亦言只有《大学》读好了,才可以读其他三书。可以说,宋明理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学》这部书。而在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都把《大学》作为其人生价值取向的座右铭,用生命去实践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之道--整个《大学》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这九个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后边的一切,都是对它的解释和展开。首先我们要"明德",老子叫作"道",我们要看到自己身上的自性之德,这是修行的第一步。指示自身具有自性之德是不够的,就需要我们"亲民",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从而"止于至善",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

  透过《论语》看教育

  《论语》内容丰富,"主张孝悌等家族伦理,又强调仁义忠信等社会道德,坚持以正名整顿社会秩序,实行德政,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既重人的内在忠信之质,又重外在的礼义的修饰。"此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他独特的`教育哲学也在《论语》中得

  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有一下亮点:一是培养君子。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二是内贤外王的教育思想。"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

  透过经典看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担负起传承经典的责任。国学经典有助于感染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利用低年级学生记忆黄金周,利用碎片化时间大量积累古诗词。上学期,我班学生利用晨诵时间记忆了除《经典诵读》之外的其他故事,《观沧海》、《月下独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古诗大部分学生已经倒背如流。个别学生还通过理解诗意,在晨读课上展示感情朗读。除此之外,我还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简单的国学经典名句:引导学生复习时要知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向别人学习时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潜移默化的渗透,相信会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读国学经典有感2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菜根潭》……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国学使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位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从一句话,从一个动作,从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国学经典总是引领我们不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端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态度。

  国学,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体会,而国学中的精华,一生也学不完。

  《论语》使我们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张“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仁人。《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怎样才是真正地对人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菜根谭》囊括了5000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这是世人对它的评价。“云中世界,静里乾坤;冷静观人,理智处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就是这样,要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的因子,要能够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菜根谭》,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无穷趣味。我觉得《菜根谭》它真的看懂了这复杂的社会,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道德经》是我体会最深的,它总能用一句短小而精辟的话把我们领到另一种美妙的境界,那里都是真善美。这就是国学的力量,在国学中一旦看懂人生,便会使生活升华到另一个水平线——不计较得失,无论世事沉浮,每次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看轻人生的权势名利,看穿世间的繁华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谛,超然物外,你就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句话,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句话也是老子一生的坚守。权势名利都看轻了,世间就安静了。

读国学经典有感3

  在寒假,我读了《国学·诗经》这本书,使我深受感触。再次翻开,“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几个字引入我的眼帘。其中,就数第四单元——家国篇给我的感触最深,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炽热的家国情怀、人间真情,还写出了远在他乡之人的思乡之情。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这句话的意思是:燕子燕子飞呀飞,忽上忽下叫声悲。姑娘就要出嫁了,远送姑娘到南边。遥望不见姑娘影,心里悲伤柔肠断。写出了兄长对妹妹的不舍得,由此也看出了家人的重要。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书中的'内容,可却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自己的家。我的家,可是一个温暖而又和谐的大家庭。爸爸善良、厚道也从未对我发脾气,每当我学习遇到困难时,爸爸会耐心的给我讲题,不厌其烦的说着,一遍又一遍,直到我听会了为止。妈妈更是每天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为我做可口的饭菜……当我在外面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时,父母亲会为我排忧解难。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懂得了成长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可即使是再和谐的家庭,也不可能没有争吵,就在寒假的一天,我不想写寒假作业,正在玩电脑,妈妈就开口说:“别玩了,快去写作业吧!”我不甘心的把嘴一撇,极不情愿地答道:“知道了”嘴上这么说,眼睛和身体从未离开过电脑,10多分钟过去了,妈妈看我还没有停止玩电脑,便生气地喊道:“快去写作业!不许玩电脑!”我只好慢悠悠的转身,妈妈看我动作慢,就一下拔掉了电脑插头。我当时也不情愿,看到这就更生气了,便把头一扭,气冲冲的去了卧室,把门用力的关上,门被弄得叮当响,我写完作业后无事可做,翻开了寒假读物《国学·诗经》看到了家国篇中远在他乡之人的思想情怀,不由得感到愧疚,我现在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对我这麽好,我却还不知足,还与他们发脾气,我真不该呀!要是我长时间不见父母的话,还会这么对他们吗?想到这儿,我便跑过去对妈妈说了声:“妈妈,对不起!”妈妈笑着说:“没什么事,我也有不对,不该鲁莽。”我们都一起笑了起来,妈妈的笑容是那么美丽,温和,里面包含着对我的赞扬,笑声久久回荡着,回荡着……

  家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一首漫长而精彩的人生插曲。它承受着我们的一切。当我们内心受到创伤,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必伤心,因为家成了我们的伙伴,我们的知己。家,是属于我的,唯一的避风港!

读国学经典有感4

  周一的时候,梅老师就指定了10个人参加国学知识大赛,其中也包括我。

  比赛那天到了,我们全都学校电脑房里进行了考试。测试时我发现我有好多题目都不会做,但我还十分阿Q,安慰自己,自己不会做的,别人肯定更不会做。

  可是当测试结果出来时,令我大跌眼镜:我居然只考了34分!这个结果我似乎根本没有预料到。亏我刚开始还笑人家只考了36分,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并没有比人家好多少。这时我才开始后悔,当时比赛前为什么不多看看,为什么嫌麻烦就不看了呢!哎,现在考出了个这么丢人的成绩当初还……哎呀!

  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分数都比我高,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儿。再到排行榜上去一看,其他同学不是90分就是100分,最低的也有80 多分。像我这样——30分,真是比“名落孙山”还“名落孙山”。

  看来,我真的得用功地看一看了,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想得到回报,那是不可能的。老天爷是公平的,他不可能让懒的人不劳而获,只有那些勤奋的人才能拥有自己所想有的东西。就像这个国学大赛,只有多看,勤记,才能考出好的.名次来。一切收获都得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来。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同时我也看到了同龄人中的强者,我们对于那些佼佼者来说,简直就是“井底之蛙”。也许,你在一个小领域内是“鸡头”,但是再扩大范围比一比我们也许就只是凤尾了。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去改正。不要只满足于现状,要充满斗志,时刻准备着,去拼搏一把。

  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5

  《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偷懒不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强词夺理,让他们生气,伤心。看,廖廖几句话,却有着这么深奥的含义,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的聪慧。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女生。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在卧室里看书,妈妈让我去扫地,但我却和妈妈顶嘴,后来还离家出走,我记得当时妈妈吓坏了的表情。那时,我觉得自己好任性,惹妈妈生气、伤心。但是,现在我学习了《弟子规》,一定不会再那么任性了,《弟子规》是一位良师,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弟子规》指导人们的言行,它是中国的活宝,我离不开它。

读国学经典有感6

  我在网上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有趣的书----《所罗门王的指环》,它是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洛伦茨着作的,讲述的是作者与动物之间发生的出乎意料的好玩的事。

  这本书共分为五章,每一章都有每章的特色,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是动物的麻烦,讲述了动物在家里发生的妙趣横生的事,主人公在人群里大叫:“嘎嘎!嘎!”其实是在召唤他的`鹦鹉,人们都非常惊讶地看着他,一会儿鹦鹉发现了主人它飞落到主人身上,大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作者的父亲把灰雁邀请到书房里,让灰雁站在波斯地毯上给它们喂面包,还把斗鱼,书中把水藻的摇动写成水藻碰一碰水中的鱼。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把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写得特别生动。动物与人友好地住在一起,感觉好温馨呀!我的收获是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好段,还知道在动物的陪伴下很幸福,很快乐,所以我希望我也能拥有一个小动物。

  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本书吧!相信你们一定也会被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吸引住的。

读国学经典有感7

  "国学"一词能让人想到的是深奥高深以及敬而远之,而一想到"国学"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儒家的孔子、孟子之学说,以及道家的老子、庄子的学说。而《国学的天空》这本书讲的就是儒家的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道家的老子的智慧、庄子的逍遥。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讲述,而我所要讲述的只是其中的几个让我感受颇深的分点。

  首先是孔子的真诚,孔子是我们最耳熟能详、最熟悉的国学巨人。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所教授的是什么呢?孔子的智慧又体现在哪?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诚,二是重视知识和教育,给予理性思维极高的评价。"真诚"一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无数次说要待人真诚,但是真诚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书中提到真诚的最高目标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并且说这是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如此便可见要真正做到真诚的难度了。

  在谈孔子的真诚时,有一点谈的是珍惜时间的,这大概算是十分常见的话题了。但在看到其中提到的浪费时间的两种情况时,我感觉很有意思。浪费时间的两种情况,一是无聊,二是一群人在一起说无关道义的话,卖弄小聪明。第一点无聊我感觉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无聊便是在那里发呆什么也不做,或者说什么也不想做,白白的虚度了时光。现实生活里我们不就是这样的吗?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我们不会去想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有什么能做,我们要做什么,而是坐在那里放空自己,在那里希望时间飞快的流逝,感觉在等一个节点,等过了那个节点我们就不会无聊,有事可做了。然而,在那里发呆的时间其实也可以做这些事情,但是却让我们白白的虚度了。我们的生活中不应该出现无聊,所谓无聊,只是我们不想去干什么,当我们无聊时,我觉得我们可以去仔细的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干什么,(fsir)尤其是现在的我们,我们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我们即将面对的是高考,我们没有权利去无聊。而第二点现在也是很常见的,经常可以看到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开玩笑,或者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就是那样也能聊上两三个小时。而在这两三个小时之中所谈的内容,我们可以谈完就忘,这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那些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只是说些什么让时间过得快些。

  然后就是"诲人不倦"这个词了,书中说这个词可以用于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上级对下级或者是同仁之间。我觉得这个解释很新颖,但又觉得应该是在情理之中,只是我没有去想过罢了,因为我一直以都觉得"诲人不倦"应该使用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却没有想过这个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还有同仁之间。然而现在仔细想想觉得的确如此,父母在我们出生之后便开始教我们说话、走路、做人,他们一直耐心的教导不会不耐烦、甩脸色,反而是我们,我们将他们的教导不当一回事,对他们甩脸色。而上级对下级,上级在教导下级做事情时,也会十分有耐心、真诚的教导下级如何去做好事情。而同仁之间互相帮助,也是很常见了,比如说在我们班上,大家互相请教题目的'时候,教导的同学大多会十分有耐心的教请教的同学写题目。

  有一个小标十分吸引人,这个小标是"老师帮不上忙",这其中提到了老师教不的两种学生,一种是自己不愿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人,第二种是乡愿。第一种很容易理解,老师遇到了这种学生那也是真的十分头疼,教也教不进去。第二种"乡愿"是什么意思呢?乡愿是伤害道德的人,是一般所谓的好好先生,乡愿是不真诚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这样的人油盐不进,也是很让人苦恼的了。

  真诚倒真的是一样十分重要的东西,一辈子都不真诚,一直在演戏、作秀长此以往,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脸上一直戴着面具,面具后面的脸也许自己都不认识了,自己脸上带了多少层面具也不记得了。脸上带着面具不管做什么表情都是有些僵硬的,就是因为这种僵硬不真诚的人也只能交到不真诚的朋友。向人请教需要真诚,不然顶着一副虚假的面孔谁愿意真的教你呢?与人交友需要真诚,谁也不愿意交一个心怀不轨的朋友。

  接下便是自我修养,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就是: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而这在现在是十分难得的,因为我们总是会在了解到事实真相前,不自觉地去凭空想象猜测这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有时会在与他人争辩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哪怕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会去相信他人、不会去了解他人的想法、解释;有一些人也会十分顽固地拘泥于一种思想,不去接受新的思想,将自己藏在一个圈子里不去接触外界;而自我膨胀是很常见的,有些人因为一点成就,甚至没有成就只是自己的臆想,也会沾沾自喜感觉自己最厉害,这时若有人再去吹捧,那就更了不得了。而孔子却完全没有这四种毛病,也怪不得有着"圣人"之名了。

  而"孝敬父母"这是一个不能熟悉的话题啦,但在《国学的天空》之中给出的解释却是十分吸引人。它首先提出的是孝出于天性,它说孝是我们生就有的,我们天生就有着孝的特性。而且书中提到了如何去孝顺父母,它所说的并不是愚孝,而是仔细地列出了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第三遵守社会规范。有一些人对于父母是敷衍,他们不在乎父母想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他们就算是所谓的孝顺父母也只是表面上,心里也许并不那么孝顺;而有一些人他们从不与父母交流;还有一些人是愚孝,他们不管父母说的是否正确都会去遵守;这些都是要不得的。书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那就是"孝与健康"书中的健康并不是父母的健康,而是子女的健康。我们一直觉得孝顺父母便是要让父母身体健康,但是子女们身体健康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因为父母他们总是会担心的子女,子女身体有一点儿什么问题父母都会十分担心,而不让父母们操心自己的身体,这也算是一种孝顺了。法与情这倒是从古至今十分有争议的话题了,而本书中提到儒家的观点是你要出于内心的情感保护父母亲,但是如果法律判父母亲有罪,也不用抗拒,做错事应该负责任,这才是正确合理的态度。也许不用"大义灭亲,法不容情",也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也是一个好方法。

  这本《国学的天空》读完让人受益无穷,书中内容十分详尽而我所写下的只是书中的一点点内容。好的书需要人反复诵读,闲暇之于这本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读国学经典有感8

  今天,我看过《经典朗读大赛》后,发现,好多的国学,在我的眼里,都是一片模糊、朦胧,即使我学过的国学,他的庐山真面目,由于我身在此山中,所以依然看不全,看不透。

  《“国学小名士”经典朗诵大赛》里的人主要包含中学生,他们的国学积累出乎了我的`意料。我熟悉的,我不熟的,甚至还有生僻的居然都会。真可谓是无事不知啊。这让我体会到了他们积累国学的多少,他们不只是会背古文,还理解国学。

  国学,是一个在渐渐消亡的一门知识,从过去的家喻户晓,到现在的没人知道多少。国学中的意义也被人更改,就比如说,有的人看《孙子兵法》,却利用《孙子兵法》想怎么让自己升职。国学现在就像天边的彩霞,看上去美好,可是却转瞬即逝;又像地上的花朵,闻着香气扑鼻,可有怎么样?依然随时会凋谢、枯萎。但是如果想挽救国学,传承国学,那只有让阳光不再溜走,让花儿分撒种子,这样,重拾遗弃的明珠,才能挽救国学,让国学继续传承下去。

  现在的国学,只有往下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发展下去,可是光背是没有用的,国学,是靠做到的,国学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行。

  但是,如今,人们为什么学国学呢,我猜,可能是为了传承国学、为了完善自己的品行而学国学,但是真正这样想的人又会有多少呢?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少年,就只能担任起传承国学的事,让国学不再像小花、彩霞,而让他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样,扎根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中。

读国学经典有感9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因为国学知识竞赛,有幸欣赏了此书。

  “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它还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一天,我回到教室,看见一个同学从我的桌边走过,我的铅笔盒被他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地上,只听见“叮当”一声,破了。我见了,正想冲过去发作,但想到了最近正在读的中庸,我的心头,似乎有甘露浇灭了怒火。我毅然走过去,把铅笔盒捡起来。给了一个灿烂的微笑……从那以后,我和他成了一对最好的朋友。

  《中庸》,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庸》,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庸》,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一个“中庸”的之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10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开书,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

  《国学经典诵读》你们读过吗?这本书精选了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典中的精美华章,这里有最美的古典诗词……

  读完了《国学经典诵读》,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了如何修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事;让我知道了要珍惜时光,让我明白了要努力学习……《国学经典诵读》中,每一句话都蕴藏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细细地去品味,总能从其中悟出一个道理来。

  其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了我们:自己每天是否多次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的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呢。——你答应过别人要做的事,是否完成呢。老师传授给你的知识是否想过,复习过。

  曾子说过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中。现在我知道了,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答应过别人的事要尽心竭力的完成。与朋友交往要信守诚诺。

  同学们,学不可以已。茫茫书海,好书难求,愿《国学经典诵读》这样的好书多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与圣贤为伴。与经典同行,做有道德的人。

  读国学有感13

  作为炎黄子孙,我挑一盏蜡黄的灯,拂去粒粒纤尘,骄傲地翻开德的典籍,追根溯源,如数家珍。走进先贤的世界,我昂起头,当之无愧的纵情歌颂着……

  中国是德的国度,是德的故乡。五千年了,我依然爱这土地,爱这历史悠悠的烟云,爱这亘古不变的美德与情怀。

  人生在世,何以安身立命?一技在身不如一个“德”字。德,便是安身立命的堡垒。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宁,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存。中华十德即“忠、孝、仁、智、信、礼、义、勤、勇、廉”。

  孔融让梨、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小小年纪便用行动诠释了“礼”的内涵。没有粮食,便挖鼠洞食草籽,渴了,便啮雪止渴;冷了,便以羊毛取暖;累了,便抚摸着汉朝旄节,告诉自己“忠”是什么,并肯用19年时光去实践。与苏武同行,我找到了“忠”的真谛。

  要论重情重义,那非关羽莫属。自年轻时投奔刘备,对刘备便极其忠诚,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复归刘备。他七尺男儿,满腔热血,手挥青龙偃月刀书写“义”的经典传奇。与他同时期的军师诸葛亮也是一代英杰,他是神仙的化身,是智慧的帷幄者,是忠诚的代言人。

  郭子仪注重修养身心,有勇有谋,在宦官专权、互相倾轧的唐王朝内部,他文武双全、忠君爱国、赤胆忠心、处处以大局为重,对人对事忍辱负重,素淡谦恭、居功不傲。他的德行与素养是“君子”二字最美的注脚。

  桃李满天下的孔子周游列国,讲求仁政;千古仁君赵祯也是一代“勤”的典范,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汉文帝刘恒曾亲尝汤药,以孝心感化天下人;宋词大家晏殊诚实中直,足以流传千古……

  中华五千年,名不虚传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温润如玉的君子,他们知礼仪、懂文明、重修养、以德立命、以国立心,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真男儿!他们追根溯源、破旧立新,将深爱的已融入血液的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连绵成我们的血脉,铸造出我们的铮铮铁骨。他们是有根的真正中国人!

  13亿华夏儿女的德行与情怀结成火红的中国结,高高地挂在天空之中,日月同辉。

读国学经典有感11

  今天下午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叫《包拯辞官事双亲》。

  讲的是包拯是个孝子,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建康县知县。但是因为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包拯想时时待在父母身边,便推辞不去。后来又得到监督和州赋税的职务,父母还是不想和他去赴任,于是包拯辞官回去奉养双亲。过了几年父母去世了,包拯在家乡守孝了三年。三年后,还犹豫不忍离去,乡里的'人多次劝他,又过了好久他才去做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包拯为了侍奉在父母身边连续两年次拒绝做官,直到父母去世以后他还守孝了三年。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原来我们全家生活在深圳,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想落叶归根,所以回到了老家。妈妈担心我们便向老板提出辞职,老板三翻五次的挽留,并加工资希望妈妈能留下来,妈妈想到我们依然决定辞掉不错的工作回家。这不正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吗?

  通过这两个故事便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帮父母减少负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穿衣服、帮父母扫地、洗脚等这些小事做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帮父母做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读国学经典有感12

  妈妈很早的时侯便帮我买了一套《国学小书院》,一直没时间仔细读完,这些天和妈妈一起阅读读出了许多不懂的道理。

  我最先阅读的这本书的内容包含了:三字经·弟子规。许多的小朋友一定听过或者读过,其中几句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好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中的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坏;如果从小么有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战国时,孟子的妈妈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子的妈妈就割断了织机的布来教育孟子,正是因为如此,孟子从此发奋学习,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小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是 不应该的,不是有一句话: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以后什么事都无法去做,怎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为美玉的.同样,一个人如果不经过教育,是不会懂的知识和道理的.

  三字经教我们要去努力学习,喜欢学习,弟子规教我们的`便是做人的道理!最有代表意义的是这几句,小朋友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它们的意思是,父母叫唤你的时侯,应该及时回应,千万不要拖拖拉拉.父母交待的事情,应该马上去做,不要偷懒。父母教育我们的时侯,我们应该恭恭敬敬的听父母对我们的责怪应该虚心接受,不应该顶撞父母;以前,我经常因为一些事情会和妈妈斗嘴,现在我明白做为一个孩子首先要懂的爱父母,不让父母难过伤心,还要做一个行为言语谦和,说话做事讲究信用的人。

  弟子规中有几句也是我所喜欢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通过阅读,我明白了很多生活学习的道理!通过阅读,我懂的了如何成为一位好孩子.好学生!通过阅读,我明白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通过阅读,我爱上了读书,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后,我会更加的多读书,读好书!成为真正的"读书郎"!

读国学经典有感13

  国学充满了美,里面有优良的品行得到我们学习,有充满趣味的美食文化可以品味,也有有趣的文字谜语等都体现出国学的美。

  在国学里我知道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当有我惹父母生气了,我会自己大声背给父母听,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开心一笑。这就是国学教给我的要做一个有美德的孩子。

  国学里有对美食的描写,在节目里我看到了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爱吃,在他的诗歌里把螃蟹写成了“横行介士”“无肠公子”多么有趣又得体的名字呀!我学到了古代文人这样有趣的表达,也看到了他们对美食文化的热爱,作为一个小吃货,在吃的同时我也应该向古人学习真心的投入自己的情感。吃也能吃出一种饮食文化。妈妈说这也是对生活的爱。

  国学里面的文字游戏也很有趣,一个“日”字居然有那么多的猜法,连对话都是用谜底,我最爱猜谜语了,这个节目立刻更吸引了我,国学的魅力真的很大,在里面王安石和王吉普的对话,用的`是一个字谜,表达出的文字却是不同的,真的很有趣,更激发了我对字谜的兴趣。

  在里面我还了解了很多节日的风俗,从古到现在,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统,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还有激励我们学习的人物,让我们怎样去做一个有美德有理想的学生。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去传承国学里面美好的一切。

读国学经典有感14

  也许这本书的题目有点长,但其中的关键词很容易就能找到——“感动”,对!就是这两个字。感动是什么?它能融化那些心如坚冰一样的人,它能使人激动得流下热泪……

  这本书一共有100篇故事,即使那些故事有长有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令人感动,母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哥哥和弟弟的手足之情,朋友与朋友的友谊……

  当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我就被它迷住了,并不是因为那精美的插画,而是那些文章让我震撼了即使是生活中的细节,也充满着爱。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是:

  “我”和弟弟去沙池玩,一个比“我”大的孩子说我们占了他的位置把“我”推倒了,弟弟立即站在“我”的面前,张开双手,大喊:“不许伤害我哥哥!”一个只有几岁大的小孩子,竟然做出了这番举动,可见他是多么爱他的'哥哥,即使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那种能力去保护哥哥,这也许是人的内心最纯真的地方。

  看着看着,不知何时,自己的眼眶开始有些湿润,那并不是因为眼睛累了,而是我感动了。

  也许你不知道,就连平日母亲为我们做饭、洗衣、扫地……也是在爱我们,父母的训斥也是在爱我们,而我们却回报了他们什么?对饭菜的挑三拣四,对于他们的训斥加以还击……妹妹年纪小,爸妈给予多一份的关爱,就觉得爸妈偏心,不爱我了,而心存叛逆,甚至由此不喜欢自己唯一的亲妹妹。多傻,多幼稚啊!

  看完这本书,我真有一种想拥抱父母、拥抱妹妹的冲动。

读国学经典有感15

  读《国学小书院》有感妈妈很早的时侯便帮我买了一套《国学小书院》,一直没时间仔细读完,这些天和妈妈一起阅读读出了许多不懂的道理。我最先阅读的这本书的内容包含了:三字经·弟子规。许多的小朋友一定听过或者读过,其中几句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好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中的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坏;如果从小么有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战国时,孟子的妈妈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子的妈妈就割断了织机的布来教育孟子,正是因为如此,孟子从此发奋学习,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小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不是有一句话: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以后什么事都无法去做,怎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为美玉的`。同样,一个人如果不经过教育,是不会懂的知识和道理的。三字经教我们要去努力学习,喜欢学习,弟子规教我们的便是做人的道理!最有代表意义的是这几句,小朋友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它们的意思是,父母叫唤你的时侯,应该及时回应,千万不要拖拖拉拉。父母交待的事情,应该马上去做,不要偷懒。父母教育我们的时侯,我们应该恭恭敬敬的听父母对我们的责怪应该虚心接受,不应该顶撞父母;以前,我经常因为一些事情会和妈妈斗嘴,现在我明白做为一个孩子首先要懂的爱父母,不让父母难过伤心,还要做一个行为言语谦和,说话做事讲究信用的人;弟子规中有几句也是我所喜欢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通过阅读,我明白了很多生活学习的道理!通过阅读,我懂的了如何成为一位好孩子。好学生!通过阅读,我明白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通过阅读,我爱上了读书,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后,我会更加的多读书,读好书!成为真正的"读书郎"!

2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