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后感(1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断舍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断舍离》读后感1
《断舍离》这本书本来是日本一位作家写的有关心理学的读物,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家居收纳内容,所以“断舍离”三个字常常被当做大扫除的原则。
断舍离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房间的清理,更是对心灵的净化。通过整理房间的思考,达到某些诸如“想明白了某些人生大道理”的目的。
断——不该买的别买;舍——不该留的别留;离——不该想的别想。所以,断舍离的最终结果,是房间变得干净整洁——达到它的途径,是通过减少房间里的物品,而不仅仅是整理。那么具体到日常家居整理中,我们又应该怎样断舍离呢?
断
切断房屋杂乱的源头,不让房屋有变得更乱的可能性,称之为“断”。换句话说,就是剁手——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够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很少。用购物这种方式促进大脑多巴胺的分泌,似乎是让我们感到开心的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
这种追求快感的购物,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买来的东西没有用,扔了可惜,留着没处放。这些曾经让我们快乐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让我们烦恼。曾经我们把它叫做“美物”,有一天终于变成了“杂物”。
所以,断舍离的第一步,是停止购物——凡是非生活必须品,都要停止继续购买!
舍
这是在整理房间的过程中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将“断舍离”理解为“该扔就扔”,这其实是对断舍离的一种误解。所谓的“该扔就扔”,其实是“舍”,它只是断舍离的一个环节而已。
什么样的东西该舍弃?总体来说大概有三类:
1.让人感到不快乐的物品,比如前任留给你的礼物,记录你和闺蜜闹掰的照片,公司领导当众甩在你脸上的一份报表等等。如果这些物品让你每次看到都会勾起并不美好的回忆——那就该和它们说再见了。
2.已经不需要的物品,比如一条过时的裙子、一本读完并且不打算再读第二遍的书。这些东西曾经是“美物”,现在已经成了“杂物”——和上文提到你追求快感购物的内容相比,这些东西变成“杂物”的速度要慢一些。不过,现在也是该它们的.时候了。
3.暂时用不上的物品,比如一顶野营帐篷——虽然你从未参加过野营;或者一件超低胸的T恤——虽然你现在胖到根本套不进去。
这些物品是你留给自己的执念,一方面也许你永远也用不上它们;另一方面,也许等你需要的时候你会有更好的选择。所以,凡是那些“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东西,也应该舍弃了。
离
离是对断和舍的一种升华——那些回忆虽然痛苦,但是我好舍不得;购物是我唯一的娱乐放松,我怎么能放下;穿上这件衣服是我的目标,没了它我还靠什么支撑着减肥……你有一万个理由拒绝断舍离,但是我只有一个理由坚持——我是在为今天而活,不是为了糟糕的过往和遥不可及的将来。
当你的生活不再因为物品而喜或悲,当你脱离了对物品的执念,你就做到了断舍离。
《断舍离》读后感2
我推荐的这本书叫《断舍离》。“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现在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我们做的不仅是简单的家居整理,更是践行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一直隐藏在内心的对生活之美的认同。
橱柜里、餐架上或者冰箱中囤积的无用之物,家里随处堆积的废品破烂,还包括精神层面上那些不适宜的过剩观念,或是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谴责境地的消极思维或情感纪念物。只有放手这些东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手机上的淘宝app无数次装了删删了装,装的原因是感觉又要买东西,删的理由是发现这玩意儿不知不觉间消耗了大量的注意力。只要打开淘宝,光是浏览收藏店铺的新款预告和店铺微淘都有莫名其妙的愉悦感,哪怕你不买心理上会特别期待在路上的`包裹,那种收到快递后打开的一瞬间最为满足。只是这种满足感转瞬即逝。所以当我第一次接触“断舍离”概念的时候,是惊为天理的。因为我被准确无误的戳中了痛点。
在现在生活上,当我看到这本书是《断舍离》,它对我的启发更多的是认知和心理上的重建,让我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背后隐藏的潜意识和心理。断舍离最具挑战性的不是收纳、不是整理、也不是不买不持有;而是从心理上对认知、对选择、对价值观的梳理,从而达到现实生活中的精简。断舍离道路上,最大的挑战是应对自己的心魔——对持有的本能渴望,人天性里的惰性与贪婪。
但好在,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努力,就一直有成长。
未来会更好,我相信。
《断舍离》读后感3
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再完美的婚姻,夫妻双方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山下英子老师这本《最该断舍离的是丈夫?》则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去梳理一下夫妻间的关系。婚姻的开始都是你侬我侬的,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地鸡毛,从乍见之欢到相处不厌真的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书中作者揭露了夫妻关系相处的四个阶段。大家不妨可以去对应一下,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夫妻争吵往往都是鸡毛蒜皮小事引起的,比如谁的东西占地方多了,比如谁把刚弄好的房间弄乱了。妻子慢慢嫌弃丈夫以及丈夫的东西,丈夫虽内心清楚却很难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夫妻慢慢地从对房间的杂乱无章视而不见到置之不理,再到说好收拾却一再拖延。
在这个过程当中,夫妻双方的关系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由物及人,夫妻关系也变得紧张。书中说妻子应该有两大擅长,一是擅长烹饪一是擅长整理。但两者都很擅长的人太少了。
夫妻的婚姻模式有本能型婚姻,即没什么感情也不离婚,就这么得过且过着。有情感型婚姻,算是过得幸福的了吧。最可悲的算是死缠烂打型婚姻,二人互相忍让,因为一些原因而不离婚,就互相忍耐着僵持着。
书中说"散漫无序的居住空间,物品杂乱无章,是愤怒的积攒。死气沉沉的居住空间,物品堆积如山,是死心的累积。
“断舍离,显得尤为必要。断舍离,不是一味地强调扔东西,而是想要从内心上改变一些关系。比如跟物品的关系,跟空间的关系。乃至跟丈夫的关系。想来恐怕没有哪一个丈夫愿意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里生活,对吧!
夫妻关系中女性总是容易患得患失,担心不够,害怕失去。人们想要改变却又对改变感到不安。不安就是烦恼的根源。世界上没有多少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心中要知道世事无常,且能接受无常。能坦然地接受无常变化,就是成熟的开始了。针对那些没有感情却仍苟延残喘的.婚姻,就是如此。大家不接受的不过是自己自尊受损,而非感情婚姻本身了。
物品杂乱,物品过剩,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和物品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和物品都建立不好关系,何况活生生的人呢!想要重新建立与家人的交流,改善关系,从打造一个空间开始。用“断舍离”创造时间的间隔,语言的余地,交往的距离。无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都需要一定的间隙。
断舍离,不是要真的抛弃掉什么人。
断舍离,是对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断舍离,就是改变个人与物品间的关系。
所以,如果感到焦虑烦闷,那就试试整理房间,整理衣橱,整理的过程就是一次心情断舍离的过程休整。
愿看到这本书的每个人都可以活得自我又酣畅愉悦!
《断舍离》读后感4
最近读完断舍离感想很多,觉得断舍离本质上是一场修行,是一种动禅。通过收拾房间这微小的事情,去追求本心,追求那个被生活杂事埋没的自己,进而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从我自己说起,以前的我可以做出一些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的东西,很新的东西,现在的我却因为各种忙碌,渐渐遗忘自己可以做什么。做的东西总是别人做过的,脑子的那些创意被生活打败,被工作占满,原来层出不穷的想法渐渐变得麻木。随着生活的繁琐,我不知道我是谁,我该做什么,脑子里很多想法但是总不行动,总有一万个理由给自己偷懒,让自己如温水煮青蛙般变得平庸或失败。人生很难有以前的成就感和期待感,日复一日重复的机械的活着,自己越来越平庸,失去了鲜活。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其实也就是断绝那些自己不需要的外物来干扰自己正确的方向,不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很多岔路,迷路让我无法前进。人生应该是一个方向越走越深,越走越是桃源之地。从家里的杂物开始,哪些东西是不需要而因为自己一时贪便宜或者一时兴起多出来的杂物,在那里我们可能几年都不能用到。这些杂物也是有气场的,跟人一样,越是积极阳光,吸引来的.正面能量越多,这些杂物一直被尘封,被遗弃在角落,他们产生的"阴",也就是负面能力越多,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你难道不会被影响吗?行动起来,先从那种怎么看都不会用的开始,一点一点减少这些垃圾对自己的影响,让他们去到有用的地方,绽放自己的光彩。而你的光彩越会因为慎重对待所有物品,而渐渐产生更亮的光芒。人应该有价值,物也是,希望大家豆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再麻木地活着。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说深一点,也是舍弃对一些事情的执念,对于我生活的经验来说,大多数时候可能是因为自己在某方面能力不好,又恰好踏上了这个旅途,就强迫自己上路,在路上因为没有获得成就感,总是三心二意,找小路,然后不断的迷路,不断的重头走。手上握着很多东西,却没有一个东西让你真正的感到成功、自信、骄傲。你越来越不自信,畏首畏尾,做事越来越随波逐流。生活之于你来说就像一个笼子一样,感觉自己在四处碰壁,碰到又缩回那个安全地带。让我们通过思考通过行动,整理出那些杂物杂念,舍弃他们,留下自己最想做最擅长的,把自己修炼得更加优秀,更加自信。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当你真正做到舍了,你会达到一种“谨守初心”的状态。人生的道路无比清晰而光明。
断舍离的关键法则有两点:
以自我为轴心
时间轴在当下
即:我现在到底要不要用它?这个”现在“可以是一段时间,也可以是一天,一个月,由你自己决定。在判断是否可留的时候,主角永远是自己,而时间是现在,是当下。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心,都能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断舍离》读后感5
清明假期过得有些凌乱,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尾(囧),也没有更新文章。今天想分享一本去年比较流行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说起断舍离,第一次是从《乡村爱情10》里面看到刘大脑袋拿着这本书在床上阅读,当时他正在酝酿要不要生个孩子。第二次是朋友老董聊天时候提到,以他的亲身经历如果在经历了N份工作以后,最终想清楚回到东北发展。
开年就读了这本书,迟迟没有写感受。因为这本书讲的道理非常简单,难的是去实践,方可知行合一。笔者经过实践,觉得自己有收获,所以想分享出来一些书中的和自己的观点,也许对您有些帮助。
所谓“断舍离”: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现在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其实,讲的是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东西,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将杂物扔掉,以至达到极简的生活,在实践断舍离的过程,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升华。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两个要点,第一以我为中心,第二以当下为时间点,除此以为都是多余的东西,要送出去或者扔掉。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破烂分三类:1、不用的东西——会念咒的束缚人的淤泥2、还在用的东西——一滩混乱的淤泥3、充满回忆的东西——散发出强大的气场。
简单粗暴的理解,不好用的过期的的都扔掉,质量不高的物品要替换,睹物思人的东西可以暂时锁起来,不要被它的气场影响,以后也要送出去或扔出去,只是充满回忆的物品,扔掉的时候请对它说声“谢谢”。扔不掉的是自己移物品上面的情感,并因此充分了说明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再次强调,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因此,1、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2、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
扫除:分为收拾,整理,扫、擦、刷的打扫。在断舍离的世界里,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正式,而是扔掉,当你把无用的影响你的气场的东西都扔掉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自己的更新和升华,放下念念不忘的情感,不要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不要深陷在过去的情感里。断舍离一切负面磁场,给自己减负,才能放开脚步轻松的向前走,去迎接新的目标和挑战,与迎接新的情感。
《断舍离》读后感6
老师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断舍离》,一本在网络上传的很火的书。当天晚上我就从淘宝上买了,然后第二天中午就拿到手。书很小,也不厚,排版很稀疏,如果玩命看应该两个小时就能看完。总之,第一感觉很失望。趁闲暇的时候读完全书,然后就彻底失望了。
这本书通篇就讲了一件事,就是“扔东西”,很佩服作者,可以将这三个字扩展成一本书,并且还能让千万读者为之推崇。或许,大家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需要“断舍离”的东西太多了,可是好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妄想通过读一本书来改变这种陋习。其实,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只要不能减少内心的欲望,读多少断舍离的书,都是白搭。
其实,从今年开始,我已经开始了物质上的断舍离了。把不重要的东西扔了一部分。然后,把我喜欢,不喜欢的书籍,全部打包放到地下室。接着把书架也拆了。书房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接着,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四五张银行卡全部注销了。(别问我为什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因为银行的办事效率太低了,每次排队都一个小时以上。)手机软件也只保留最基本的,把最浪费时间的App全部删了。等我断舍离的差不多了以后,堂妹推荐了这本书,我看后,发现我的做法与书中的不谋而合。
可是,当做完这些后,我发现内心还是不轻松。后来我才发现,物质上的断舍离好做,但是内心欲望的断舍离难舍。生活在尘世,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填满,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欲望,不过是虚荣心在作祟罢了。对人生的进步起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意义。而心里的那些正能量也被这些世俗的想法消耗殆尽。鲁迅说过一句话,我感觉很有道理。他说:“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义的朋友。”所以,我又从内心真正的审视自己。哪些是该拥有的,哪些是该舍弃的,一一列出来,逐一整改。
从此,我将自己的精力聚焦。除了工作,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提升自己和陪伴家人。不再违背内心去讨好那些不值得去讨好的人,不在毫无意义的饭局上喝得酩酊大醉,不再关注那些明星八卦去获得所谓的谈资,不再去趋炎附势而建立所谓的人脉。真的',当自己真正去遵从内心的想法去做这件些事情的时候,才体味到断舍离的真正的意义,才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内心的充盈和富足。物质和精神的断舍离感觉自己又一次的涅槃。真好。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生命已到了一个阶段,我不想再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我只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只专注于爱自己喜欢的人,只专注于读自己喜欢的书,只专注于和自己喜欢的世界朝夕相处。”
《断舍离》读后感7
乍看到《断舍离》并不理解其意思,只觉得说的似乎应该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断舍离说的是一种超级整理术。
说到整理,一下就让我想到了收纳。在收纳方面,我虽不是什么专家,却也不是将家里搞得脏、乱、差的专家,然而这种整洁却是建立在花费大量时间上的,刚刚将衣柜整理好,也就是两三天,衣柜就又恢复了原样。这也是常常令我苦恼的事情,却丝毫没有办法,隔一周,依旧将所有的衣服翻出来,折叠好,继续进衣柜。三五天后,又会变得乱糟糟的。对此,我常常责怪领导,是他找衣服时,给翻乱的,而同时,翻乱后又不及时整理。
书中所说的`断舍离,指的是把那些”不必须、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决、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我是一个十分恋旧的人,整理衣服的时候,每每看到不穿的衣服,或者穿旧的衣服,却从来不会将其扔掉而是依旧叠好,放到衣柜里,总觉得扔了可惜,可是放着有用吗?其实也没用。虽然想着或许哪一天旧物改造的时候,会用到它,可是繁忙的工作中哪有时间去做旧物改造,旧衣服收了两三年,甚至更久,却也在一次大清理中扔掉了。而这些年,造成家里繁乱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所占据的空间,与收纳整理它们所花费的时间。
在没有看《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茶几上的东西不能再精简,虽然看着总觉得有些不美观,可是烟灰缸是平时用来放瓜子皮、果核等废物的,纸巾肯定是不能精减的,吃了水果后,拿一张纸擦手非常方便,剩余的三种零食,更不能移动,放到其他地方会忘记吃,久而久之就会坏掉。可是,看了《断舍离》后,我做了新的改变。将瓜子、榛子现南瓜子换到了小容器里,这样占据的空间比较小,看起来也整洁了不少。烟灰缸直接放到了茶几下面,用的时候再拿出来,或者在看不到烟灰缸的时候,就会直接将果核扔到垃圾筒里。如此一整理,茶几上,虽然没有做什么精简,却也比原来看起来整洁了许多。
看到漂亮的有意思的购物袋,我常常会保存下来,舍不得扔掉,可是这些东西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而基本用不到。将这些东西清理掉,发现空间多出了许多。
在看《职来职往》的时候,有一个女生,说她喜欢整理电脑,将文件夹分类分得特别清楚,其实这也是一种整理术,如此可以让工作变得很轻松。
书中,用图表的方式、简洁的语言,将家居整理的方法说得非常详细。本书适合那些家里凌乱却不知道如何整理,家里虽然整洁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整理的人,从书中可以学到非常实用的家居整理术,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断舍离》读后感8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触山下英子老师和她的《断舍离》,是在抖音好书分享会上,演员陈数关于《断舍离》的分享。
陈数老师认为《断舍离》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老师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因为忙碌所带来的物质,并不一定等同于现在你所看到的和获得的价值,你所以为的忙碌也许只是碌碌而为,随之带来地也仅仅只是机械式地成长,而你丢失的可能是有计划的见识,健康?亦或是因为忙碌而忽略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我想这大概就是陈数老师所理解的有关断舍离的部分,舍去不必要的物质和欲念,停下来,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这一点很多初次尝试断舍离的大众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之前没有断舍离的意识和概念,所以并没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师所著书的真实目的,只是简单地实践断舍离,比如他们认为断舍离的实质就是“扔东西”,于是最直接的行为,就是拿生活中的书籍和衣物类品开刀,认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乱了,没有从根源上认识断舍离的含义,长期以往无法做到坚持,最后不了了之,鲜有成就。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就如《断舍离》一书中所讲的,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很应景: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断舍离》读后感9
《断舍离》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她所倡导的断舍离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人生在世,总是有太多的断不了、舍不得、放不下,对物品如此,对感情便如此,对名利如此……于是我们的思想里充斥了太多的欲望,物质的、精神的、现实的、虚幻的,真所谓欲壑难填,然后又抱怨生活太苦,活的太累。
“断”就是要断掉对物欲的执念,对外界各种诱惑的迷恋。人的本性中总会有贪便宜的想法,商家恰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各种打折、促销活动层出不穷,特别是现在网购发达的时代,除了以前的传统节日,商家别出心裁推出各种双11活动、双12活动,518大促,618大促等等形式繁多的活动,各种限时折扣红包、限时拆红包花样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蠢蠢欲动,好像有种错过后悔一亿年的感觉。
要想抵得住这样的诱惑,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理性消费意识。要有一种“断”字当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信念,才能阻挡各种不需要的物品进入我们的房间。
如果家里到处堆积着这些搞活动、大促销买来的便宜货,你的房间会变得满满当当,别人对你的评价以及你的自我评价都会在无形中被贴上这种“爱占便宜”“我只配拥有这些便宜货”等廉价标签,天长日久,自然会在潜意识种下自卑的种子。
当然并不是说东西越贵越好,也并不是要抛开经济条件的限制,一味追求高品质、高价格的商品,而是应该从自己的'经济条件出发,在自己的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适当控制购买商品的数量来提高购买商品的质量,就是要追求“少而精”的生活方式。
现实的窘迫,让我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对物品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衣柜里好多从来不穿的衣服,柜子里好多明知不会用的物品,明知不用,但依然舍不得扔。扔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心被揪一下”的感觉,一种惶恐的情愫,一种隐隐的不安,生怕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再一次为钱所困、穷困潦倒,到时候还可以拿出来派上用场。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根本不会发生,即便在历经人生最痛苦的阶段,家庭经济也还是可以正常运转,那些“以为会在困难时候用得到的衣服、物品”始终没有派上用场。
要想做到彻底的“舍”,需要重新看待人和物品的关系,能够做到“物为我用”“物尽其用”才是物品的最佳状态。
如果把物品看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它也同样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被人们认识和认可,才能体现作为物品本身的价值。
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被需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价值,物品亦如此。“不用”才是对物品最大的浪费。
《断舍离》读后感10
《断舍离》并不是对物品收纳整理的书籍,主要是强调人与物品的关系,把原来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物品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生活的关系。
“断”是从源头上限制物品进入自己的家,购买物品时要三思,考虑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适”?注意时间轴是当下,而非过去或者将来。当然我认为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会用到(正好有优惠),可以允许自己购买(毕竟家庭主妇是要为家里省钱的!),但是不要囤积。囤积的动作一般是来源于不安全感,要笃定地相信,将来会有将来的机会和办法。这样由行动来影响思维方式,人也会变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尽量减少无用社交。有的人认为在人群中才会体现自身价值,但无用社交虽然可能热闹,对生活是一种消耗。对于我来说需要远离流于形式、粗俗而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在参与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选鉴别,只专注有助于自我成长或加强所重视亲密联结的活动。
在观念和想法上,“断”意味着停止消极的想法和评判。在负面想法闪现的一瞬间,尽力去掐断,因为这样的想法无益也无意义,只会自寻烦恼。关注问题本身,关注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以结果为导向。
“舍”是指舍弃对自己无用的物品。时间轴同样放在当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物品是否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注意不是“这个东西还很好”而是“它对我来说是有用的,我需要它。”这样筛选出来“无用”的物品,可以选择转赠给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丢弃。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质购买欲泛滥时期留下的品质并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觉得没有自信,浑身不舒服,但是由于没穿几次,觉得浪费舍不得扔。在践行“断舍离”过程中,果断处理掉,这个衣物虽然可能还有货币价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无价值,还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物品需要更舒适、有品质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 就这样自问内心去辨别物品的过程就会让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于今后在“断”的阶段准确而义无反顾。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没有办法兼顾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来什么是最重要的。比如兴趣非常广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个领域得到精进,一定需要放弃一些其他的兴趣,多分配时间到这个领域,习得所需技能,提升兴趣的高度。人际维护也一样,没必要要求自己和那么多的人成为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维持在一定数量即可,允许以前的好友渐渐疏远,因为人际关系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不需要强求,即“舍”的理念。
“离”指的是一种状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做减法生活,舍弃不需要的,珍视每一件留在身边的物品,把握主动权,顺其自然,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这样的习惯会让自己对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断舍离”就是通过处理人与物品的关系,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彻底地了解自己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不断提醒自己,活在当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致更通透。
《断舍离》读后感11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这是作者山下英子对于这本书的总结。在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仅凭“断、舍、离”三个字,我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丢弃自己不要的东西。心想:扔东西有什么难的呢?读完这本书,才真正理解“断舍离”这三个字的内涵。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一件产品也许由五个国家共同生产制造,我们有着越来越多的选择,拥有着父辈们想象不到的富饶生活,我们拥有很多,又好像未曾属于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家中是不是有很多闲置不用的东西,是不是存在着经常性杂乱的地方?简单举个例子:我的书桌,经常堆积了各种各样的物品,有很多自己觉得会用到的东西,于是就堆在桌子上,而且经常找不到。单纯觉得是因为自己疏于收拾,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囤积了太多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就像书里形容的那样,“暂且收着吧”“总会用上的”“太浪费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控制着我们买了太多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又舍弃不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便陷入了焦虑、郁闷、自我厌弃的沼泽。
“断舍离”的观念将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物质层面做减法,探求自己生活的本质,弄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就能辨别什么是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支笔,最本质的功能在于书写。然后问问自己,对于笔,我不能舍弃的功能是什么?——好用。然后,我就可以把不符合要求的笔做处理。减轻了精神负担的同时,也不必焦虑如何整理,因为拥有的仅仅是需要的,物质的数量下降带来了质量提高。
精神层面做加法,追求美好,热爱生活。以自我轴进行取舍,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我们就能察觉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提升自我肯定感,了解自己,面对自己。以时间轴进行取舍,立足当下。当下,就是现在这一刻。时间真正的宝贵之处,在于时间之外的一点:当下。当意识徘徊在过去和未来,属于现在的当下就成为了空洞。最后,人·事·物构建的体系,就成为了自我和外界的关联度,从而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断舍离保留的、获得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一定是经过时间的萃取之后,还依然存在于那里的坚定。是抛弃掉任何掩饰后和自己的坦诚以待,丢掉了所有外界的伪装和粉饰,然后让自己说出一句,我喜欢。
于是突然顿悟,我们只是被外在的虚假,分散了注意,蒙蔽了眼睛。断舍离,从简单的整理到人生哲学,是我们不断发现自己,挖掘自己,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愉悦,享受精神的丰盈的过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断舍离》读后感12
初看这本《生活需要断舍离》,会以为是一本心灵鸡汤文,但仔细品读之后,会发现作者客观理性地为我们讲解深层次的生活领悟,正如文中所说:
“写的是励志,更是坚韧,是和你们分享,好好地看看现实的残酷,然后从骨子里练出那种志气,并找到方向和方法,给自己杀出一条路。”看完这本书,我想我是爱着这份对着生活独到的见解。
一、带着最简单的想法工作
初入社会,我们总是带着对未来的一份幻想,就像《万万没想到》里的王大锤的经典台词“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可能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却带着幼稚的想法,觉得一入职场便觉得自己也能为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成功者。但是社会总会给我们重重的一击,现实总是会以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如若你也是跌落在了谷底,不如也学学这本书里作者传达出来的态度,带着最简单的想法工作,割舍断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时刻警醒自己“其实,我没有那么重要”。
二、舍弃不合适,离开不快乐
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一个群体社会。有些时候,我们很难做到独善其身。曾经的同学,工作里的同事,如果相处或者共事会让我们感觉到不开心,不如将与他们“斗法”的时间沉淀下来提升自己,学满技能之后离开,与更优秀的人在一起。当然,曾经的爱恋,如果不适合,也应该学会大胆、潇洒地放手,无休止的'沦陷和互相折磨,只会让人丧失最后的体面。每段感情开始,每个阶段都要细心经营,好好感受,并且我们都应该好好思考:我们是否在和增值的人在一起?爱情是将人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老!
三、告别芜杂,整理自己,重新出发
生活断舍离,将过去的芜杂抛弃,我们要具有一份有意识的生活态度,专注于提高自己。就像作者童小言,一步步学会自省,从DSA公司的一名实习生,再到项目负责人,再到主持人、演讲者、畅销书作家。人生中的每一步转变,都是懂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与那个带着不完美的自己对话,懂得与过去的不值得断舍离,修炼自己,于是发生的“向上的改变”,“从凝望者,变成的被凝望者”,有了一系列的逆袭。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相信大家都听过。他说: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希望我们也能像朱光潜先生一般用着这种决断的精神和魄力,能与生活里的空想、抱怨,将就,迷恋,堆积等等决断地来一场空前绝后断舍离,让我们也能做到书中所说的"静默并有气势,既独立懂事又善用资源,去拼凑想要的生活,把憧憬的画面一一实现。"
《断舍离》读后感13
首先要了解断舍离的深刻含义。断,即断绝想要进入自己生活的不需要的东西;舍,即舍弃身边泛滥的破烂儿。不断地重复断和舍,最终达到离的状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要做到断舍离,自己需要深刻的意识到,物品的存在仅仅是为自己服务的,对于人来说,任何物品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它们都只是在自己生命的某一段时间里陪伴自己的东西,自己不可能因为存积或爱护了它们多久,在自己死后就能带走它和它永远在一起。所以不喜欢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它本身还能用就让它陪在自己身边。
当我很快的开始实行断舍离时(其实做到断舍离是相当快就能进入状态的),自己最大的感受有几点:
1、活在当下。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专注于自己手上的事情,对正在做的事情更加认真、上心。因为想着的就是赶紧做完这件事,然后放下它。真正的`活在当下。
2、生活的精致感。更加喜欢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在意识到和自己打交道的东西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留下的的时候,生活的精致感油然而生。
3、迎接挑战,接纳新事物的能力。看待物品,事情,甚至知识的眼光也再跟着变化。以前老想着以后要做什么,学什么,却因为眼下的堆积的事情太多,无法轻松地开始。
4、淡然对待不能拥有的东西。对于进入自己生活的物品的选择更加慎重。不能只因为它还不错,而不是因为自己真正需要它,喜欢它(可能没用,但是至少自己看着就舒服),就要去拥有。你花在它上面地精力带给你的回报或许远远比不上你在维护你和它的关系上的付出。
以上,"它"不只能指代身边的物品,还包括过时友情,爱情。过去的情感或许美好,偶尔回忆也会让你醉心其中,但如果真正让你回到当初地状态,却很可能已变了味儿。
当我写下这些的时候,意识到,写下的这些感受,也是一种应该被舍弃的东西。我写的知识博客,读书感受,很多时候都是希望能一劳永逸的记录下,曾经我意识到了某个深刻的道理,体会到了某个难以体会到的感受,但是,任何知识与感受,都不可能因为你写下了它,你就能真正一直拥有它。如果不时时刻刻都去反思,去感受,而是依赖于"我写过这样的博客,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来麻痹自己,那么这些博客对于当下的自己,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写总结博客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要舍去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的去了解它,总结提炼它,然后让它融解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博客的意义就在于,自己要时刻温习,在已经总结的基础上再一次次总结,直到有一天,可以放心的删除它。
《断舍离》读后感14
看《断舍离》完全处于偶然,因为豆瓣评分8.2,我认为不值。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
陈数在该书的序言中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断舍离》这本书告诉我们: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个人以为:这本书略显唠叨外,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和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春上村树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比如:繁华的巴黎街头有天当被子地做床的流浪汉,他们中不乏大学教授、律师…… 再如《庄子·逍遥游》中鹏启程后,消息传播。灌木林间有燕雀嘲笑说:‘那家伙 去南冥干啥哟。瞧我,翅膀一拍,双腿一跳,升到低空,随即降落,不去他那九万里的高空,活得上好。展翅游玩在 蓬草蒿草间,也算飞得够意思的了。可是他,那家伙去 南冥干啥哟?’,燕雀可以在树上栖息生活,但也不要嘲笑大鹏展翅九万里......
这些事例不胜枚举,当然,我如此说并非否认人生需要断舍离,如果有人喜欢,不妨尝试,但不能一味模仿,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切不可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