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长沙》观后感:无声的硝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长沙》观后感:无声的硝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着那张枯黄老旧,带着裂纹的全家福,依旧能把我的思绪牵回到那部剧里——《战长沙》。本是一张和睦,温馨的全家福,却因一名身着抗日军装的军人,蒙上了沉重的色彩,这张全家福背后一定不会宁静。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了。而这长沙城一户普通的胡姓人家在战争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便向我们展现了战火的无情,以及在日军铁蹄的侵略下,中华儿女们奋起抗战的不屈精神。
中国人是不屈的,面对日军的铁蹄,他们有着自己的抗争方式。胡长宁也是这样的。他只是一个懦弱的知识分子,普通的教书先生,除了读书喝酒听曲什么也不会。然而一生都不敢对别人说个不字,唯唯诺诺的他,却在日本人的枪口前摇了头。他被日本人以家人为要挟,要他去做汉奸。开会致辞的那一天,他穿着一身华服,不管被周围邻居指责成为汉奸,他也仍笑着向前走去。因为他知道即使是付出生命,也绝不会向日本人低头。还记得他在日本人面前高唱的曲子“恨倭寇打战表兴兵犯境,众英雄请长缨慷慨出征,众儿郎壮志未酬疆场饮恨,洒碧血染黄沙浩气长存。两狼山,儿郎报仇。”他对日军的呐喊,不单单只是他一个人的呐喊,而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呐喊,保家卫国,誓死抗争。
不管是作为医生一直奋战在前线,而后来退居后方教书培养更多优秀医生的刘明翰,还是为给家人报仇,不顾死亡,刺杀日军将领的金凤,还是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军的顾清明,湘平,湘宁,还是为了给哥哥报仇,不惜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引他们进雷区的湘水,还是积极参与抗战的民兵和游击队,都是象征了无数奋起抗战的中华儿女。展现的是中华儿女不屈的抗战精神。
剧中也有许多人物令我印象深刻。
薛君山,他是长沙的地头蛇,为所欲为,敛财手段一流,他也有他的无奈,在那样的乱世中,唯有这样才能让家人过得好。他或许在外人看来是为了敛财不择手段的`人,殊不知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在长沙大火中不顾安危救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最后险些丧命。穿上军装,遇上敌人,他也是最眷恋生命的男人,他爱他的家人,在保家和保命之间,做出了无悔的抉择。最后战死沙场。
胡湘湘和胡湘江,胡家最宠爱的龙凤胎。他们在家人的万般宠爱下成长,心性如初阳,不识人间愁苦味,会调皮,也会任性,总是犯错。但他们的成长,却被战火不断纷扰。在经历了湘水的事情后,他们被深深的触碰到,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的抗战出一份力。湘湘,从天真烂漫的少女,最终成为了战地医院出色的护士。而湘江,他曾想滞留在青春期里赖着不走,直到有一天,被至亲之死惊醒。从此,走进一场强迫他长大的战争,他加入了游击队,与日本人殊死搏斗,不畏牺牲。他最终还是成长起来了,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地任性。
胡老太爷,他可以算是一个封建的大家长,也可以是许多中国父母的写照。他一生倔强不服输,眼看子孙一个个离去,拼尽全力留住他们,保全这个家。他极力反对湘平参军,甚至想把他绑回家,但最终还是在湘平的坚持下,无奈的接受了。但他为湘平能够英勇杀敌而感到骄傲。然而覆巢之下无完卵,保国才能保家,面对日本人的扫荡,他散尽家财,让村民把所有的粮食都搬上山,一颗也不给日本人留,他最终还是向命运低了头。
“什么是战争,战争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除了惨烈的战场和与敌人殊死搏斗,不畏牺牲的战士,还有很多平凡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人忍受战争的煎熬,在背后也有一场无声的硝烟燃起。而这部剧恰恰就是从一个平凡的家庭取材,来反映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中华儿女的顽强拼搏以及战争中人们的无奈,更具震撼力。为了保卫国家,父母只能送孩子上战场,妻子也只能和丈夫分离,在家里心惊胆战的过着每一天。又有多少人因为战争,家庭变得支离破碎,骨肉分离。
和平是何其的宝贵,还记得刘明翰最后说的“希望毛毛,以后不当军人,也不当医生,就向姨夫那样当个平平凡凡的教书匠。”经历了战争的创伤,迎来最终的胜利,他是多么希望以后再也没有战争。战争带给人类的伤痛太大,人们应铭记这份伤痛,向着希望的明天前进,向着和平的明天前进。
不知何时耳边又想起了那首歌“天空染成了灰色,身后燃烧着战火,该怒放的青春,未到精彩就凋落,幸福,它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