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著开题报告

时间:
分享

阅读名著开题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名著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名著开题报告

阅读名著开题报告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我们曾经对自己学校的初三和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时间短、量少、不得法,每天阅读时间少得可怜,4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2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1-2小时,甚至还有15%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我们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

  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呈现单一性和简单性问题。对文本的阅读,处于浅阅读阶段,一如大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追求故事情节的波澜、跌宕起伏,让自己知道的故事比较多,从而多些生活谈资;再者获得些心中有却不甚明朗的理性认识,殊不知这些理性认识是很廉价的。而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构思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比较专业的阅读要求,学生们表示没有想过。显然学生的阅读需求是较低层次的,没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阅读目的、需求亟待提高。

  课外阅读的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既训练思维,增长心智又接受美的熏陶和浸染,养成自己的文学素养。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某一现象是怎样思考的,即作者是怎样想的,把握他的思维脉搏,学习别人的思维。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从而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我们要感受作者所刻画的美,品味美,沐浴美,形成美感。最终用思想养成思想,用美生成美。

  针对以上情况,我、周秀华、曾岚岚三位教师确立本课题并在所任班级实施,期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如何提中学生名著阅读质量的新难题,因此,加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据了解,我校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低于这一要求,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方法有待提高,为此,在学校教研室指导下,与学生讨论后开展此项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名著积极性。对初中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外研究性学习呈多样化趋势,其特点或围绕着问题等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或使研究性课程呈现出多层面的开放性,或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在我国从教育文化积淀和现实条件来看,实施研究性学习既是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又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教师对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使学生能望其门而入,领略名著的无限风光,读出滋味、培养兴趣、领悟内涵,最终就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而如今的中国,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中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

  (四)创新之处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课堂上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学生对年代久远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解读,能够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理解和诠释书中的故事,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表演、提问以及课后的总结,读后感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老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发言堂,教师退居幕后,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有效提高了阅读兴趣。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了改变,尝到了“当家作主”的甜头,极大增强了自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这种阅读方法的益处。

  2、关于名著阅读方法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喜欢的有效的读书方式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3、对《名人传》《格列弗游记》《傅雷家书》等中外著名小说以及鲁迅冰心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名家散文名著进行研究性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研究之日起,针对参加试验班级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阅读水平进行调查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动态,不断提升教师认知能力,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挖掘、整理、分析,探索学生名著阅读方面及阅读方法上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及时矫正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针对各阶段的分期工作,适时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还可以采用对比研究法、谈话法、抽样调查法、统计法,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检测、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并能取得实际效果,我们初步设想,本课题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以《名人传》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安排1—2课时)本阶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

  1、摘抄语段:摘抄本周阅读到的精彩语段,并做简单点评;

  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

  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阶段安排学生精读有关情节,指导学生重点分析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的形象,并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按学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组交流,最后推荐出优秀作品展评。

  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尝试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名人传》影视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四、活动评价

  每学年进行一次活动评价,包含参照学生读书笔记等材料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和通过设计名著阅读试卷对学生进行的总结性评价。

  五、课题组顾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钱明霞:中教一级,语文组组织,负责本次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撰写开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曾岚岚:星村中学高级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主要负责课题组研究的理论指导工作。主要负责活动课摄影安排和总结整理工作。

  周秀华:星村中学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深深地爱着学生。有着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主要负责材料的收集,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呈现方式

  1.学生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手抄报等相关材料。

  2.研究课题组“活动课”“研究课”相关资料。

  3.课题研究反思、阶段性总结及结题报告等。

  4.撰写相关论文等。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埃明达。美法韩日《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j]。内蒙古教育,20xx(8)

  2、胡庆芳,程可拉《当今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xx

  3、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4)。

  4、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xx

  5、黄朝兵《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

  6、李汉雄《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及方法》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20xx

阅读名著开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面对汹涌而至的外来文化,我们既不可以无动于衷夜郎自大,更不能妄自菲薄而盲从。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饱满自尊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必能结合时代精华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加以继承和发展。”

  根据我的调查认识,我校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走进民族文化殿堂,初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阅读古典名著提高中学生文化底蕴的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古典名著以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为主体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人文内涵。文化底蕴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提高文化底蕴”主要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内化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

  三、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调研后认为,目前很少有人对这个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把初中语文学习与名著阅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还不多见,这就为本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通过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功尽弃,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教会学生认识和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六、七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内容: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古典名著阅读”,它首先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初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其次,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古典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中学生对名著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新教材所蕴涵名著成分的挖掘与;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古典文化的策略研究;

  4、在新课标下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典名著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 ,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典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实施“阅读古典名著”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我们通过“名著知识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开展了“阅读古典名著”经典工程,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每日: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

  ②每周:每周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③每月: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名著阅读的专题讲座 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

  ④每学期: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摘录笔记、研究优秀小论文展、 制作嫩江农场中学‘语文与古典名著学习’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网站,按月更换内容 )

  开展“阅读古典名著”,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品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2、营造语文课堂的古典文化氛围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古典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古典文化”应有的品味与魅力。

  (1)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典名著人物的画像和名言警句,在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古典名著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

  ③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名著。

  (2)挖掘教材的内涵

  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名著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境界。

  (3)名著阅读与探索“三六一”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1)开发《语文与古典名著学习》校本课程

  本课程结合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具体操作如下:

  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创建‘语文与古典名著学习’专题网站

  在网页中,学生可以从网站中找到有关许多资料,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都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然后将网页汇集到一起制作一个网站 “语文与古典名著学习”研究交流在线”。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3)举办语文学习沙龙

  每月举办了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得读书知己。全班同学首先分组交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然后每组选出1-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我们可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如“如何看待中国封建文化”等。通过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准备阶段 20xx、9—10月: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第一阶段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开始实施课题:

  ①20xx年10月:A)课题开题;B)“古典名著知识”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整理教材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C)创建网站。

  ②20xx年1月——20xx年3月: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方案;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个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D)初步拟定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20xx年3——5月:开始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20xx年3月:A)开始实施“语文与古典名著学习”经典工程;B)编撰并使用《语文与古典名著学习》校本课程(七年级);

  ②20xx年4——5月: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B)举行教学新模式”展示课;

  ③20xx年6月——7月: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 20xx年8月——12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20xx年8月——9月:A)编撰《语文与古典名著学习》校本课程(六年级);B)开展暑期语文实践活动。

  ②20xx年10月——11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方法同上)

  ③20xx年12月: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报告、校本教材、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网页、小论文等)、网站、课件、录像等。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顾问:李艳杰、王远新、蒋敏(提供信息,指导帮助)

  组长:汪雪冬(负责、协调、主要策略研究、主编校本教材 、资料汇总执笔)

  成员与分工:

  黄丽丽(校本课程汇编、负责研究、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主创嫩江农场中学‘语文与古典名著学习研究交流在线”网站。)

  周莉莉(负责“课堂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及汇编,共建嫩江农场中学‘语文与古典名著学习’研究交流在线”网站。)

  王伟(负责校本课程汇编、各类竞赛活动的组织策划、策略研究的实践操作、网站共建者)

  李春辉(策略研究的实践操作、课堂案例撰写、校本课程汇编、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网站共建人)

  付春玲(校本课程汇编、语文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策略研究的实践操作)

  高鸿、赵艳敏(课堂案例撰写及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策略研究的实践操作)

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