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5 查到相关一支的内容。
带有一支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房 [相关解释]
1.一个房间。 2.指家族的一支。 3.犹言一户(人家)。 4.数量词。用于妻妾。 5.数量词。用于鸟巢。 6.数量词。用于花果等。 7.数量词。犹一函。
一支 [相关解释]
1.犹一条。常指河流或山脉的支派。 2.各种学派﹑流派或宗族的支派,亦名一支。 3.一肢。支,肢。
一支半节 [相关解释]
1.谓一小部分。
一笛 [相关解释]
1.指一支笛的声音。 2.喻轻微的风声。
一筩 [相关解释]
1.一支箭。筩,箭杆。 2.表数量。犹言一杆。
一脉 [相关解释]
1.亦作"一脉"。 2.河流或山脉的一支。 3.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贯相承的事物。 4.亲族﹑师弟﹑诗文等前后相承的一系。 5.中医指一种脉象。
三夷 [相关解释]
1.古代居住在浙江东南沿海的三个部族,是百越的一支。
下江兵 [相关解释]
1.新莽末年以王常﹑成丹等为首的绿林农民起义军的一支。 2.泛指反抗朝廷的军队。
东爨 [相关解释]
1.古代爨族的一支。居地相当于今云南东部。
东瓯 [相关解释]
1.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分布在今浙江省南部瓯江﹑灵江流域。其首领摇助汉灭项羽,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市),俗称东瓯王。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温州及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东晋时于此置永嘉郡,隋废,唐时曾复置。 3.古星座名。
东羌 [相关解释]
1.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东汉时西羌族内徙的一支。当时分布在安定﹑上郡﹑北地等三郡一带。参阅《后汉书·西羌传》及《段飃传》。
东越 [相关解释]
1.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秦汉时分布在今浙江省东南部﹑福建省北部一带『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馀善反汉,旋被其部属所杀。部分族人被迫迁入江淮地区。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指闽东或浙东地区。
乌桓 [相关解释]
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以游牧打猎为生。秦汉之际迁至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故称乌桓『武帝以后归附汉朝,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曹操东征乌桓取胜后,万余乌桓人迁到中原落户,部分留居东北,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二房 [相关解释]
①旧时家族中排行第二的一支。②小老婆;妾。
于氐根 [相关解释]
1.指汉末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的称号。
五幡 [相关解释]
1.西汉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的称号。
五水蛮 [相关解释]
1.古代巴人的一支。因居住在"西阳五水"旁,故名。南朝宋﹑齐于其地设若干左郡﹑左县,遂与汉人杂居,逐渐同化。
先零 [相关解释]
1.早凋。 2.汉代羌族的一支。最初居于今甘肃﹑青海的湟水流域,后渐与西北各族融合。
党羌 [相关解释]
1.党项羌。古代羌族的一支。
党项 [相关解释]
也称党项羌”。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古羌人的一支。南北朝时在青河曲、四川松潘等地。唐代时迁今甘肃、宁夏、陕北地区。1038年,李元昊建西夏封建政权,号大夏。创制西夏文,制定官制、兵制等。1227年为蒙古所灭。以后渐与汉等民族融合。
八卦教 [相关解释]
1.白莲教的支派。始称收元教﹐为清初山东单县刘佐臣创立。其后传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教徒依八卦分为八股﹐故又称八卦教。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宣称"平胡不出周刘户﹐歳在戊辰﹑己巳年。"乾隆年间不断遭到清统治者镇压﹐教主刘省过(佐臣孙)等被杀害。嘉庆年间又一度盛行﹐教徒林清李文成等曾领导起义﹐改名天理教﹐亦遭镇压。其后分支馀派散在各处﹐义和拳即其中一支。
刺杀旦 [相关解释]
1.昆剧旦行的一支。亦称"刺旦"。也叫"杀旦"﹑"四旦"。此等角色须有一些特技表演。 2.京剧花旦的一支。主要扮演淫毒凶狠的妇女。另有刺奸的花旦,如《审头刺汤》中的雪艳,亦名刺杀旦,则与此异。
前声 [相关解释]
1.古典戏曲用语。元明杂剧的每支曲子须标明其所属的宫或调﹐同一折中宫调相同的各曲﹐只在第一支曲前标明调名﹐其后各曲﹐则标"前声"或"前调"。
前腔 [相关解释]
1.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只在第一支曲前标明曲牌名﹐其后各曲前都`作"前腔"。与北曲中的"幺篇"或"幺"同。意谓曲名同前。参阅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
北太平洋暖流 [相关解释]
北太平洋的西风漂流,黑潮的延续。东至太平洋东部分为两支一支北上,称阿拉斯加暖流;一支沿北美南下,称加利福尼亚寒流。
卡拉尔大娘的枪 [相关解释]
剧本。德国布莱希特作于1937年。西班牙内战时期,某渔村青年纷纷上前线。卡拉尔大娘因丈夫在反对佛朗哥的斗争中战死而害怕战争。她把丈夫用过的枪藏起来。不料大儿子遭佛朗哥军队枪杀,卡拉尔大娘终于觉醒,立即把枪支交给弟弟和小儿子,自己也拿了一支,一起投入战斗。
双管齐下 [相关解释]
原意是一人能双手各自握笔,同时画出不同的画◇比喻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一支军队从左包围,一支军队从右包围,双管齐下,必能取胜。
吐谷浑 [相关解释]
1.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辽东,西晋时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徙至甘肃﹑青海间,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曰吐谷浑。隋初,夸吕称可汗,建都伏俟城。唐时,诺曷钵可汗曾来朝,受封号◇为吐蕃所并。 2.唐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3.复姓。本鲜卑族首领名,后遂为姓氏。见《魏书.官氏志》﹑《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 4.乐府名。本北朝马上乐,周隋时与西凉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唐时犹存。
大花脸 [相关解释]
1.传统戏曲角色行当。"净"行的一支。亦称"大面"﹑"正净"。一般指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表演上着重唱功的净脚。京剧的黑头或铜锤花脸有时也作为大花脸的同义语。
头炉香 [相关解释]
1.凌晨在神佛像前为表虔诚烧的第一支香。
好好儿 [相关解释]
(~的)①形容情况正常;完好那棵百年老树,至今还长得~的丨~的一支笔,叫他给弄折子。②尽力地;尽情地;耐心地大家再~想一想丨我真得~谢谢他丨咱们~地玩儿几天丨你~跟他谈,别着急。
宇文氏 [相关解释]
1.鲜卑族的一支。檀石槐时期,鲜卑分东﹑中﹑西三部,宇文氏为东部大人。宇文觉曾代西魏建立北周。
宑戎 [相关解释]
1.即骊戎。春秋时部族名。西戎的一支。
小令 [相关解释]
①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但词中称令”的,并非都是小令,如百字令”即有百字之多。②散曲体式之一。体制短小,通常只有一支曲子,并且一韵到底。但也有例外,如摘调”、带过曲”、集曲”、重头”等,是小令的特殊形式。③元、明时民间流行的小曲也称为小令。
小生 [相关解释]
戏曲脚色行当。生行的一支。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一般不戴胡须。按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分为巾生(又叫扇子生”,儒雅书生),纱帽生(又叫冠生”,文官),穷生(落魄书生),雉尾生(将领)以及武小生。
山子 [相关解释]
1.古良马名,相传为周穆王八骏之一。 2.泛指良马。 3.假山。 4.旧时湖广地方迎春扮演的节目。 5.我国少数民族瑶族的一支。
山戎 [相关解释]
1.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见《春秋.庄公三十年》﹑《汉书.匈奴传上》◇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干湿球温度表 [相关解释]
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的一对并列安置的温度表。用于测量空气温度的称为干球温度表”;另一支温度表的球部缠着纱布,纱布一端引入水杯,称为湿球温度表”。根据两温度表的示度,利用湿度查算表可查得观测时空气的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
平林兵 [相关解释]
1.新莽末年绿林农民起义军的一支。以陈牧﹑廖湛为首。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他们聚众千余人响应新市兵,在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起义,称"平林兵"。同年与本属绿林军的新市﹑下江兵会合。
开宗 [相关解释]
1.开始建立一支父系家族。 2.开创某一教派或学派。 3.指创立某一教派或学派的人。 4.犹开头。
异军 [相关解释]
1.另一支军队。 2.比喻另外兴起的力量或派别。
异军特起 [相关解释]
1.谓另组一支军队,自树一帜。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2.比喻另一种力量或派别卓然兴起。
戎蛮 [相关解释]
1.亦作"戎曼"。即蛮氏。古族名。西戎的一支。春秋时分布于今河南蛴上游一带◇为楚所灭。 2.泛指四夷。
戚继光(1528-1587) [相关解释]
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山东登州(今蓬莱)人。将门出身。嘉靖后期,被调至浙东防倭。他招募义乌农民矿工,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人称戚家军”。在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九战九捷,全歼倭寇◇又入福建、广东与抗倭名将俞大猷配合,消灭盘踞在福建的倭寇主力,解除东南沿海倭患。1567年奉调至蓟州,在镇十六年,修筑长城,加强战备。著有《纪效新书》等。
扬越 [相关解释]
1.亦称"扬粤"。 2.我国古族名。百越的一支。战国至魏晋时为对越人的泛称。其居地说法不一一说因曾广泛散布于古扬州而得名,故亦以称其居地;一说居岭南;一说居江汉一带地区。西周末周夷王时,楚君熊渠曾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扬越之北疆汉水地区被兼并,后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为越章王,其封国当即扬越之故地。
本将 [相关解释]
1.谓一支军队原来的将领。
条戎 [相关解释]
1.古代戎族的一支。分布在今山西省运城县中条山北的鸣条岗一带。
杨越 [相关解释]
1.即扬越。中国古族名。百越的一支。杨,通"扬"。战国至魏晋时亦为对越人的泛称。其居地说法不一一说因曾广泛散布于古扬州(约今江淮及以南地区)而得名,一说居岭南,一说居江汉一带地区。
林海雪原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曲波作。1957年发表。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参谋长少剑波奉命率领一支武装小分队,深入东北的林海雪原,消灭盘踞在那里的土匪。他们战胜重重天险,发动群众,取得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的胜利,最终全歼顽匪。小说情节惊险,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欧人 [相关解释]
1.瓯人。欧﹐通"瓯"。古越族的一支。 2.欧洲人。
正旦 [相关解释]
戏曲脚色行当。旦行的一支。在元杂剧中,指旦中的正角,即剧中的主要女性角色。近代戏曲中,主要扮演举止端庄的中青年女子,表演上重唱功。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武家坡》中的王宝钏等。因常穿青素(黑色)褶子,故又称青衣”。
武丑 [相关解释]
1.传统戏曲脚色行当。丑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着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俗称"开口跳"。如京剧《三岔口》中的刘利华﹑昆剧《挡马》中的焦光普。
武旦 [相关解释]
戏曲脚色行当。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的女子。又有刀马旦和武旦之分。前者多扎靠”(表示铠甲),注重身段功架,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等;后者重跌扑翻打,如《十字坡》的孙二娘、《泗州城》中的水母等。
煞尾 [相关解释]
1.北曲套数中最后的一支曲子。 2.文章﹑事情等的最后一段。 3.结束事情的最后一段;收尾。
犬戎 [相关解释]
1.古族名。戎人的一支。即畎戎。又称畎夷﹑犬夷﹑昆夷﹑绲夷等。 2.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蔑称。 3.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 4.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种。 5.传说中的国名。详"犬封国"。
犹太教 [相关解释]
犹太人所信奉的宗教。主要经典为《圣经·旧约全书》。崇拜独一真神”雅赫维,信仰犹太民族是与神立约的特选子民”,教义教规系由雅赫维通过摩西传授而来。当代犹太教有正统、改革、保守三大派别。神职人员称拉比”。12世纪曾有一支犹太人定居中国开封,设立会堂,名其教为天教”或一赐乐业教”。
瓯越 [相关解释]
1.亦作"瓯粤"。 2.百越的一支。分布在今浙江瓯江流域一带。主要由早已居住在瓯江流域并创造了印纹陶遗存的土著民发展形成◇亦以指古瓯越所居之地。
瓯骆 [相关解释]
1.即洛越。古族名。百越的一支。以古贵州(今广西贵县地)为中心,分布在今广东﹑广西﹑贵州以及越南北部。
甲氏 [相关解释]
1.春秋时赤狄族的一支。居地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一带,后为晋所并。
畎夷 [相关解释]
1.即犬戎。又称混夷﹑昆夷。古戎人的一支,在殷周时居于我国西北部。
留吁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北方部族赤狄的一支,鲁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并于晋国。地在今山西省屯留县南。
留念 [相关解释]
留做纪念(多用于临别馈赠)合影~ㄧ离京时送她一支钢笔~。
盘头氐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氐族的一支。
社会民主党 [相关解释]
又称社会党”、工党”等。主张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大多起源于19世纪末工人运动,1889年与一些社会主义工人团体一起组成第二国际◇第二国际分裂为左、中、右三派。左派联合组成第三国际,改称为共产党。中派和右派仍用原名,组成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但已成为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中的代理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社会民主党又组成社会党国际,是一支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力量。
祁连山 [相关解释]
1.匈奴语意为"天山"。广义的祁连山是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绵延一千公里。狭义的祁连山系指最北的一支。
稍属 [相关解释]
1.形容箭一支接着一支。稍﹐箭稍。
羌零 [相关解释]
1.即先零羌,汉代西羌的一支。
考验 [相关解释]
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革命战争~了他ㄧ我们的队伍是一支久经~的队伍。
莫桑比克暖流 [相关解释]
南印度洋西部的暖流。印度洋南赤道洋流遇非洲大陆转向,其中一支沿非洲东岸与马达加斯加岛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南流,形成莫桑比克暖流。其延续部分直达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沿岸,最后汇入西风漂流。
蜀叟 [相关解释]
1.古族名。叟中一支。首见于《华阳国志》。指蜀地之叟人『代有时亦称蜀为叟。与古氐羌系统有渊源关系。
西瓯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于岭南一带﹐与今壮族有渊源关系。
西羌 [相关解释]
1.西汉时对羌人的泛称。亦指东汉羌人内徙定居在金城﹑陇西﹑汉阳等郡的一支。
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相关解释]
德国工人阶级早期自发的群众性起义。1844年6月发生于普鲁士王国境内的纺织业中心西里西亚。由纺织工人组成的起义者捣毁工厂机器,与政府军进行战斗。起义持续三天,终被镇压。它表明德国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西零 [相关解释]
1.汉代羌族的一支。亦泛称羌人。
遐狄 [相关解释]
1.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2.长狄。本谓狄族的一支,其人身材高大◇世遂塑像以镇殿堂。
鄋瞒 [相关解释]
1.古国名。春秋时狄的一支。鲁文公十一年为齐所灭。地在今山东境内。
铁胫 [相关解释]
1.西汉末一支农民军的称号。
铎辰 [相关解释]
1.春秋时赤狄的一支。分布在今山西省境内。
销签 [相关解释]
1.犹销差。旧时官府逮人﹐发给差役差签一支﹐完成任务时缴签回报。
闽越 [相关解释]
1.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秦以其地为闽中郡。其首领无诸相传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汉初受封为闽越王。治东冶(今福州)◇分为繇和东越两部。因以"闽越"指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一带。 2.闽越﹑南越的并称。
雁子都 [相关解释]
1.亦作"鴈子都"。 2.唐末朱瑾指挥的一支部队名号。因其士兵双颊黥雁为饰﹐故称。
雁翎队 [相关解释]
1.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河北首洋淀地区的一支著名的水上游击队。
霍亨索伦家族 [相关解释]
德意志的统治家族。1415年起领有勃兰登堡侯国。1525年起,这一家族的另一支系领有普鲁士公国。1618年,普鲁士公国因继承人断绝,勃兰登堡侯爵兼为普鲁士公爵,两国合并。1701年正式改为普鲁士王国。1871年后,霍亨索伦王朝又统治德意志帝国。1918年被推翻。
青堂羌 [相关解释]
1.古代少数民族名。吐蕃的一支。
青徼 [相关解释]
1.东方的边塞。 2.即青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羌的一支。
青氐 [相关解释]
1.古代少数民族氐的一支。
青犊 [相关解释]
1.青牛。 2.新莽末年河北地区较为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建武三年(公元27年)为刘秀所镇压。《东观汉记.邓禹传》﹕"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后泛称农民起义军。 3.宝刀名。
青羌 [相关解释]
1.指东方。 2.古代西南地区羌族的一支。服饰尚青色﹐故称。 3.指青羌人所居之地。
颠颜 [相关解释]
1.指竗颜山。古山名。在今蒙古高原杭爱山南面的一支『元狩四年名将霍去病追匈奴至竗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即此山。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风向标 [相关解释]
指示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安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指着风吹来的方向。
马嘉理案 [相关解释]
又称云南事件”或滇案”。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开枪打死中国居民。当地人民奋起抵抗,打死马嘉理,把侵略军赶出云南。英国借此事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
马达加斯加暖流 [相关解释]
南印度洋西部的暖流。印度洋南赤道洋流向西流动,其中一支在马达加斯加岛附近转向沿岛东岸自北向南流,形成马达加斯加暖流。
骊戎 [相关解释]
1.古族名。古戎人的一支。国君姬姓。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一带。一说在今山西省析城﹑王屋两山之间。曾与秦的先世通婚。春秋初,晋献公伐之,得骊姬◇为晋国所并。
鲜卑 [相关解释]
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春秋时游牧于蒙古草原东部『初,居于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因以为名。东汉时北匈奴西迁,遂进入匈奴故地,势力渐盛。东汉中后期曾建立军事行政联合体,后瓦解,一部分附属汉魏。两晋南北朝时,多部鲜卑族人在今华北和西北建立政权。内迁鲜卑族人多转营农业,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
鲜虞 [相关解释]
1.古族名。春秋时白狄的一支,常受晋国的侵犯。分布在今河北境内,以正定为中心。春秋末年建立中山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