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7 查到相关一言的内容。
带有一言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口
[相关解释]
1.一人。 2.一人之口。 3.出语一致,异口同声。 4.犹一言。 5.指一口之量。 6.一孔。 7.表数量。犹言一具,一把。 8.表示说话不犹豫或不改口。 9.满口。
1.一人。 2.一人之口。 3.出语一致,异口同声。 4.犹一言。 5.指一口之量。 6.一孔。 7.表数量。犹言一具,一把。 8.表示说话不犹豫或不改口。 9.满口。
一字连城
[相关解释]
1.《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狗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字,足以价等连城。'"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1.《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狗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字,足以价等连城。'"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一字长城
[相关解释]
1.谓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1.谓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一言
[相关解释]
1.一个字。 2.一句话;一番话。 3.谓陈述一次。 4.众口一词。
1.一个字。 2.一句话;一番话。 3.谓陈述一次。 4.众口一词。
一言丧邦
[相关解释]
1.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1.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一言九鼎
[相关解释]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的传国宝器。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一样重。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的传国宝器。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一样重。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
一言以蔽之
[相关解释]
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千金
[相关解释]
1.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1.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一言半句
[相关解释]
1.见"一言半语"。
1.见"一言半语"。
一言半辞
[相关解释]
1.见"一言半语"。
1.见"一言半语"。
一言抄百语
[相关解释]
1.谓许多话归结为一句话。
1.谓许多话归结为一句话。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相关解释]
1.谓一言既出,即不能反悔,如白之染黑,不可复白。
1.谓一言既出,即不能反悔,如白之染黑,不可复白。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相关解释]
驷古代四匹马拉的车。一句话说出了口,四匹马拉的车也难以追赶。表示说话算数的意思。语出《论语·颜渊》驷不及舌。”
驷古代四匹马拉的车。一句话说出了口,四匹马拉的车也难以追赶。表示说话算数的意思。语出《论语·颜渊》驷不及舌。”
一言诗
[相关解释]
1.古诗中的一字句。
1.古诗中的一字句。
一言赖语
[相关解释]
1.谓满口油腔滑调。
1.谓满口油腔滑调。
一言难尽
[相关解释]
1.形容事情曲折复杂,非一语能够说完。
1.形容事情曲折复杂,非一语能够说完。
一辞
[相关解释]
1.犹一言。一句话或一个字。 2.谓异口同声。 3.一面之辞。 4.告辞,辞别。
1.犹一言。一句话或一个字。 2.谓异口同声。 3.一面之辞。 4.告辞,辞别。
三百
[相关解释]
1.《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刑昺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1.《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刑昺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三纸无驴
[相关解释]
1.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之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因以"三纸无驴"谓文辞繁冗,连篇累牍而不得要领。
1.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之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因以"三纸无驴"谓文辞繁冗,连篇累牍而不得要领。
东拉西扯
[相关解释]
1.东凑一言,西凑一语。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杂乱无章。 2.谓从各处拾取得来。
1.东凑一言,西凑一语。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杂乱无章。 2.谓从各处拾取得来。
九鼎
[相关解释]
①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②比喻分量极重一言~。
①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②比喻分量极重一言~。
余论
[相关解释]
1.识见广博之论;宏论。 2.前人传留下的言论。 3.指一言半语。 4.指闲言碎语。
1.识见广博之论;宏论。 2.前人传留下的言论。 3.指一言半语。 4.指闲言碎语。
余谈
[相关解释]
1.指一言半语。 2.未尽之言谈。
1.指一言半语。 2.未尽之言谈。
反悔
[相关解释]
翻悔一言为定,决不~。
翻悔一言为定,决不~。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相关解释]
1.比喻言而有信。
1.比喻言而有信。
坐上客
[相关解释]
座位上的客人。特指受到尊重礼遇的客人从此,他成了张家的坐上客|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
座位上的客人。特指受到尊重礼遇的客人从此,他成了张家的坐上客|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
拾人牙慧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后以"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后以"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据床
[相关解释]
1.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郦食其初谒汉王刘邦时﹐刘邦正"倨床使两女子洗足"﹐态度轻慢◇因以"据床"谓轻慢而疏于礼节。 2.《晋书.桓伊传》"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后以"据床"为吹笛的典故。
1.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郦食其初谒汉王刘邦时﹐刘邦正"倨床使两女子洗足"﹐态度轻慢◇因以"据床"谓轻慢而疏于礼节。 2.《晋书.桓伊传》"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后以"据床"为吹笛的典故。
相应
[相关解释]
①互相呼应、适应同声相应|首尾相应|正文作了改动,目录也要相应调整。②符合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出秘书百篇以校之,皆不相应。
①互相呼应、适应同声相应|首尾相应|正文作了改动,目录也要相应调整。②符合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出秘书百篇以校之,皆不相应。
萧斧
[相关解释]
1.古代兵器斧钺。萧,通"肃"。《说文.艹部》"萧,艾蒿也。从艹,肃声"清段玉裁注"与肃同音通用。萧墙﹑萧斧皆训肃。"按,因斧钺用于刑罚,故取严肃之义『刘向《说苑.善说》"夫以秦楚之强而报雠于弱薛,譬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唐孔颖达《序》"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宋张孝祥《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文》词"千里风飞雷厉,四校星流彗扫,萧斧鋝春葱。"清吴伟业《退谷歌》"武陵洞口闻野哭,萧斧斫尽桃花林。"一说萧斧即越斧,见《文选.左思》李周翰注。一说萧斧即芟艾之斧,见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艹部
1.古代兵器斧钺。萧,通"肃"。《说文.艹部》"萧,艾蒿也。从艹,肃声"清段玉裁注"与肃同音通用。萧墙﹑萧斧皆训肃。"按,因斧钺用于刑罚,故取严肃之义『刘向《说苑.善说》"夫以秦楚之强而报雠于弱薛,譬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唐孔颖达《序》"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宋张孝祥《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文》词"千里风飞雷厉,四校星流彗扫,萧斧鋝春葱。"清吴伟业《退谷歌》"武陵洞口闻野哭,萧斧斫尽桃花林。"一说萧斧即越斧,见《文选.左思》李周翰注。一说萧斧即芟艾之斧,见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艹部
蟠极
[相关解释]
1.遍及。语本《管子.内业》"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
1.遍及。语本《管子.内业》"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
言下
[相关解释]
1.说话的时候。 2.一言之下﹔顿时。
1.说话的时候。 2.一言之下﹔顿时。
言来语去
[相关解释]
1.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1.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进言
[相关解释]
向人提出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大胆~ㄧ向您进一言。
向人提出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大胆~ㄧ向您进一言。
邀笛步
[相关解释]
1.古迹名。旧名萧家渡,在上元县东南青溪桥右侧。今为南京市江宁县地。晋桓伊善乐,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舟泊青溪侧,与伊不相识,令人谓之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为作三调,弄毕,便去,客主不交一言◇名其地为"邀笛步"。参阅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
1.古迹名。旧名萧家渡,在上元县东南青溪桥右侧。今为南京市江宁县地。晋桓伊善乐,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舟泊青溪侧,与伊不相识,令人谓之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为作三调,弄毕,便去,客主不交一言◇名其地为"邀笛步"。参阅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
馋唾
[相关解释]
1.口水。 2.比喻他人说过的一言半语。
1.口水。 2.比喻他人说过的一言半语。
驴券
[相关解释]
1.语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輒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用以比喻文字﹑语言繁冗,不及要旨。
1.语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輒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用以比喻文字﹑语言繁冗,不及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