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0 查到相关三等的内容。
带有三等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刺 [相关解释]
1.周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 2.指三次察讯。 3.谓击刺三次。
三品 [相关解释]
1.三种,三类。 2.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三流 [相关解释]
1.旧律,判处流刑者,流放之地,据罪行轻重而分为远近三等,谓之三流。
三甲 [相关解释]
1.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 2.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 3.甲午﹑甲辰﹑甲寅的合称。甲午(公元1894年)中日之战,清廷与日本签订辱国的《马关条约》;甲辰(公元1904年)日俄之战,日本夺取沙俄在东三省南部的控制权;甲寅(公元1914年)日德之战,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控制权。
三科 [相关解释]
1.三品;三等。 2.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三科九旨"。 3.三次科考。
三等 [相关解释]
1.三种等级。 2.三层,三级。
三等九格 [相关解释]
1.犹三六九等。
三等九般 [相关解释]
1.同"三等九格"。
三等分角问题 [相关解释]
见尺规作图不能问题”(977页)。
三类 [相关解释]
1.指《诗经》中之《风》﹑《雅》﹑《颂》。 2.三项;三种。 3.第三等,下等。
三舍法 [相关解释]
1.宋神宗时取士法,为元丰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绍圣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
上卿 [相关解释]
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称为上卿”◇泛指朝廷重臣上卿才大名不朽,早朝至尊暮求友。
上大夫 [相关解释]
1.为中国古代的官阶之一。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官阶分为卿﹑大夫﹑士三等,每等中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级。
下土 [相关解释]
1.大地。 2.四方;天下。 3.指人间。 4.偏远的地方。 5.低洼之地。《书.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孔传"高者壤﹐下者垆。"一说﹐下等土地。孙星衍注引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
下孰 [相关解释]
1.丰收的年成,按其情况分为上孰﹑中孰﹑下孰三等。孰,丰年。
下寿 [相关解释]
1.古人将寿命的长短分为上中下三等。下寿有二说一说六十岁为下寿,一说八十岁为下寿。
下甲 [相关解释]
1.金代,女直进士考试,殿试成绩的第三等。
下等 [相关解释]
1.据《周礼》,天子有事会诸侯,则在郊外筑坛以发布政事。坛之阶有三层,分为上中下三等。由地而上,其第一层为下等,乃位次之低者。 2.等级低的;地位卑下的。 3.指低级庸俗,不高雅。
下镇 [相关解释]
1.下沉;下降。 2.唐代戍边之兵分为军﹑守捉﹑城﹑镇,镇又分为上中下三等。
丙舍 [相关解释]
1.后汉宫中正室两边的房屋,以甲乙丙为次,其第三等舍称丙舍。 2.泛指正室旁的别室﹐或简陋的房舍。 3.指在墓地的房屋。
中卿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
中经 [相关解释]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 2.宫廷中收藏的经籍『代有"中五经"之称。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见《汉书.刘向传》﹑《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二》。 3.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依经书文字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其中等者为中经。唐以《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宋以《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明陆深《燕闲录》。
中金 [相关解释]
1.白银。《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白金,银也。"后称银为中金。
优校 [相关解释]
1.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内舍生考校成绩获得优等,称优校。优校生经舍试即可任官。
南音三籁 [相关解释]
散曲戏曲选集。明代凌fdeb3醣唷K木恚其中散曲、戏曲各二卷。选收元、明两代的南曲作品,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等,故名。
同出身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在宋代为第四﹑五等。明清时为第三等。
士兵 [相关解释]
士官、军士和兵的统称。是军队中直接操作武器装备,执行战斗或保障勤务的军人。是军队的基础。我军士兵,是指班长及其以下军人。1988年重新实行的军衔制分有三等七级,士官设军士长、专业军士;军士设上士、中士、下士;兵设上等兵、列兵。
小饥 [相关解释]
1.粮食小歉收。战国魏李悝平籴法把歉收分为大饥﹑中饥﹑小饥三等。
市平 [相关解释]
1.谓市场物价稳定。 2.王莽新朝在各地市场所规定的标准价格。在每季的第二个月,司市官评定本地物价,分上﹑中﹑下三等,称为"市平"。 3.旧时民间授受银两所用的一种衡量标准。
户等 [相关解释]
1.古代政府将民户按资产多寡分为不同等级以征收赋税『代按财产比例向商人﹑手工业者,征赋税,北魏献文帝天安﹑皇兴年间,将民户分为三等九品,按户等征税,后废;北齐再施行。唐高祖武德六年定天下户为三等,武德九年,又改为九等。宋太祖建隆中,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按等出税,其馀五等蠲免,实际仅五等;宋仁宗至和时,遂行五则法,按资产多寡分为五等。元代分三等九甲,主要实施于中原地区。明代按职业分民户﹑军户﹑匠户三等,但不作为征税的标准◇遂废止。参阅《史记.平准书》﹑《魏书.食货志》﹑《宋史.食货志上五》﹑《明史.食货志一
支移 [相关解释]
1.宋赋税的输纳方式。送纳赋税有固定处所,而以有馀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支移远近以户等高下而定。宋哲宗时,陕西分三等,乡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等户二百里,第五等户一百里。若非期限紧迫或战争急需,允许人户纳脚钱以免支移,成为变相加税。脚钱亦按等征收,且不断增重,甚至与正税相当。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须添纳脚钱的。
杖刑 [相关解释]
1.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杖作为刑种始自东汉。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北齐北周,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其后相沿直至清末。参见"五刑"。
王人美(1914-1987) [相关解释]
电影演员。原名庶熙〓南长沙人。女。1931年从影。曾在联华、昆仑等影业公司任演员。1953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曾主演《渔光曲》、《风云儿女》、《长空万里》等影片。因在《两家春》中扮演角色,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三等奖。
秘书 [相关解释]
①协助领导人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的工作人员。②指秘书职务。③使馆中职位低于参赞高于随员的外交官。有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之分,在大使馆馆长领导下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策高足 [相关解释]
1.谓乘上等快马疾驰。高足﹐汉代驿传设高足﹑中足﹑下足三等马匹﹐高足为上等。
纳兰性德(1655-1685) [相关解释]
清代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年间进士。授三等侍卫,后升为一等。其词风格清新,多有新意,不落旧套。有《通志堂集》,另有单行本词集《纳兰词》。
路易十六 [相关解释]
(louis ⅹⅵ,1754-1793)法国国王。在位时,为挽救财政危机,试图改革,但遭贵族反对而失败。1789年5月被迫召开三级会议,因压制第三等级,引起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91年企图逃亡国外未果。次年阴谋勾结外国君主镇压革命,被废黜◇被处死。
金舄 [相关解释]
1.古代以金为饰的一种复底鞋。诸侯所穿。《诗·小雅·车攻》﹕"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孔颖达疏﹕"此云金舄者即礼之赤舄也。故笺云﹕金舄黄朱色﹐加金为饰﹐故谓之金舄。"朱熹集传﹕"赤芾﹐诸侯之服。金舄﹐赤舄而加金饰﹐亦诸侯之服也。"一说﹐黄朱色之复底鞋。马瑞辰通释﹕"《屦人》注云﹕'舄有三等﹐赤舄为上。'金舄即赤舄﹐此诗既言'赤芾'﹐若再言'赤舄'则不辞﹐故以'金'易之。《周易干凿度》曰﹕'天子之朝朱芾﹐诸侯之朝赤芾。'《斯干》诗'朱芾斯皇'﹐笺﹕'芾者﹐天子纯朱﹐诸侯黄朱。'黄朱即赤芾也。是知笺以金为黄朱色
録科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准送乡试外﹐其馀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名不列于学宫。不经科考者﹐均由学政考试﹐名为"録科"。经录科录取者即可参加乡试。
阳九 [相关解释]
1.古代术数家的学说。其说有二(1)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内有旱灾九年,谓之"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从入元至阳三,常岁四千五百六十年,灾岁五十七年,共为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之气终。举其平均数则每八十年有一灾年。《汉书.律历志上》"《易》九戹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