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2 查到相关上官的内容。
带有上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万年枝
[相关解释]
1.树名。即冬青。南朝齐谢杋《直中书省》诗"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唐上官仪《咏雪应诏》"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校。"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万年枝,江左谓之冬青。"一说即檍木。见明杨慎《丹铅总录.花木》。 2.指年代悠久的大树。
1.树名。即冬青。南朝齐谢杋《直中书省》诗"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唐上官仪《咏雪应诏》"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校。"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万年枝,江左谓之冬青。"一说即檍木。见明杨慎《丹铅总录.花木》。 2.指年代悠久的大树。
三品院
[相关解释]
1.唐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员的处所。
1.唐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员的处所。
三学
[相关解释]
1.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 2.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 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
1.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 2.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 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
三戟
[相关解释]
1.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李岘与兄峘﹑峄同居长兴里第,门列三戟。张俭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崔琳与弟珪﹑瑶,俱立棨戟,世号"三戟崔家"。俱见《新唐书》本传◇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1.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李岘与兄峘﹑峄同居长兴里第,门列三戟。张俭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崔琳与弟珪﹑瑶,俱立棨戟,世号"三戟崔家"。俱见《新唐书》本传◇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上官
[相关解释]
复姓。唐代有上官仪。
复姓。唐代有上官仪。
上官仪(约605-664)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上官体
[相关解释]
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风。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因其官居显贵,纷纷仿效其诗体,称为上官体”。
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风。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因其官居显贵,纷纷仿效其诗体,称为上官体”。
临日
[相关解释]
1.接近太阳。形容高耸。 2.星相术士的迷信说法。以正月午日﹑二月亥日﹑三月申日﹑四月丑日等为临日﹐宜祭祀﹑上册﹑上表章﹑入学﹑出行﹑上官赴任等。参阅《协纪辨方书.临日》。
1.接近太阳。形容高耸。 2.星相术士的迷信说法。以正月午日﹑二月亥日﹑三月申日﹑四月丑日等为临日﹐宜祭祀﹑上册﹑上表章﹑入学﹑出行﹑上官赴任等。参阅《协纪辨方书.临日》。
令人
[相关解释]
1.品德美好的人。 2.古代命妇的封号。(1)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见《宋会要辑稿.仪制十》。(2)金宣宗贞佑后,内命妇封号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为正六品。见《续通典.职官十六》。 3.祗候;衙役。
1.品德美好的人。 2.古代命妇的封号。(1)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见《宋会要辑稿.仪制十》。(2)金宣宗贞佑后,内命妇封号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为正六品。见《续通典.职官十六》。 3.祗候;衙役。
佩j
[相关解释]
1.佩带龟袋。唐初五品以上官员佩鱼袋。武后时,改内外官所佩鱼袋为龟袋。
1.佩带龟袋。唐初五品以上官员佩鱼袋。武后时,改内外官所佩鱼袋为龟袋。
佩鱼
[相关解释]
1.唐朝五品以上官员所佩带的鱼袋。其制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始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宋并赐近臣,以别贵贱。 2.佩带鱼袋。
1.唐朝五品以上官员所佩带的鱼袋。其制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始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宋并赐近臣,以别贵贱。 2.佩带鱼袋。
制除
[相关解释]
1.唐宋制,谓对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为"制除"。
1.唐宋制,谓对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为"制除"。
双绶
[相关解释]
1.两条绶带。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朝服所佩。
1.两条绶带。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朝服所佩。
叶燮(1627-1703)
[相关解释]
清代文学批评家。字星期,号己畦,浙江嘉兴人,晚年定居吴江横山(今属江苏),人称横山先生。康熙年间进士。任宝应知县,因得罪上官,罢职。能诗文,有《己畦集》。诗论专著《原诗》,有独到见解。
清代文学批评家。字星期,号己畦,浙江嘉兴人,晚年定居吴江横山(今属江苏),人称横山先生。康熙年间进士。任宝应知县,因得罪上官,罢职。能诗文,有《己畦集》。诗论专著《原诗》,有独到见解。
堂上官
[相关解释]
1.见"堂上"。
1.见"堂上"。
墨旨
[相关解释]
1.古称上官给属员的笔示。
1.古称上官给属员的笔示。
大公祖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士绅对府以上官员的尊称。
1.明清时士绅对府以上官员的尊称。
太太
[相关解释]
1.汉哀帝尊祖母定陶恭王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后又尊为皇太太后。梁绍壬谓"此妇人称太太之始。"见《两般秋雨眖随笔.太太》。明代中丞以上官吏之妻得称太太。见明胡应麟《甲乙剩言.边道诗》◇凡官僚士大夫之妻﹐通称太太。 2.对长辈妇女的尊称。明史可法家书﹐称其母及其他尊长女眷曰太太﹑某太太。见《史忠正公集》卷三。 3.旧社会的仆人等常称女主人为"太太"。 4.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多带丈夫的姓)。 5.称某人的妻子或丈夫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1.汉哀帝尊祖母定陶恭王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后又尊为皇太太后。梁绍壬谓"此妇人称太太之始。"见《两般秋雨眖随笔.太太》。明代中丞以上官吏之妻得称太太。见明胡应麟《甲乙剩言.边道诗》◇凡官僚士大夫之妻﹐通称太太。 2.对长辈妇女的尊称。明史可法家书﹐称其母及其他尊长女眷曰太太﹑某太太。见《史忠正公集》卷三。 3.旧社会的仆人等常称女主人为"太太"。 4.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多带丈夫的姓)。 5.称某人的妻子或丈夫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宪台
[相关解释]
1.后汉改称汉御史府为宪台◇为同类机构的通称,亦以称御史等官职。 2.旧时对上官的尊称。
1.后汉改称汉御史府为宪台◇为同类机构的通称,亦以称御史等官职。 2.旧时对上官的尊称。
宪听
[相关解释]
1.称上官视听的敬词。
1.称上官视听的敬词。
宪属
[相关解释]
1.旧时属官在上官面前的自称。
1.旧时属官在上官面前的自称。
宪檄
[相关解释]
1.旧时称上官所发檄文的敬词。
1.旧时称上官所发檄文的敬词。
封诰
[相关解释]
1.明清帝王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诰命。
1.明清帝王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诰命。
常参
[相关解释]
1.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见皇帝,称常参。 2.泛指定期入朝为常参。 3.属员依一定时间谒见上官亦称常参。
1.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见皇帝,称常参。 2.泛指定期入朝为常参。 3.属员依一定时间谒见上官亦称常参。
应制
[相关解释]
1.应诏,应皇帝之命。 2.特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亦以称其所作。南朝宋谢庄有《七夕夜咏牛女应制》诗,唐上官仪有《奉和过旧宅应制》诗。 3.应付,制服。
1.应诏,应皇帝之命。 2.特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亦以称其所作。南朝宋谢庄有《七夕夜咏牛女应制》诗,唐上官仪有《奉和过旧宅应制》诗。 3.应付,制服。
承风
[相关解释]
1.接受教化。 2.谓迎合上官的意图。风,口风。
1.接受教化。 2.谓迎合上官的意图。风,口风。
招解
[相关解释]
1.把已招供的人犯解送上官复审。
1.把已招供的人犯解送上官复审。
淑人
[相关解释]
1.善人。 2.古命妇封号。宋凡尚书以上官未至执政者,其母﹑妻封为淑人,明为三品官员祖母﹑母﹑妻封号。清因明制,又增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3.犹淑女。
1.善人。 2.古命妇封号。宋凡尚书以上官未至执政者,其母﹑妻封为淑人,明为三品官员祖母﹑母﹑妻封号。清因明制,又增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3.犹淑女。
独善其身
[相关解释]
《孟子·尽心》‘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现在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
《孟子·尽心》‘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现在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
申闻
[相关解释]
1.谓以文状呈达上官。
1.谓以文状呈达上官。
禀白
[相关解释]
1.亦作"禀白"。 2.禀报。向上官或尊长报告事情。
1.亦作"禀白"。 2.禀报。向上官或尊长报告事情。
禀议
[相关解释]
1.亦作"禀议"。 2.下属就上官提出的议案发表意见或建议。
1.亦作"禀议"。 2.下属就上官提出的议案发表意见或建议。
緁绶
[相关解释]
1.即绿緁绶。一种黑黄而近绿色的丝带。古代丞相以上官吏用作印绶。
1.即绿緁绶。一种黑黄而近绿色的丝带。古代丞相以上官吏用作印绶。
缩聚反应
[相关解释]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分子相互间发生缩合生成聚合物同时析出小分子副产物的反应。如甲醛与苯酚发生缩聚反应生成苯酚甲醛树脂,同时析出水分子。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分子相互间发生缩合生成聚合物同时析出小分子副产物的反应。如甲醛与苯酚发生缩聚反应生成苯酚甲醛树脂,同时析出水分子。
行官
[相关解释]
1.唐代官名。称受上官差遣,往来四方干办公事者。 2.指主持事务的仆臣。唐杜甫有《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一作刈)稻》两诗。仇兆鳌注"朱注行官是行田者。"施鸿保《读杜诗说》"《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诗云'督促',亦可见主管田事;称为家臣,以别于家僮。"
1.唐代官名。称受上官差遣,往来四方干办公事者。 2.指主持事务的仆臣。唐杜甫有《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一作刈)稻》两诗。仇兆鳌注"朱注行官是行田者。"施鸿保《读杜诗说》"《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诗云'督促',亦可见主管田事;称为家臣,以别于家僮。"
衣鱼
[相关解释]
1.即蠹鱼。 2.紫服和鱼袋。唐制,三品以上官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官位不及者,帝命赐紫服,同时赐鱼袋,以为恩宠。
1.即蠹鱼。 2.紫服和鱼袋。唐制,三品以上官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官位不及者,帝命赐紫服,同时赐鱼袋,以为恩宠。
西京七族
[相关解释]
1.西汉皇后的七个家族。指吕氏﹑霍氏﹑上官氏﹑丁氏﹑赵氏﹑傅氏﹑王氏。晋庾亮《让中书监表》"向使西京七族,东京六姓,皆非姻党,各以平进,纵不悉金,决不拒。"一说,指吕氏﹑窦氏﹑卫氏﹑上官氏﹑霍氏﹑许氏﹑王氏。
1.西汉皇后的七个家族。指吕氏﹑霍氏﹑上官氏﹑丁氏﹑赵氏﹑傅氏﹑王氏。晋庾亮《让中书监表》"向使西京七族,东京六姓,皆非姻党,各以平进,纵不悉金,决不拒。"一说,指吕氏﹑窦氏﹑卫氏﹑上官氏﹑霍氏﹑许氏﹑王氏。
诗佣
[相关解释]
1.专为应酬上官或主人需索而写诗的人。
1.专为应酬上官或主人需索而写诗的人。
诰赠
[相关解释]
1.明清对五品以上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殁者﹐以皇帝的诰命追赠封号﹐叫诰赠。
1.明清对五品以上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殁者﹐以皇帝的诰命追赠封号﹐叫诰赠。
赐紫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三品以上官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官为绯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或为皇帝所宠爱者,特加赐紫或赐绯,以示尊宠。
1.唐宋时三品以上官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官为绯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或为皇帝所宠爱者,特加赐紫或赐绯,以示尊宠。
赐鱼
[相关解释]
1.唐代帝王给五品以上官员授予鱼符。以为信物。五代﹑宋亦有赐鱼之制。
1.唐代帝王给五品以上官员授予鱼符。以为信物。五代﹑宋亦有赐鱼之制。
轩冕
[相关解释]
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 2.借指官位爵禄。 3.指国君或显贵者。 4.指为官。
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 2.借指官位爵禄。 3.指国君或显贵者。 4.指为官。
邑号
[相关解释]
1.古代六品以上官吏之妻妾的封号。
1.古代六品以上官吏之妻妾的封号。
金鱼符
[相关解释]
1.金质的鱼符。唐代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佩带﹐开元初﹐从五品亦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金制﹐四品以上佩带。见《新唐书.车服志》﹑《金史.舆服志中》。亦省作"金鱼"。 2.辽代调发兵马的一种符信。
1.金质的鱼符。唐代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佩带﹐开元初﹐从五品亦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金制﹐四品以上佩带。见《新唐书.车服志》﹑《金史.舆服志中》。亦省作"金鱼"。 2.辽代调发兵马的一种符信。
金鱼袋
[相关解释]
1.鱼袋的一种。金饰﹐用以盛放金鱼符。唐制﹐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宋代无鱼符﹐官员公服则系鱼袋于带而垂于后﹐但不复如唐之符契。 2.比喻高官显爵。
1.鱼袋的一种。金饰﹐用以盛放金鱼符。唐制﹐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宋代无鱼符﹐官员公服则系鱼袋于带而垂于后﹐但不复如唐之符契。 2.比喻高官显爵。
铅部
[相关解释]
1.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机关。职掌七品以上官员的考核﹑任用。
1.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机关。职掌七品以上官员的考核﹑任用。
银鱼符
[相关解释]
1.银质的鱼符。唐代授予五品以上官员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亦作发兵﹑出入宫门或城门之符信。
1.银质的鱼符。唐代授予五品以上官员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亦作发兵﹑出入宫门或城门之符信。
阿婉
[相关解释]
1.指唐上官婉儿。
1.指唐上官婉儿。
靴板
[相关解释]
1.穿靴执板以谒上官。谓官宦生涯。
1.穿靴执板以谒上官。谓官宦生涯。
鞭板
[相关解释]
1.马鞭和手板。古代礼制武将执鞭清道和文官执板侍立为见到上官时的礼节。
1.马鞭和手板。古代礼制武将执鞭清道和文官执板侍立为见到上官时的礼节。
鱼符
[相关解释]
1.隋唐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隋开皇九年﹐始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
1.隋唐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隋开皇九年﹐始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
鹿胎
[相关解释]
1.鹿的胎。 2.指鹿胎弁。唐时为五品以上官员所服。 3.葱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葱》。
1.鹿的胎。 2.指鹿胎弁。唐时为五品以上官员所服。 3.葱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