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5 查到相关下士的内容。
带有下士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起
[相关解释]
1.相传禹一饭七起以迎贤士。《艺文类聚》卷十一引《鬻子》"﹝禹﹞一馈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也﹐恐其留吾门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北齐刘昼《新论.诫盈》"夏禹一馈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发﹐食不遑饱﹐沐不及晞。"后用以称礼贤下士。
1.相传禹一饭七起以迎贤士。《艺文类聚》卷十一引《鬻子》"﹝禹﹞一馈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也﹐恐其留吾门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北齐刘昼《新论.诫盈》"夏禹一馈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发﹐食不遑饱﹐沐不及晞。"后用以称礼贤下士。
三握发
[相关解释]
1.《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以"三握发"喻礼贤下士,悉心招揽人才。
1.《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以"三握发"喻礼贤下士,悉心招揽人才。
三馆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1.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上士
[相关解释]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下士
[相关解释]
1.官名。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秦以后亦沿用。 2.今用作军衔﹐为军士的最低一级。 3.才德差的人。
1.官名。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秦以后亦沿用。 2.今用作军衔﹐为军士的最低一级。 3.才德差的人。
中士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其禄位在上士之下,下士之上。 2.指中等德行的人。 3.指一般士人。 4.指中等身材的人。 5.指中等道行的道士。 6.军衔的一级。低于上士,高于下士。 7.指中国人士。
1.古代官名。其禄位在上士之下,下士之上。 2.指中等德行的人。 3.指一般士人。 4.指中等身材的人。 5.指中等道行的道士。 6.军衔的一级。低于上士,高于下士。 7.指中国人士。
仄席
[相关解释]
1.不正坐。谓侧坐以待贤良。古时形容帝王礼贤下士。 2.不正坐。谓坐不安稳。古时形容帝王勤政。
1.不正坐。谓侧坐以待贤良。古时形容帝王礼贤下士。 2.不正坐。谓坐不安稳。古时形容帝王勤政。
六等
[相关解释]
1.六个等级。(1)谓爵位有六级。《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贾谊《新书.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尽心下》"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汉赵岐注"人有是六等,乐正子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
1.六个等级。(1)谓爵位有六级。《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贾谊《新书.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尽心下》"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汉赵岐注"人有是六等,乐正子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
养士
[相关解释]
1.谓设置上士﹑中士﹑下士之官。 2.培养人才。 3.谓收罗﹑供养贤才。
1.谓设置上士﹑中士﹑下士之官。 2.培养人才。 3.谓收罗﹑供养贤才。
列士
[相关解释]
1.即元士。古称天子之上士。别于诸侯之士。一说,古时上士﹑中士和下士的统称。 2.有名望的人。 3.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之士。
1.即元士。古称天子之上士。别于诸侯之士。一说,古时上士﹑中士和下士的统称。 2.有名望的人。 3.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之士。
吐哺辍洗
[相关解释]
1.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于是刘邦起而谢之,延上坐◇世遂以"吐哺辍洗"为礼贤下士之典实。
1.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于是刘邦起而谢之,延上坐◇世遂以"吐哺辍洗"为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公吐哺
[相关解释]
1.《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1.《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士兵
[相关解释]
士官、军士和兵的统称。是军队中直接操作武器装备,执行战斗或保障勤务的军人。是军队的基础。我军士兵,是指班长及其以下军人。1988年重新实行的军衔制分有三等七级,士官设军士长、专业军士;军士设上士、中士、下士;兵设上等兵、列兵。
士官、军士和兵的统称。是军队中直接操作武器装备,执行战斗或保障勤务的军人。是军队的基础。我军士兵,是指班长及其以下军人。1988年重新实行的军衔制分有三等七级,士官设军士长、专业军士;军士设上士、中士、下士;兵设上等兵、列兵。
壹命
[相关解释]
1.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壹命"是对最低一级官吏的任命,王之下士,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等皆是。
1.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壹命"是对最低一级官吏的任命,王之下士,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等皆是。
天下士
[相关解释]
1.才德非凡之士。
1.才德非凡之士。
帐兵
[相关解释]
1.犹言帐下士卒,帐下亲兵。
1.犹言帐下士卒,帐下亲兵。
弥士
[相关解释]
1.古指中士﹑下士。
1.古指中士﹑下士。
折节
[相关解释]
①降低自己身份折节下士。②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折节为俭|折节读书,不徒血气之勇。
①降低自己身份折节下士。②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折节为俭|折节读书,不徒血气之勇。
挥沐吐餐
[相关解释]
1.谓礼贤下士。
1.谓礼贤下士。
排难解纷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秦围赵邯郸急,魏使辛垣衍劝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大义责衍。秦将闻之,为之退兵五十里。适魏兵救赵,邯郸围解。赵欲封仲连,仲连辞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见《战国策.赵策三》﹑《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因以"排难解纷"指为人排除危难或调解纠纷。
1.战国时,秦围赵邯郸急,魏使辛垣衍劝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大义责衍。秦将闻之,为之退兵五十里。适魏兵救赵,邯郸围解。赵欲封仲连,仲连辞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见《战国策.赵策三》﹑《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因以"排难解纷"指为人排除危难或调解纠纷。
敬贤下士
[相关解释]
1.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
1.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
敬贤礼士
[相关解释]
1.见"敬贤下士"。
1.见"敬贤下士"。
杂裳
[相关解释]
1.古代下士穿的前黑后黄的下衣。
1.古代下士穿的前黑后黄的下衣。
林下士
[相关解释]
1.指隐士。
1.指隐士。
栖梧
[相关解释]
1.亦作"栖梧"。 2.《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郑玄笺"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凤皇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孔颖达疏"诸书传之论凤事,皆云食竹栖梧。"本谓凤凰息于梧桐树上,后用以指贤者择明主而从或明君礼贤下士。
1.亦作"栖梧"。 2.《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郑玄笺"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凤皇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孔颖达疏"诸书传之论凤事,皆云食竹栖梧。"本谓凤凰息于梧桐树上,后用以指贤者择明主而从或明君礼贤下士。
求贤下士
[相关解释]
1.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1.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混补
[相关解释]
1.宋代天下士人,不限有无学籍,皆得赴试本经,一场中者入上庠,称为"混补"。参阅宋赵升《朝野类要.举业》。
1.宋代天下士人,不限有无学籍,皆得赴试本经,一场中者入上庠,称为"混补"。参阅宋赵升《朝野类要.举业》。
王生袜
[相关解释]
1.汉廷尉张释之,尝与公卿聚会,处士王生袜解,使释之结袜。公卿责王生辱廷尉,王生曰"吾故聊使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释之。事见《汉书.张释之传》◇用为礼贤下士之典。
1.汉廷尉张释之,尝与公卿聚会,处士王生袜解,使释之结袜。公卿责王生辱廷尉,王生曰"吾故聊使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释之。事见《汉书.张释之传》◇用为礼贤下士之典。
王録事
[相关解释]
1.指南朝宋王弘‰曾拜刺史,录尚书事,故称。陶潜解印去县,赋《归去来》。刺史王弘甚敬仰之,亲自造访。潜称疾不见‰候知潜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携酒,先于半道邀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终日。事见《晋书·隐逸传·陶潜》◇以"王録事"指礼贤下士者。
1.指南朝宋王弘‰曾拜刺史,录尚书事,故称。陶潜解印去县,赋《归去来》。刺史王弘甚敬仰之,亲自造访。潜称疾不见‰候知潜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携酒,先于半道邀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终日。事见《晋书·隐逸传·陶潜》◇以"王録事"指礼贤下士者。
礼贤下士
[相关解释]
封建时代指帝王或大臣降低自己的身分敬重和结交一般有才德的人,使为自己效劳。
封建时代指帝王或大臣降低自己的身分敬重和结交一般有才德的人,使为自己效劳。
若存若亡
[相关解释]
1.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后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1.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后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草庐三顾
[相关解释]
1.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汉末刘备欲得贤辅,曾三诣隆中,枉驾亮舍,虚心就教,历来引为礼贤下士的佳话。
1.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汉末刘备欲得贤辅,曾三诣隆中,枉驾亮舍,虚心就教,历来引为礼贤下士的佳话。
解榻
[相关解释]
1.东汉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只有南州高士徐穡来时特设一榻,徐穡走后即悬挂起来。又任乐安太守时,亦曾为郡人周璯"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事见《后汉书.徐穡传》,又《陈蕃传》◇以"解榻"为热情接待宾客或礼贤下士之典。
1.东汉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只有南州高士徐穡来时特设一榻,徐穡走后即悬挂起来。又任乐安太守时,亦曾为郡人周璯"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事见《后汉书.徐穡传》,又《陈蕃传》◇以"解榻"为热情接待宾客或礼贤下士之典。
谢躭
[相关解释]
1.向瘸腿的人谢罪。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居歳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躭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躭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躭者﹐因谢焉。"后用为礼贤下士的典实。
1.向瘸腿的人谢罪。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居歳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躭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躭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躭者﹐因谢焉。"后用为礼贤下士的典实。
谦恭下士
[相关解释]
1.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1.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谦泰
[相关解释]
1.《谦》《泰》均《易》卦名。《易.谦》﹕"《谦》﹐亨﹐君子有终。"孔颖达疏﹕"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爻辞有"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传﹕"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又《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传﹕"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后遂以"谦泰"谓君主能礼贤下士﹑君臣同心相交。
1.《谦》《泰》均《易》卦名。《易.谦》﹕"《谦》﹐亨﹐君子有终。"孔颖达疏﹕"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爻辞有"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传﹕"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又《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传﹕"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后遂以"谦泰"谓君主能礼贤下士﹑君臣同心相交。
谦躬下士
[相关解释]
1.犹言谦恭下士。
1.犹言谦恭下士。
趋士
[相关解释]
1.亦作"趍士"。 2.谓礼贤下士。
1.亦作"趍士"。 2.谓礼贤下士。
适士
[相关解释]
1.上士。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一般由大宗世嫡者担任。《礼记.祭法》"适士二庙一坛。"郑玄注"适士,上士也。"孙希旦集解"愚谓适士,谓大宗世适为士者也。"《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清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清夏炘《学礼管释.释祔》"礼,大夫三庙,适士二庙,三庙者上及曾祖,二庙者祖考而已。"一说,指诸侯所荐仕于天子之士和诸侯之士有功而王朝颁授爵命者。
1.上士。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一般由大宗世嫡者担任。《礼记.祭法》"适士二庙一坛。"郑玄注"适士,上士也。"孙希旦集解"愚谓适士,谓大宗世适为士者也。"《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清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清夏炘《学礼管释.释祔》"礼,大夫三庙,适士二庙,三庙者上及曾祖,二庙者祖考而已。"一说,指诸侯所荐仕于天子之士和诸侯之士有功而王朝颁授爵命者。
门下士
[相关解释]
1.指门客。 2.犹门生。 3.学生,弟子。
1.指门客。 2.犹门生。 3.学生,弟子。
门不停宾
[相关解释]
1.谓接见迅速,门前没有停留等候的宾客。形容显贵者礼贤下士。
1.谓接见迅速,门前没有停留等候的宾客。形容显贵者礼贤下士。
门子
[相关解释]
1.指周及春秋时卿大夫的嫡子。 2.指官宦之家有世袭资格的嫡子。 3.门下士;食客。 4.看门的人。 5.指官府中亲侍左右的仆役。 6.犹门路。指进身的途径。 7.量词。
1.指周及春秋时卿大夫的嫡子。 2.指官宦之家有世袭资格的嫡子。 3.门下士;食客。 4.看门的人。 5.指官府中亲侍左右的仆役。 6.犹门路。指进身的途径。 7.量词。
附凤
[相关解释]
1.语本《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后因以"附凤"指依附帝王以成就功业。
1.语本《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后因以"附凤"指依附帝王以成就功业。
陈蕃榻
[相关解释]
1.后汉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徐穡传》◇因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
1.后汉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徐穡传》◇因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
颜歜抱璞
[相关解释]
1.战国齐人颜斶,隐居不仕。尝说齐宣王礼贤下士,宣王悦服,请致弟子之礼,许以富贵。斶辞去,愿得晩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见《战国策.齐策四》。颜歜即颜斶◇用以指隐逸生涯。
1.战国齐人颜斶,隐居不仕。尝说齐宣王礼贤下士,宣王悦服,请致弟子之礼,许以富贵。斶辞去,愿得晩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见《战国策.齐策四》。颜歜即颜斶◇用以指隐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