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不一的内容。
带有不一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匹
[相关解释]
1.表数量。用于布帛,古代以四丈为一匹。亦指整卷的布帛,长度不一。 2.表数量。用于牲畜或禽鸟。 3.表数量。犹一片。用于连接成片的物体。
1.表数量。用于布帛,古代以四丈为一匹。亦指整卷的布帛,长度不一。 2.表数量。用于牲畜或禽鸟。 3.表数量。犹一片。用于连接成片的物体。
丁年
[相关解释]
1.男子成丁之年。历代之制不一『以男子二十岁为丁,明清以十六岁为丁。亦泛指壮年。
1.男子成丁之年。历代之制不一『以男子二十岁为丁,明清以十六岁为丁。亦泛指壮年。
丁祭
[相关解释]
1.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唐日制不一。隋文帝时一年有四祭,唐武德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唐开元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
1.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唐日制不一。隋文帝时一年有四祭,唐武德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唐开元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
七大八小
[相关解释]
1.大小不一。 2.零落貌。 3.谓妻妾众多。
1.大小不一。 2.零落貌。 3.谓妻妾众多。
七宝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七种珍宝。佛经中说法不一,如《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磟﹑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为七宝;《大阿弥陀经》以黄金﹑白银﹑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为七宝;《恒水经》以白银﹑黄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 2.佛教语。七种王者之宝。《轮王七宝经》"其王出时有七宝现∥等为七?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摩尼宝﹑女宝。如是七宝随王出现。" 3.泛指多种宝物。 4.用以形容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 5.比喻卓异杰出
1.佛教语。七种珍宝。佛经中说法不一,如《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磟﹑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为七宝;《大阿弥陀经》以黄金﹑白银﹑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为七宝;《恒水经》以白银﹑黄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 2.佛教语。七种王者之宝。《轮王七宝经》"其王出时有七宝现∥等为七?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摩尼宝﹑女宝。如是七宝随王出现。" 3.泛指多种宝物。 4.用以形容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 5.比喻卓异杰出
七政
[相关解释]
1.古天文术语。说法不一(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孔颖达疏"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史记·五帝本纪》"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郑玄注同此说。(2)指天﹑地﹑人和四时。《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3)指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
1.古天文术语。说法不一(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孔颖达疏"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史记·五帝本纪》"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郑玄注同此说。(2)指天﹑地﹑人和四时。《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3)指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
七经
[相关解释]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
七肥八瘦
[相关解释]
1.形容胖瘦不一。
1.形容胖瘦不一。
七贤过关图
[相关解释]
1.古画名。"七贤"说法不一。
1.古画名。"七贤"说法不一。
三人六样话
[相关解释]
1.形容众说不一。
1.形容众说不一。
三危
[相关解释]
1.三件可危之事。 2.古代西部边疆山名。《书.禹贡》"三危既宅。"孔传"三危为西裔之山也。"《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按关于三危的位置,说法不一。一说今甘肃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说在甘肃岷山之西南。一说在云南。参见"三危山"。
1.三件可危之事。 2.古代西部边疆山名。《书.禹贡》"三危既宅。"孔传"三危为西裔之山也。"《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按关于三危的位置,说法不一。一说今甘肃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说在甘肃岷山之西南。一说在云南。参见"三危山"。
三头两绪
[相关解释]
1.谓头绪多端,繁杂不一。
1.谓头绪多端,繁杂不一。
三川
[相关解释]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三芝
[相关解释]
1.芝为菌类植物,古人以为食之可长生,故多视为瑞草。三芝所指不一。(1)指参成芝﹑木渠芝﹑建木芝。晋葛洪《抱朴子.仙药》"参成芝,赤色有光,扣之枝叶如金石之音,折而续之,即复如故。木渠芝,寄生大木上,如莲花,九茎一丛,其味甘而辛。建木芝实生于都广,其皮如缨蛇,其实如鸾鸟。此三芝得服之,白日升天也。"(2)指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晋葛洪《抱朴子.仙药》"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此三芝生于泰山要乡及奉高,有得而服之,皆令人寿千岁。"(3)指石芝﹑灵芝﹑肉芝。《文选.沈约》"淹留访五药,顾步伫三芝。"吕向注"
1.芝为菌类植物,古人以为食之可长生,故多视为瑞草。三芝所指不一。(1)指参成芝﹑木渠芝﹑建木芝。晋葛洪《抱朴子.仙药》"参成芝,赤色有光,扣之枝叶如金石之音,折而续之,即复如故。木渠芝,寄生大木上,如莲花,九茎一丛,其味甘而辛。建木芝实生于都广,其皮如缨蛇,其实如鸾鸟。此三芝得服之,白日升天也。"(2)指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晋葛洪《抱朴子.仙药》"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此三芝生于泰山要乡及奉高,有得而服之,皆令人寿千岁。"(3)指石芝﹑灵芝﹑肉芝。《文选.沈约》"淹留访五药,顾步伫三芝。"吕向注"
三身
[相关解释]
1.传说海外有国,国人一首三身。 2.佛教语。说法不一。通常指法身﹑报身和化身(或应身)。乃成佛所证之果。
1.传说海外有国,国人一首三身。 2.佛教语。说法不一。通常指法身﹑报身和化身(或应身)。乃成佛所证之果。
下古
[相关解释]
1.近古。所指的具体时代说法不一。
1.近古。所指的具体时代说法不一。
下石
[相关解释]
1.往井下丢石块。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1.往井下丢石块。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不一
[相关解释]
不同,不一致高下不一|建功之路不一。
不同,不一致高下不一|建功之路不一。
不一一
[相关解释]
1.不详细说。旧时书信结尾常用语。
1.不详细说。旧时书信结尾常用语。
不一会儿
[相关解释]
1.没有多久的时间。
1.没有多久的时间。
不一定
[相关解释]
1.谓不能确定。
1.谓不能确定。
不一端
[相关解释]
1.不止一个方面。
1.不止一个方面。
不一而足
[相关解释]
本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形容同类事物很多,不能一一举出援助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生,奖励科技成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本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形容同类事物很多,不能一一举出援助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生,奖励科技成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不壹
[相关解释]
1.不专一。 2.不一致,不统一。
1.不专一。 2.不一致,不统一。
不壹而足
[相关解释]
1.见"不一而足"。
1.见"不一而足"。
不尽
[相关解释]
1.未完;无尽。 2.犹不已。 3.不完全。 4.书信末尾用语。犹言不一一。
1.未完;无尽。 2.犹不已。 3.不完全。 4.书信末尾用语。犹言不一一。
不移时
[相关解释]
1.不到一个时辰。犹言不一会。
1.不到一个时辰。犹言不一会。
不见得
[相关解释]
1.亦作"不见的"。 2.犹言说不定,不一定。
1.亦作"不见的"。 2.犹言说不定,不一定。
不辜
[相关解释]
1.无罪。 2.指无罪之人。 3.不必,不一定。
1.无罪。 2.指无罪之人。 3.不必,不一定。
不集
[相关解释]
1.无成就;不成功。 2.不栖止。 3.不齐一,不一致。
1.无成就;不成功。 2.不栖止。 3.不齐一,不一致。
世爻
[相关解释]
1.汉京房《易》学术语。京氏分八卦为八宫,每宫以一纯卦(八卦之重卦)统七变卦(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注以世应﹑飞伏﹑升降,并配天干地支五行,以占凶吉。每卦皆取世爻为占筮之兆象,观其爻变而定其祸福灾异。各卦世爻之位不一(1)各宫卦之上爻均为诨成鬽坏@爻。宋张行成《元包数总义》卷一"若上九变,遂成纯坤,无复干性矣。干之世爻,上九不变。"(2)世卦按六爻顺序,依次由初爻变起,变至某爻而成本宫卦卦象,则该爻便为此卦之世爻。 2.唐刘禹锡《辨易九六论》"按坎二世而为屯,屯之六二为世爻;震一世
1.汉京房《易》学术语。京氏分八卦为八宫,每宫以一纯卦(八卦之重卦)统七变卦(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注以世应﹑飞伏﹑升降,并配天干地支五行,以占凶吉。每卦皆取世爻为占筮之兆象,观其爻变而定其祸福灾异。各卦世爻之位不一(1)各宫卦之上爻均为诨成鬽坏@爻。宋张行成《元包数总义》卷一"若上九变,遂成纯坤,无复干性矣。干之世爻,上九不变。"(2)世卦按六爻顺序,依次由初爻变起,变至某爻而成本宫卦卦象,则该爻便为此卦之世爻。 2.唐刘禹锡《辨易九六论》"按坎二世而为屯,屯之六二为世爻;震一世
丛然
[相关解释]
1.杂乱不一。
1.杂乱不一。
东坡肉
[相关解释]
1.宋苏轼贬黄州时,曾戏作《猪肉颂》诗"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肴馔中有所谓"东坡肉",本此。其烹调方法,后世说法不一。
1.宋苏轼贬黄州时,曾戏作《猪肉颂》诗"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肴馔中有所谓"东坡肉",本此。其烹调方法,后世说法不一。
两截事
[相关解释]
1.两回事;不一样的事。
1.两回事;不一样的事。
两截人
[相关解释]
1.言行不一之人。 2.前后不一之人。
1.言行不一之人。 2.前后不一之人。
两样子
[相关解释]
1.不一样。
1.不一样。
两舌
[相关解释]
1.言语反复,前后不一。 2.毁誉,两种评价不一。 3.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1.言语反复,前后不一。 2.毁誉,两种评价不一。 3.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两辞
[相关解释]
1.诉讼双方的话。 2.不一致的话,不相同的话。
1.诉讼双方的话。 2.不一致的话,不相同的话。
中古
[相关解释]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中国
[相关解释]
①古时含义不一。或指京师,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以其在四夷之中)。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19世纪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①古时含义不一。或指京师,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以其在四夷之中)。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19世纪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中寿
[相关解释]
1.中等的年寿。古时说法不一(1)九十以上。《左传.昭公三年》"三老"唐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唐沈千运《感怀弟妹》诗"中寿稀满百,近世多夭伤。"(2)八十岁。《庄子.盗跖》"中寿八十。"汉王充《论衡.正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3)七十岁。《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4)六十岁。《吕氏春秋.安死》"中寿不过六十。"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张苍偶得小术,吮妇人乳汁,得一百八十岁。此盖道之薄者,而苍为之,犹得中寿之三倍。"参见"上寿"。
1.中等的年寿。古时说法不一(1)九十以上。《左传.昭公三年》"三老"唐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唐沈千运《感怀弟妹》诗"中寿稀满百,近世多夭伤。"(2)八十岁。《庄子.盗跖》"中寿八十。"汉王充《论衡.正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3)七十岁。《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4)六十岁。《吕氏春秋.安死》"中寿不过六十。"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张苍偶得小术,吮妇人乳汁,得一百八十岁。此盖道之薄者,而苍为之,犹得中寿之三倍。"参见"上寿"。
主簿虫
[相关解释]
1.蝎的别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尝有一主簿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而有,俗呼为主簿虫。"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剑南元无蝎,尝有人任主簿,将蝎之任,而有之,今呼为主簿虫也。"按,《大唐传载》谓北人至江南任主簿携蝎而往,为大历中事。传说不一。
1.蝎的别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尝有一主簿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而有,俗呼为主簿虫。"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剑南元无蝎,尝有人任主簿,将蝎之任,而有之,今呼为主簿虫也。"按,《大唐传载》谓北人至江南任主簿携蝎而往,为大历中事。传说不一。
九德
[相关解释]
1.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九德内容,说法不一。《书.皋陶谟》"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皐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孔传"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伪则可知。"《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1.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九德内容,说法不一。《书.皋陶谟》"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皐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孔传"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伪则可知。"《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九种
[相关解释]
1.指《易》﹑《书》﹑《诗》﹑《春秋》﹑《礼》﹑《乐》﹑《论语》﹑《孝经》及小学(其名目说法不一,此据《汉书.艺文志》)等九种儒家经典。
1.指《易》﹑《书》﹑《诗》﹑《春秋》﹑《礼》﹑《乐》﹑《论语》﹑《孝经》及小学(其名目说法不一,此据《汉书.艺文志》)等九种儒家经典。
九经
[相关解释]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九老图
[相关解释]
1.唐白居易与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年老退居洛阳,曾作尚齿之会,并各赋诗记其事。时为会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其年夏,李元爽及僧如满亦告老归洛,因作九老尚齿之会,并书姓名﹑年齿,绘其形貌,题为九老图◇传世姓名不一。见唐白居易《九老图诗序》﹑《唐诗纪事》卷四九◇因以"九老图"为告老还乡者聚会之典。
1.唐白居易与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年老退居洛阳,曾作尚齿之会,并各赋诗记其事。时为会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其年夏,李元爽及僧如满亦告老归洛,因作九老尚齿之会,并书姓名﹑年齿,绘其形貌,题为九老图◇传世姓名不一。见唐白居易《九老图诗序》﹑《唐诗纪事》卷四九◇因以"九老图"为告老还乡者聚会之典。
云中君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神名。见《楚辞.九歌》及《汉书.郊祀志上》。所指何神﹐诸说不一。王逸﹑颜师古注谓为云神﹐王闿运《楚辞释》谓为云梦泽水神﹐郭沫若《九歌今译》谓为女神﹐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谓为月神。
1.传说中的神名。见《楚辞.九歌》及《汉书.郊祀志上》。所指何神﹐诸说不一。王逸﹑颜师古注谓为云神﹐王闿运《楚辞释》谓为云梦泽水神﹐郭沫若《九歌今译》谓为女神﹐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谓为月神。
五兵
[相关解释]
1.五种兵器。所指不一。 2.泛指各种兵器。 3.泛指军队。 4.指战争。 5."五兵尚书"的省称。详"五兵尚书"。
1.五种兵器。所指不一。 2.泛指各种兵器。 3.泛指军队。 4.指战争。 5."五兵尚书"的省称。详"五兵尚书"。
五国城
[相关解释]
1.古地名。亦称五国头城。宋徽宗被金兵所俘,囚死于此。所在地说法不一一说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见清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五国城考》﹑清魏源《圣武记》;一说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北,见清《嘉庆一统志》卷六八;一说在今吉林省扶余县境,见清昭槤《啸亭杂录.五国城》。
1.古地名。亦称五国头城。宋徽宗被金兵所俘,囚死于此。所在地说法不一一说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见清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五国城考》﹑清魏源《圣武记》;一说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北,见清《嘉庆一统志》卷六八;一说在今吉林省扶余县境,见清昭槤《啸亭杂录.五国城》。
五府
[相关解释]
1.指周代的太府﹑玉府﹑内府﹑外府﹑膳府。 2.即明堂。 3.古代五官署的合称。所指不一。 4.传说中的仙人居所。
1.指周代的太府﹑玉府﹑内府﹑外府﹑膳府。 2.即明堂。 3.古代五官署的合称。所指不一。 4.传说中的仙人居所。
五湖
[相关解释]
1.古代吴越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吴县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郑玄注"具区﹑五湖在吴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具区,即太湖。(2)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选.郭璞》"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3)太湖及附近四湖『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徐天佑注引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
1.古代吴越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吴县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郑玄注"具区﹑五湖在吴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具区,即太湖。(2)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选.郭璞》"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3)太湖及附近四湖『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徐天佑注引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
五猖会
[相关解释]
1.旧时南方乡村为五猖所作的迎神赛会活动。各地形式不一。绍兴每年农历七月半左右举行,以祈求人寿年丰。
1.旧时南方乡村为五猖所作的迎神赛会活动。各地形式不一。绍兴每年农历七月半左右举行,以祈求人寿年丰。
五都
[相关解释]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五铢钱
[相关解释]
1.钱币名『武帝元狩五年始铸,重五铢,上篆"五铢"二字。自汉历魏﹑晋﹑六朝至隋皆续有铸造,惟形制大小不一。唐武德四年废。
1.钱币名『武帝元狩五年始铸,重五铢,上篆"五铢"二字。自汉历魏﹑晋﹑六朝至隋皆续有铸造,惟形制大小不一。唐武德四年废。
从众
[相关解释]
个人因受群体的压力,改变初衷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凝,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个人因受群体的压力,改变初衷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凝,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仪刀
[相关解释]
1.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历代形制不一。
1.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历代形制不一。
传闻异辞
[相关解释]
1.亦作"传闻异词"。 2.《春秋》笔法之一。谓记录年代久远的事,措辞有所不同。 3.传闻的事说法不一致。
1.亦作"传闻异词"。 2.《春秋》笔法之一。谓记录年代久远的事,措辞有所不同。 3.传闻的事说法不一致。
住所
[相关解释]
有久住意思而居住的处所。在中国,公民以其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确定国籍、确定继承地点等,都必须先确定住所。
有久住意思而居住的处所。在中国,公民以其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确定国籍、确定继承地点等,都必须先确定住所。
佹异
[相关解释]
1.奇异,与平常的不一样。
1.奇异,与平常的不一样。
像法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正﹑像﹑末"三时"之一。谓佛去世久远,与"正法"相似的佛法。其时道化讹替,虽有教有行而无证果者。"像法"的时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佛去世五百年后的一千年之间。见《大集经》。
1.佛教语。正﹑像﹑末"三时"之一。谓佛去世久远,与"正法"相似的佛法。其时道化讹替,虽有教有行而无证果者。"像法"的时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佛去世五百年后的一千年之间。见《大集经》。
入话
[相关解释]
1.话本小说中的一种结构。以引子的形式,用于每篇话本之首。体裁不一,多为诗词韵语或小故事,是说话人在叙述正文之前,为了候客﹑垫场﹑引人入胜或点明本事之用◇代拟话本亦沿用之。 2.指引入正题的话头。
1.话本小说中的一种结构。以引子的形式,用于每篇话本之首。体裁不一,多为诗词韵语或小故事,是说话人在叙述正文之前,为了候客﹑垫场﹑引人入胜或点明本事之用◇代拟话本亦沿用之。 2.指引入正题的话头。
全别
[相关解释]
1.完全变了样,完全不一样。 2.犹言特别,别具一格。
1.完全变了样,完全不一样。 2.犹言特别,别具一格。
八士
[相关解释]
1.相传周代八个有才能的人。《论语.微子》"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八士的时代﹐说法不一。《汉书.古今人表》及贾逵谓为文王时人﹐郑玄说是成王时人﹐刘向﹑马融说是宣王时人。并见《论语.微子》宋邢昺疏。清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谓为武王时人。
1.相传周代八个有才能的人。《论语.微子》"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八士的时代﹐说法不一。《汉书.古今人表》及贾逵谓为文王时人﹐郑玄说是成王时人﹐刘向﹑马融说是宣王时人。并见《论语.微子》宋邢昺疏。清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谓为武王时人。
八蜡神
[相关解释]
1.八蜡﹐为周代有关农事的祭名◇民间附会为驱除虫害﹑捍灾御患之神。其神为谁说法不一。
1.八蜡﹐为周代有关农事的祭名◇民间附会为驱除虫害﹑捍灾御患之神。其神为谁说法不一。
八骏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周穆王的八匹名马。八骏之名﹐说法不一。《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緑耳。"郭璞注"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耳。"晋王嘉《拾遗记.周穆王》"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絶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明胡应麟则认为王嘉所载,皆一时私意诡撰,不足为征,见《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四◇亦用以泛指骏马。 2.明成祖的八匹名马。 3.指皇帝的车驾。
1.相传为周穆王的八匹名马。八骏之名﹐说法不一。《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緑耳。"郭璞注"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耳。"晋王嘉《拾遗记.周穆王》"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絶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明胡应麟则认为王嘉所载,皆一时私意诡撰,不足为征,见《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四◇亦用以泛指骏马。 2.明成祖的八匹名马。 3.指皇帝的车驾。
公害病
[相关解释]
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起的地区性疾病。其诊断须经严格鉴定和得到国家的正式确认。有公害的地区不一定都会出现公害病。典型的公害病有四日市哮喘、水俣病、痛痛病、慢性砷中毒等。
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起的地区性疾病。其诊断须经严格鉴定和得到国家的正式确认。有公害的地区不一定都会出现公害病。典型的公害病有四日市哮喘、水俣病、痛痛病、慢性砷中毒等。
六宗
[相关解释]
1.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汉以来诸说不一(1)汉伏胜﹑马融谓天﹑地﹑春﹑夏﹑秋﹑冬。(2)汉欧阳﹑大小夏侯﹑王充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汉孔光﹑刘歆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汉贾逵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汉郑玄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三国魏刘劭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晋王肃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晋张髦谓祖考三昭三穆。(9)晋司马彪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
1.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汉以来诸说不一(1)汉伏胜﹑马融谓天﹑地﹑春﹑夏﹑秋﹑冬。(2)汉欧阳﹑大小夏侯﹑王充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汉孔光﹑刘歆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汉贾逵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汉郑玄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三国魏刘劭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晋王肃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晋张髦谓祖考三昭三穆。(9)晋司马彪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
六法
[相关解释]
1.谓规﹑矩﹑权﹑衡﹑准﹑绳。 2.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谓绘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以为中国绘画的总法则和代称。 3.佛教谓六法戒。其说不一﹐撮其要者有(1)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2)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3)谓不尊敬佛﹐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诸善知识。 4.佛教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为"六法"。
1.谓规﹑矩﹑权﹑衡﹑准﹑绳。 2.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谓绘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以为中国绘画的总法则和代称。 3.佛教谓六法戒。其说不一﹐撮其要者有(1)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2)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3)谓不尊敬佛﹐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诸善知识。 4.佛教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为"六法"。
六箴
[相关解释]
1.谓六项劝戒之言。具体内容所指不一。(1)丹扆六箴﹐唐李德裕所上。《新唐书.李德裕传》"时帝昏荒,数游幸,狎比群小,听朝简忽。德裕上《丹扆六箴》……其一曰《宵衣》,讽视朝希晩也;二曰《正服》,讽服御非法也;三曰《罢献》,讽敛求怪珍也;四曰《纳诲》,讽侮弃忠言也;五曰《辨邪》,讽任群小也;六曰《防微》,讽伪游轻出也。"(2)心﹑口﹑耳﹑目﹑手﹑足六戒。唐皮日休《六箴序》"帝身且不德,能帝天下乎?能主家国乎?因为《心》﹑《口》﹑《耳》﹑《目》﹑《手》﹑《足》箴,书之于绅。安不忘危,慎不忘《六箴》乎?"(3)
1.谓六项劝戒之言。具体内容所指不一。(1)丹扆六箴﹐唐李德裕所上。《新唐书.李德裕传》"时帝昏荒,数游幸,狎比群小,听朝简忽。德裕上《丹扆六箴》……其一曰《宵衣》,讽视朝希晩也;二曰《正服》,讽服御非法也;三曰《罢献》,讽敛求怪珍也;四曰《纳诲》,讽侮弃忠言也;五曰《辨邪》,讽任群小也;六曰《防微》,讽伪游轻出也。"(2)心﹑口﹑耳﹑目﹑手﹑足六戒。唐皮日休《六箴序》"帝身且不德,能帝天下乎?能主家国乎?因为《心》﹑《口》﹑《耳》﹑《目》﹑《手》﹑《足》箴,书之于绅。安不忘危,慎不忘《六箴》乎?"(3)
冲锋队
[相关解释]
德国纳粹党的武装组织。1921年建立。希特勒上台后,人数剧增。因其头目罗姆与希特勒主张不一,1934年6月30日夜,被党卫军等清洗,后被党卫军取代。
德国纳粹党的武装组织。1921年建立。希特勒上台后,人数剧增。因其头目罗姆与希特勒主张不一,1934年6月30日夜,被党卫军等清洗,后被党卫军取代。
凤仙花
[相关解释]
1.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夏季开花﹐花二三朵同生叶腋,花色不一§色花瓣可染指甲﹐俗称指甲花或指甲草。果实椭圆形,种子﹑根﹑茎均可入药。
1.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夏季开花﹐花二三朵同生叶腋,花色不一§色花瓣可染指甲﹐俗称指甲花或指甲草。果实椭圆形,种子﹑根﹑茎均可入药。
分歧
[相关解释]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点ㄧ理论~ㄧ消除~。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点ㄧ理论~ㄧ消除~。
分歧点
[相关解释]
1.不一致的部分或方面。多指思想﹑意见﹑记载等。
1.不一致的部分或方面。多指思想﹑意见﹑记载等。
务头
[相关解释]
1.戏曲﹑说唱艺术术语﹐解说不一。或指曲中最紧要或最精彩﹑动听之句﹐或指曲中平﹑上﹑去三声联串之处。
1.戏曲﹑说唱艺术术语﹐解说不一。或指曲中最紧要或最精彩﹑动听之句﹐或指曲中平﹑上﹑去三声联串之处。
动机与效果
[相关解释]
动机指人行动的主观愿望;效果指人实践的客观后果。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时客观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
动机指人行动的主观愿望;效果指人实践的客观后果。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时客观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
十八子儿
[相关解释]
1.旧时身边佩带的一种饰物。用十八颗圆珠串成,珠子的质料不一,大多用香木或香料制成。
1.旧时身边佩带的一种饰物。用十八颗圆珠串成,珠子的质料不一,大多用香木或香料制成。
十羊九牧
[相关解释]
1.比喻民少官多。 2.比喻多头领导,命令不一,使人无所适从。
1.比喻民少官多。 2.比喻多头领导,命令不一,使人无所适从。
千变万状
[相关解释]
1.形容变化繁多,情状不一。
1.形容变化繁多,情状不一。
南苑
[相关解释]
1.御苑名。因在皇宫之南,故名。历代所指不一。 2.即南海子。在北京永定门外,明永历中始建为园囿。清置总尉防御等官把守,其中养殖禽兽,专供皇帝游猎享乐。
1.御苑名。因在皇宫之南,故名。历代所指不一。 2.即南海子。在北京永定门外,明永历中始建为园囿。清置总尉防御等官把守,其中养殖禽兽,专供皇帝游猎享乐。
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
[相关解释]
由卢瑟福等人所做的α粒子穿透金属薄膜后向各个方向散射的实验。之前汤姆生认为中性原子中的等量正负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内。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薄膜,发现不同散射角度的粒子数目不一,经分析,他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很小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
由卢瑟福等人所做的α粒子穿透金属薄膜后向各个方向散射的实验。之前汤姆生认为中性原子中的等量正负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内。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薄膜,发现不同散射角度的粒子数目不一,经分析,他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很小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
卷白波
[相关解释]
1.古代酒令名。其意说法不一。
1.古代酒令名。其意说法不一。
历山
[相关解释]
1.古山名。相传舜耕历山。所在地点说法不一。
1.古山名。相传舜耕历山。所在地点说法不一。
反响
[相关解释]
回响;反应她曾经登台演出,~不一 ㄧ此事在报上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
回响;反应她曾经登台演出,~不一 ㄧ此事在报上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
受事
[相关解释]
1.接受职事或职务。 2.受所教之事。 3.句子里受动作支配的人或事物。如"我看报"的"报","猫捉老鼠"的"老鼠"。表示受事的名词不一定做句子的宾语,如"衣服送来了"的"衣服"是受事,但是做句子的主语。
1.接受职事或职务。 2.受所教之事。 3.句子里受动作支配的人或事物。如"我看报"的"报","猫捉老鼠"的"老鼠"。表示受事的名词不一定做句子的宾语,如"衣服送来了"的"衣服"是受事,但是做句子的主语。
口不应心
[相关解释]
1.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1.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口啍
[相关解释]
1.指心口不一的人。
1.指心口不一的人。
口是心非
[相关解释]
指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
指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
口谀
[相关解释]
1.谓当面奉承﹑表里不一。
1.谓当面奉承﹑表里不一。
同异
[相关解释]
1.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 2.相同与不同。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4.谓差异,不同。 5.异议。亦指立异议。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1.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 2.相同与不同。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4.谓差异,不同。 5.异议。亦指立异议。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名同实异
[相关解释]
1.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
1.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
咸酸
[相关解释]
1.咸与酸的味道。常比喻世味不一。
1.咸与酸的味道。常比喻世味不一。
啧有烦言
[相关解释]
1.谓互相责备,争论不一。 2.谓纷杂的指责和议论。
1.谓互相责备,争论不一。 2.谓纷杂的指责和议论。
四义
[相关解释]
1.四种义行。所指不一。
1.四种义行。所指不一。
四大洲
[相关解释]
1.古印度传说,谓须弥山四方咸海中有四大洲,为人类居住的地区。其说为佛教所采用,传来中国后,因佛经译本不一,洲名也各不相同。通称为东胜身洲(亦作东毗提诃洲﹑东拂于逮洲),南赡部洲(亦作南阎浮提洲),西牛货洲(亦作西瞿陀尼洲﹑西瞿耶尼洲),北俱卢洲(亦作北郁单越洲)。
1.古印度传说,谓须弥山四方咸海中有四大洲,为人类居住的地区。其说为佛教所采用,传来中国后,因佛经译本不一,洲名也各不相同。通称为东胜身洲(亦作东毗提诃洲﹑东拂于逮洲),南赡部洲(亦作南阎浮提洲),西牛货洲(亦作西瞿陀尼洲﹑西瞿耶尼洲),北俱卢洲(亦作北郁单越洲)。
四始
[相关解释]
1.旧说《诗经》有四始,各家说法不一(1)指"风"﹑"小雅"﹑"大雅"﹑"颂"。《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2)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
1.旧说《诗经》有四始,各家说法不一(1)指"风"﹑"小雅"﹑"大雅"﹑"颂"。《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2)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
四海
[相关解释]
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3.指全世界各处。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 6.神祇名。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3.指全世界各处。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 6.神祇名。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均输
[相关解释]
1.汉武帝实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在大司农属下置均输令﹑丞,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 2.北宋王安石新法之一。于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实行,授权主管六路财赋和茶﹑盐﹑矾﹑酒税的发运使,凡朝廷所需之货物,尽量在廉价处或近地收购,存储备用。 3.明末的苛税之一。 4.古代仓名。 5.古代算法。为"九数"之一。包括以田地的多少﹑人户的上下求赋税;以道路的远近﹑负载的轻重求脚费;以物价的高低不一求平均数等。
1.汉武帝实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在大司农属下置均输令﹑丞,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 2.北宋王安石新法之一。于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实行,授权主管六路财赋和茶﹑盐﹑矾﹑酒税的发运使,凡朝廷所需之货物,尽量在廉价处或近地收购,存储备用。 3.明末的苛税之一。 4.古代仓名。 5.古代算法。为"九数"之一。包括以田地的多少﹑人户的上下求赋税;以道路的远近﹑负载的轻重求脚费;以物价的高低不一求平均数等。
塞翁失马(塞sài)
[相关解释]
《淮南子·人间训》中说住在边塞的一个老人,家里的马跑到胡人那边去了,别人觉得可惜,老人却说丢了马不一定不是福呀!果然几个月后,那马带着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了◇用塞翁失马”比喻受到损失不一定是坏事,也许会变成好事。
《淮南子·人间训》中说住在边塞的一个老人,家里的马跑到胡人那边去了,别人觉得可惜,老人却说丢了马不一定不是福呀!果然几个月后,那马带着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了◇用塞翁失马”比喻受到损失不一定是坏事,也许会变成好事。
大号
[相关解释]
气鸣乐器。铜制。有碗状号嘴,号管弯曲作o形,管身由细到粗,喇叭口很大。有活塞四个。大号种类较多,形制不一。广泛用于交响乐队和军乐队。
气鸣乐器。铜制。有碗状号嘴,号管弯曲作o形,管身由细到粗,喇叭口很大。有活塞四个。大号种类较多,形制不一。广泛用于交响乐队和军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