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6 查到相关不服的内容。
带有不服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不习地土
[相关解释]
1.见"不服水土"。
1.见"不服水土"。
不习水土
[相关解释]
1.见"不服水土"。
1.见"不服水土"。
不事
[相关解释]
1.不侍奉,不服事。 2.指不任以官职。 3.不服劳役。 4.不办事;不做事。
1.不侍奉,不服事。 2.指不任以官职。 3.不服劳役。 4.不办事;不做事。
不伏
[相关解释]
1.不服。
1.不服。
不伏烧埋
[相关解释]
1.不服罪;不认错。 2.不听劝解。
1.不服罪;不认错。 2.不听劝解。
不分
[相关解释]
1.不服气;不平。 2.不料。
1.不服气;不平。 2.不料。
不厌
[相关解释]
1.不嫌;不加以排斥。 2.不合。 3.不满足;不饱。厌,通"餍"。 4.不服。
1.不嫌;不加以排斥。 2.不合。 3.不满足;不饱。厌,通"餍"。 4.不服。
不忿
[相关解释]
①不怨恨不忿黄鹂惊晓梦。②不平;不服实在气不忿|心中有些不忿。
①不怨恨不忿黄鹂惊晓梦。②不平;不服实在气不忿|心中有些不忿。
不怯气
[相关解释]
1.亦作"不惬气"。 2.不服气。
1.亦作"不惬气"。 2.不服气。
不惬气
[相关解释]
1.不满,不服气。
1.不满,不服气。
不服
[相关解释]
1.不从事,不经营。 2.不佩带。 3.不臣服;不顺服。 4.不甘心;不承认。 5.不信服;不相信。 6.不习惯。
1.不从事,不经营。 2.不佩带。 3.不臣服;不顺服。 4.不甘心;不承认。 5.不信服;不相信。 6.不习惯。
不服气
[相关解释]
1.不平;不心服。
1.不平;不心服。
不服水土
[相关解释]
1.不能适应某地的气候﹑饮食等。
1.不能适应某地的气候﹑饮食等。
世医
[相关解释]
1.世代行医的人。语出《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1.世代行医的人。语出《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两审终审制
[相关解释]
诉讼案件最多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中国从1954年起实行这个制度。对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当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人民检察院如认为有错误,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二审判决或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也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
诉讼案件最多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中国从1954年起实行这个制度。对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当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人民检察院如认为有错误,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二审判决或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也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
举枉措直
[相关解释]
1.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语出《论语.为政》"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邢昺疏"举邪枉之人用之,废置诸正直之人。"按,错,同"措"。
1.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语出《论语.为政》"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邢昺疏"举邪枉之人用之,废置诸正直之人。"按,错,同"措"。
仪舌
[相关解释]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儒硎
[相关解释]
1.秦始皇既焚书,恐天下不服,乃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陵谷温暖处;瓜结实,诏博士诸生往视,因填土杀之。事见《史记.儒林列传》张守节正义引汉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因以"儒硎"谓读书人遭受的浩劫。
1.秦始皇既焚书,恐天下不服,乃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陵谷温暖处;瓜结实,诏博士诸生往视,因填土杀之。事见《史记.儒林列传》张守节正义引汉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因以"儒硎"谓读书人遭受的浩劫。
剃发令
[相关解释]
1.清统治者强迫汉人依满俗剃去前半部头发的命令。也称"剃发令"。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颁布剃发令,后以人心不服,暂缓执行。次年攻下江南,重申此令,规定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内,尽弃明朝衣冠,皆依满族习俗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者处死。参阅《清史稿.世祖纪一》。
1.清统治者强迫汉人依满俗剃去前半部头发的命令。也称"剃发令"。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颁布剃发令,后以人心不服,暂缓执行。次年攻下江南,重申此令,规定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内,尽弃明朝衣冠,皆依满族习俗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者处死。参阅《清史稿.世祖纪一》。
勿药
[相关解释]
1.不服药。 2.指病愈。
1.不服药。 2.指病愈。
匿丧
[相关解释]
1.旧时官员祖父母﹑父母死,不呈报,不服丧,对外隐瞒或另择时日,谓之匿丧。
1.旧时官员祖父母﹑父母死,不呈报,不服丧,对外隐瞒或另择时日,谓之匿丧。
十二道金牌
[相关解释]
宋代名将岳飞英勇抗击金兵,直打到朱仙镇。皇帝赵构和奸臣秦桧力主投降,岳飞不服,高宗、秦桧在一天之中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岳飞◇用十二道金牌”形容极为紧急的命令。
宋代名将岳飞英勇抗击金兵,直打到朱仙镇。皇帝赵构和奸臣秦桧力主投降,岳飞不服,高宗、秦桧在一天之中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岳飞◇用十二道金牌”形容极为紧急的命令。
反唇相讥
[相关解释]
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讥讽对方(《汉书 ·贾谊传》原作‘反唇而相稽’,稽计较)。
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讥讽对方(《汉书 ·贾谊传》原作‘反唇而相稽’,稽计较)。
口剌
[相关解释]
1.犹言嘴上不服。
1.犹言嘴上不服。
口服
[相关解释]
口服1口头上表示信服~心不服。 口服2 [kǒufú]内服。
口服1口头上表示信服~心不服。 口服2 [kǒufú]内服。
吃不服
[相关解释]
1.不习惯于吃某种食物。
1.不习惯于吃某种食物。
和事天子
[相关解释]
1.唐中宗时,监察御史崔琬劾宗楚客﹑纪处讷受贿,致生边患。楚客不服,自陈忠鲠。中宗不问,命琬与楚客﹑处讷结为兄弟,以和解之。世人谓中宗为"和事天子"。见《新唐书.宗楚客传》﹑《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
1.唐中宗时,监察御史崔琬劾宗楚客﹑纪处讷受贿,致生边患。楚客不服,自陈忠鲠。中宗不问,命琬与楚客﹑处讷结为兄弟,以和解之。世人谓中宗为"和事天子"。见《新唐书.宗楚客传》﹑《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
咬牙
[相关解释]
1.紧咬牙根。形容愤怒至极或下定决心。 2.用以形容忍受住痛苦或磨难。 3.谓口齿尖利,不服帖。 4.熟睡中牙齿相磨发声。常由消化不良等疾病所引起。
1.紧咬牙根。形容愤怒至极或下定决心。 2.用以形容忍受住痛苦或磨难。 3.谓口齿尖利,不服帖。 4.熟睡中牙齿相磨发声。常由消化不良等疾病所引起。
家鸡野雉
[相关解释]
1.晋庾翼善书法,初不服王羲之,遂以家鸡比喻自己的书法,以野雉比喻王氏的书法。《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晋书》"﹝庾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贱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亦作"家鸡野鹜"。
1.晋庾翼善书法,初不服王羲之,遂以家鸡比喻自己的书法,以野雉比喻王氏的书法。《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晋书》"﹝庾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贱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亦作"家鸡野鹜"。
将相和(将jiàng)
[相关解释]
京剧剧目。1950年翁偶虹、王颉竹据《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三剧改编而成。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因功封为丞相,上将廉颇不服,屡次向蔺寻衅,蔺以国家为重,始终忍让。廉得知蔺苦心后,深感愧悔,到相府负荆请罪。
京剧剧目。1950年翁偶虹、王颉竹据《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三剧改编而成。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因功封为丞相,上将廉颇不服,屡次向蔺寻衅,蔺以国家为重,始终忍让。廉得知蔺苦心后,深感愧悔,到相府负荆请罪。
廉蔺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的并称。两人皆为赵功臣。蔺拜相,廉不服,欲与为难。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计较。廉终于觉悟,两人成刎颈之交。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战国时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的并称。两人皆为赵功臣。蔺拜相,廉不服,欲与为难。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计较。廉终于觉悟,两人成刎颈之交。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张仪舌
[相关解释]
1.《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后因以"张仪舌"为典,谓能说善辩的口才。
1.《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后因以"张仪舌"为典,谓能说善辩的口才。
怏怏
[相关解释]
1.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
1.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
执馘
[相关解释]
1.《诗.大雅.皇矣》"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毛传"馘,获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郑玄笺"执所生得者而言问之,乃献所馘,皆徐徐以礼为之。"后以"执馘"为杀敌献功之称。
1.《诗.大雅.皇矣》"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毛传"馘,获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郑玄笺"执所生得者而言问之,乃献所馘,皆徐徐以礼为之。"后以"执馘"为杀敌献功之称。
拒命
[相关解释]
1.抗命,不服从命令。
1.抗命,不服从命令。
挺押
[相关解释]
1.犹监禁。 2.俗谓不服管押。
1.犹监禁。 2.俗谓不服管押。
有扈
[相关解释]
1.古国名。夏启立﹐有扈不服﹐灭之﹐其子孙以国为姓。故址在今陕西省户县北。有﹐词头。
1.古国名。夏启立﹐有扈不服﹐灭之﹐其子孙以国为姓。故址在今陕西省户县北。有﹐词头。
枉错
[相关解释]
1.《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后因以"枉错"指举直错枉,任贤去佞。 2.错断;错误。
1.《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后因以"枉错"指举直错枉,任贤去佞。 2.错断;错误。
梗化
[相关解释]
1.谓顽固不服从教化。
1.谓顽固不服从教化。
榡墨
[相关解释]
1.《北史.文苑传.荀济》"济初与梁武帝布衣交,知梁武当王,然负气不服,谓人曰'会榡上磨墨作檄文。'"后因以"榡墨"为文人从军研墨草檄的典故。
1.《北史.文苑传.荀济》"济初与梁武帝布衣交,知梁武当王,然负气不服,谓人曰'会榡上磨墨作檄文。'"后因以"榡墨"为文人从军研墨草檄的典故。
气不平
[相关解释]
1.谓见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气。
1.谓见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气。
气不愤
[相关解释]
1.亦作"气不忿"。 2.不服气。
1.亦作"气不忿"。 2.不服气。
水土
[相关解释]
地表面的水和土水土流失。引申指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水土不服|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地表面的水和土水土流失。引申指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水土不服|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治外法权
[相关解释]
1.指外交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其他服务于国际的政治机关的官员(如联合国所属官员),在他国所享受的各项特权,包括人身和住宅的不受侵犯﹑不受当地法院审判﹑不服役﹑不纳捐税等。一国的军舰﹑军队根据有关协议,通过他国国境时,也享有这种权利。
1.指外交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其他服务于国际的政治机关的官员(如联合国所属官员),在他国所享受的各项特权,包括人身和住宅的不受侵犯﹑不受当地法院审判﹑不服役﹑不纳捐税等。一国的军舰﹑军队根据有关协议,通过他国国境时,也享有这种权利。
申诉
[相关解释]
1.向上级或上属机关申述情由。 2.诉说。 3.法律名词。诉讼当事人或其他有关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者检察机关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亦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政党﹑社团成员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组织)或上级机关(组织)提出自己的意见。
1.向上级或上属机关申述情由。 2.诉说。 3.法律名词。诉讼当事人或其他有关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者检察机关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亦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政党﹑社团成员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组织)或上级机关(组织)提出自己的意见。
绳检
[相关解释]
约束;拘束多加绳检|不服绳检。
约束;拘束多加绳检|不服绳检。
负阻不宾
[相关解释]
1.犹言负固不服。
1.犹言负固不服。
辩囿
[相关解释]
1.语本《庄子.天下》﹕"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成玄英疏﹕"辩过于物﹐故能胜人之口﹔言未当理﹐故不服人之心。而辩者之徒﹐用为苑囿。"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辩者迷于其中而不能出。"后因用"辩囿"指哓哓不休的争辩。 2.指言论界﹑言者之口。
1.语本《庄子.天下》﹕"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成玄英疏﹕"辩过于物﹐故能胜人之口﹔言未当理﹐故不服人之心。而辩者之徒﹐用为苑囿。"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辩者迷于其中而不能出。"后因用"辩囿"指哓哓不休的争辩。 2.指言论界﹑言者之口。
违拒
[相关解释]
1.亦作"违距"。 2.违抗;不服从。
1.亦作"违距"。 2.违抗;不服从。
邹缨齐紫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后因以"邹缨齐紫"为上行下效之典。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后因以"邹缨齐紫"为上行下效之典。
金箍咒
[相关解释]
1.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收紧孙悟空头上金箍的咒语。《四游记.观音路降猴妖》﹕"又把三篇金箍儿咒念熟﹐假如路上降来的妖怪﹐可叫他跟取经人﹐收心向善﹔若不服﹐可念此箍儿咒﹐自然见面生服。"后比喻用以束缚的东西。
1.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收紧孙悟空头上金箍的咒语。《四游记.观音路降猴妖》﹕"又把三篇金箍儿咒念熟﹐假如路上降来的妖怪﹐可叫他跟取经人﹐收心向善﹔若不服﹐可念此箍儿咒﹐自然见面生服。"后比喻用以束缚的东西。
隐户
[相关解释]
1.犹逃户﹑客户。封建社会里﹐人民为逃免租赋﹐躲避徭役﹐往往逃出本籍。逃出本籍以后﹐可以不服徭役﹐姓名不列入户口册。
1.犹逃户﹑客户。封建社会里﹐人民为逃免租赋﹐躲避徭役﹐往往逃出本籍。逃出本籍以后﹐可以不服徭役﹐姓名不列入户口册。
韶韶摆摆
[相关解释]
1.方言。谓不服管教,从中阻梗。
1.方言。谓不服管教,从中阻梗。
顽人
[相关解释]
1.愚妄的人。 2.不服从统治的人。
1.愚妄的人。 2.不服从统治的人。
顽民
[相关解释]
1.本指殷代遗民中坚决不服从周朝统治的人。《书.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孔传﹕"惟殷顽民﹐恐其叛乱﹐故徙于洛邑﹐密近王室﹐用化其教。"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十﹕"'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土犹或非之。'义士即《多士》所谓'迁殷顽民'者也。由周而言﹐则为顽民﹔由商而论﹐则为义士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殷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实上是作了奴隶﹐他们算是受尽了轻视和虐待的﹐周室的人称他们为'蠢殷'﹐称他们为'顽民'﹐一直到春秋战国的时候都还把他们的后人当蠢人看待
1.本指殷代遗民中坚决不服从周朝统治的人。《书.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孔传﹕"惟殷顽民﹐恐其叛乱﹐故徙于洛邑﹐密近王室﹐用化其教。"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十﹕"'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土犹或非之。'义士即《多士》所谓'迁殷顽民'者也。由周而言﹐则为顽民﹔由商而论﹐则为义士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殷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实上是作了奴隶﹐他们算是受尽了轻视和虐待的﹐周室的人称他们为'蠢殷'﹐称他们为'顽民'﹐一直到春秋战国的时候都还把他们的后人当蠢人看待
骄忿
[相关解释]
1.骄傲自负,怨忿不服。
1.骄傲自负,怨忿不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