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7 查到相关不言的内容。
带有不言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尺喙 [相关解释]
1.《庄子.徐无鬼》"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后多用以比喻能言善辩。 2.用以状嘴之长而尖利。
三缄其口 [相关解释]
《说苑·敬慎》载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在嘴上加三重封条。形容说话极其谨慎。也指闭口不言。
不消说 [相关解释]
1.犹言不必说。谓不言自明。
不言 [相关解释]
1.不说。 2.不依靠语言。谓以德政感化人民。 3.不料。
不言而谕 [相关解释]
1.见"不言而喻"。
五气朝元 [相关解释]
1.道教修炼之法。谓炼内丹者不视﹑不听﹑不言﹑不闻﹑不动,而五脏之精气生克制化,朝归于黄庭(脐内空处),叫五气朝元。
五炁朝元 [相关解释]
1.亦作"五气朝元"。 2.道教修炼之法。谓炼内丹者不视﹑不听﹑不言﹑不闻﹑不动,而五脏之精气生克制化,朝归于黄庭(脐内空处),谓之"五炁朝元"。
交唇 [相关解释]
1.谓缄口不言。
介之推 [相关解释]
1.亦称"介子推"。春秋晋人。从晋公子重耳(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文公还国为君,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绵山而终。 2.春秋时人。清王士秅《池北偶谈.介推》"《说苑》﹐介子推十五为荆相﹐堂下有二十五进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介子推也。"
介山之志 [相关解释]
1.春秋晋介之推功不言禄,隐居介山◇人称其志为"介山之志"。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仗马寒蝉 [相关解释]
1.皇帝仪仗中用的马和寒风中的蝉。比喻噤口不言者。
仰屋 [相关解释]
1.卧而仰望屋梁。(1)形容无计可施。《后汉书.寒朗传》"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宋王安石《思王逢原》诗"仰屋卧太息﹐起行涕淋漓。"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苏仙》"偶缺晨炊﹐仰屋无计。"谭嗣同《仁学》二二"杼轴繁而悬鹑之衣絶﹐工作盛而仰屋之叹消。"(2)卧而仰望屋梁。《梁书.南平王伟传》"恭每从容谓人曰'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后因以"仰屋"形容苦思冥想的样子。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序》"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于覆车之愧。"
仲都 [相关解释]
1.方士王仲都,相传为汉元帝时汉中道士,能忍寒暑。《水经注.渭水》引汉桓谭《新论》"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环以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后用以为典故。
体元居正 [相关解释]
1.谓人君以天地之元气为本,常居正道以施政教。多指帝王即位。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晋杜预注"隐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凡人君即位﹐欲其体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孔颖达疏"元正实是始长之义﹐但因名以广之。元者﹐气之本也﹐善之长也。人君执大本﹐长庶物﹐欲其与元同体﹐故称元年。正者﹐直方之间语也。直其行﹐方其义﹐人君当执直心﹐杖大义﹐欲其常居正道﹐故月称正也。"
刺字 [相关解释]
1.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后遂用为典实。 2.指名刺。 3.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汉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文帝废黥。魏﹑晋﹑南北朝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隋唐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五代后晋天福中始有刺配之法,宋元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 4.宋代军制,军士常须刺字,以作标记。 5
区盖 [相关解释]
1.即丘盖。谓疑而不明。区,通"丘"。《荀子.大略》"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立。"杨倞注"区﹑藏物处,盖﹑所以覆物者。凡言之可信者,如物在区皿之间,言有分限,不流溢也。《汉书.儒林传》'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丘,与'区'同也。"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区盖者,古读区若丘。注引《汉.儒林传》'疑者丘盖不言。'此说是也。《论语》记孔子言盖,皆疑而未定之词……故谓疑者曰丘盖,以音同,借为区盖耳。杨注非是。《汉书》注'苏林曰丘盖不言,不知之意也;如淳曰齐俗以不知为
卮言 [相关解释]
1.亦作"巵言"。 2.自然随意之言。一说为支离破碎之言。语出《庄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成玄英疏"巵,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合也……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又解巵,支也。支离其言,言无的当,故谓之卮言耳。"后人亦常用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词,如《艺苑卮言》﹑《经学卮言》。
卷舌 [相关解释]
1.不开口;闭口不言。 2.星名。 3.喻邪佞之人。 4.把舌头卷起来。
去梯 [相关解释]
1.后汉刘表之子刘琦,因后母不容,问计于诸葛亮,亮不言◇琦请亮登楼,去梯,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乃劝其效重耳居外。见《后汉书.刘表传》◇以"去梯"为说机密话的典实。
及禄 [相关解释]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后以"及禄"指得官。
合喙 [相关解释]
1.闭口。谓沉默不言。
吞舌 [相关解释]
1.断舌自吞。 2.喻不言。
唾地成文 [相关解释]
1.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喑默 [相关解释]
1.沉默不言。
噤口卷舌 [相关解释]
1.谓缄默不言。
噤唫 [相关解释]
1.闭口不言貌。
噤齘 [相关解释]
1.切齿怒恨貌。 2.闭口不言。 3.毛发森森竖立貌。
坐树 [相关解释]
1.见"坐树不言"。
坐树不言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后因以"坐树不言"﹑"坐树无言"谓功高而不自矜。
坐树无言 [相关解释]
1.见"坐树不言"。
如皋雉 [相关解释]
1.《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孔颖达疏"《诗》云'鹤鸣于九皋'。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往泽也。"后用为取悦美妻之典实。
姜后脱簪 [相关解释]
1.汉刘向《列女传.周宣姜后》"周宣姜后者,齐侯之女也。贤而有德,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宣王常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有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后用为后妃辅主以礼的典实。
守口 [相关解释]
1.闭口不言。 2.把守关口。
守瓶缄口 [相关解释]
1.犹言守口如瓶。谓闭口不言。
寝默 [相关解释]
1.亦作"寝嘿"。 2.止而不言,沉默。
封绵 [相关解释]
1.指晋文公为介子推封绵上田之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后因以"封绵"为功臣未能及时受到封赏的典实。
射雉 [相关解释]
1.射猎野鸡。古代的一种田猎活动。 2.魏晋以后多以射雉为戏。晋潘岳有《射雉赋》。 3.指春秋时贾大夫以射雉博取其妻言笑的故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后遂以"射雉"为因才艺博得妻室欢心的典故。
小小不言 [相关解释]
1.犹微不足道。
庖西书 [相关解释]
1.《明史.解缙传》"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缙即日上封事万言。"后用以称近臣上给皇帝的政见书为"庖西书"。
延陵剑 [相关解释]
1.汉刘向《新序.节士》载,春秋时延陵季子(吴公子季札)将出访晋国,带宝剑经过徐国,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晋国之使,未即献剑,然心已许之。及使晋返,而徐君已死。于是乃以剑挂徐君墓树而去◇用为不忘故旧的典实。
弗目 [相关解释]
1.不书,不言。
心招 [相关解释]
1.口中不言而以情态进行挑逗。多形容女人轻佻之状。
怀隐 [相关解释]
1.谓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拑口 [相关解释]
1.因有所顾忌而闭口不言。
拑者 [相关解释]
1.沉默不言之人。
括囊 [相关解释]
1.结扎袋口。亦喻缄口不言。 2.犹囊括。包罗。
晬面盎背 [相关解释]
1.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瞓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木舌 [相关解释]
1.指木质的铃舌。 2.喻指不言之舌。 3.犹结舌,闭口不说话。 4.一种病症。舌头肿胀木硬。
李下无蹊 [相关解释]
1.古谚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语,谓桃李成熟,人不期而至,树下自然踏成蹊径。唐时借李(李树)﹑李(李姓)同字,反用此古谚以称颂李至远﹑李乿为人正直,秉公选举,无人敢走私门。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相关解释]
1.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行,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相关解释]
1.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成蹊 [相关解释]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省语。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相关解释]
1.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没内外 [相关解释]
1.谓不遵守男女有别的封建礼法。语本《礼记.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
焚林 [相关解释]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谓介之推从晋文公流亡,割股食公,有功而不受祲,隐入绵山,后晋文公焚烧树林逼迫,仍不出,抱树焚死◇以"焚林"为求取贤士的典故。
瘖默 [相关解释]
1.犹缄默。闭口不言。
瞓面盎背 [相关解释]
1.《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瞓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意谓仁义礼智植根于心,它生发出来的神色,清和润泽地表现在颜面,显露在肩背,散布到手足四肢◇以"瞓面盎背"为仁德者修养到家的表现。
知无不尽 [相关解释]
1.犹言知无不言。
知无不言 [相关解释]
1.只要知道,就没有不说出来的。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相关解释]
1.凡有所知,都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秘而不言 [相关解释]
1.见"秘而不露"。
箝口 [相关解释]
1.闭口。谓不言或不敢言。
箝默 [相关解释]
1.闭口不言。
结口 [相关解释]
1.犹缄口。闭口不言。
结舌杜口 [相关解释]
1.谓缄默不言。
缄口不言 [相关解释]
1.闭口不说话。
缄唇 [相关解释]
1.谓闭口不言。
耿直 [相关解释]
(性格)正直;直爽他是个~人,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作梗直、鲠直。
脱剑 [相关解释]
1.解下佩剑。比喻弃武修文。语出《礼记.乐记》"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说剑也。"说﹐通"脱"。《孔子家语.辩乐》作"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脱剑"。 2.汉刘向《新序.节士》"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寶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故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后以"脱剑"用为悼念亡友之典。
自同寒蝉 [相关解释]
1.同于深秋时节的蝉。形容噤口不言。
至言 [相关解释]
1.最高超的言论;极其高明的言论。 2.古代道家用虚静无为的思想阐述事理﹐以不言为至言。 3.旧时亦以指佛﹑道的精深玄妙的理论。 4.直言;真实的话。
般斤 [相关解释]
1.古代巧匠鲁班的斧头。语本汉扬雄《法言.君子》"般之挥斤,羿之激矢;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也。"后以"般斤"喻大匠的技能。
莫测高深 [相关解释]
1.没法揣测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语本《易.蒙》"利贞"唐孔颖达疏"言人虽怀圣德,若隐默不言,人则莫测其浅深,不知其大小。"
虚往实归 [相关解释]
1.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语出《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衔枚 [相关解释]
①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衔枚而进|衔枚夜袭。②引申为缄口不言衔枚以晦其迹|愿衔枚而无言兮。
西方圣人 [相关解释]
1.指佛陀。语出《列子.仲尼》"孔子动容有闲﹐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謕口 [相关解释]
1.闭口不言。
讳谀 [相关解释]
1.隐讳不言和阿谀谄媚。
许剑 [相关解释]
1.亦作"许剑"。 2.汉刘向《新序.节士》载﹕吴季札西聘晋﹐带宝剑过徐。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心许之。还而徐君已死﹐遂挂其剑于墓树﹐曰﹕"吾心许之矣。"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后以"许剑"为不忘知交﹐心存知己之典。
谅阴(liáng’ān) [相关解释]
指帝王或高级官吏居丧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责知 [相关解释]
1.责罚包庇罪人﹑知情不言者。 2.贬谪到某处做官。
蹊桃 [相关解释]
1.指桃子。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里言不出,外言不入 [相关解释]
1.谓说话要分清内外,不可逾越。古代礼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故云。语本《礼记.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引申谓治家谨严。
重足 [相关解释]
后脚紧挨前脚,不敢向前跨一步。形容恐惧、胆怯的样子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重足(chóng-) [相关解释]
后脚紧挨前脚,不敢向前跨一步。形容恐惧、胆怯的样子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钳口吞舌 [相关解释]
1.犹言闭口不言。
钳噤 [相关解释]
1.谓闭口不言。
闭口 [相关解释]
合上嘴不讲话,也比喻不发表意见~不言。
隐忍不发 [相关解释]
1.亦作"隐忍不言"。 2.克制忍耐﹐不向人发泄﹑透露。
隐忍不言 [相关解释]
1.见"隐忍不发"。
隐言 [相关解释]
1.冷僻的语句。 2.隐而不言。
隐默 [相关解释]
1.安静恬退。 2.指安静恬退之士。 3.沉默不出﹔缄默不言。
韬舌 [相关解释]
1.缄口不言。
饮和 [相关解释]
1.谓使人感觉到自在,享受和乐。语本《庄子.则阳》"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郭象注"人各自得﹐斯饮和矣﹐岂待言哉?"
默口 [相关解释]
1.缄口不言。
默成 [相关解释]
1.谓躬行不言,默而成事。语出《易.系辞上》"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韩康伯注"德行,贤人之德行也。顺足于内﹐故默而成之也,体与理会﹐故不言而信也。"
齰舌缄唇 [相关解释]
1.咬舌闭口。形容闭口不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