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东汉的内容。
带有东汉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大钱 [相关解释]
1.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有政绩◇征为将作大匠。将行,有五六父老各赍百钱以送,宠只受每人一枚大钱。见《后汉书.循吏传.刘宠》◇用为称颂官吏廉洁的典实。
七经 [相关解释]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
七贤 [相关解释]
1.指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个名士。 2.指东汉袁秘﹑封观﹑陈端﹑范仲礼﹑刘伟德﹑丁子嗣﹑张仲然七人。 3.佛教指调心顺道的七个阶次或七贤人。 4.泛指七位贤人。
七里濑 [相关解释]
1.在浙江省桐庐县南。两山夹峙,东阳江奔泻其间,水流湍急,连亘七里,故名。北岸富春山(严陵山)传说为东汉严光(严子陵)耕作垂钓处。
三互法 [相关解释]
1.东汉选任地方官员,为防止结党营私,规定凡婚姻之家及幽冀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称三互法。
三十二名臣 [相关解释]
1.指汉明帝图画于南宫云台的东汉开国名臣邓禹﹑吴汉﹑冯异﹑卓茂等三十二人。
三君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 2.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东汉窦武﹑刘淑﹑陈蕃。《后汉书.党锢传序》"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3.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东汉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后汉书.陈纪传》"弟谌,字季方,与纪齐德同行,父子并着高名,时号三君。" 4.指明末东林党的赵南星﹑邹元标和顾宪成。见《明史.赵南星传》。 5.指三茅君。
三明 [相关解释]
1.道教以日月星为天之三明,耳目口为人之三明,文章华为地之三明。 2.指三个人。指东汉"凉州三明。" 3.指三个人。指晋代"中兴三明"。 4.佛教语。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三虎 [相关解释]
1.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东汉贾彪兄弟三人。 2.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宋代杨纮﹑王鼎﹑王绰三人。 3.指三个凶恶如虎的人。
三请诸葛亮 [相关解释]
1.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往访三次,请其佐己。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以"三请诸葛亮"喻再三敦请或请人之难。
三都 [相关解释]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郼,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
三鱼 [相关解释]
1.东汉杨震居湖城,有冠雀衔三条鳣鱼飞集讲堂前,当时视为吉兆。《隶释.太尉杨震碑》"至德通洞﹐天爵不应﹐贻我三鱼﹐以章懿德。"后以"三鱼"为位至三公之典。参见"三鳣"。
三鳣 [相关解释]
1.东汉杨震明经博览,屡召不应,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人谓蛇鳣为卿大夫服之象;数三,为三台之兆◇果位至太尉。事见《后汉书.杨震传》◇每用以为典,指登公卿高位的吉兆。
上林 [相关解释]
1.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2.古宫苑名。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东汉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 3.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5.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上林苑 [相关解释]
古宫苑名。有三处一是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二是东汉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三是南朝宋大明三年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北。
世庙 [相关解释]
1.世祖庙,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庙。 2.明嘉靖帝为其父兴献王朱佑杬所立之庙。 3.指明世宗朱厚熜。
东京六姓 [相关解释]
1.指东汉六个皇后的族党。东京,代指东汉。
东州兵 [相关解释]
1.东汉后期,刘焉占据四川益州,收编南阳﹑三辅等地流民而组成地主豪强军队的名称。参阅《后汉书·刘焉传》。
东汉 [相关解释]
朝代,公元25-220,自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起到献帝(刘协)延康元年止。建都洛阳。也叫后汉。
东汉分 [相关解释]
1.书体的名称。指东汉八分隶书。
东汉通俗演义 [相关解释]
一称《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讲史小说。明代谢诏作。十卷,一百四十六回。情节起于王莽建立新朝,终于汉桓帝。对光武中兴尤多着墨。多取材于史书与前人同类小说。
东羌 [相关解释]
1.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东汉时西羌族内徙的一支。当时分布在安定﹑上郡﹑北地等三郡一带。参阅《后汉书·西羌传》及《段飃传》。
东观 [相关解释]
1.东汉洛阳南宫内观名。明帝诏班固等修撰《汉记》于此,书成名为《东观汉记》。章和二帝时为皇宫藏书之府◇因以称国史修撰之所。 2.称宫中藏书之所。
东郡 [相关解释]
1.郡名。秦置,汉因之。约当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东汉以后,废置无常。 2.泛指京师以东诸郡。 3.特指夷陵郡。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东郡时题壁,南湖日扣舷。"朱鹤龄注"夷陵郡,在夔州之东,故曰东郡。"一说,指江陵县。钱谦益注"江陵,汉旧县,属南郡。史记江陵,故郡都,西通巴巫,在巴巫之东,故曰东郡。"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丞相 [相关解释]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两献 [相关解释]
1.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和东汉沛献王刘辅的合称。
严子 [相关解释]
1.即庄子。避东汉明帝讳,庄改为"严"。 2.指西汉末严君平。
严陵 [相关解释]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严陵濑 [相关解释]
1.在浙江桐庐县南,相传为东汉严光隐居垂钓处。
中丞 [相关解释]
1.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后,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清时用作对巡抚的称呼。 2.指宫官,内官。
中汉 [相关解释]
1.指东汉。 2.中天云汉。喻朝廷。
临池 [相关解释]
东汉张芝学习书法十分勤苦,他在水池边练习写字,用池水洗笔砚,使一池的水都变黑了◇以临池”指学习书法,或作为书法的代称临池苦学|十年临池,一朝成功。
主客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义米 [相关解释]
1.东汉末天师道首领张鲁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率徒众攻取汉中,在各地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过路者量腹取足。参见"义舍"。 2.晋武帝时规定边远的少数民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三斛,再远的交五斗,名为"义米"。见《晋书.食货志》。 3.谓备荒救灾之米。亦称"义仓米"。
义赋 [相关解释]
1.东汉时少数民族所纳的一种贡赋。
九品中正制 [相关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盐官吏的制度。东汉末,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为中正”,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考察并评定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选用,依品授官。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
乡贤祠 [相关解释]
1.东汉孔融为北海相,以甄士然祀于社。此为祭祀乡贤之始。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故绅》。
二娥 [相关解释]
1.指汉安帝之母左小娥及其姊大娥。 2.指上虞二孝女,东汉曹娥与宋朱娥。 3.两个美女。
二汉 [相关解释]
①指西汉和东汉。②旧指男性佣工那是胡老爷家帮佣的二汉。
二都 [相关解释]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互市 [相关解释]
中国历史上对于同外国和同周边各民族进行贸易的通称『朝初年就同南越和匈奴进行贸易。东汉开始用此称呼。
五公 [相关解释]
1.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西汉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李善注"公,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也。《汉书》曰'张汤为御史大夫,徙杜陵;杜周为御史大夫,徙茂陵;萧望之为前将军,徙杜陵;冯奉世为右将军,徙杜陵;史丹为大将军,徙杜陵。'"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一说指田蚡﹑张安世﹑朱博﹑平晏﹑韦赏。见《后汉书.班固传》"七相五公"李贤注。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东汉袁安﹑子敞﹑孙汤﹑汤子逢﹑逢弟隗。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
五噫歌 [相关解释]
1.诗歌篇名。相传为东汉梁鸿所作。全诗五句,句末均有'噫'字。
五幸 [相关解释]
1.指东汉单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五佞臣。
五斗米道 [相关解释]
1.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五言古诗 [相关解释]
1.诗体之一。形成于东汉初。每句五字,每篇句数不拘。用韵较灵活,可以隔句或每句押韵,可用平声或仄声韵,一韵到底也可换韵。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五言诗 [相关解释]
诗体名。全篇每句五字。起源于东汉,至建安、六朝而大盛。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排律等。
交趾 [相关解释]
1.亦作"交址"。 2.原为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武帝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为交州。越南于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宋亦称其国为交趾。
京洛 [相关解释]
1.亦作"京雒"。 2.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 3.泛指国都。
亭长 [相关解释]
1.战国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东汉后渐废。 2.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仙室 [相关解释]
1.仙人所居的宫室。 2.指道教祠观。 3.指东汉洛阳宫中藏书的东观。 4.泛称皇家藏书之所。
仙州 [相关解释]
1.唐州名。在今河南省叶县。相传为东汉叶县令王乔成仙处。
仪同三司 [相关解释]
1.散官名。三司即三公『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隲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时为散官,唐﹑宋﹑元因之,明废。
任棠 [相关解释]
1.东汉隐者名。因其曾诱导太守庞参清明理政而闻名。
伏波 [相关解释]
1.汉将军名号。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2.谓平息变乱。
伏龙观 [相关解释]
1.古建筑名。在四川省灌县城西都江堰离堆北端。相传战国秦蜀郡守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龙,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人立祠祭祀。北宋初改为伏龙观。现有殿宇三重,为清代重修。大殿内有李冰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伤寒论 [相关解释]
现存中医学中最早系统论述外感疾病的著作。共十卷。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创立六经辨证和治疗原则、方剂的配伍等,在诊断方面贯串运用了四诊八纲。
伪孔传 [相关解释]
1.《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
侩牛 [相关解释]
1.谓从中撮合牛的买卖。东汉王君公隐居,靠侩牛为生,后因用以泛指隐居生活。
俊厨 [相关解释]
1.东汉士大夫互相标榜,效法古代"八元"﹑"八凯"之称,每取号以称当世名士,如"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俊,"言人之英也";顾,"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及,"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厨,"言能以财救人者也"。见《后汉书.党锢传序》◇因以"俊厨"或"俊厨顾及"指才德超着的人。
修宫钱 [相关解释]
1.东汉时,官员就职,要出买官钱,谓之"修宫钱"。
偕隐 [相关解释]
1.一起隐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后代诗文中"偕隐"一语,是用东汉鲍宣桓少君夫妇同归乡里的典故。
儓佟 [相关解释]
1.台佟,东汉隐士,隐于武安山,凿穴为居。事见《后汉书.逸民传》。
元方季方 [相关解释]
1.东汉陈寔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谓两人难分高下。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
元龙豪气 [相关解释]
1.东汉陈登,字元龙。许汜曾见之。登以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久不与语◇许汜谓刘备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元龙高卧 [相关解释]
1.东汉陈登,字元龙。《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载﹐许汜与刘备论陈元龙﹐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后以"元龙高卧"为怠慢客人之典实。
兄肥弟瘦 [相关解释]
1.相传东汉赵礼被盗所虏,欲食之。其兄赵孝自缚诣盗,谓弟久饿,羸瘦,不如己肥,愿以身代。事见《后汉书.赵孝传》◇用为兄弟友爱的典实。
先郑 [相关解释]
1.指东汉郑众。郑众和时代稍后的郑玄都曾注解古代经书◇代注疏家为分别二郑,以郑众曾任大司农,因称郑司农;又因郑众辈行在先,故称众为先郑,玄为后郑。
八俊 [相关解释]
1.亦作"八儁"。 2.称同一时代有才望的八人。(1)指东汉的周举﹑杜乔﹑周栩﹑冯羡﹑栾巴﹑张纲﹑郭遵﹑刘班八人。见《后汉书·周举传》。(2)指东汉的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八人。(3)指东汉的张俭﹑檀彬﹑褚凤﹑张肃﹑薛兰﹑冯禧﹑魏玄﹑徐干八人。并见《后汉书·党锢传序》。 3.仕宦者的八种捷径。
八及 [相关解释]
1.东汉士大夫互相标榜﹐称有贤德﹑有影响的八人为"八及"。及﹐谓能引导他人追随众所宗仰之贤人。说有二(1)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晋陶潜《圣贤群辅录》及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有范滂﹐无翟超。(2)指朱楷﹑田盘﹑疏耽﹑薛敦﹑宋布﹑唐龙﹑嬴咨﹑宣褒八人。并见《后汉书.党锢传序》。
八龙 [相关解释]
1.神话中的八匹龙马。 2.指周穆王的八匹骏马。 3.称东汉荀淑八子。《后汉书.荀淑传》"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李贤注"'专',本或作'敷'。"后以称扬人家子弟或弟兄。 4.传说中的伏羲兄弟八人﹐世号八龙。
公沙五龙 [相关解释]
1.东汉公沙穆五子绍﹑孚﹑恪﹑逵﹑樊的合称。
公非先生 [相关解释]
1.宋刘攽别号。刘攽﹐新喻人﹐字贡父。性疏宕﹐喜谐谑。着书百卷﹐尤精史学﹐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另着有《东汉刊误》﹑《公非先生集》等。人称"公非先生"。
六曹 [相关解释]
1.东汉开始尚书分六曹治事﹐有三公曹﹑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其中三公曹尚书为二人﹐故称"六曹"◇主客曹分为南﹑北两主客曹﹐仍称"六曹"。魏晋以后﹐尚书六曹屡有变更﹐至隋﹐尚书省分吏﹑殿中(左户)﹑祠﹑五兵﹑都官﹑度支六部﹐唐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后世亦以"六曹"称六部。隋唐前﹐曹即尚书﹐隋唐后﹐曹为各部尚书的下属机构﹐如隋度支尚书之下属为度支﹑仓﹑左户﹑右户﹑金﹑库六曹。 2.唐时州府佐治之官亦分"六曹"﹐即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亦称"六司"﹐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
六角 [相关解释]
1.东汉时﹐匈奴之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韑王﹑左右斩将王﹐总称"六角"。 2.六角扇。
六部兵 [相关解释]
1.东汉光武帝兄刘伯升所置的军队。
养羽 [相关解释]
1.生长羽毛。传说东汉杨宝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宝取雀以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是夜有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赠宝。事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遂以"养羽"作为咏黄雀的典故。
分香卖履 [相关解释]
1.东汉末,曹操造铜雀台,临终时吩咐诸妾"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为,学作履组卖也。"见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序◇以"分香卖履"喻临死不忘妻妾。
刑徒砖 [相关解释]
1.东汉时代埋葬刑徒时所刻的文字砖,和刑徒一同埋入坑内。上刻刑徒部属﹑来自何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内容。
列曹 [相关解释]
1.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西汉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另四人分为四曹;东汉置尚书六人,一人为仆射,另五人分为五曹,因其数多,故称"列曹"。 2.称郡县之属官。
列校 [相关解释]
1.东汉时守卫京师的屯卫兵分作五营,称北军五校,每校首领称校尉,统称列校。唐五代时地方军队亦设列校。
刘宠一钱 [相关解释]
1.东汉会稽太守刘宠将内迁为大臣,山阴县有五﹑六老人各赠百钱为他送行。刘宠难拂众意,只受每人一钱◇用为称誉廉吏的典实。
刘桢(?-217) [相关解释]
东汉文学家。字公fc31#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任曹操丞相掾属、曹丕五官中郎将文学◇因罪服劳役,又免罪充当小吏。长于五言诗,后人将他与曹植并列,合称曹刘”。明人辑有《刘公fc31<》。
刘郎 [相关解释]
1.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2.指汉武帝刘彻。 3.指汉高祖刘邦。 4.指三国蜀先主刘备。 5.指东汉刘晨。相传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 6.借指情郎。 7.唐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为禹锡自称,后因以"刘郎"指禹锡。
刘阮 [相关解释]
1.东汉刘晨和阮肇的并称。相传永平年间,刘阮至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蹉跎半年始归。时已入晋,子孙已过七代◇复入天台山寻访,旧踪渺然。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元杂剧中有王子一撰《误入桃源》,即用其事◇用为游仙或男女幽会的典故。 2.刘伶﹑阮籍的并称。刘阮,魏晋时人,以纵酒放达着称。
利漕渠 [相关解释]
1.古运河名。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公,建都于邺,征集民工凿渠引漳水,自今河北曲周南,东至大名注入白沟,借以沟通邺和四方的漕运,故名。
刺世疾邪赋 [相关解释]
赋篇名。东汉赵壹作。赋中强烈抨击了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腐朽的种种情态,语言锐利,感情激愤。赋后有五言诗二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绝望之情。
刺奸 [相关解释]
1.督察奸吏◇为行使此种职责的官名『王莽始设,东汉﹑魏﹑晋因之。其权限有别。
加腹 [相关解释]
1.东汉严光与光武帝刘秀少时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派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事详《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遂用为典实。
匈奴 [相关解释]
古族名。又称胡”。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时占据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西汉初攻扰汉朝北方『武帝时受汉军打击而转衰。宣帝时附汉。东汉初分裂,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居漠北。南匈奴于东汉末分为五部,西晋时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南北朝时经民族融合而逐渐消失。北匈奴于汉和帝时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
北匈奴 [相关解释]
1.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汉人对留居漠北的匈奴部族的称谓。
北寺狱 [相关解释]
1.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主鞫禁将相大臣。因署在宫省北﹐故名。
十常侍 [相关解释]
1.东汉灵帝时宦官张让﹑赵忠等十二人,都任中常侍,故称。十,取其成数。
华容 [相关解释]
1.华丽的姿容。 2.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南朝梁废。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北归,取道于此。
华林园 [相关解释]
1.宫苑名。三国吴建。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古台城内。南朝宋元嘉时扩建,筑华光殿﹑景阳楼﹑竹林堂诸胜。其后齐梁诸帝,常宴集于此。南宋时尚有残存遗迹。 2.宫苑名。本东汉芳林园,魏正始初因避齐王芳讳改。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洛阳故城内。有瑶华宫﹑景阳山﹑天渊池诸胜。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毁。 3.宫苑名◇赵石虎都邺后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北。园墙周围数十里,有凌云城﹑金花洲﹑光碧堂诸胜。北齐武成帝扩建后,华丽似神仙所居,因改名仙都苑。 4.弥勒成道后说法的僧园名。中有龙华树,故名。
南匈奴 [相关解释]
1.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内部分裂为二,其一部南下附汉,被称为南匈奴。
南州榻 [相关解释]
1.东汉陈蕃做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徐穡来访,特设一榻,徐一去就把榻悬挂起来。因徐穡为豫章人,故称"南州榻"◇用为礼遇嘉宾之典实。
南沃沮 [相关解释]
1.古代国名。东汉时,我国东部少数民族所建。
南都 [相关解释]
1.地名。东汉光武帝的故乡在南阳郡,郡治宛在京都洛阳之南,因称宛为南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张衡有《南都赋》﹐李善注引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2.明人称南京为南都。如吴应箕记南京召试事,书名为《南都应试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