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4 查到相关中亚的内容。
带有中亚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曜历
[相关解释]
1.以日﹑月和五星纪日的历法。我国通行顺序为日﹑月﹑火﹑水﹑木﹑金﹑土,周而复始。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于古代埃及)。我国四世纪时曾有此法。八世纪时摩尼教徒又由中亚康国传入我国。《新唐书.艺文志三》载有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敦煌发现的历书和占星术著作亦有用七曜历者。
1.以日﹑月和五星纪日的历法。我国通行顺序为日﹑月﹑火﹑水﹑木﹑金﹑土,周而复始。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于古代埃及)。我国四世纪时曾有此法。八世纪时摩尼教徒又由中亚康国传入我国。《新唐书.艺文志三》载有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敦煌发现的历书和占星术著作亦有用七曜历者。
丝绸之路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中亚
[相关解释]
中亚细亚”的简称。指亚欧大陆的中部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中亚细亚”的简称。指亚欧大陆的中部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中美洲
[相关解释]
全称中亚美利加洲”。连接南、北美洲的狭长陆地,指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美洲大陆中部地区。广义的中美洲有时也把西印度群岛和墨西哥包括在内。
全称中亚美利加洲”。连接南、北美洲的狭长陆地,指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美洲大陆中部地区。广义的中美洲有时也把西印度群岛和墨西哥包括在内。
伊儿汗国
[相关解释]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1256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从中亚向西远征,1258年攻入巴格达,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汗国。定都大不里士(在今伊朗)。因统治者自称伊儿汗”,意为藩王”,因而称伊儿汗国”。疆域主要包括伊朗、伊拉克、小亚细亚等地。13世纪末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国土分裂,1353年灭亡。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1256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从中亚向西远征,1258年攻入巴格达,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汗国。定都大不里士(在今伊朗)。因统治者自称伊儿汗”,意为藩王”,因而称伊儿汗国”。疆域主要包括伊朗、伊拉克、小亚细亚等地。13世纪末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国土分裂,1353年灭亡。
伊本·拔图塔
[相关解释]
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开始离乡旅行,到过北非、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以及波斯、中亚、印度等地,遍访伊斯兰教各国,据称到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和中国◇出使西班牙和西非。他的旅行见闻被记录成书,称为《伊本·拔图塔游记》。
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开始离乡旅行,到过北非、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以及波斯、中亚、印度等地,遍访伊斯兰教各国,据称到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和中国◇出使西班牙和西非。他的旅行见闻被记录成书,称为《伊本·拔图塔游记》。
吐火罗
[相关解释]
1.中亚古国名。亦用为地名。我国古代也译作兜佉勒﹑兜呿罗﹑兜沙罗﹑吐呼罗﹑土豁罗﹑睹货罗等。在葱岭西,今阿姆河南一带。公元八世纪为阿拉伯所灭。
1.中亚古国名。亦用为地名。我国古代也译作兜佉勒﹑兜呿罗﹑兜沙罗﹑吐呼罗﹑土豁罗﹑睹货罗等。在葱岭西,今阿姆河南一带。公元八世纪为阿拉伯所灭。
吐火罗语
[相关解释]
1.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属印欧语系西部语群。有两种方言。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龟兹语。但也有学者主张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为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1975年又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长的一部该语言的文献。
1.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属印欧语系西部语群。有两种方言。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龟兹语。但也有学者主张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为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1975年又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长的一部该语言的文献。
咸海
[相关解释]
中亚咸水湖。面积511万平方千米(1981年)。平均水深约13米。因气候干旱,水面蒸发量大,故盐度增高,面积正在缩小。冬季结冰,通航期约7个月。
中亚咸水湖。面积511万平方千米(1981年)。平均水深约13米。因气候干旱,水面蒸发量大,故盐度增高,面积正在缩小。冬季结冰,通航期约7个月。
哈萨克斯坦
[相关解释]
中亚国家。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东邻中国。面积27173万平方千米。人口1700万(1995年),民族众多。首都阿克莫拉。中部为丘陵,北部、西部分别为平原、低地,东、东南边缘为山地。温带大陆性气候。矿物种类多且储量大。有色金属工业和煤炭工业发达。盛产小麦和羊毛。
中亚国家。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东邻中国。面积27173万平方千米。人口1700万(1995年),民族众多。首都阿克莫拉。中部为丘陵,北部、西部分别为平原、低地,东、东南边缘为山地。温带大陆性气候。矿物种类多且储量大。有色金属工业和煤炭工业发达。盛产小麦和羊毛。
喀什市
[相关解释]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喀什噶尔河上游。1952年设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口248万(1995年)。南疆第一大城。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为中国古代中原地区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要站。名胜古迹有三仙洞、艾提尕清真寺、阿巴和加麻扎(墓)等。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喀什噶尔河上游。1952年设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口248万(1995年)。南疆第一大城。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为中国古代中原地区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要站。名胜古迹有三仙洞、艾提尕清真寺、阿巴和加麻扎(墓)等。
回鹘文
[相关解释]
以堇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突厥语拼音文字◇为回鹘使用,故名。从唐代至明代,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因年代和字体差异,字母数有十九至三十二个不等。书写也有变化。近代发现了回鹘文的宗教经典、碑刻、契约等。蒙古文、满文字母都由该字母演变而来。
以堇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突厥语拼音文字◇为回鹘使用,故名。从唐代至明代,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因年代和字体差异,字母数有十九至三十二个不等。书写也有变化。近代发现了回鹘文的宗教经典、碑刻、契约等。蒙古文、满文字母都由该字母演变而来。
土库曼斯坦
[相关解释]
中亚内陆国。面积4881万平方千米。人口456万(1996年)。首都阿什哈巴德。全境80%为沙漠。农田全靠灌溉,主要产棉花。畜牧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之一。
中亚内陆国。面积4881万平方千米。人口456万(1996年)。首都阿什哈巴德。全境80%为沙漠。农田全靠灌溉,主要产棉花。畜牧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之一。
塔什干
[相关解释]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古城。人口212万(1995年)。日照充足,有太阳城”之称。屡遭地震灾害,1966年后重建。是中亚最大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市内有博物馆、古纪许多清真寺。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古城。人口212万(1995年)。日照充足,有太阳城”之称。屡遭地震灾害,1966年后重建。是中亚最大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市内有博物馆、古纪许多清真寺。
塔吉克人
[相关解释]
中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约720万人(1985年)。讲塔吉克语。多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园艺业和畜牧业。
中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约720万人(1985年)。讲塔吉克语。多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园艺业和畜牧业。
塔吉克斯坦
[相关解释]
中亚内陆国。东邻中国。面积1431万平方千米。人口588万(1995年)。首都杜尚别。境内十分之九为山地,一半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以种植长绒棉为主。养羊业较重要。纺织、矿冶业较发达。
中亚内陆国。东邻中国。面积1431万平方千米。人口588万(1995年)。首都杜尚别。境内十分之九为山地,一半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以种植长绒棉为主。养羊业较重要。纺织、矿冶业较发达。
天山
[相关解释]
1.山名。(1)一名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焘击柔然﹐从浚稽山北向天山﹐即此。(2)唐时称伊州﹑西州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也称白山﹑折罗漫山。伊州﹑今新疆哈密县;西州﹐今吐鲁番盆地一带。参阅《元和郡县志.伊州》﹑《太平寰宇记.伊州》。 2.亚洲中部的大山系♂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端伸入苏联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宽250-300公里﹐为塔里木﹑准噶尔两盆地的分界。系由数列东西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
1.山名。(1)一名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焘击柔然﹐从浚稽山北向天山﹐即此。(2)唐时称伊州﹑西州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也称白山﹑折罗漫山。伊州﹑今新疆哈密县;西州﹐今吐鲁番盆地一带。参阅《元和郡县志.伊州》﹑《太平寰宇记.伊州》。 2.亚洲中部的大山系♂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端伸入苏联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宽250-300公里﹐为塔里木﹑准噶尔两盆地的分界。系由数列东西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
康昆仑
[相关解释]
唐代琵琶家。西域康国(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人。少时即习琵琶,曾有长安第一手”之称。贞元年间一次琵琶竞技中遇琵琶高手段善本,即拜请为师,尽得其艺。
唐代琵琶家。西域康国(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人。少时即习琵琶,曾有长安第一手”之称。贞元年间一次琵琶竞技中遇琵琶高手段善本,即拜请为师,尽得其艺。
张骞(?-前114)
[相关解释]
西汉外交家『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击匈奴。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到前126年归国,历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一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的交往。
西汉外交家『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击匈奴。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到前126年归国,历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一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的交往。
成吉思汗(1162-1227)
[相关解释]
即元太祖”。蒙古族军事家、政治家。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12世纪末13世纪初率本族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蒙古语,意为拥有四海的强大者),建立蒙古汗国。接着进行大规模扩张战争。曾两次攻金,占领中都(今北京)。1219年亲率二十万大军进行第一次西征,灭花剌子模,击败斡罗思和钦察联军,占领中亚大片土地,分封给三个儿子。1227年,在灭西夏前夕病死军营中◇被追尊为太祖。
即元太祖”。蒙古族军事家、政治家。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12世纪末13世纪初率本族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蒙古语,意为拥有四海的强大者),建立蒙古汗国。接着进行大规模扩张战争。曾两次攻金,占领中都(今北京)。1219年亲率二十万大军进行第一次西征,灭花剌子模,击败斡罗思和钦察联军,占领中亚大片土地,分封给三个儿子。1227年,在灭西夏前夕病死军营中◇被追尊为太祖。
敦煌
[相关解释]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为敦煌镇,后复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2.县名。在甘肃省。西汉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为敦煌镇,后复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2.县名。在甘肃省。西汉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
敦煌市
[相关解释]
在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西端、党河流域,兰新铁路经过北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设市。人口1243万(1995年)。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要站。名胜古迹有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玉门关、阳关等古迹。
在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西端、党河流域,兰新铁路经过北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设市。人口1243万(1995年)。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要站。名胜古迹有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玉门关、阳关等古迹。
昭武
[相关解释]
1.谓致力于武备。 2.显扬武威。 3.古舞名。 4.隋唐时的政权名。在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戎地﹑史,均为康居之后。其先康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总称昭武九姓。参阅《隋书.西域传.康国》。
1.谓致力于武备。 2.显扬武威。 3.古舞名。 4.隋唐时的政权名。在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戎地﹑史,均为康居之后。其先康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总称昭武九姓。参阅《隋书.西域传.康国》。
桃花石
[相关解释]
1.石名。以石色粉红而得名。 2.公元十三世纪初中亚人对中国人的称谓。
1.石名。以石色粉红而得名。 2.公元十三世纪初中亚人对中国人的称谓。
漕国
[相关解释]
1.西域古国名。约在今苏联中亚撒马尔罕西北。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作"劫布呾那",当为kapūt?n(gubdan)/kebud对音。
1.西域古国名。约在今苏联中亚撒马尔罕西北。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作"劫布呾那",当为kapūt?n(gubdan)/kebud对音。
火祆
[相关解释]
1.即琐罗亚斯德教。该教最初流行于伊朗和中亚细亚一带,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后称"火祆教"或"火祆",以火为善和光明的代表,以礼拜"圣火"为主要仪式。
1.即琐罗亚斯德教。该教最初流行于伊朗和中亚细亚一带,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后称"火祆教"或"火祆",以火为善和光明的代表,以礼拜"圣火"为主要仪式。
火者
[相关解释]
1.宦官。亦泛指受阉的仆役。 2.厨房中烧火的人。 3.源于阿拉伯语,波斯语。对伊斯兰教教祖后代及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即圣裔。亦为新疆和中亚地区伊斯兰教上层贵族之称。 4.彝族﹑布依族打击乐器。流行于贵州省水城﹑盘县﹑威宁﹑毕节﹑纳雍﹑赫章﹑黔西等地。
1.宦官。亦泛指受阉的仆役。 2.厨房中烧火的人。 3.源于阿拉伯语,波斯语。对伊斯兰教教祖后代及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即圣裔。亦为新疆和中亚地区伊斯兰教上层贵族之称。 4.彝族﹑布依族打击乐器。流行于贵州省水城﹑盘县﹑威宁﹑毕节﹑纳雍﹑赫章﹑黔西等地。
笯赤建国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域国名。穆斯林地理文献作nujakath﹐nujikath或nūjkath﹐意为"新城"。约在今苏联中亚塔什干地区的汗阿巴德。
1.古代西域国名。穆斯林地理文献作nujakath﹐nujikath或nūjkath﹐意为"新城"。约在今苏联中亚塔什干地区的汗阿巴德。
粟特
[相关解释]
1.中亚细亚古地区名。约当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古希腊语作sogdiana。居民属伊朗语族,主要经营农牧业,商业发达。为丝绸之路所经,与中国有悠久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1.中亚细亚古地区名。约当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古希腊语作sogdiana。居民属伊朗语族,主要经营农牧业,商业发达。为丝绸之路所经,与中国有悠久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赭时
[相关解释]
1.隋唐时中亚细亚的昭武九姓之一石国的异称。
1.隋唐时中亚细亚的昭武九姓之一石国的异称。
郁金香
[相关解释]
单子叶植物,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鳞茎。叶广披针形,有波纹。花大而美丽,形似高脚酒杯,有黄、白、红或紫红等色,可供观赏。主要产于地中海沿岸和中亚细亚、土耳其等地∩兰栽培的最为著名。中国各地园林也有栽培。
单子叶植物,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鳞茎。叶广披针形,有波纹。花大而美丽,形似高脚酒杯,有黄、白、红或紫红等色,可供观赏。主要产于地中海沿岸和中亚细亚、土耳其等地∩兰栽培的最为著名。中国各地园林也有栽培。
阿古柏(1820-1877)
[相关解释]
中亚浩罕汗国安集延人。曾任浩罕汗国高级官吏。1865年率军侵入中国新疆,占领天山南路诸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勾结俄、英等国,压迫和剥削新疆各族人民。1876年左宗棠率军讨伐。次年他兵败自杀。
中亚浩罕汗国安集延人。曾任浩罕汗国高级官吏。1865年率军侵入中国新疆,占领天山南路诸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勾结俄、英等国,压迫和剥削新疆各族人民。1876年左宗棠率军讨伐。次年他兵败自杀。
阿拉伯帝国
[相关解释]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公元7世纪30年代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统一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以及西班牙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9世纪中期起衰落,哈里发大权旁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公元7世纪30年代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统一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以及西班牙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9世纪中期起衰落,哈里发大权旁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
黠戛斯
[相关解释]
1.古族名『称坚昆,魏晋间称结骨,唐称黠戛斯。主要分布在今叶尼塞河上游流域。从事畜牧,兼营农业和狩猎。有文字,今称"鄂尔浑-叶尼塞文"。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内附,唐以其地为坚昆都督府,隶燕然都护府。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后,曾受东突厥和回鹘的统治。开成五年(公元840年),黠戛斯破回鹘。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唐封其首领为"英武诚明可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助唐平李克用叛乱。约10-12世纪,大量黠戛斯人移至天山西部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为今日我国的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参阅《
1.古族名『称坚昆,魏晋间称结骨,唐称黠戛斯。主要分布在今叶尼塞河上游流域。从事畜牧,兼营农业和狩猎。有文字,今称"鄂尔浑-叶尼塞文"。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内附,唐以其地为坚昆都督府,隶燕然都护府。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后,曾受东突厥和回鹘的统治。开成五年(公元840年),黠戛斯破回鹘。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唐封其首领为"英武诚明可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助唐平李克用叛乱。约10-12世纪,大量黠戛斯人移至天山西部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为今日我国的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