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1 查到相关中军的内容。
带有中军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军 [相关解释]
1.唐代军队出征时,中军一军,左﹑右虞候各一军,左﹑右厢各二军,共七军。 2.泛指七支军队。
上军 [相关解释]
1.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中仗 [相关解释]
1.中军帐。
中军 [相关解释]
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2.称主将或指挥部。 3.中军将军的省称。 4.京师的军队。 5.中军官的省称。 6.清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
中军官 [相关解释]
1.明代总督﹑巡抚的侍从武官。
中军将军 [相关解释]
1.武官名。晋代始置,南北朝仍有此官号。
中军帐 [相关解释]
1.元帅的营帐。
中卒 [相关解释]
1.中军的兵卒。
中坚 [相关解释]
①指军队中最重要最精锐坚强的部分。古代作战,主将居中军,以坚锐自辅,故称三公临右地,七萃拥中坚|杨业父子,冲入中坚,救出呼延赞。②在集体中最得力并起骨干作用的成分中坚力量|中坚分子。
中权 [相关解释]
1.谓中军制定谋略。 2.指中军。 3.指主将。 4.指主将的权势。 5.中枢;司令部。 6.喻中等。
中镇抚 [相关解释]
1.六朝时对中军﹑镇军﹑抚军将军的合称。
中阃 [相关解释]
1.内室,内宫。 2.犹中军。
五军 [相关解释]
1.古代军制。春秋时晋的上军﹑中军﹑下军﹑新上军﹑新下军。 2.古代军制『代前﹑后﹑中﹑左﹑右五营军队之称。 3.古代军制。明代京军三大营之一。成祖时,京卫之步骑军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谓之五军。见《明史.兵志一》。 4.泛称朝廷的军队。
升帐 [相关解释]
1.谓古代元帅或主帅进入中军帐听取军情,发号施令◇多比喻升到主导地位。
单刀直入 [相关解释]
①比喻朝着目标勇猛进击士卒们单刀直入,径向中军帐杀来。②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她快人快语,说话常单刀直入。
右军 [相关解释]
1.周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 2.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后称羲之为"右军"。 3.相传王羲之爱鹅,后以"右军"作为鹅的别名。
如堕烟雾 [相关解释]
1.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殷中军指殷浩,字渊源◇以"如堕烟雾"﹑"如堕云海"形容茫然不得要领或认不清方向。
张鼎丞(1898-1981) [相关解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福建永定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领导闽西起义,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员、中共闽粤赣边区省委书记、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第七师师长、华中军区司令员。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总兵 [相关解释]
1.集中军队;统领军队。 2.官名。明代遣将出征,别设总兵官﹑副总兵官以统领军务。其后总兵官镇守一方,渐成常驻武官,简称总兵。清因之,于各省置提督,提督下分设总兵官及副总兵官。总兵所辖者为镇,故亦称总镇。
拾人牙慧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后以"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杨秀清(1823-1856) [相关解释]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广西桂平人。贫苦农民出身。1846年参加拜上帝会。曾假托天父附体,取得天父代言人的特权。金田起义时,领中军主将◇封东王,主持朝政。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派兵北伐与西征,并主持外交事务。因居功自傲,独揽大权,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引起领导集团的内部分裂。在杨韦事变中被韦昌辉杀害。
殷浩书空 [相关解释]
1.晋中军将军殷浩被废﹐除名为民﹐在信安﹐常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以"殷浩书空"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滥尸 [相关解释]
1.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谬掌卫于中军,滥尸丞于御史。"原谓乖妄地担任了御史中丞之职。滥,滥竽充数;尸,尸位素餐◇因以"滥尸"谓占居其位而不尽其责。
牙慧 [相关解释]
《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原指言外的理趣,后用以指旧有的观点、言论等自写胸臆,绝不袭人牙慧|拾人牙慧。
白云篇 [相关解释]
1.汉武帝《秋风辞》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帝王的诗作。 2.晋隐士陶潜《和郭主簿》诗中有"遥遥望白云"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隐士之诗。 3.南朝齐谢杋《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诗中有"白云在天﹐龙门不见"之句﹐后因以"白云篇"喻思念亲人之作。
祁奚之荐 [相关解释]
1.春秋晋国大夫祁奚告老,将辞中军尉职事。晋悼公问谁可承接,祁奚先推荐仇人解狐。复问,又荐举其子祁午。时人因而有"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之誉◇用为善于荐贤之典。
羊公鹤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刘遵祖少为殷中军所知,称之于庾公。庾公甚忻然,便取为佐。既见,坐之独榻上与语,刘尔日殊不称。庾小失望,遂名之为羊公鹤。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故称比之。"后因以"羊公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
郄縠 [相关解释]
1.《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文公﹞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郄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君其试之!'乃使郄縠将中军,郄溱佐之。"后世诗文常用"郄縠"比喻儒将。
饮马 [相关解释]
1.给马喝水。 2.谓使战争临于某地;通过战争扩大疆土至某地。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北,师次于鄆。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饮马于河而归。"
龙幡 [相关解释]
1.画有龙的旗帜。 2.中军主帅之旗。
龙虎营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南匈奴传》"攻破京兆虎牙营。"李贤注"虎牙营即京兆虎牙都尉也。《西羌传》云'置虎牙都尉于长安,扶风都尉于雍。'《汉官仪》曰'凉州近羌,数犯三辅,京兆虎牙﹑扶风都尉将兵卫护园陵'也。"《三国志.吴志.胡综传》"又作黄龙大牙,常在中军,诸军进退,视其所向。"后因以"龙虎营"指京都军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