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7 查到相关中庸的内容。
带有中庸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孔之见
[相关解释]
1.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余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1.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余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下焉者
[相关解释]
1.《礼记.中庸》"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郑玄注"下谓臣也。"朱熹集注"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1.《礼记.中庸》"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郑玄注"下谓臣也。"朱熹集注"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中制
[相关解释]
1.中等规格。 2.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 3.谓从中干预。
1.中等规格。 2.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 3.谓从中干预。
中和
[相关解释]
1.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 2.中正平和。 3.道教语。指元气。 4.化学﹑物理名词。(1)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1.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 2.中正平和。 3.道教语。指元气。 4.化学﹑物理名词。(1)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中庸
[相关解释]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中行
[相关解释]
1.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 2.泛指中庸之道。 3.中等德行。
1.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 2.泛指中庸之道。 3.中等德行。
书同文,车同轨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1.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五达道
[相关解释]
1.即五典。语出《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朱熹集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1.即五典。语出《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朱熹集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人一己百
[相关解释]
1.谓别人化一分气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语本《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谓别人化一分气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语本《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亡政息
[相关解释]
1.谓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语出《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絶也。"后指执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参见"人存政举"。
1.谓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语出《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絶也。"后指执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参见"人存政举"。
人存政举
[相关解释]
1.谓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则善政行。语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
1.谓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则善政行。语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
作述
[相关解释]
1.创作传述。语本《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 2.泛指论着。
1.创作传述。语本《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 2.泛指论着。
假乐
[相关解释]
1.《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孔颖达疏"言上天嘉美而爱乐此君子成王也。"陆德明释文"﹝假﹞音暇,嘉也。"《礼.中庸》引作"嘉乐"◇谓美好快乐为"假乐"。
1.《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孔颖达疏"言上天嘉美而爱乐此君子成王也。"陆德明释文"﹝假﹞音暇,嘉也。"《礼.中庸》引作"嘉乐"◇谓美好快乐为"假乐"。
儒家
[相关解释]
1.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2.指读书人家。
1.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2.指读书人家。
先施
[相关解释]
1.《礼记.中庸》"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孔颖达疏"欲求朋友以恩惠施己,则己当先施恩惠于朋友也。"后以"先施"指人先行拜访或馈赠礼物。 2.即西施。
1.《礼记.中庸》"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孔颖达疏"欲求朋友以恩惠施己,则己当先施恩惠于朋友也。"后以"先施"指人先行拜访或馈赠礼物。 2.即西施。
协中
[相关解释]
1.符合中庸之道;适中,合适。
1.符合中庸之道;适中,合适。
同文共轨
[相关解释]
1.亦作"同文共规"。 2.《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以"同文共轨"比喻国家统一。
1.亦作"同文共规"。 2.《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以"同文共轨"比喻国家统一。
四书
[相关解释]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书。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书。
四书五经
[相关解释]
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并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其中也保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
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并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其中也保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
四子书
[相关解释]
1.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1.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困知勉行
[相关解释]
1.克服困难以获得知识,努力实践以修养品德。语出《礼记.中庸》"或困而知之……或勉强而行之。"朱熹集注"困知勉行者,勇也。"
1.克服困难以获得知识,努力实践以修养品德。语出《礼记.中庸》"或困而知之……或勉强而行之。"朱熹集注"困知勉行者,勇也。"
大学
[相关解释]
①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有的还设有专修科、学院或研究生院(部)。主要培养本科生,有的还培养大专生或研究生。
①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有的还设有专修科、学院或研究生院(部)。主要培养本科生,有的还培养大专生或研究生。
天覆地载
[相关解释]
1.《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后以"天覆地载"形容范围至大至广。 2.对帝王仁德广被之赞颂。
1.《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后以"天覆地载"形容范围至大至广。 2.对帝王仁德广被之赞颂。
履中
[相关解释]
1.躬行中庸之道。 2.犹居中。谓践祚。
1.躬行中庸之道。 2.犹居中。谓践祚。
峻极
[相关解释]
1.《礼记.中庸》"发育万物,峻极于天。"郑玄注"峻,高也。"孔颖达疏"言圣人之道高大,与山相似,上极于天。"后以"峻极"谓极高。 2.谓极为陡峭。 3.形容书法的劲挺峭拔。 4.古寺院名。在嵩山。
1.《礼记.中庸》"发育万物,峻极于天。"郑玄注"峻,高也。"孔颖达疏"言圣人之道高大,与山相似,上极于天。"后以"峻极"谓极高。 2.谓极为陡峭。 3.形容书法的劲挺峭拔。 4.古寺院名。在嵩山。
市井小人
[相关解释]
1.指城市中庸俗鄙陋之人。
1.指城市中庸俗鄙陋之人。
性天
[相关解释]
1.犹天性。谓人得之于自然的本性。语本《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2.指人性和天命。为理学研讨的命题。
1.犹天性。谓人得之于自然的本性。语本《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2.指人性和天命。为理学研讨的命题。
慎独
[相关解释]
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苟。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苟。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执中
[相关解释]
1.谓持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 2.持平;不偏不倚。
1.谓持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 2.持平;不偏不倚。
择执
[相关解释]
1.选择善事而执着行之。语出《礼记.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选择善事而执着行之。语出《礼记.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文轨
[相关解释]
1.文字和车轨。古代以同文轨为国家统一的标志。语本《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2.引申指疆域。 3.作文的规范。
1.文字和车轨。古代以同文轨为国家统一的标志。语本《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2.引申指疆域。 3.作文的规范。
时措
[相关解释]
1.《礼记.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故时措之宜也。"郑玄注"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孔颖达疏"措犹用也。言至诚者成万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时而用之,则无往而不宜"◇以"时措"谓因时制宜。
1.《礼记.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故时措之宜也。"郑玄注"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孔颖达疏"措犹用也。言至诚者成万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时而用之,则无往而不宜"◇以"时措"谓因时制宜。
略无忌惮
[相关解释]
1.毫无畏忌。形容非常放肆。语本《礼记.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
1.毫无畏忌。形容非常放肆。语本《礼记.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
素位
[相关解释]
1.谓现在所处之地位。语出《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颖达疏"素,乡也。乡其所居之位而行其所行之事,不愿行在位外之事。"
1.谓现在所处之地位。语出《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颖达疏"素,乡也。乡其所居之位而行其所行之事,不愿行在位外之事。"
素行
[相关解释]
1.平素之品行。 2.《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后因谓按现在所处的地位行事。 3.不在位而行其道。 4.一贯认真执行。 5.高尚纯洁的品行。
1.平素之品行。 2.《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后因谓按现在所处的地位行事。 3.不在位而行其道。 4.一贯认真执行。 5.高尚纯洁的品行。
素隐行怪
[相关解释]
1.同"索隐行怪"。 2.谓探索隐晦的哲理,故作怪异的行为。《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朱熹集注"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一说,素当同"不素餐兮"之素。无隐者之德而徒居隐者之地,行怪僻之事,谓之"素隐行怪"。见元李治《敬斋古今黽》卷二。
1.同"索隐行怪"。 2.谓探索隐晦的哲理,故作怪异的行为。《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朱熹集注"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一说,素当同"不素餐兮"之素。无隐者之德而徒居隐者之地,行怪僻之事,谓之"素隐行怪"。见元李治《敬斋古今黽》卷二。
蒲卢
[相关解释]
1.即果蠃。一种细腰的蜂。《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郑玄注"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卢之于桑虫然。"一说为芦苇。见朱熹集注◇因以"蒲卢"比喻对百姓的教化。 2.一种细腰的葫芦。 3.复姓。春秋时齐国有蒲卢胥。
1.即果蠃。一种细腰的蜂。《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郑玄注"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卢之于桑虫然。"一说为芦苇。见朱熹集注◇因以"蒲卢"比喻对百姓的教化。 2.一种细腰的葫芦。 3.复姓。春秋时齐国有蒲卢胥。
行远升高
[相关解释]
1.《书.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后遂以"行远升高"比喻为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1.《书.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后遂以"行远升高"比喻为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行远自迩
[相关解释]
1.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比喻做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语出《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1.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比喻做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语出《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行险僥幸
[相关解释]
1.谓冒险行事以求利。语出《礼记.中庸》"小人行险以僥幸。"
1.谓冒险行事以求利。语出《礼记.中庸》"小人行险以僥幸。"
衽金革
[相关解释]
1.以兵器﹑甲胄为卧席。形容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迎敌。《礼记.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孔颖达疏"衽,卧席也;金革,谓军戎器械也……以甲铠为席,寝宿于中。"明陆采《怀香记.受诏安边》"念衰龄出镇西陲,衽金革身罹惊恐。"一说,犹言披坚执锐。
1.以兵器﹑甲胄为卧席。形容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迎敌。《礼记.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孔颖达疏"衽,卧席也;金革,谓军戎器械也……以甲铠为席,寝宿于中。"明陆采《怀香记.受诏安边》"念衰龄出镇西陲,衽金革身罹惊恐。"一说,犹言披坚执锐。
覆载
[相关解释]
1.覆盖与承载。谓覆育包容。《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2.指天地。 3.比喻帝王的恩德。
1.覆盖与承载。谓覆育包容。《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2.指天地。 3.比喻帝王的恩德。
论语(lún-)
[相关解释]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为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之间的相互谈论。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为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之间的相互谈论。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谨庸
[相关解释]
1.谓言行敬慎合乎中庸之道。语本《易.干》﹕"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孔颖达疏﹕"庸谓中庸。庸﹐常也。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又《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郑玄注﹕"言德常行也﹐言常谨也。"
1.谓言行敬慎合乎中庸之道。语本《易.干》﹕"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孔颖达疏﹕"庸谓中庸。庸﹐常也。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又《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郑玄注﹕"言德常行也﹐言常谨也。"
赞化
[相关解释]
1.赞助教化。语本《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赞助教化。语本《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轨书
[相关解释]
1.指法度体制。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1.指法度体制。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轨文
[相关解释]
1.《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以"轨文"指国家体制法度。
1.《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以"轨文"指国家体制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