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中的的内容。
带有中的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发
[相关解释]
①发射一次一发中的。②更加;越发她两眼水灵灵的,一发长得好看了。③一同这钱就记在我账上,以后一发结算。④索性反正去不了北京,你就一发搬来咨。⑤(-fà)比喻极微小的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⑥(-fà)一线青山一发是中原。
①发射一次一发中的。②更加;越发她两眼水灵灵的,一发长得好看了。③一同这钱就记在我账上,以后一发结算。④索性反正去不了北京,你就一发搬来咨。⑤(-fà)比喻极微小的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⑥(-fà)一线青山一发是中原。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相关解释]
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连高入云霄的泰山也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清全局或事物的本质他们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连高入云霄的泰山也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清全局或事物的本质他们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一寸葚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仙药名。
1.传说中的仙药名。
一板
[相关解释]
1.亦作"一版"。谓书之一页。 2.音乐节奏中的一拍。
1.亦作"一版"。谓书之一页。 2.音乐节奏中的一拍。
一板三眼
[相关解释]
传统音乐中的节拍称板、眼。乐曲节拍中,最强拍击板,称板”;次强拍或弱拍用鼓签敲鼓按拍,称眼”。其节拍由一板三眼构成的称三眼板”(相当于西乐四拍),由一板一眼构成的称一眼板”(相当于西乐二拍)◇以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合乎规矩他做事情总是一板三眼的,已经成了习惯。
传统音乐中的节拍称板、眼。乐曲节拍中,最强拍击板,称板”;次强拍或弱拍用鼓签敲鼓按拍,称眼”。其节拍由一板三眼构成的称三眼板”(相当于西乐四拍),由一板一眼构成的称一眼板”(相当于西乐二拍)◇以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合乎规矩他做事情总是一板三眼的,已经成了习惯。
一点
[相关解释]
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3.一经指点。 4.一方面;一部分。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3.一经指点。 4.一方面;一部分。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一甲一名
[相关解释]
1.科举一甲中的第一名,即状元。 2.泛指第一等﹐含讽刺意味。
1.科举一甲中的第一名,即状元。 2.泛指第一等﹐含讽刺意味。
一等一
[相关解释]
1.第一等中的第一名。形容超群出众。
1.第一等中的第一名。形容超群出众。
一箭上垛
[相关解释]
1.犹言一箭中的。比喻事情一办即成。 2.喻一见中意。
1.犹言一箭中的。比喻事情一办即成。 2.喻一见中意。
一街两巷
[相关解释]
1.泛指街巷。 2.指街巷中的四邻。
1.泛指街巷。 2.指街巷中的四邻。
一言诗
[相关解释]
1.古诗中的一字句。
1.古诗中的一字句。
一铢
[相关解释]
1.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2.喻轻微。
1.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2.喻轻微。
丁胥
[相关解释]
1.官府中的小吏。
1.官府中的小吏。
七件事
[相关解释]
1.指日常生活中的七种必需品。
1.指日常生活中的七种必需品。
七元
[相关解释]
1.指日﹑月﹑五星运行的周期。 2.指日﹑月﹑五星。 3.旧律历家以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配六十甲子,一元甲子起虚,二元起奎,三元起毕,四元起鬼,五元起翼,六元起氐,七元起箕,凡四百二十日为一周始,共得甲子七次,故称七元。参阅清《协纪辨方书》卷一引《考原》。 4.道家指耳﹑目﹑鼻﹑口七窍的元气。
1.指日﹑月﹑五星运行的周期。 2.指日﹑月﹑五星。 3.旧律历家以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配六十甲子,一元甲子起虚,二元起奎,三元起毕,四元起鬼,五元起翼,六元起氐,七元起箕,凡四百二十日为一周始,共得甲子七次,故称七元。参阅清《协纪辨方书》卷一引《考原》。 4.道家指耳﹑目﹑鼻﹑口七窍的元气。
七十二地煞
[相关解释]
1.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水浒传》因以附会梁山泊中的七十二个头领。
1.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水浒传》因以附会梁山泊中的七十二个头领。
七商
[相关解释]
1.古代燕乐中的商声七调。
1.古代燕乐中的商声七调。
七圣
[相关解释]
1.指传说中的黄帝﹑方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七人。 2.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 3.指唐代的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七位君主。 4.道家指高圣玉帝君等七位上仙。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1.指传说中的黄帝﹑方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七人。 2.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 3.指唐代的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七位君主。 4.道家指高圣玉帝君等七位上仙。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七圣刀
[相关解释]
1.宋时百戏中的一个节目。
1.宋时百戏中的一个节目。
七大夫
[相关解释]
1.爵位名。秦二十等爵中的第七级。
1.爵位名。秦二十等爵中的第七级。
七始
[相关解释]
1.古代乐论,以十二律中的黄钟﹑林钟﹑太簇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为春夏秋冬之始,合称"七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律历.七始》。 2.作为乐曲名。
1.古代乐论,以十二律中的黄钟﹑林钟﹑太簇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为春夏秋冬之始,合称"七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律历.七始》。 2.作为乐曲名。
七宝花
[相关解释]
1.花名。 2.佛教指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
1.花名。 2.佛教指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
七宫
[相关解释]
1.古代燕乐中的宫声七调。
1.古代燕乐中的宫声七调。
七羽
[相关解释]
1.古代燕乐中的羽声七调。
1.古代燕乐中的羽声七调。
七觉分
[相关解释]
1.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舍觉分(舍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1.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舍觉分(舍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七角
[相关解释]
1.古代燕乐中的角声七调。
1.古代燕乐中的角声七调。
七趣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轮回趋向的七个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罗。《楞严经》从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严经》卷九"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轮回趋向的七个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罗。《楞严经》从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严经》卷九"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丈六金身
[相关解释]
1.佛的三身之一。指变化身中的小身。因其高约一丈六尺,呈真金色,故名。亦以指称佛像。
1.佛的三身之一。指变化身中的小身。因其高约一丈六尺,呈真金色,故名。亦以指称佛像。
丈夫国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国名。
1.古代传说中的国名。
三一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 2.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 3.指基督教所宣称的三位一体之说。
1.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 2.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 3.指基督教所宣称的三位一体之说。
三分发
[相关解释]
1.南朝宋时流行于民间妇女中的一种发式。
1.南朝宋时流行于民间妇女中的一种发式。
三十三天
[相关解释]
1.梵语忉利天的意译。即欲界六天之二。小乘有部认为是欲界十天中的第六天。《法苑珠林》卷五"欲界十天者一名于手天,二名持华鬾,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乐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论》卷九"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俗称极高处为三十三天。
1.梵语忉利天的意译。即欲界六天之二。小乘有部认为是欲界十天中的第六天。《法苑珠林》卷五"欲界十天者一名于手天,二名持华鬾,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乐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论》卷九"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俗称极高处为三十三天。
三十六天罡
[相关解释]
1.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小说家即以附会于梁山泊中的三十六位头领。《宣和遗事》前集"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水浒传》第七十回"三十六天罡临化地﹐七十二地煞闹中原。"后亦以喻不畏艰险的英雄人物。
1.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小说家即以附会于梁山泊中的三十六位头领。《宣和遗事》前集"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水浒传》第七十回"三十六天罡临化地﹐七十二地煞闹中原。"后亦以喻不畏艰险的英雄人物。
三古
[相关解释]
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称。所指时限各别。 2.泛指古代。 3.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称。所指时限各别。 2.泛指古代。 3.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三右
[相关解释]
1.指周朝六卿中的太宰﹑太宗﹑太士。参见"三左"。
1.指周朝六卿中的太宰﹑太宗﹑太士。参见"三左"。
三坟五典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古书名。
1.传说中的古书名。
三壶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方丈﹑蓬莱﹑瀛洲的合称。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方丈﹑蓬莱﹑瀛洲的合称。
三大战役
[相关解释]
1.指解放战争中的三个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1.指解放战争中的三个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三大法宝
[相关解释]
中国共产党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件有力武器,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由毛泽东在1939年10月提出并论述。统一战线就是团结全民族一切爱国人士,组成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和孤立敌人;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主要手段;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中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件有力武器,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由毛泽东在1939年10月提出并论述。统一战线就是团结全民族一切爱国人士,组成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和孤立敌人;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主要手段;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中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
三姑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管蚕女神。 2.指尼姑﹑道姑﹑卦姑。详"三姑六婆"。
1.传说中的管蚕女神。 2.指尼姑﹑道姑﹑卦姑。详"三姑六婆"。
三媒六证
[相关解释]
1.泛指旧时婚姻中的介绍人。三媒六证,言婚约之郑重。
1.泛指旧时婚姻中的介绍人。三媒六证,言婚约之郑重。
三家
[相关解释]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三山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3.冠名。 4.指三山骨。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3.冠名。 4.指三山骨。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三岛
[相关解释]
1.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2.指日本。
1.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2.指日本。
三左
[相关解释]
1.指周朝六卿中的太史﹑太祝﹑太卜。因常在王左,故称。
1.指周朝六卿中的太史﹑太祝﹑太卜。因常在王左,故称。
三年早知道
[相关解释]
1.旧时卖给农家的春牛图,附带印上三年农历,俗称"三年早知道"◇亦以称预见性强的人。现代作家马烽的小说《三年早知道》中的主要人物赵满囤就有这个绰号。
1.旧时卖给农家的春牛图,附带印上三年农历,俗称"三年早知道"◇亦以称预见性强的人。现代作家马烽的小说《三年早知道》中的主要人物赵满囤就有这个绰号。
三普
[相关解释]
1.三篇佛教经文的合称。即《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圆觉经》中的《圆觉普眼品》。
1.三篇佛教经文的合称。即《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圆觉经》中的《圆觉普眼品》。
三枭
[相关解释]
1.古代博戏中的胜采名。 2.北齐税制名。
1.古代博戏中的胜采名。 2.北齐税制名。
三桑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三株桑树。 2.三株扶桑。扶桑为古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众辅臣。
1.传说中的三株桑树。 2.三株扶桑。扶桑为古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众辅臣。
三殿
[相关解释]
1.即唐大明宫之麟德殿。 2.指皇宫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宫。 3.宋时太皇太后在世,与皇太后﹑皇后并称三殿;若无太皇太后,则天子与太后﹑皇后亦称三殿。
1.即唐大明宫之麟德殿。 2.指皇宫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宫。 3.宋时太皇太后在世,与皇太后﹑皇后并称三殿;若无太皇太后,则天子与太后﹑皇后亦称三殿。
三气
[相关解释]
1.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气。 2.指天﹑地﹑人之气。 3.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 4.道教语。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气。 5.中医指六气中的第三气,即暑气,属于相火。
1.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气。 2.指天﹑地﹑人之气。 3.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 4.道教语。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气。 5.中医指六气中的第三气,即暑气,属于相火。
三洲
[相关解释]
1.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2.歌曲名。
1.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2.歌曲名。
三消
[相关解释]
1.中医病名。指消渴病中的上消﹑中消和下消。
1.中医病名。指消渴病中的上消﹑中消和下消。
三湘
[相关解释]
1.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见《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 2.指沅湘﹑潇湘﹑资湘。 3.指湖南。
1.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见《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 2.指沅湘﹑潇湘﹑资湘。 3.指湖南。
三番子
[相关解释]
1.指在帮会中的人。传说首立帮会者姓潘,"潘"字拆开是"三番"二字,故有此称。
1.指在帮会中的人。传说首立帮会者姓潘,"潘"字拆开是"三番"二字,故有此称。
三纬
[相关解释]
1.指《诗》六义中的《风》﹑《雅》﹑《颂》。《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如《风》﹑《雅》﹑《颂》,却是里面横串底,都有赋﹑比﹑兴,故谓之三纬。"一说,指赋﹑比﹑兴。
1.指《诗》六义中的《风》﹑《雅》﹑《颂》。《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如《风》﹑《雅》﹑《颂》,却是里面横串底,都有赋﹑比﹑兴,故谓之三纬。"一说,指赋﹑比﹑兴。
三经
[相关解释]
1.谓天时﹑地利﹑人和。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刘元刚《三经演义》,清黄丕烈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1.谓天时﹑地利﹑人和。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刘元刚《三经演义》,清黄丕烈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三考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 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 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
1.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 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 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
三茅君
[相关解释]
1.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据传为汉景帝时咸阳人,先后隐句曲山(后名三茅山,简称茅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得道成仙,太上老君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茅君。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
1.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据传为汉景帝时咸阳人,先后隐句曲山(后名三茅山,简称茅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得道成仙,太上老君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茅君。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
三虫
[相关解释]
1.人体中的三种寄生虫。 2.犹三尸。喻小人。
1.人体中的三种寄生虫。 2.犹三尸。喻小人。
三足乌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为西王母取食之鸟。 2.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之鸟。 3.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日中之三足鸟『王充《论衡.说日》"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1.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为西王母取食之鸟。 2.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之鸟。 3.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日中之三足鸟『王充《论衡.说日》"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三足鳖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三足之鳖。
1.传说中的三足之鳖。
三逆
[相关解释]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2.佛教语。指恶比丘提婆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 3.指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清初,三人曾相继起兵反叛。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2.佛教语。指恶比丘提婆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 3.指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清初,三人曾相继起兵反叛。
三阳
[相关解释]
1.《易》八卦中的《干》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干》卦。 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 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 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 5.晋张载字孟阳,张协字景阳,张亢字季阳,合称"三阳"。 6.唐代宫殿名。
1.《易》八卦中的《干》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干》卦。 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 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 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 5.晋张载字孟阳,张协字景阳,张亢字季阳,合称"三阳"。 6.唐代宫殿名。
三阴
[相关解释]
1.《易》卦的三阴爻,合之则为《坤》卦。亦象盛阴之气。 2.中医用语。指六经中的太阴﹑少阴﹑厥阴。可分为三对六脉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1.《易》卦的三阴爻,合之则为《坤》卦。亦象盛阴之气。 2.中医用语。指六经中的太阴﹑少阴﹑厥阴。可分为三对六脉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三露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三种甘露,服之可以治病长生。
1.传说中的三种甘露,服之可以治病长生。
三青鸟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仙鸟名。 2.借指使者。
1.传说中的仙鸟名。 2.借指使者。
三面
[相关解释]
1.三个方向,三方面。 2.指传统戏剧中的丑角。
1.三个方向,三方面。 2.指传统戏剧中的丑角。
三颂
[相关解释]
1.《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其中多为贵族祭祀﹑祈福之乐章。
1.《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其中多为贵族祭祀﹑祈福之乐章。
三首国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国名。
1.古代传说中的国名。
上中
[相关解释]
1.上等中的中等,也就是第二等。
1.上等中的中等,也就是第二等。
上元夫人
[相关解释]
1.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名阿环。传说她是西王母的小女﹑三天真皇之母,任上元之官,统领十方玉女名录『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夜,王母感于武帝屡祷山岳,祭祀灵神,特降汉宫,命侍女郭密香往邀上元夫人前来宴会。宴毕,应武帝之求,王母授帝《灵光生经》﹑《五岳真形图》,上元夫人遵奉王母旨意,授帝《六甲灵飞招真十二事》。见《汉武帝内传》。
1.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名阿环。传说她是西王母的小女﹑三天真皇之母,任上元之官,统领十方玉女名录『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夜,王母感于武帝屡祷山岳,祭祀灵神,特降汉宫,命侍女郭密香往邀上元夫人前来宴会。宴毕,应武帝之求,王母授帝《灵光生经》﹑《五岳真形图》,上元夫人遵奉王母旨意,授帝《六甲灵飞招真十二事》。见《汉武帝内传》。
上元甲子
[相关解释]
1.旧以六十年为一甲子,讲阴阳五行的人以三个甲子共一百八十年为一周。称其中的第一个甲子为"上元甲子",第二个甲子为"中元甲子",第三个甲子为"下元甲子",合称"三元甲子"。
1.旧以六十年为一甲子,讲阴阳五行的人以三个甲子共一百八十年为一周。称其中的第一个甲子为"上元甲子",第二个甲子为"中元甲子",第三个甲子为"下元甲子",合称"三元甲子"。
上天
[相关解释]
1.天空,天上。 2.古人观念中的万物主宰者,能降祸福于人。 3.前一天或前几天。
1.天空,天上。 2.古人观念中的万物主宰者,能降祸福于人。 3.前一天或前几天。
上官仪(约605-664)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上将军
[相关解释]
1.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2.官名『以吕禄为上将军,后无建置。唐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仍之。金﹑元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废。
1.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2.官名『以吕禄为上将军,后无建置。唐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仍之。金﹑元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废。
上层
[相关解释]
1.层状物的上面一层。多指建筑物。 2.指社会成员中地位高的那一部分人。 3.指组织机构中的上一级组织。
1.层状物的上面一层。多指建筑物。 2.指社会成员中地位高的那一部分人。 3.指组织机构中的上一级组织。
上柱国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楚制,凡立覆军斩将之功者,官封上柱国,位极尊宠。北魏置柱国大将军,北周增置上柱国大将军,唐宋也以上柱国为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柱国次之。历代沿用,清废。
1.官名。战国楚制,凡立覆军斩将之功者,官封上柱国,位极尊宠。北魏置柱国大将军,北周增置上柱国大将军,唐宋也以上柱国为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柱国次之。历代沿用,清废。
上次
[相关解释]
1.上等中的次等。 2.前次,上回。
1.上等中的次等。 2.前次,上回。
上焦
[相关解释]
1.中医谓六腑中的三焦之一。一般指胃的上口到舌下这一部位,包括心肺。主要功能是呼吸和血液循环等。
1.中医谓六腑中的三焦之一。一般指胃的上口到舌下这一部位,包括心肺。主要功能是呼吸和血液循环等。
上第
[相关解释]
1.上等;第一。 2.考试成绩中的第一等。
1.上等;第一。 2.考试成绩中的第一等。
上等
[相关解释]
1.指三层台阶中的最高一级。 2.等级高的或品质优异的。
1.指三层台阶中的最高一级。 2.等级高的或品质优异的。
上辈
[相关解释]
1.前辈,族中的上一代人。 2.佛教语。"三辈"之一,谓弃欲出家,以较高道行而往生西方净土的一类信徒。
1.前辈,族中的上一代人。 2.佛教语。"三辈"之一,谓弃欲出家,以较高道行而往生西方净土的一类信徒。
上首
[相关解释]
①佛教用语。本指一座大众中的主位◇指寺院中的首座出家为上首,入寺作梁栋|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②上手,位次较尊的一边。通常指左手一边有功者上首而坐,簪花饮酒。
①佛教用语。本指一座大众中的主位◇指寺院中的首座出家为上首,入寺作梁栋|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②上手,位次较尊的一边。通常指左手一边有功者上首而坐,簪花饮酒。
下上
[相关解释]
1.下等中的上等,即第七等。 2.同"上下"。谓高低。 3.同"上下"。指高处和低处。 4.同"上下"。犹言古今。 5.同"上下"。长幼;尊卑。
1.下等中的上等,即第七等。 2.同"上下"。谓高低。 3.同"上下"。指高处和低处。 4.同"上下"。犹言古今。 5.同"上下"。长幼;尊卑。
下中
[相关解释]
1.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
1.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
下伏
[相关解释]
1.三伏中的末伏。
1.三伏中的末伏。
下元
[相关解释]
1.节日名。旧时以阴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2.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历一百八十年一周始,而称其中的第三甲子为下元,亦称"下元甲子"。 3.中医指肾气。 4.气功意守部位名称,即下元丹田,位于脐下。 5.道教称水中为下元。亦指水府。
1.节日名。旧时以阴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2.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历一百八十年一周始,而称其中的第三甲子为下元,亦称"下元甲子"。 3.中医指肾气。 4.气功意守部位名称,即下元丹田,位于脐下。 5.道教称水中为下元。亦指水府。
下浄
[相关解释]
1.指宋杂剧﹑金院本中的副浄。此角色主要以滑稽的语言或动作引起观众笑乐。
1.指宋杂剧﹑金院本中的副浄。此角色主要以滑稽的语言或动作引起观众笑乐。
下漏
[相关解释]
1.漏壶中的水下滴以标记时刻。
1.漏壶中的水下滴以标记时刻。
下濑船
[相关解释]
1.行于浅水急流中的平底快船。
1.行于浅水急流中的平底快船。
下辈
[相关解释]
1.地位卑下的人。 2.子孙。亦指家族中的下一代。
1.地位卑下的人。 2.子孙。亦指家族中的下一代。
不周山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据说在昆仑山西北。
1.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据说在昆仑山西北。
不咸
[相关解释]
1.不周遍;不普遍。 2.不和。 3.传说中的山名。
1.不周遍;不普遍。 2.不和。 3.传说中的山名。
不姜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1.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不完全变态
[相关解释]
昆虫变态的一个类型。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若虫(或稚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无蛹期。生活在水中的幼虫称稚虫,生活在陆地的幼虫称若虫。如蝗虫、蜻蜓等。
昆虫变态的一个类型。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若虫(或稚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无蛹期。生活在水中的幼虫称稚虫,生活在陆地的幼虫称若虫。如蝗虫、蜻蜓等。
不死乡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不死之国。 2.指仙境。
1.传说中的不死之国。 2.指仙境。
不死树
[相关解释]
1.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树,人食之可得长生。
1.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树,人食之可得长生。
不祧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
1.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
不若
[相关解释]
1.不如;比不上。 2.不依顺;不顺遂。 3.犹言不祥或不祥的事物。指传说中的魑魅魍魉等害人之物。 4.不善,强暴。
1.不如;比不上。 2.不依顺;不顺遂。 3.犹言不祥或不祥的事物。指传说中的魑魅魍魉等害人之物。 4.不善,强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