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之国的内容。
带有之国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梦华胥
[相关解释]
1.《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因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
1.《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因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
三苗
[相关解释]
1.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1.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上党之国
[相关解释]
1.指中原诸国。
1.指中原诸国。
不死乡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不死之国。 2.指仙境。
1.传说中的不死之国。 2.指仙境。
东国
[相关解释]
1.东方之国。上古指齐﹑鲁﹑徐夷等国。《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逾诸夏而图东国。"韦昭注"东国,徐夷吴越。"《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张守节正义"东国,齐﹑徐夷。"《文选.陆机》"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李善注"东国,谓鲁也。"近代多指中国以东的日本﹑朝鲜等国。 2.东部地区。春秋时指楚国东部的锺离﹑巢﹑州来等地。 3.指东都洛阳。国,都城。 4.犹东方。指亚洲。一说,指中国。
1.东方之国。上古指齐﹑鲁﹑徐夷等国。《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逾诸夏而图东国。"韦昭注"东国,徐夷吴越。"《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张守节正义"东国,齐﹑徐夷。"《文选.陆机》"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李善注"东国,谓鲁也。"近代多指中国以东的日本﹑朝鲜等国。 2.东部地区。春秋时指楚国东部的锺离﹑巢﹑州来等地。 3.指东都洛阳。国,都城。 4.犹东方。指亚洲。一说,指中国。
中阶
[相关解释]
1.指明堂前居中的台阶。 2.指"泰阶"居中的一级。《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后因以称诸侯之国或郡守之地。
1.指明堂前居中的台阶。 2.指"泰阶"居中的一级。《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后因以称诸侯之国或郡守之地。
之国
[相关解释]
1.前往封地。
1.前往封地。
乌衣国
[相关解释]
1.神话中的燕子之国。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乌衣巷》"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来春,燕又飞来榭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冥数合,如今暌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宋戴复古《燕》诗"闻说乌衣国,低连海上村。"金庞铸《田器之燕子图》诗"乌衣之国定何许,一双燕子能飞来。"后因以之为男女结合之地的典实。
1.神话中的燕子之国。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乌衣巷》"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来春,燕又飞来榭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冥数合,如今暌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宋戴复古《燕》诗"闻说乌衣国,低连海上村。"金庞铸《田器之燕子图》诗"乌衣之国定何许,一双燕子能飞来。"后因以之为男女结合之地的典实。
五伯
[相关解释]
1.五个霸主。(1)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2)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吕氏春秋.当务》"备说非六王五伯。"高诱注"五伯,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缪也。"明沈采《千金记.定谋》"五伯当年势迭兴,读书牛角戴锄行。"(3)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
1.五个霸主。(1)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2)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吕氏春秋.当务》"备说非六王五伯。"高诱注"五伯,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缪也。"明沈采《千金记.定谋》"五伯当年势迭兴,读书牛角戴锄行。"(3)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
亡国
[相关解释]
1.亡失国家。 2.灭亡了的国家。 3.将亡之国。
1.亡失国家。 2.灭亡了的国家。 3.将亡之国。
亡国大夫
[相关解释]
1.《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1.《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众女
[相关解释]
1.比喻群小﹑谗人。 2.古代传说中的多女之国。 3.特指各方所荐的皇后候选人。
1.比喻群小﹑谗人。 2.古代传说中的多女之国。 3.特指各方所荐的皇后候选人。
伪国
[相关解释]
1.僭伪之国。
1.僭伪之国。
偏国
[相关解释]
1.偏远之国。
1.偏远之国。
兼弱攻昧
[相关解释]
1.兼并弱国和攻取政治昏乱之国。
1.兼并弱国和攻取政治昏乱之国。
内国
[相关解释]
1.中原之国。
1.中原之国。
历人
[相关解释]
1.藏匿罪犯的人。《书.梓材》"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孔传"汝往之国又当详察奸宄之人及杀人贼﹐所过历之人﹐有所宽宥。"孔颖达疏"详察其奸宄及杀人之人﹐二者所过历之人﹐原情不知﹐有所宽宥﹐以断狱务从宽故。"一说﹐谓俘虏人民。周秉钧易解"历﹐谓俘虏……历人﹐谓俘虏人民。"
1.藏匿罪犯的人。《书.梓材》"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孔传"汝往之国又当详察奸宄之人及杀人贼﹐所过历之人﹐有所宽宥。"孔颖达疏"详察其奸宄及杀人之人﹐二者所过历之人﹐原情不知﹐有所宽宥﹐以断狱务从宽故。"一说﹐谓俘虏人民。周秉钧易解"历﹐谓俘虏……历人﹐谓俘虏人民。"
反国
[相关解释]
1.归国。 2.反叛之国。
1.归国。 2.反叛之国。
叔均
[相关解释]
1.传说为后稷弟弟的儿子,他继承父辈的事业,播种百谷,并开始用牛耕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又传说为后稷的儿子或弟子;或谓舜的儿子,即商均。参阅袁珂《山海经校注》。
1.传说为后稷弟弟的儿子,他继承父辈的事业,播种百谷,并开始用牛耕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又传说为后稷的儿子或弟子;或谓舜的儿子,即商均。参阅袁珂《山海经校注》。
号称
[相关解释]
①以某种名号著称四川~天府之国。②对外宣称;名义上称做敌人的这个师~一万二千人,实际上只有七八千。
①以某种名号著称四川~天府之国。②对外宣称;名义上称做敌人的这个师~一万二千人,实际上只有七八千。
周社
[相关解释]
1.周之社坛。 2.指春秋鲁之国社。
1.周之社坛。 2.指春秋鲁之国社。
嘉定和议
[相关解释]
南宋与金的和约。1206年宋北伐攻金不利。1208年(嘉定元年)宋、金达成和约金宋为伯侄之国,宋纳金岁币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犒军钱三百万贯,函送主战的大臣韩b029k惺准队诮稹
南宋与金的和约。1206年宋北伐攻金不利。1208年(嘉定元年)宋、金达成和约金宋为伯侄之国,宋纳金岁币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犒军钱三百万贯,函送主战的大臣韩b029k惺准队诮稹
器世间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可居住之国土世界。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可居住之国土世界。
四卫
[相关解释]
1.四方卫服之国。古代指王城以外四周拱卫的诸侯国。 2.四方之职。 3.四肢。
1.四方卫服之国。古代指王城以外四周拱卫的诸侯国。 2.四方之职。 3.四肢。
四塞
[相关解释]
1.指四方屏藩之国。 2.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 3.指四方边塞,边境。
1.指四方屏藩之国。 2.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 3.指四方边塞,边境。
四方
[相关解释]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天下;各处。 3.指四方诸侯之国。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 5.指四方之神。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天下;各处。 3.指四方诸侯之国。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 5.指四方之神。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
四极
[相关解释]
1.四方极远之地。 2.指四方极远之国。 3.四境。 4.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 5.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 6.指四肢。
1.四方极远之地。 2.指四方极远之国。 3.四境。 4.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 5.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 6.指四肢。
因余之国
[相关解释]
1.三国蜀谯周所著《仇国论》中虚构的国名。
1.三国蜀谯周所著《仇国论》中虚构的国名。
塞邦
[相关解释]
1.塞外之国。
1.塞外之国。
大东
[相关解释]
1.极东;东方较远之国。
1.极东;东方较远之国。
天国
[相关解释]
1.宗教家谓神所统治﹑人死魂归的欢乐国土。常用以比喻理想的世界。 2.特指基督教所称的"上帝之国"。一般指以上帝为中心﹐众得救灵魂安居之所。有时又指天堂﹐谓上帝的在天居所。 3.太平天国的省称。
1.宗教家谓神所统治﹑人死魂归的欢乐国土。常用以比喻理想的世界。 2.特指基督教所称的"上帝之国"。一般指以上帝为中心﹐众得救灵魂安居之所。有时又指天堂﹐谓上帝的在天居所。 3.太平天国的省称。
天府之国
[相关解释]
1.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语本《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后专用以美称四川。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语本《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后专用以美称四川。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奚国
[相关解释]
1.唐时奚族所建之国。
1.唐时奚族所建之国。
如解倒悬
[相关解释]
1.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比喻把人从危困的处境中解救出来。
1.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比喻把人从危困的处境中解救出来。
姬国
[相关解释]
1.姬姓之国。指周王朝。
1.姬姓之国。指周王朝。
守土
[相关解释]
1.守卫疆土。亦指地方官掌治其所辖区域。 2.指地方官。 3.晋代为受封而未到所封之国的王侯设置的护卫部队。 4.犹居住。
1.守卫疆土。亦指地方官掌治其所辖区域。 2.指地方官。 3.晋代为受封而未到所封之国的王侯设置的护卫部队。 4.犹居住。
密须
[相关解释]
1.古国名。商时姞姓之国,周文王灭之,以封姬姓◇又为周共王所灭。在今甘肃省灵台县西。
1.古国名。商时姞姓之国,周文王灭之,以封姬姓◇又为周共王所灭。在今甘肃省灵台县西。
封国
[相关解释]
1.封土立国。 2.指所封之国。
1.封土立国。 2.指所封之国。
小东
[相关解释]
1.东方较近之国。 2.小东道。做主人宴客时的谦称。
1.东方较近之国。 2.小东道。做主人宴客时的谦称。
小人国
[相关解释]
1.神话传说中身材矮小的人所居之国。
1.神话传说中身材矮小的人所居之国。
小国
[相关解释]
1.地狭人少之国。指小的封地。 2.指小的国家。 3.指小的行政区。
1.地狭人少之国。指小的封地。 2.指小的国家。 3.指小的行政区。
小寡
[相关解释]
1.谓国土小﹐百姓少。指弱小之国。
1.谓国土小﹐百姓少。指弱小之国。
小腆
[相关解释]
1.小国。《书.大诰》"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孔颖达疏"殷本天子之国﹐武庚比之为小﹐故言小腆。腆是小貌也。郑玄云'腆谓小国也。'"一说为馀孽。曾运干正读"小腆﹐言余孽也﹐指武庚言。"
1.小国。《书.大诰》"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孔颖达疏"殷本天子之国﹐武庚比之为小﹐故言小腆。腆是小貌也。郑玄云'腆谓小国也。'"一说为馀孽。曾运干正读"小腆﹐言余孽也﹐指武庚言。"
居国
[相关解释]
1.统治国家。 2.指所统治之国。 3.指定居之部族或国家。
1.统治国家。 2.指所统治之国。 3.指定居之部族或国家。
屈谷巨瓠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人而食,今谷有巨瓠,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弃之。'今田仲不恃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后因以"屈谷巨瓠"比喻无用者。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人而食,今谷有巨瓠,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弃之。'今田仲不恃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后因以"屈谷巨瓠"比喻无用者。
平国
[相关解释]
1.承平守成之国。 2.治国。
1.承平守成之国。 2.治国。
微国
[相关解释]
1.小国;衰微之国。
1.小国;衰微之国。
怨本
[相关解释]
1.怨恨的根源。语出《国语.周语下》"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
1.怨恨的根源。语出《国语.周语下》"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
成都平原
[相关解释]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冲积扇组成。在四川盆地西部,以都江堰市为顶端。面积约9100平方千米。拔600米左右。有都江堰灌溉工程。农业发达,号称天府之国”。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冲积扇组成。在四川盆地西部,以都江堰市为顶端。面积约9100平方千米。拔600米左右。有都江堰灌溉工程。农业发达,号称天府之国”。
戴山鳌
[相关解释]
1.传说古代渤海之东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随潮往来,漂流不定。天帝恐其流于西极,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始峙而不动。其后龙伯之国有巨人,一举钓去六鳌,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见《列子.汤问》。鳌,亦作"鳌"。
1.传说古代渤海之东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随潮往来,漂流不定。天帝恐其流于西极,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始峙而不动。其后龙伯之国有巨人,一举钓去六鳌,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见《列子.汤问》。鳌,亦作"鳌"。
推亡
[相关解释]
1.推翻行亡道之国。 2.传说中的弓弩神名。
1.推翻行亡道之国。 2.传说中的弓弩神名。
推亡固存
[相关解释]
1.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
1.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
方国
[相关解释]
1.四方诸侯之国;四邻之国。 2.泛指天下﹐国家。 3.指四方州郡。
1.四方诸侯之国;四邻之国。 2.泛指天下﹐国家。 3.指四方州郡。
明夷
[相关解释]
1.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易.明夷》"明夷,利艰贞。"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 2.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3.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鸣"。《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李镜池通义"明夷﹐借为鸣鴺。"一说﹐即鸣雉。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4.指太阳下山。 5.鸣弓。谓拉弓发射。 6.大弓。 7.东方之国,日出处。
1.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易.明夷》"明夷,利艰贞。"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 2.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3.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鸣"。《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李镜池通义"明夷﹐借为鸣鴺。"一说﹐即鸣雉。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4.指太阳下山。 5.鸣弓。谓拉弓发射。 6.大弓。 7.东方之国,日出处。
曲国
[相关解释]
1.不正之国。
1.不正之国。
有勇知方
[相关解释]
1.有勇气且知道义。语本《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1.有勇气且知道义。语本《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有施
[相关解释]
1.古国名。夏代喜姓之国。 2.借指妺喜。
1.古国名。夏代喜姓之国。 2.借指妺喜。
某士
[相关解释]
1.诸侯国的大夫到天子之国的称谓。某是设代,指士之国名。
1.诸侯国的大夫到天子之国的称谓。某是设代,指士之国名。
树国
[相关解释]
1.古代指分封或臣属之国。 2.谓建立藩国。
1.古代指分封或臣属之国。 2.谓建立藩国。
梁珠
[相关解释]
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寳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寶乎?'"后因以"梁珠"指宝珠。
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寳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寶乎?'"后因以"梁珠"指宝珠。
槐安国
[相关解释]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的虚构之国。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的虚构之国。
汝坟
[相关解释]
1.指古汝水堤岸。 2.《诗.周南.汝坟序》"《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后因以"汝坟"称美教化广被之国。
1.指古汝水堤岸。 2.《诗.周南.汝坟序》"《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后因以"汝坟"称美教化广被之国。
汤网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异用》"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后因以"汤网"泛言刑政宽大。
1.《吕氏春秋.异用》"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后因以"汤网"泛言刑政宽大。
泰远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东方极远之国。
1.传说中的东方极远之国。
泽国
[相关解释]
1.境内多沼泽之国。 2.水乡。
1.境内多沼泽之国。 2.水乡。
漆齿
[相关解释]
1.古人所说的边远国名。一说古族名◇亦以泛指边远之国。
1.古人所说的边远国名。一说古族名◇亦以泛指边远之国。
濮鈆
[相关解释]
1.古代极南之国。
1.古代极南之国。
炎邦
[相关解释]
1.南方炎热之国。
1.南方炎热之国。
烛车
[相关解释]
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寡人小国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万乘之国无寶乎?"后因以"烛车"比喻珍贵之物。
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寡人小国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万乘之国无寶乎?"后因以"烛车"比喻珍贵之物。
疵国
[相关解释]
1.有弊病之国。言政教不善。
1.有弊病之国。言政教不善。
离身
[相关解释]
1.离开身体。 2.传说中之国名。
1.离开身体。 2.传说中之国名。
私觌
[相关解释]
1.谓私以礼物拜会出使国之国君。 2.指私觌之礼物。 3.同僚间的非公事相见。
1.谓私以礼物拜会出使国之国君。 2.指私觌之礼物。 3.同僚间的非公事相见。
租界
[相关解释]
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旧中国在通商口岸划出一块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地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其他国家也先后在中国划界租地,筑路建屋,并实行殖民地制度,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成为它们进行侵略的活动据点。租界有一国管理的(如汉口英租界),也有多国共管的(如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共管)。新中国成立后,租界制度被取消。
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旧中国在通商口岸划出一块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地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其他国家也先后在中国划界租地,筑路建屋,并实行殖民地制度,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成为它们进行侵略的活动据点。租界有一国管理的(如汉口英租界),也有多国共管的(如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共管)。新中国成立后,租界制度被取消。
穷国
[相关解释]
1.犹敝国。 2.贫穷之国。
1.犹敝国。 2.贫穷之国。
空国
[相关解释]
1.谓无国君主政或贤臣辅政之国。 2.举国。
1.谓无国君主政或贤臣辅政之国。 2.举国。
箪豆见色
[相关解释]
1.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1.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箪食壶浆
[相关解释]
1.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 2.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后用为饷馈食饮的典故。
1.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 2.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后用为饷馈食饮的典故。
罗刹国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海上恶鬼之国。唐刘餸《隋唐嘉话》卷中"贞观初,林邑献火珠,状如水精。云得于罗刹国。其人朱发黑身,兽牙鹰爪也。"后遂以"堕罗刹国"比喻遭遇厄运。
1.传说中的海上恶鬼之国。唐刘餸《隋唐嘉话》卷中"贞观初,林邑献火珠,状如水精。云得于罗刹国。其人朱发黑身,兽牙鹰爪也。"后遂以"堕罗刹国"比喻遭遇厄运。
耦国
[相关解释]
1.谓大城足与国都相抗衡。 2.对等之国。
1.谓大城足与国都相抗衡。 2.对等之国。
肃慎
[相关解释]
1.亦作"肃眘"。 2.古民族名。古代居于我国东北地区。周武王﹑成王时曾以楛矢﹑石砮来贡。一般认为汉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韍﹑女真都和它有渊源关系。亦泛指远方之国。
1.亦作"肃眘"。 2.古民族名。古代居于我国东北地区。周武王﹑成王时曾以楛矢﹑石砮来贡。一般认为汉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韍﹑女真都和它有渊源关系。亦泛指远方之国。
胜国
[相关解释]
1.被灭亡的国家。《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郑玄注"胜国﹐亡国也。"按﹐亡国谓已亡之国﹐为今国所胜﹐故称"胜国"◇因以指前朝。
1.被灭亡的国家。《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郑玄注"胜国﹐亡国也。"按﹐亡国谓已亡之国﹐为今国所胜﹐故称"胜国"◇因以指前朝。
脤膰之国
[相关解释]
1.同姓之国。
1.同姓之国。
荒憬
[相关解释]
1.指荒远之国。
1.指荒远之国。
荣国
[相关解释]
1.昌盛之国。
1.昌盛之国。
莘野
[相关解释]
1.《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赵岐注"有莘,国名。伊尹初隐之时,耕于有莘之国。"后以"莘野"指隐居之所。
1.《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赵岐注"有莘,国名。伊尹初隐之时,耕于有莘之国。"后以"莘野"指隐居之所。
虚国
[相关解释]
1.无备之国。 2.空其国。 3.无主之国。
1.无备之国。 2.空其国。 3.无主之国。
螺巵
[相关解释]
1.即螺杯。典出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亲侍者觉帝容色愁怨,乃进洪梁之酒,酌以文螺之卮。卮出波祇之国。"
1.即螺杯。典出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亲侍者觉帝容色愁怨,乃进洪梁之酒,酌以文螺之卮。卮出波祇之国。"
裸壤
[相关解释]
1.指裸身之国。
1.指裸身之国。
西服
[相关解释]
1.古称西方臣服之国或属地。 2.见"西装"。
1.古称西方臣服之国或属地。 2.见"西装"。
要荒
[相关解释]
1.要﹐要服;荒﹐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亦泛指远方之国。
1.要﹐要服;荒﹐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亦泛指远方之国。
解民倒悬
[相关解释]
《孟子 ·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后用‘解民倒悬’比喻把人民从困苦危难的处境中解救出来。
《孟子 ·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后用‘解民倒悬’比喻把人民从困苦危难的处境中解救出来。
谷口
[相关解释]
1.山谷的出入口。 2.古地名。又名瓠口。在今陕西礼泉东北。西汉于此置谷口县,东汉废。因位于九嵕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古时相传为黄帝升仙的地方。也称寒门。 3.古地名。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秦时于此置云阳县。《战国策.秦策三》"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鲍彪注"在云阳。"西汉末年,高士郑朴(字子真)曾隐居于此『扬雄《法言.问神》"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王琦注引《雍录》"谷口在云阳县西四十里,郑
1.山谷的出入口。 2.古地名。又名瓠口。在今陕西礼泉东北。西汉于此置谷口县,东汉废。因位于九嵕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古时相传为黄帝升仙的地方。也称寒门。 3.古地名。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秦时于此置云阳县。《战国策.秦策三》"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鲍彪注"在云阳。"西汉末年,高士郑朴(字子真)曾隐居于此『扬雄《法言.问神》"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王琦注引《雍录》"谷口在云阳县西四十里,郑
象译
[相关解释]
1.犹翻译。 2.借指四方之国。
1.犹翻译。 2.借指四方之国。
赐国
[相关解释]
1.谓赐给侯伯之国所应有的领地。
1.谓赐给侯伯之国所应有的领地。
蹈海
[相关解释]
1.《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后以"蹈海"指跳到海里自杀。 2.航海。旧时以喻危险。
1.《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后以"蹈海"指跳到海里自杀。 2.航海。旧时以喻危险。
郡国
[相关解释]
1.郡和国的并称『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1.郡和国的并称『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金壶墨
[相关解释]
1.晋王嘉《拾遗记.周灵王》﹕"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出肘间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壶中有墨汁如淳漆﹐洒地及石﹐皆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及金壶汁尽﹐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焉。"后因以指精良之墨。
1.晋王嘉《拾遗记.周灵王》﹕"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出肘间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壶中有墨汁如淳漆﹐洒地及石﹐皆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及金壶汁尽﹐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焉。"后因以指精良之墨。
阳国
[相关解释]
1.指文明先进的华夏之国。因其位于天街二星之南﹐故名。
1.指文明先进的华夏之国。因其位于天街二星之南﹐故名。
阴国
[相关解释]
1.指夷狄之国。因其分野位于天街二星之北﹐故称。
1.指夷狄之国。因其分野位于天街二星之北﹐故称。
阴王
[相关解释]
1.擅土地之利的诸侯王。地属阴﹐故称。《管子.轻重甲》﹕"管子对曰﹕'楚有汝汉之黄金﹐而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马非百新诠﹕"《揆度篇》云﹕'天策阳也﹐壤策阴也。'齐﹑楚﹑燕三国各据有自然特产为其他各国所无﹐足以造成独占之局势﹐以操纵天下﹐所谓得地独厚者﹐故谓之'阴王'。"一说为富埒天子﹐故称。见安井衡说。
1.擅土地之利的诸侯王。地属阴﹐故称。《管子.轻重甲》﹕"管子对曰﹕'楚有汝汉之黄金﹐而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马非百新诠﹕"《揆度篇》云﹕'天策阳也﹐壤策阴也。'齐﹑楚﹑燕三国各据有自然特产为其他各国所无﹐足以造成独占之局势﹐以操纵天下﹐所谓得地独厚者﹐故谓之'阴王'。"一说为富埒天子﹐故称。见安井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