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5 查到相关乐志的内容。
带有乐志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旦
[相关解释]
1.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苏祗婆善弹琵琶,于北周武帝时随突厥皇后入朝,传述龟兹乐律理论。详《隋书.音乐志中》。
1.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苏祗婆善弹琵琶,于北周武帝时随突厥皇后入朝,传述龟兹乐律理论。详《隋书.音乐志中》。
三舞
[相关解释]
1.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钥不僭"汉郑玄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
1.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钥不僭"汉郑玄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
东门行
[相关解释]
1.乐府瑟调曲名。《宋书.乐志》归入《大曲》。古辞写一贫士迫于生计,愤而离家,其妻婉言劝阻,但他仍决然而去。南朝宋鲍照及唐柳宗元均有拟作,但与古辞意异。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东门行》。
1.乐府瑟调曲名。《宋书.乐志》归入《大曲》。古辞写一贫士迫于生计,愤而离家,其妻婉言劝阻,但他仍决然而去。南朝宋鲍照及唐柳宗元均有拟作,但与古辞意异。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东门行》。
乐府
[相关解释]
1.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汉代『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始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参阅《汉书·礼乐志》。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郭茂倩搜辑汉魏以迄唐﹑五代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1.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汉代『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始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参阅《汉书·礼乐志》。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郭茂倩搜辑汉魏以迄唐﹑五代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乐志
[相关解释]
1.旧时纪传体史书中用以综述音乐发展沿革﹑典章制度的篇章。《史记》有《乐书》,《晋书》﹑《宋书》﹑《南齐书》等有《乐志》,《隋书》﹑《旧唐书》有《音乐志》,《汉书》﹑《新唐书》﹑《元史》则与礼合并为《礼乐志》。
1.旧时纪传体史书中用以综述音乐发展沿革﹑典章制度的篇章。《史记》有《乐书》,《晋书》﹑《宋书》﹑《南齐书》等有《乐志》,《隋书》﹑《旧唐书》有《音乐志》,《汉书》﹑《新唐书》﹑《元史》则与礼合并为《礼乐志》。
九弦琴
[相关解释]
1.琴名。宋太宗至道元年始作.将琴七弦增之为九,名曰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见《宋史.乐志一》。
1.琴名。宋太宗至道元年始作.将琴七弦增之为九,名曰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见《宋史.乐志一》。
五方狮子舞
[相关解释]
1.唐代的一种舞乐。《通典.乐六》"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1.唐代的一种舞乐。《通典.乐六》"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五瑞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作符信用的五种玉。 2.五种祥瑞之物。谓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见《隶释.汉李翕黾池五瑞碑》。亦谓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见《宋史.乐志一》。
1.古代诸侯作符信用的五种玉。 2.五种祥瑞之物。谓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见《隶释.汉李翕黾池五瑞碑》。亦谓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见《宋史.乐志一》。
俞儿舞
[相关解释]
1.古代杂舞名,即巴渝舞。其舞创自汉初。阆中賨人,其俗喜舞,汉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賨人所居,故名巴渝舞。《宋书.乐志二》有《魏俞儿舞歌》四篇,魏初建时所用,王粲造。参见"巴渝舞"。参阅《晋书.乐志上》。
1.古代杂舞名,即巴渝舞。其舞创自汉初。阆中賨人,其俗喜舞,汉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賨人所居,故名巴渝舞。《宋书.乐志二》有《魏俞儿舞歌》四篇,魏初建时所用,王粲造。参见"巴渝舞"。参阅《晋书.乐志上》。
俳歌
[相关解释]
1.古代散乐的一种,又名侏儒导,由舞人边舞边歌。古辞共八曲,前一篇二十二句,今仅存《南齐书.乐志》所录的部分摘句。参阅《乐府诗集.舞曲歌辞.散乐》。
1.古代散乐的一种,又名侏儒导,由舞人边舞边歌。古辞共八曲,前一篇二十二句,今仅存《南齐书.乐志》所录的部分摘句。参阅《乐府诗集.舞曲歌辞.散乐》。
傩舞
[相关解释]
1.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为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头戴面具,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中》﹑《新唐书.礼乐志六》。
1.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为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头戴面具,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中》﹑《新唐书.礼乐志六》。
八十四调
[相关解释]
1.我国宫调理论中﹐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先见于《隋书.万宝常传》及《音乐志》开皇七年乐议中郑译的话。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促进了律制的改革。宋燕乐二十八调﹑七宫十二调﹐元明诸种宫调﹐都凭借八十四调的相互关系而明确了它们在十二律宫调体系中的确切音位。
1.我国宫调理论中﹐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先见于《隋书.万宝常传》及《音乐志》开皇七年乐议中郑译的话。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促进了律制的改革。宋燕乐二十八调﹑七宫十二调﹐元明诸种宫调﹐都凭借八十四调的相互关系而明确了它们在十二律宫调体系中的确切音位。
唐尧
[相关解释]
1.古帝名。帝喾之子,姓伊祁(亦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号陶唐氏。以子丹朱不肖,传位于舜。参阅《史记.五帝本纪》。 2.鼓吹曲名。晋武帝受禅,令傅玄制乐。玄改汉乐《务成》为《唐尧》。参阅《晋书.乐志下》﹑《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四》。
1.古帝名。帝喾之子,姓伊祁(亦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号陶唐氏。以子丹朱不肖,传位于舜。参阅《史记.五帝本纪》。 2.鼓吹曲名。晋武帝受禅,令傅玄制乐。玄改汉乐《务成》为《唐尧》。参阅《晋书.乐志下》﹑《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四》。
啸叶
[相关解释]
1.以叶片置于口中吹奏。《旧唐书.音乐志二》"啸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或曰卷芦叶为之,形似笳首。参阅《通典.乐四》。
1.以叶片置于口中吹奏。《旧唐书.音乐志二》"啸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或曰卷芦叶为之,形似笳首。参阅《通典.乐四》。
嘉夜
[相关解释]
1.芳草。《汉书.礼乐志》"侠嘉夜,茝兰芳。"颜师古注"如淳曰'嘉夜,芳草也。'侠与挟同,言怀挟芳草也。"一说良夜。王先谦补注"嘉夜犹言良夜。"
1.芳草。《汉书.礼乐志》"侠嘉夜,茝兰芳。"颜师古注"如淳曰'嘉夜,芳草也。'侠与挟同,言怀挟芳草也。"一说良夜。王先谦补注"嘉夜犹言良夜。"
四配
[相关解释]
1.指颜渊﹑子思﹑曾参﹑孟轲。旧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庙。颜渊﹑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通称四配。其始配之年颜渊为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曾参为唐睿宗太极元年(见《新唐书.礼乐志五》),孟轲为宋神宗元丰七年(见《宋史.神宗纪三》),子思为宋度宗咸淳三年(见《宋史.度宗纪》)。 2.明袁宏道戏称孔子为饮宗,祀为酒圣,以阮籍﹑陶潜﹑王绩﹑邵雍为配祀。其《觞政.八之祭》云"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为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四配曰阮嗣宗﹑陶彭泽﹑王无功﹑邵尧夫。"
1.指颜渊﹑子思﹑曾参﹑孟轲。旧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庙。颜渊﹑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通称四配。其始配之年颜渊为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曾参为唐睿宗太极元年(见《新唐书.礼乐志五》),孟轲为宋神宗元丰七年(见《宋史.神宗纪三》),子思为宋度宗咸淳三年(见《宋史.度宗纪》)。 2.明袁宏道戏称孔子为饮宗,祀为酒圣,以阮籍﹑陶潜﹑王绩﹑邵雍为配祀。其《觞政.八之祭》云"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为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四配曰阮嗣宗﹑陶彭泽﹑王无功﹑邵尧夫。"
天序
[相关解释]
1.帝王的世系。 2.上天安排的顺序﹐自然的顺序。 3.晋鼓吹曲名。傅玄据古曲《芳树行》改制而成。参阅《晋书.乐志下》﹑《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四.晋鼓吹曲》。
1.帝王的世系。 2.上天安排的顺序﹐自然的顺序。 3.晋鼓吹曲名。傅玄据古曲《芳树行》改制而成。参阅《晋书.乐志下》﹑《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四.晋鼓吹曲》。
寿域
[相关解释]
1.谓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语出《汉书.礼乐志》"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 2.寿穴;坟茔。
1.谓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语出《汉书.礼乐志》"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 2.寿穴;坟茔。
巾舞
[相关解释]
1.原称公莫舞。古代舞蹈名。因舞时以巾作道具,故名。《晋书.乐志下》"《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传云项庄剑舞,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且语项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汉王也。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隋时烹请以《巾舞》和《鞞舞》﹑《铎舞》﹑《拂舞》并在宴会与杂伎同设,于西凉前奏之。唐时将其曲列入清商乐中。参阅《隋书.音乐志下》﹑《旧唐书.音乐志二》。
1.原称公莫舞。古代舞蹈名。因舞时以巾作道具,故名。《晋书.乐志下》"《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传云项庄剑舞,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且语项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汉王也。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隋时烹请以《巾舞》和《鞞舞》﹑《铎舞》﹑《拂舞》并在宴会与杂伎同设,于西凉前奏之。唐时将其曲列入清商乐中。参阅《隋书.音乐志下》﹑《旧唐书.音乐志二》。
庆阴
[相关解释]
1.《汉书.礼乐志》"灵之至,庆阴阴。"颜师古注"言垂阴覆徧于下。"后因以"庆阴"谓神灵降临,福庇下土。
1.《汉书.礼乐志》"灵之至,庆阴阴。"颜师古注"言垂阴覆徧于下。"后因以"庆阴"谓神灵降临,福庇下土。
志微
[相关解释]
1.微弱。《礼记·乐记》"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中》"'志'亦'微'也。'志'与'职'古字通。《说文》职,记微也。"孙希旦集解"愚谓志微,《汉书·乐志》作'纤微'是也。纤微,谓乐音纤细而微眇也。"一说"志微,意细也。"见郑玄注。
1.微弱。《礼记·乐记》"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中》"'志'亦'微'也。'志'与'职'古字通。《说文》职,记微也。"孙希旦集解"愚谓志微,《汉书·乐志》作'纤微'是也。纤微,谓乐音纤细而微眇也。"一说"志微,意细也。"见郑玄注。
惟大梁
[相关解释]
1.南朝梁鼓吹曲名。沈约作。其首句为"惟大梁开运,受箓膺图",故名。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隋书.乐志》"汉曲《上邪》,改为《惟大梁》,言梁德广运,仁化洽也。"
1.南朝梁鼓吹曲名。沈约作。其首句为"惟大梁开运,受箓膺图",故名。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隋书.乐志》"汉曲《上邪》,改为《惟大梁》,言梁德广运,仁化洽也。"
掷倒
[相关解释]
1.古代散乐杂技的一种。《晋书.乐志下》所谓"逆行连倒"即指此﹐犹今之翻筋斗。
1.古代散乐杂技的一种。《晋书.乐志下》所谓"逆行连倒"即指此﹐犹今之翻筋斗。
昭德
[相关解释]
1.明德;美德。 2.宣扬美德。 3.汉代雅舞名『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见《汉书.礼乐志》。又五代后晋天福五年,诏有司复修正至朝会二舞之制,以文舞为《昭德》之舞,武舞为《成功》之舞。见《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晋昭德成功舞歌》引《唐馀录》。
1.明德;美德。 2.宣扬美德。 3.汉代雅舞名『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见《汉书.礼乐志》。又五代后晋天福五年,诏有司复修正至朝会二舞之制,以文舞为《昭德》之舞,武舞为《成功》之舞。见《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晋昭德成功舞歌》引《唐馀录》。
月波
[相关解释]
1.指月光。月光似水﹐故称。语本《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2.蜀中对月的尊称。 3.酒名。
1.指月光。月光似水﹐故称。语本《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2.蜀中对月的尊称。 3.酒名。
清商三调
[相关解释]
1.古代乐曲名。指《清乐》中的《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参阅《旧唐书.音乐志二》。
1.古代乐曲名。指《清乐》中的《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参阅《旧唐书.音乐志二》。
独漉
[相关解释]
1.亦作"独禄"。 2.古乐府中晋和南朝齐拂舞歌辞名。《宋书.乐志四》作《独禄篇》﹐《南齐书.乐志》作《独禄辞》﹐《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晋拂舞歌》作《独漉篇》。参阅《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晋拂舞歌》﹑《舞曲歌辞四.齐拂舞歌》。
1.亦作"独禄"。 2.古乐府中晋和南朝齐拂舞歌辞名。《宋书.乐志四》作《独禄篇》﹐《南齐书.乐志》作《独禄辞》﹐《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晋拂舞歌》作《独漉篇》。参阅《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晋拂舞歌》﹑《舞曲歌辞四.齐拂舞歌》。
琵琶旧语
[相关解释]
1.《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后以"琵琶胡语"﹑"琵琶旧语",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
1.《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后以"琵琶胡语"﹑"琵琶旧语",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
英瀋
[相关解释]
1.古乐《五英》﹑《瀋》的并称。《汉书.礼乐志》云帝喾作《五英》,汤作《瀋》。亦泛指古乐。
1.古乐《五英》﹑《瀋》的并称。《汉书.礼乐志》云帝喾作《五英》,汤作《瀋》。亦泛指古乐。
英茎
[相关解释]
1.《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瀋》。"后以《英》《茎》泛指古代的雅乐。
1.《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瀋》。"后以《英》《茎》泛指古代的雅乐。
视学
[相关解释]
1.周制,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视学"。 2.天子亲往或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礼记.学记》"未卜秂,不视学。"孔颖达疏"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也。"《新唐书.礼乐志四》"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狩﹑视学﹑耕籍﹑拜陵。"后泛指官员考察学政。 3.学官名。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学部奏定各省提学使司设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之命,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各级劝学所亦各设视学一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仍设视学。国民党统治时期
1.周制,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视学"。 2.天子亲往或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礼记.学记》"未卜秂,不视学。"孔颖达疏"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也。"《新唐书.礼乐志四》"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狩﹑视学﹑耕籍﹑拜陵。"后泛指官员考察学政。 3.学官名。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学部奏定各省提学使司设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之命,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各级劝学所亦各设视学一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仍设视学。国民党统治时期
象人
[相关解释]
1.木偶人;泥人。 2.汉代宫廷中一种专职艺人。《汉书.礼乐志》"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师子者也。"一说,指戴假面具的人。 3.描画人像。
1.木偶人;泥人。 2.汉代宫廷中一种专职艺人。《汉书.礼乐志》"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师子者也。"一说,指戴假面具的人。 3.描画人像。
郊祀歌
[相关解释]
1.乐府歌曲名。《汉书.礼乐志》谓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其目多以歌之首句为名。以用于郊祀天地。以后历代王朝的这类歌辞,大都沿袭汉代之旧。
1.乐府歌曲名。《汉书.礼乐志》谓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其目多以歌之首句为名。以用于郊祀天地。以后历代王朝的这类歌辞,大都沿袭汉代之旧。
阿锡
[相关解释]
1.亦作"阿緆"。 2.精致的丝织品和细布。《汉书.礼乐志》﹕"被华文﹐厕雾縠﹐曳阿锡﹐佩珠玉。"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阿﹐细缯。锡﹐细布也。"《文选.司马相如》﹕"于是郑女曼姬﹐被阿緆﹐揄纻缟。"李善注﹕"緆与锡古字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阿锡"。一说为齐东阿出产的细布。见明杨慎《艺林伐山.阿锡》。参见"阿缟"。
1.亦作"阿緆"。 2.精致的丝织品和细布。《汉书.礼乐志》﹕"被华文﹐厕雾縠﹐曳阿锡﹐佩珠玉。"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阿﹐细缯。锡﹐细布也。"《文选.司马相如》﹕"于是郑女曼姬﹐被阿緆﹐揄纻缟。"李善注﹕"緆与锡古字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阿锡"。一说为齐东阿出产的细布。见明杨慎《艺林伐山.阿锡》。参见"阿缟"。
齐房
[相关解释]
1.斋戒的居室。 2.汉郊祀歌名。《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十九章﹐其十三名"齐房"﹐谓"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齐房作"。
1.斋戒的居室。 2.汉郊祀歌名。《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十九章﹐其十三名"齐房"﹐谓"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齐房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