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3 查到相关九州的内容。
带有九州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东海 [相关解释]
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在中国大陆东面。北起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与黄海为界;东以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和中国台湾岛一线内侧与太平洋分隔;东北以朝鲜海峡、西南以台湾海峡分别沟通日本和南海。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70米,最深达2719米。沿岸岛屿众多。长江、钱塘江、闽江等注入。底富藏石油。
中州 [相关解释]
1.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带)地处九州之中,称为中州。 2.指中原地区。 3.归属中土的州郡。 4.中等州郡。
九伯 [相关解释]
1.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 2.泛指地方长官。 3.见"九百"。
九位 [相关解释]
1.指天上与九州相对应的九个区域。 2.指很多席位。
九区 [相关解释]
1.九州。 2.湖泽名。
九县 [相关解释]
1.九州。
九囿 [相关解释]
1.上古指组成陆地的九个大区域◇被称为九州。
九垠 [相关解释]
1.犹九重。 2.犹九州。
九域图 [相关解释]
1.九州地图。
九域尘 [相关解释]
1.九州的烟尘。喻战乱。
九壤 [相关解释]
1.犹九州。 2.犹九泉。
九夏 [相关解释]
1.古乐名。 2.夏季,夏天。 3.九州华夏。
九寰 [相关解释]
1.犹言九州大地。
九山 [相关解释]
1.九州的大山。 2.九座山。《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歧山﹑太行﹑羊肠﹑孟门。"金元好问《颖亭留别》诗"七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施国祈笺注"九山,案辳辕﹑颍谷﹑告成﹑少室﹑大箕﹑大陉﹑大熊﹑大茂﹑具茨是也。" 3.指九嶷山。
九川 [相关解释]
1.九州的大河。《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孔传"决九州名川,通之四海。"《国语.周语下》"决汨九川,陂障九泽。"一说指九条河川。
九州 [相关解释]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九州四海 [相关解释]
1.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九州璜 [相关解释]
1.古代十二名琴之一。见宋苏轼《十二琴铭》。
九截 [相关解释]
1.犹九州。
九有 [相关解释]
1.九州。 2.佛教语。指众生轮回之三界九地。
九泽 [相关解释]
1.九州的湖泊。 2.特指北方的湖泊。 3.古代的九大湖泊。《周礼.夏官.职方氏》泽﹑薮并称,其名称及位置如下扬州具区;荆州云梦;豫州圃田;青州望诸;衮州犬野;雍州弦蒲;幽州貕养;翼州杨纡;并州昭馀祁。 4.泛称深渊湖泊。
九洛 [相关解释]
1.亦作"九雒"。即《九畴洛书》。 2.犹九州。
九瀛 [相关解释]
1.指九州与环其外的瀛海。 2.泛指海外各国。
九牧 [相关解释]
1.九州之长。 2.指地方长官。 3.即九州。
九维 [相关解释]
1.犹九州。
九荒 [相关解释]
1.九州极远之处。
九部 [相关解释]
1.指各个区域。 2.即九州。
九金 [相关解释]
1.指九鼎。相传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后因以九金指九鼎。
九鼎 [相关解释]
①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②比喻分量极重一言~。
人据 [相关解释]
1.人之所凭依,指人赖以生存的事物。《庄子.寓言》"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成玄英疏"夫星历度数,玄象丽天;九州四极,人物依据。"一说为人所占据,指邦国地域。参阅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八极 [相关解释]
八方极远的地方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八薮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的八个泽薮。《汉书.严助传》"九州为家,八薮为囿。"颜师古注"八薮,谓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污,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郑有圃田。"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升水不能救八薮之燔爇,撮壤不能遏砥柱之沸腾。"因八薮分布诸地﹐故也用以指八方或广阔的疆域。
六州 [相关解释]
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 2.指唐时六州郡。 3.乐曲名。
区有 [相关解释]
1.指天下。区,区宇;有,九有,九州。
县内 [相关解释]
1.儒家之说,以四海之内为九州,其一为畿内,天子所治。夏称县内,殷周曰畿。
四海九州 [相关解释]
1.指全中国。
土贡 [相关解释]
1.古代臣民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土产。语出《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夏鼎 [相关解释]
1.即禹鼎。相传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镂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参阅《左传.宣公三年》。
州长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一州之长。 2.指古九州之方伯。 3.后世借指郡守。
巢涧 [相关解释]
1.指传说中尧时隐士许由洗耳﹑巢父饮牛的颍水。语本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并州 [相关解释]
1.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
幽州 [相关解释]
1.亦作"幽洲"。古九州之一。 2.州名『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东汉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北部及辽宁等地。
幽荒 [相关解释]
1.荒远之地。泛指九州之外。 2.指隐逸之士。
式围 [相关解释]
1.《诗.商颂.长发》"帝命式于九围。"毛传"九围﹐九州也。"郑玄笺"式﹐用也。"后以"式围"称九州。
徐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 2.古齐邑名。
惊肉生髀 [相关解释]
1.《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以"惊肉生髀"惊叹久处安逸,不能有所作为。
惟垣 [相关解释]
1.汉王莽时所称九州内外区域名之一。参见"惟藩"。
惟城 [相关解释]
1.汉王莽时所称九州内外区域名之一。参见"惟藩"。
惟宁 [相关解释]
1.汉王莽时所称九州内外区域名之一。参见"惟藩"。
惟屏 [相关解释]
1.汉王莽时所称九州内外区域名之一。参见"惟藩"。
惟翰 [相关解释]
1.汉王莽时所称九州内外区域名之一。参见"惟藩"。
惟藩 [相关解释]
1.《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维,一本作"惟"。王莽时仿古代六服,以"惟城"﹑"惟宁"﹑"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称九州内外区域。
无通 [相关解释]
1.传说在九州外的大沼泽名。
日本 [相关解释]
东亚岛国。在太平洋西侧,与中国隔东海相望。领土主要由本州、四国、九州和北海道四个大岛组成。面积3777万平方千米。人口12527亿(1995年)。首都东京。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多火山、地震。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世界经济大国。工业高度发达,电子、汽车制造业尤为突出。外贸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洋渔业居世界前列。
星土 [相关解释]
1.古时以为山川之精,上应星辰,故以星宿分主九州地域或诸侯封域。这些地域或封域即称星土。
有截 [相关解释]
1.齐一貌;整齐貌。有﹐助词。《诗.商颂.长发》"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郑玄笺"九州齐一截然。"又"相士烈烈,海外有截。"郑玄笺"截,整齐也。"唐白居易《刑礼道策》"方今华夷有截,内外无虞,人思休和。"后人割取《诗》句"有截"二字代称九州,天下。
泉泽 [相关解释]
1.水泽。 2.旧指九州之外,西方之地。
洗耳 [相关解释]
①表示不愿听到。《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②形容恭敬、细心地听如今细说一番,待小生洗耳听者。
炼石补天 [相关解释]
1.古代神话传说。上古之时,天破地裂,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语本《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环瀛 [相关解释]
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后因以"环瀛"指宇宙﹑世界。 2.指大海。
破鼎 [相关解释]
1.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后因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因以"破鼎"借指亡国。
示儿 [相关解释]
诗篇名。南宋陆游作。是作者的临终绝笔,全文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收复失土、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感人至深。
福冈 [相关解释]
日本九州重要港市。人口1112万(1985年)。工业以食品、印刷、电机等为主。批发业发达。港口历史达千余年,港内可泊远洋巨轮。陆、海、空交通便利。有大学多所。崇福寺、圣福寺等为祭神地。
禹域 [相关解释]
1.指中国。古代传说禹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因称中国为禹域。
禹服 [相关解释]
1.《书.仲虺之诰》"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孔传"继禹之功,统其故服。"服,王畿以外的疆土◇用以称中国九州之地。
禹迹 [相关解释]
1.亦作"禹迹"。 2.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语出《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孔传"以升禹治水之旧迹。" 3.指夏禹治水的业绩。
禹鼎 [相关解释]
1.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 2.即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3.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着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周王作战,俘获鄂侯事。1942年陕西岐山又出一鼎,与宋代着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羣后 [相关解释]
1.四方诸侯及九州牧伯。 2.泛指公卿。
羣牧 [相关解释]
1.古称九州治民的官长,后用以泛指众诸侯或地方长官。
荆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的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渐小。东晋定治江陵(现属湖北),为当时及南朝长江中游重镇。明清置府,后废。 2.唐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为时人所推重,称韩荆州。见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因以"荆州"称己所推重之士。
蕃国 [相关解释]
1.周代指夷服﹑镇服﹑蕃服。建于九州以外的国家。蕃,通"番"。 2.泛称中国以外的国家。 3.即诸侯国。蕃,通"藩"。
虱处裻 [相关解释]
1.亦作"虱处裻"。 2.语出《晋书.阮籍传》"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裻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裻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裻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裻中乎!"后因以"虱处裻"比喻身处浊世﹐局促难安。
蟠极 [相关解释]
1.遍及。语本《管子.内业》"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
豫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 2.汉以来所设置的州名。初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东汉治所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三国魏以后屡有移徙,辖境亦伸缩不常。东晋﹑南朝时治所最北在悬瓠城(今河南汝南),最南在邾城(今湖北黄冈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今江苏﹑安徽长江以西,安徽省望江县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经常只辖有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北魏治所在悬瓠城。隋大业初因改洛州为豫州(后即改河南郡),乃先后改此为溱州﹑蔡州。地处中原冲要,为东晋﹑南北朝时战争重地。
邪马台国 [相关解释]
1.日本古国名。约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出现在九州北部,公元四世纪末亡于古大和国。
铸鼎象物 [相关解释]
1.指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而象百物◇用此称颂君王功德。
阳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 2.古地名。齐地。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北。
隐土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薄州的别称。
雍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
青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 2.州﹑府名『置青州。魏及晋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隋废。唐初复置州﹐后改平卢军节度使。五代及宋因之。元改益都路。明改为青州府﹐清因之。旧治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参阅《嘉庆一统志.青州府》。 3.见"青州从事"。
食鸡肋 [相关解释]
1.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语本《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饮犊上流 [相关解释]
1.谓蔑视爵禄名位,风操高洁。语本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齐烟九点 [相关解释]
1.齐,齐州,指中国。言俯视九州,小如烟点。语出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