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也的内容。
带有也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妫洌幔豹M [相关解释]
一捧泥土。也借指坟墓但见一fda3M粒惨然伤我心。
一下 [相关解释]
1.也说"一下子"。 2.犹言一次,一回。 3.突然,指时间短暂或动作迅速。 4.用于动词之后,表示略微之意。
一丝不苟 [相关解释]
1.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毫不马虎。
一丸泥 [相关解释]
1.一颗泥丸。 2.《东观汉记·隗嚣载记》"元(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谓函谷关地势险要,易于防守◇用于比喻以极少的力量,可以防守险要的关隘。
一举三反 [相关解释]
1.《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了百了 [相关解释]
1.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相关解释]
1.《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相关解释]
据王充《论衡·道虚篇》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学道,道术之士争献奇方异术。刘安得道后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势,与之亲近或有关的人也随着发迹或升迁。多含讽刺意。
一人敌 [相关解释]
1.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仍旧贯 [相关解释]
1.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鴽@?'"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眼_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一倡三叹 [相关解释]
1.《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傅众咻 [相关解释]
1.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一元复始 [相关解释]
1.《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今人亦偶用之。
一切种智 [相关解释]
1.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1)就广义言,与"一切智"同,指无所不知的佛智。隋吉藏《法华义疏》卷六"若是一切种智但在于佛,故以佛名标一切种智也。"(2)三智之一,相对于"一切智"而言,指对总相﹑别相的全面认识。《大智度论》卷二七"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又"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慧品》"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参见"一切智"。
一剪梅 [相关解释]
①词牌名。双调,六十字,押平声韵。②曲牌名。属南曲南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的半阕相同,也有与全阕相同的。用作引子。
一叶 [相关解释]
①一片树叶。形容船小,也指小船万里风波一叶舟|扁舟一叶。②长篇小说。王统照作。1923年发表。李天根的父亲因封建家族的继嗣之争而忧愤早逝,与李天根有着朦胧爱情的慧姐被封建婚姻制度夺去了生命,护士芸涵一家遭受不虞之灾而家破人亡,正直的知识分子柏如被人暗算而无辜坐牢。这一切使李天根认定人生只有痛苦,而无美与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相关解释]
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连高入云霄的泰山也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清全局或事物的本质他们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一唱三叹 [相关解释]
语出《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一人领唱,众人赞叹相和◇多用来形容诗文婉转缠绵,优美绝伦,令人赞叹不已。
一回 [相关解释]
1.一次;一度。 2.一会儿。 3.章回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每一章称为一回。说书的一个段落也叫一回。
一地里 [相关解释]
①到处我喉急了,要寻孤老,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这早晚也未曾去睡,一地里亲自点看。②一味;一向一地里受煎熬。
一壁 [相关解释]
1.也说"一壁厢"。 2.一边,一旁。 3.犹言一方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一夫一妻制 [相关解释]
也称单偶制”。以一男一女结成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一夫出死,千乘不轻 [相关解释]
1.谓如一人决死而战,虽然拥有重兵也不敢轻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相关解释]
1.《淮南子.兵略训》"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晋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后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一好 [相关解释]
1.谓专心其事,所好不二。《荀子·修身》"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杨倞注"一好﹐谓好善不怒恶也。"元李治﹑清王念孙均以杨注为非。李谓"一好﹐谓纯一其好﹐思虑不杂。"王谓"一好﹐谓所好不二。"见《敬斋古今黽》卷五及《读书杂志·荀子一》。
一字不苟 [相关解释]
1.一个字也不随便。形容行文时字斟句酌,反复锤炼。
一字封 [相关解释]
1.谓封爵上仅冠一字。《元史.哈剌哈孙传》"阿忽台有勇力,人莫敢近,诸王秃剌实手缚之,以功封越王……哈喇哈孙力争之,曰'祖宗之制,非亲王不得加一字之封。'"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哈剌哈孙传》"世祖之世,燕﹑秦﹑梁﹑晋诸王,皆皇子也。自武宗嗣位,而越王秃剌始以宗室得封。由是齐﹑楚﹑豳﹑宁﹑济﹑定以宗族,鄃﹑鲁以驸马,皆得一字之封,皆自秃剌启之。"参见"一字王"。
一家言 [相关解释]
也作一家之言”。有独到见解而自成一家的学说或著作采撷各说而自成一家言。
一岁使长百岁奴 [相关解释]
1.尽管主人年轻,也能使唤年老的奴仆。谓只论地位不论年龄。
一成不变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把死拿 [相关解释]
1.方言。形容固执死板,丝毫也不放松。
一指 [相关解释]
1.一个指头。 2.一次指点,或一下指向。 3.《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谓天下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故无是无非◇因以"一指"为齐是非得失之典实。 4.一个宗旨。
一指马 [相关解释]
1.《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公孙龙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一揆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一撇 [相关解释]
1.一扔。 2.一千。千字起笔为一撇,故俗以一撇为一千的隐语。 3.嘴一牵动也叫一撇。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相关解释]
1.俗谚。谓即使是英雄好汉无钱也没办法。
一无所能 [相关解释]
1.一点本领也没有。
一日之长 [相关解释]
1.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一时 [相关解释]
①一年四季之一;一个季度三月而为一时|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②一个时期独步一时|彼一时也,此一时也。③暂时;一会儿不计一时的得失|一时晴,一时阴|竞一时之虚誉。④一世;当代冠于一时而振于百世|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⑤同时;一齐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一时俱至。⑥当时;即刻一时手足无措|一时想不起来。⑦难得的时机千载一时|欲建不世之功业,此百代之一时也。
一暴十寒 [相关解释]
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做事没有恒心。语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一木难支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和峤﹞曰'元裒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 2.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枕黄粱 [相关解释]
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旅舍遇道士吕翁授与青瓷枕,卢就枕入梦,历尽人间荣华富贵,寿过八十,位极人臣。一觉醒来,见旅舍主人蒸黍尚未熟。黍,一种黏性小米,其色黄,也称黄黍。古代北方人常常把黄粱和黍混为一物。明代汤显祖根据《枕中记》本事写成的戏曲《邯郸记》,即将蒸黍”改为炊黄粱”◇因以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表示世事无常,转眼成空。
一步一鬼 [相关解释]
1.汉王充《论衡.论死》"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毛不拔 [相关解释]
一根毛也不肯拔掉。比喻极端吝啬。语出《孟子·尽心》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一毫千里 [相关解释]
1.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牦,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桅甚大。
一波三折 [相关解释]
语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原指用毛笔书写捺笔时,一笔之中有三种笔势变化。即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处要铺得满、拓得开。引申指文章的结构、笔势曲折多变。也形容事情不顺利,波折很多。
一点 [相关解释]
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3.一经指点。 4.一方面;一部分。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一熟制 [相关解释]
一年在一块土地上只种植一季作物的种植制度。一般适用于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在气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因人少地多、资金技术投入不足或土地肥力较差等原因而采用一熟制。
一瓢 [相关解释]
1.《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后因以喻生活简单清苦。
一生 [相关解释]
①自生到死,一辈子勤劳的一生|一生为党为人民。②长篇小说。法国莫泊桑作于1883年。贵族女子霞娜向往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夫妻生活,但她的丈夫却是个卑鄙无耻之徒;她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儿子也使她失望;最后她只能在女仆的救助下苟延残生。
一瞑不视 [相关解释]
1.闭眼不能再看,指死亡。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鲍彪注"瞑,不视也,谓死。" 2.形容不怕牺牲。 3.人为的闭眼不看。指逃避现实。
一筹莫展 [相关解释]
一点计策都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没有绞尽脑汁想了半天,还是一筹莫展。
一索得男 [相关解释]
1.《易.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王弼注"索,求也。以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也。"后因以"一索得男"谓初生得子。亦作"一索成男"。
一虎不河 [相关解释]
1.《诗.小雅.小昮》"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一蟹不如一蟹 [相关解释]
1.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艾子行于海上,见一物圆而褊,且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蝤蛑也。'既又见一物,圆褊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螃蟹也。'又于后得一物,状貌皆若前所见而极小,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彭越也。'艾子喟然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后因以比喻一个不如一个。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相关解释]
驷古代四匹马拉的车。一句话说出了口,四匹马拉的车也难以追赶。表示说话算数的意思。语出《论语·颜渊》驷不及舌。”
一蹶不振 [相关解释]
比喻遭到一次挫折或失败,再也不能振作起来他初战失利,从此便一蹶不振。
一问三不知 [相关解释]
1.《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后因以"一问三不知"指对所问一无所知。 2.指对事情采取概不过问的态度。
一霎 [相关解释]
也作一霎时”。一下子。指极短的时间一霎功夫|一霎时聚起三五十人。
一鼓作气 [相关解释]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擂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刚被激发,最为旺盛◇多以比喻趁着劲大气盛之时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丁东 [相关解释]
象声词,形容玉石、金属等撞击的声音玉佩~。也作丁冬。
丁公凿井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无井,常派一人出外汲水,后来家中挖了井,不须外出挑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听者误传成从井中挖得一人。见《吕氏春秋.察传》『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后用以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丁块柴 [相关解释]
1.方言。烧火用的木柴,也叫劈柴。
丁宁 [相关解释]
反复地嘱咐他娘千~万嘱咐,叫他一路上多加小心。也作叮咛。
丁当 [相关解释]
象声词,形容金属、瓷器、玉饰等撞击的声音环佩~ㄧ铁马~ㄧ碟子碗碰得丁丁当当的。也作叮当、玎珰。
丁氏粟 [相关解释]
1.《管子.山权数》"还四年,伐孤竹。丁氏之家粟,可食三军之师行五月。"尹知章注"丁氏,齐之富人,所谓丁惠也。"后以"丁氏粟"为称豪富之词。
丁点儿 [相关解释]
〈方〉量词,表示极少或极小(程度比‘点儿’深)一~毛病也没有ㄧ这~事何必放在心上。
丁男 [相关解释]
成年男子即有丁男繁衍之族。也指已及服役年龄的男子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丁香 [相关解释]
丁香1①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卵圆形或肾脏形,花紫色或白色,有香味,花冠长筒状。供观赏。②这种植物的花。‖也叫丁香花或紫丁香。 丁香2[dīngxiāng]常绿 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生在热带地方。花可入药,种子可以榨丁香油,用做芳香剂。
七佐 [相关解释]
1.辅佐商汤的七个大臣。语出《鬻子》"汤之治天下也,得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庆辅或作庆诵◇用作称颂高官之词。
七发 [相关解释]
1.辞赋名篇『枚乘作。《文选.枚乘》李善题解"《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犹《楚词.七谏》之流。"后有不少仿作,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驷《七依》﹑马融《七广》﹑王粲曹植《七启》﹑徐干《七喻》﹑张协《七命》等,形成一种辞赋体裁,称为"七体",简称"七"。
七子均养 [相关解释]
1.谓人君对臣民当一视同仁。语本《诗.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毛传"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从下上,平均如一。"郑玄笺"喻人君之德当均一于下也。"
七字法 [相关解释]
1.汉字书写运笔的七种方法,即攍﹑压﹑钩﹑揭﹑抵﹑导﹑送,亦称拨镫法。南唐李煜《书述》"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于此日……所谓法者,攍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沈尹默《书法论.余论》"检阅计有功《唐诗纪事》陆希声条,只言凡五字,攍﹑押﹑钩﹑格﹑抵,而无'谓之拨镫法'字样。由此可见,李煜的七字法是参加了自己的意思的,是不尽可以为依据的。"
七政 [相关解释]
1.古天文术语。说法不一(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孔颖达疏"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史记·五帝本纪》"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郑玄注同此说。(2)指天﹑地﹑人和四时。《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3)指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
七日来复 [相关解释]
1.指阳气自剥尽至复来共七天。《易.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王弼注"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絶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一说"七日"指"七月"。 2.泛指阴阳循环。 3.称一星期为一来复,星期日为"来复日"。
七校 [相关解释]
1.指汉代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七校尉。《汉书.刑法志》"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百官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校尉→骑不常置,故此言七也。"一说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不领兵,不在七校之列。见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泛称各军将领。
七椀茶 [相关解释]
1.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言饮茶不须七碗即"通仙灵",极赞茶之妙用◇即以"七椀茶"作为称颂饮茶的典实。
七献 [相关解释]
1.献酒七次。周代诸侯来朝时,天子举行享礼献酒的次数。《周礼.秋官.大行人》"诸侯之礼……飨礼七献,食礼七举。"祭祀宗庙亦用七献。《礼记.礼器》"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孔颖达疏"七献神者,谓祭先公之庙,礼又转尊,神灵尊重也。"
七百 [相关解释]
1.《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后用"七百"称颂封建王朝运祚绵长。
七纵七禽 [相关解释]
1.亦作"七纵七擒"。 2.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秖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七臣 [相关解释]
1.《孝经.谏诤》"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郑玄注"七人谓三公及左辅﹑右弼﹑前疑﹑后丞。"唐玄宗注"争谓谏也。"后以"七臣"泛指谏臣。 2.七种人臣。即法臣﹑饰臣﹑侵臣﹑谄臣﹑愚臣﹑奸臣﹑乱臣。 3.七位人臣。
七舆大夫 [相关解释]
1.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郄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丕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孔颖达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疏引服虔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申生者。"亦省作"七舆"。
七襄 [相关解释]
1.谓织女星白昼移位七次。《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笺"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莫七辰一移,因谓之七襄。"一说,"七襄,织文之数也。《诗》意谓望彼织女,终日织文至七襄之多,终不成报我之文章也。"见明周祈《名义考.七襄》。 2.指织女星。 3.指精美的织锦。 4.谓反复推敲。 5.指反复推敲写成的诗文。
七起 [相关解释]
1.相传禹一饭七起以迎贤士。《艺文类聚》卷十一引《鬻子》"﹝禹﹞一馈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也﹐恐其留吾门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北齐刘昼《新论.诫盈》"夏禹一馈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发﹐食不遑饱﹐沐不及晞。"后用以称礼贤下士。
七驺 [相关解释]
1.七个驾御车马的吏役。《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驺,咸驾。"郑玄注"七驺,谓趣马,主为诸官驾说者也。"说,通"脱"。驾说,谓驾车﹑脱车。孔颖达疏引皇侃曰"天子马有六种,种别有驺,则六驺也。又有搆主之人,并六驺为七,故为七驺。" 2.古代官员出行时,在前头开道的七名骑卒。
万人敌 [相关解释]
①能敌万人的兵法或谋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②指勇力和武功可敌万人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
万几 [相关解释]
1.《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后以"万几"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 2.泛指执政者处理的各种政务。
万岁 [相关解释]
①万年,万代,形容极长的岁月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②祝颂的话。意为千年万代,永世存在山呼万岁。③也称万岁爷。封建时代对皇帝的专称启禀万岁。④对皇帝死亡的讳称陛下万岁后,妾母子何所托?
万法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
万箱 [相关解释]
1.语出《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郑玄笺"成王见禾谷之税委积之多,于是求千仓以处之,万车以载之,是言年丰收入逾前也。"后因以"万箱"借指粮食之多。
万缕千丝 [相关解释]
1.千根丝,万根线。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 2.现多比喻两者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或感情﹑思绪纷繁。
万花筒 [相关解释]
玩具。用硬纸卷制成圆柱形长筒,内装长宽相等的玻璃镜片三块,摆成相互依靠的正三角柱形。筒的底端装两片玻璃,其间散放彩色纸屑等物。筒的上端也装上玻璃,用纸蒙住,开一小孔,供观看之用。筒身转动时,因镜面彼此反射,五色纷呈,形状千变万化。
丈席 [相关解释]
1.《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后因以"丈席"指讲席。
三一律 [相关解释]
也称三整一律”。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理论。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之内完成。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大都严格遵循。18世纪以后,三一律受到浪漫主义作家的反对,并逐渐被冲破。
三不孝 [相关解释]
1.旧谓三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1)指陷亲不义,不求仕宦,无子绝祀。《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絶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2)指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元本高明《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这三不孝逆天大罪,空打醮枉修斋。"
三不知 [相关解释]
1.谓对于事情的开始﹑中间﹑结束,全不知道。《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后称事事不知为"三不知"。 2.突然,意料不到。
三五 [相关解释]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3.谓十五岁。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 6.指三王五霸。 7.指三辰五星。 8.指三正五行。 9.指三才五常。 10.指三所五位。 11.指三田五脏。 1 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1 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噂彼小星,三五在东。"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着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三亩宅 [相关解释]
1.《淮南子.原道训》"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后以"三亩宅"指栖身之地。
三亭 [相关解释]
1.三个亭障。 2.亭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司马贞索隐"三亭,亭名,在魏境之边,道亭也,今无其处。一云魏之郊境,总有三亭,皆祖饯之处。"一说在汴州尉氏县西南。见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 3.同"三停"。
三人成虎 [相关解释]
1.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