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0 查到相关乡试的内容。
带有乡试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考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 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 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
1.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 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 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
中场
[相关解释]
1.旧时乡试共分三场,第二场又称中场。 2.足球场中线两侧附近的地区,为前卫所在位置。
1.旧时乡试共分三场,第二场又称中场。 2.足球场中线两侧附近的地区,为前卫所在位置。
举人
[相关解释]
明清 两代称乡试考取的人。
明清 两代称乡试考取的人。
乡举
[相关解释]
1.由乡里盐人才。 2.乡贡﹑乡试中式。
1.由乡里盐人才。 2.乡贡﹑乡试中式。
乡书
[相关解释]
1.家信。 2.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
1.家信。 2.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
乡会
[相关解释]
1.旧时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 2.乡试与会试的并称。
1.旧时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 2.乡试与会试的并称。
乡会试
[相关解释]
1.乡试与会试。
1.乡试与会试。
乡元
[相关解释]
1.金代科举乡试第一名称"乡元"。
1.金代科举乡试第一名称"乡元"。
乡场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的乡试考场。
1.科举时代的乡试考场。
乡捷
[相关解释]
1.乡试告捷。
1.乡试告捷。
乡榜
[相关解释]
1.科举乡试的录取名单。 2.代指乡试中式者,即举人。
1.科举乡试的录取名单。 2.代指乡试中式者,即举人。
乡版
[相关解释]
1.指乡试中式的名单。
1.指乡试中式的名单。
乡科
[相关解释]
1.乡试。
1.乡试。
乡老书
[相关解释]
1.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老书"◇世科举因以代指乡试中式。
1.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老书"◇世科举因以代指乡试中式。
乡试
[相关解释]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一级,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由本省秀才与监生参加,考中者称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落第,也可依科选官。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一级,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由本省秀才与监生参加,考中者称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落第,也可依科选官。
乡试年
[相关解释]
1.元﹑明﹑清三代在各省城举行乡试,每三年一次,明清一般逢子﹑卯﹑午﹑酉年开考,称为"乡试年"。
1.元﹑明﹑清三代在各省城举行乡试,每三年一次,明清一般逢子﹑卯﹑午﹑酉年开考,称为"乡试年"。
乡贡
[相关解释]
1.唐代不经学馆考试而由州县推荐应科举的士子。 2.指由州县选送。 3.指乡试。
1.唐代不经学馆考试而由州县推荐应科举的士子。 2.指由州县选送。 3.指乡试。
乡进士
[相关解释]
1.指乡试中式的人。明清称举人。
1.指乡试中式的人。明清称举人。
乡选
[相关解释]
1.乡里选举。士人由此可应征召任职。 2.犹乡试。
1.乡里选举。士人由此可应征召任职。 2.犹乡试。
乡闱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地方。亦代指乡试。
1.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地方。亦代指乡试。
五经解元
[相关解释]
1.称科举乡试中以五经中式的特优者。
1.称科举乡试中以五经中式的特优者。
五经魁
[相关解释]
1.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亦省称"五魁"。
1.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亦省称"五魁"。
亚元
[相关解释]
1.谓名列第二。 2.明清时报子对乡试第一名解元以下举人的恭维称呼。
1.谓名列第二。 2.明清时报子对乡试第一名解元以下举人的恭维称呼。
京解之才
[相关解释]
1.谓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京,指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和殿试,中者称进士。解,指到省城(包括京城)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1.谓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京,指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和殿试,中者称进士。解,指到省城(包括京城)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会魁
[相关解释]
1.即五经魁。明清科举制度,考生于五经试题里各认考一经,录取时,取各经之第一名合为前五名,称五经魁(因分房关系,实际不止五名)。会试中之五经魁亦称"会魁",乡试则称"乡魁"。
1.即五经魁。明清科举制度,考生于五经试题里各认考一经,录取时,取各经之第一名合为前五名,称五经魁(因分房关系,实际不止五名)。会试中之五经魁亦称"会魁",乡试则称"乡魁"。
免解举人
[相关解释]
1.即免解进士。唐宋时,进士即是举人,与明清时乡试榜称举人,会试榜称进士者不同。
1.即免解进士。唐宋时,进士即是举人,与明清时乡试榜称举人,会试榜称进士者不同。
内帘
[相关解释]
1.科举制度乡试和会试时,为防舞弊,试官在帘内阅卷,阅毕才允许撤帘回家,故称试官为"内帘"。
1.科举制度乡试和会试时,为防舞弊,试官在帘内阅卷,阅毕才允许撤帘回家,故称试官为"内帘"。
北闱
[相关解释]
1.明堂的北门。 2.明清科举制对顺天(今北京市)乡试的通称。
1.明堂的北门。 2.明清科举制对顺天(今北京市)乡试的通称。
南元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时代,南方诸省的人应试北闱(乡试)考中第二名者,称为南元。因第一名例归直隶籍人,故第二名也称元。
1.明清科举时代,南方诸省的人应试北闱(乡试)考中第二名者,称为南元。因第一名例归直隶籍人,故第二名也称元。
南皿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北闱乡试朱卷,以满﹑蒙编作满字号;直隶编作贝字号;贡﹑监生编作皿字号;又以南北省人编为南﹑北﹑中三类。"贝"系"贡"的省写;"皿"系"监"的省写,故"南贝"指南省的贡生;"南皿"指南省的监生。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录送乡试一》。
1.清代科举北闱乡试朱卷,以满﹑蒙编作满字号;直隶编作贝字号;贡﹑监生编作皿字号;又以南北省人编为南﹑北﹑中三类。"贝"系"贡"的省写;"皿"系"监"的省写,故"南贝"指南省的贡生;"南皿"指南省的监生。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录送乡试一》。
南闱
[相关解释]
1.南门。 2.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
1.南门。 2.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
同年
[相关解释]
1.年龄相同。 2.同一年。 3."同年而语"的略语。 4.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 5.古安南苗民互称。参见"同年嫂"。 6.浙江江山一带称船家为"同年"。因船家多桐严(桐庐﹑严州)人,桐严与同年,音近而讹。参见"同年妹"﹑"同年嫂"。
1.年龄相同。 2.同一年。 3."同年而语"的略语。 4.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 5.古安南苗民互称。参见"同年嫂"。 6.浙江江山一带称船家为"同年"。因船家多桐严(桐庐﹑严州)人,桐严与同年,音近而讹。参见"同年妹"﹑"同年嫂"。
同考
[相关解释]
1.指同考官。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分房阅卷,故又称房官。清制,乡试自乾隆后从本省科甲出身的州县官中选任,会试由各部选送科甲出身﹑资望素著者,由皇帝简派,干嘉以后,例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及进士出身之实缺京曹官。
1.指同考官。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分房阅卷,故又称房官。清制,乡试自乾隆后从本省科甲出身的州县官中选任,会试由各部选送科甲出身﹑资望素著者,由皇帝简派,干嘉以后,例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及进士出身之实缺京曹官。
唐伯虎
[相关解释]
1.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属江苏)人。学画于周臣。年二十九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涉及科场舞弊案而遭革黜,遂愤弃功名,寄情山水,以卖画作文为生。平生擅山水﹑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又善书法,工诗文,有《六如居士全集》。因落拓不羁,且负才名,故小说﹑戏曲中多敷演其故事。
1.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属江苏)人。学画于周臣。年二十九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涉及科场舞弊案而遭革黜,遂愤弃功名,寄情山水,以卖画作文为生。平生擅山水﹑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又善书法,工诗文,有《六如居士全集》。因落拓不羁,且负才名,故小说﹑戏曲中多敷演其故事。
墨册
[相关解释]
1.明清时主考从乡试﹑会试中式的试卷中选择刊印的文章。供准备应考的人阅读钻研。
1.明清时主考从乡试﹑会试中式的试卷中选择刊印的文章。供准备应考的人阅读钻研。
墨卷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制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试卷,称墨卷。墨卷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再送试官评阅,称朱卷。 2.宋以来,称取中士人的文章为程文。清代刻录程文,试官往往按题自作一篇,亦称程文,因而把刻录的取中试卷改称墨卷。
1.明清科举制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试卷,称墨卷。墨卷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再送试官评阅,称朱卷。 2.宋以来,称取中士人的文章为程文。清代刻录程文,试官往往按题自作一篇,亦称程文,因而把刻录的取中试卷改称墨卷。
外帘
[相关解释]
1.指科举乡试﹑会试时担任弥封收掌﹑监试提调等职的试官。
1.指科举乡试﹑会试时担任弥封收掌﹑监试提调等职的试官。
外帘官
[相关解释]
1.指科举乡试﹑会试时在考场担任提调监试等事务的官员。
1.指科举乡试﹑会试时在考场担任提调监试等事务的官员。
大场
[相关解释]
1.明清时称乡试试场;亦指乡试。 2.犹大局﹐大体。
1.明清时称乡试试场;亦指乡试。 2.犹大局﹐大体。
大比
[相关解释]
1.周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 2.周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 3.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 4.明清亦特指乡试。
1.周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 2.周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 3.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 4.明清亦特指乡试。
头场
[相关解释]
1.指乡试或会试的第一场考试。也称首场﹑初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各分三场﹐中选的关键在第一场。
1.指乡试或会试的第一场考试。也称首场﹑初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各分三场﹐中选的关键在第一场。
头彩
[相关解释]
1.赌博或某种游戏中给获胜者的最高奖。 2.指头奖彩票。 3.指科举考试乡试会试第一名。
1.赌博或某种游戏中给获胜者的最高奖。 2.指头奖彩票。 3.指科举考试乡试会试第一名。
宗子试
[相关解释]
1.为皇族子弟特设的科举考试。始于宋仁宗时。清代宗室则统一参加乡试﹑会试,惟只考一日,别为一榜,中额亦有一定。
1.为皇族子弟特设的科举考试。始于宋仁宗时。清代宗室则统一参加乡试﹑会试,惟只考一日,别为一榜,中额亦有一定。
帘官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时的考官﹐分内帘官与外帘官。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
1.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时的考官﹐分内帘官与外帘官。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
恩举
[相关解释]
1.恩赐举人。清代凡乡试毕三场而未中式的八十岁以上的士子,分别贡﹑监生员,合例者请旨赏给举人或举人副榜,称恩举。
1.恩赐举人。清代凡乡试毕三场而未中式的八十岁以上的士子,分别贡﹑监生员,合例者请旨赏给举人或举人副榜,称恩举。
恩科
[相关解释]
1.谓朝廷加恩赦免科赋。 2.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凡士子于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未录者,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清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
1.谓朝廷加恩赦免科赋。 2.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凡士子于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未录者,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清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
拨房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乡试﹐试卷分房审阅﹐由房官推荐给主考决定取舍。因每房中额各有定数﹐而每房试卷好坏不一﹐往往形成各房中卷多寡不均。将中卷超额房内的试卷﹐拨入中卷少的房内﹐通过该房推荐录取﹐谓拨房。
1.科举时代乡试﹐试卷分房审阅﹐由房官推荐给主考决定取舍。因每房中额各有定数﹐而每房试卷好坏不一﹐往往形成各房中卷多寡不均。将中卷超额房内的试卷﹐拨入中卷少的房内﹐通过该房推荐录取﹐谓拨房。
文解
[相关解释]
1.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之类。科举乡试中式称举人﹐考中举人即由地方官给予文解发解入京﹐参加中央考试。 2.公文。
1.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之类。科举乡试中式称举人﹐考中举人即由地方官给予文解发解入京﹐参加中央考试。 2.公文。
正榜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公布正式录取名单的榜示。与"副榜"相对。
1.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公布正式录取名单的榜示。与"副榜"相对。
武举人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武乡试及第者。
1.科举时代,武乡试及第者。
武乡试
[相关解释]
1.明清两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武科考试。
1.明清两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武科考试。
武科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专为考试盐武官而设的科目。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之,但不定期举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均与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别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参阅《文献通考.选举七》﹑《明史.选举志二》。
1.科举时代专为考试盐武官而设的科目。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之,但不定期举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均与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别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参阅《文献通考.选举七》﹑《明史.选举志二》。
皿卷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顺天乡试监生的试卷。取"监"下半部以为代号,故有此称。
1.清代科举,顺天乡试监生的试卷。取"监"下半部以为代号,故有此称。
省试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由尚书省礼部主持举行的考试。又称礼部试,后称会试。 2.元代以后分省举行的考试。又称乡试。
1.唐宋时由尚书省礼部主持举行的考试。又称礼部试,后称会试。 2.元代以后分省举行的考试。又称乡试。
秋闱
[相关解释]
秋天举行考试的场院。特指科举制度的乡试,因在秋季举行,因称。
秋天举行考试的场院。特指科举制度的乡试,因在秋季举行,因称。
科考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乡试前由学官举行的甄别性考试。生员达一定等第﹐方准送乡试。 2.指科举考试。
1.明清科举﹐乡试前由学官举行的甄别性考试。生员达一定等第﹐方准送乡试。 2.指科举考试。
约士
[相关解释]
1.太平天国称科举乡试中式者为约士。
1.太平天国称科举乡试中式者为约士。
经魁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考试分五经取士,每科乡试及会试的前五名即分别于五经中各取其第一名,称为经魁。
1.明清科举考试分五经取士,每科乡试及会试的前五名即分别于五经中各取其第一名,称为经魁。
联魁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在乡试﹑会试中接连考取第一名。
1.科举时代在乡试﹑会试中接连考取第一名。
蓝单
[相关解释]
1.古代乡试共考三场,考生的文卷如写作不合程式,或有污损,就被取消次一场入场的资格,宣布这种处分的名单,是用蓝笔写的,故称。
1.古代乡试共考三场,考生的文卷如写作不合程式,或有污损,就被取消次一场入场的资格,宣布这种处分的名单,是用蓝笔写的,故称。
解元
[相关解释]
明清 两代称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
明清 两代称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
解副
[相关解释]
1.唐代科举制中称乡荐第二名。 2.明清时相沿称乡试第二名。
1.唐代科举制中称乡荐第二名。 2.明清时相沿称乡试第二名。
解试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唐宋州府举行的考试,即明清的乡试。
1.科举时代唐宋州府举行的考试,即明清的乡试。
誊録生
[相关解释]
1.誊录所属下的誊录人员。清制﹐在会试下第的举人及顺天乡试正榜外选录能书者充任。
1.誊录所属下的誊录人员。清制﹐在会试下第的举人及顺天乡试正榜外选录能书者充任。
试墨
[相关解释]
1.犹试笔。 2.检验墨的质量。 3.宋代以来﹐参加科举考试中者的文章的汇编﹐称之为试墨。参见"试墨帖"。 4.明清科举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的试卷。亦借指八股文。
1.犹试笔。 2.检验墨的质量。 3.宋代以来﹐参加科举考试中者的文章的汇编﹐称之为试墨。参见"试墨帖"。 4.明清科举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的试卷。亦借指八股文。
试差
[相关解释]
1.古代朝廷特派的乡试试官。
1.古代朝廷特派的乡试试官。
试録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将乡试﹑会试中试的举子姓名籍贯名次及其文章汇集刊刻成册﹐名曰试录。
1.明清时﹐将乡试﹑会试中试的举子姓名籍贯名次及其文章汇集刊刻成册﹐名曰试录。
连捷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连续中式。一般指乡试考中举人后,接着会试又考中进士。
1.科举考试连续中式。一般指乡试考中举人后,接着会试又考中进士。
选政
[相关解释]
1.指铨选职官﹑提拔人才之事。 2.指编选乡试﹑会试中式试卷之事。 3.指编选文章的工作。
1.指铨选职官﹑提拔人才之事。 2.指编选乡试﹑会试中式试卷之事。 3.指编选文章的工作。
遗卷
[相关解释]
1.谓明清乡试﹑会试,房考官先阅卷,遗漏而未及时批荐给主考或总裁的试卷。 2.指未中式者馀留的试卷。
1.谓明清乡试﹑会试,房考官先阅卷,遗漏而未及时批荐给主考或总裁的试卷。 2.指未中式者馀留的试卷。
遗才
[相关解释]
1.谓荐举﹑科举遗漏人才;埋没人才。 2.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才。 3.秀才参加乡试,先要经过学道的科考录送,临时添补核准的,称为"遗才"。
1.谓荐举﹑科举遗漏人才;埋没人才。 2.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才。 3.秀才参加乡试,先要经过学道的科考录送,临时添补核准的,称为"遗才"。
里试
[相关解释]
1.乡试的别称。
1.乡试的别称。
重赴鹿鸣
[相关解释]
1.清制,举人于乡试考中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经奏准,与新科举人同赴鹿鸣筵宴,称为"重赴鹿鸣"。
1.清制,举人于乡试考中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经奏准,与新科举人同赴鹿鸣筵宴,称为"重赴鹿鸣"。
録科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准送乡试外﹐其馀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名不列于学宫。不经科考者﹐均由学政考试﹐名为"録科"。经录科录取者即可参加乡试。
1.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准送乡试外﹐其馀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名不列于学宫。不经科考者﹐均由学政考试﹐名为"録科"。经录科录取者即可参加乡试。
録遗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生员参加科举﹑录科未取﹐或未参加科试﹑录科者﹐在乡试前再行补考一次﹐名为"録遗"。经过录遗即可参加乡试。
1.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生员参加科举﹑录科未取﹐或未参加科试﹑录科者﹐在乡试前再行补考一次﹐名为"録遗"。经过录遗即可参加乡试。
闱墨
[相关解释]
1.科举制度,自明以来,乡试﹑会试后,主考挑选试卷中文字符合程式的,编刻成书,明称"小録"。清称"闱墨"。
1.科举制度,自明以来,乡试﹑会试后,主考挑选试卷中文字符合程式的,编刻成书,明称"小録"。清称"闱墨"。
领乡荐
[相关解释]
1.谓乡试中举。
1.谓乡试中举。
魁荐
[相关解释]
1.科举制乡试或会试中以第一名被录取。
1.科举制乡试或会试中以第一名被录取。
魁解
[相关解释]
1.指科举制乡试中式的第一名。唐制,进士由乡而贡曰解;明清乡试称解试,故中式的举人第一名称魁解,又称解元。
1.指科举制乡试中式的第一名。唐制,进士由乡而贡曰解;明清乡试称解试,故中式的举人第一名称魁解,又称解元。
鹰扬宴
[相关解释]
1.科举制度中,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
1.科举制度中,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