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9 查到相关书院的内容。
带有书院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院 [相关解释]
1.唐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宋仍唐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清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东坡书院 [相关解释]
1.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贬谪儋州时游乐和讲学的旧址。始建于元延佑年间。在今海南省儋县中和镇,为海南岛的重要古迹之一。
东林 [相关解释]
1.东边的树林或竹林。 2.指庐山东林寺。 3.指明末东林党。 4.指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 [相关解释]
1.故址在今江苏省无锡市。原为宋杨时讲学之所,元废为僧舍。明万历间,顾宪成等倡议重修,并与高攀龙等讲学于此,评议朝政◇被目为东林党。参阅清许献等《东林书院志》。
东林党 [相关解释]
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形成的政治集团。1594年无锡人顾宪成革职还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得到一些士人响应,被称为东林党”。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捕杀、迫害东林党,至1627年思宗即位才停止迫害。东林党与阉宦余党的斗争延续至明亡。
丽正 [相关解释]
1.附着于正道。语本《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2.绚丽雅正。 3.见"丽正修书院"。
丽正书院 [相关解释]
1.见"丽正修书院"。
书观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和帝纪》"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遂以"书观"称书院﹑学校。
书院 [相关解释]
古代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才用于讲学。一般在蒙学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学府。提倡自由讲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也有专攻武学、医学者。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
书院本 [相关解释]
1.书院刻印的书。如宋代象山书院所刻袁燮《絜斋家塾书钞》﹑清代南菁书院所刻《皇清经解续编》等。
五老峰 [相关解释]
1.江西省庐山东南部名峰。五峰形如五老人并肩耸立,故称。峰下九叠屏为李白读书处;东南有白鹿洞书院遗址,为朱熹讲学处。
仙院 [相关解释]
1.指唐代的集贤殿书院。唐开元十三年,改集仙殿为集贤殿书院,故有"仙院"之称。
佥院 [相关解释]
1.即宋之签书院事,位在枢密副使之下。 2.元时,宣政院﹑宣徽院﹑太常礼仪院﹑太医院等亦设有此职。 3.明时亦称都察院佥都御史为佥院。
侍讲学士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始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司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宋时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如邢昺以国子祭酒为侍讲学士。属翰林学士院。元明清翰林院均置此职,讲论文史,甚为清显。
侍读学士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始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在刊缉经籍◇为翰林院学士之一,职在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 2.清代内阁所设,掌收发本章﹑总稽翻译,不以翰林出身充任。
八君子 [相关解释]
1.明末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八人﹐均曾讲学于东林书院﹐以文章气节相尚,抨击时政﹐评论人物﹐时称"东林八君子"。见《明史·叶茂才传》。
内三院 [相关解释]
1.清官署名。清天聪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
刘熙载(1813-1881) [相关解释]
清代文学批评家。字伯简,号融斋、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所撰《艺概》为有影响的诗文评论著作。有《昨非集》。
南菁书院 [相关解释]
1.原址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内。清光绪九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创立。以经史词章教授学生。王先谦曾讲学于此,辑成《皇清经解续编》一四三○卷,又刊《南菁丛书》及《南菁札记》。废科举后,改为南菁学校。
名山之席 [相关解释]
1.指书院负责人。
四书院 [相关解释]
1.宋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江西星子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宋王应麟《玉海.宫室.宋朝四书院》"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白鹿洞为尤着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一说指白鹿洞﹑石鼓(在湖南衡阳)﹑应天﹑岳麓四书院。参阅《文献通考.学校七》。
堂长 [相关解释]
1.宋书院和州学职事名。南唐白鹿洞书院除洞主外﹐设堂长一员。宋承此制﹐不少书院有堂长﹐差补进士或贡士一员任职﹐由官府给牒﹐为书院职事人。仁宗时﹐有的州学亦设堂长﹐为学生首领﹐由州官给牒委任﹐位在学录之下。 2.学堂之长。犹后之校长。
大学士 [相关解释]
官名。唐时设崇玄署,置一大学士,又于集贤殿书院置大学士。北宋时设置渐广,多为优礼大臣的官衔。明初废丞相,大学士成为皇帝顾问,参预机要,后为内阁长官,权限与宰相相当。清代沿置,雍正时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处所替,但对资望特重的官员仍授大学士衔作为荣典。
姚鼐(1732-1815) [相关解释]
清代散文家。字姬传、梦fd38#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主持各书院讲席四十年。散文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论文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选编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有《惜抱轩全集》。
学正 [相关解释]
1.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2.地方学校学官。宋元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
山主 [相关解释]
1.寺院的住持。 2.书院的山长。 3.古代称瑶族首领。参见"山王"。 4.占有山地的人。 5.山寨之主。
山长 [相关解释]
1.唐﹑五代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如唐代刺史孙丘于阆州古台山置学舍,延尹恭初为山长;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岳,受业者称蒋为山长。事见宋马永易《实宾录》卷十一。宋元时为官立书院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明清时改由地方聘请。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山长之制乃废。 2.隐者之称。
岳麓 [相关解释]
1.亦作"岳麓"。 2.山名。一称麓山。在湖南省长沙市郊,湘江西岸,因当衡山之足,故以麓名。山上有晋代修建的麓山寺,山下有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相关解释]
原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宋开宝年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有讲堂、斋舍、藏书楼。张fd36!⒅祆湓在此讲学,传播理学,学生达千人。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清光绪年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又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成立湖南大学。1984年设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 [相关解释]
1.故址在河南省登封县太室山南麓。建于五代。宋太宗至道元年七月赐额"太室书院"。仁宗景佑二年九月置学官,重修,诏令更名"嵩阳书院",并赐额。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明末倾圮殆尽。清康熙十三年重建。参见"四书院"。
师课 [相关解释]
1.清代书院学生,每三个月由官府出题考试一次,称期考,即官课;每月由院长出题考试一次,称月考,即师课。
应天书院 [相关解释]
1.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诚建造学舍一百五十间,广招生徒,讲习甚盛。范仲淹曾讲学于此。商丘旧名睢阳,故也称睢阳书院。参阅《文献通考.学校七》。
徐寿(1818-1884) [相关解释]
清末科学家。江苏无锡人。对西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颇有研究。曾参与创设安庆、江宁机器局◇与华蘅芳试造木质轮船黄鹄”号。又创办上海格致书院,进行化学实验的演示,对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过先驱作用。译有外国科技书籍多种。
搜书院 [相关解释]
粤剧剧目。杨子静、莫汝成、林仙根据琼剧旧本改编。书院学生张逸民拾得海南镇台之女的断线风筝,题词在风筝上。镇台府婢女翠莲向张索还风筝,因题词而被疑与张有私情,遭严刑拷打。翠莲扮男装月夜出逃,为书院掌教谢宝收留。镇台带兵围搜书院,谢宝智助张与翠莲脱险。
梁漱溟(1893-1988) [相关解释]
学者。广西桂林人。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1922年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提出东西文化比较观,将人类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类型,但又主张尊孔复古。著作还有《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等。
梅花书院 [相关解释]
1.书院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明嘉靖中建,初名甘泉书院,又名崇雅书院,清雍正十二年改为梅花书院。
洞主 [相关解释]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 2.唐宋时对设在名山胜地的书院中主持教授者称山长或院长。地以洞名者或称洞主。
洞学 [相关解释]
1.指古代设在名山胜地的书院。
浙江大学 [相关解释]
中国以理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校址在杭州。创建于1897年,初名求是书院◇校名屡经变更,1928年改现名。设有应用数学、电机工程、化学工程、经济学等系。
监院 [相关解释]
1.即监寺。 2.书院的主持者。
直学 [相关解释]
1.官名。宋元时路﹑府﹑州﹑县等书院掌管钱谷者。
石慧(1933- ) [相关解释]
电影演员。原名孙慧丽,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女。曾就读于香港策文英文书院。1951年从影。曾任香港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香港银都机构侨发贸易部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主演影片有《垃圾千金》、《雷雨》、《生死搏斗》等。
石鼓书院 [相关解释]
原址在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唐元和年间李宽在山顶建屋读书。宋至道年间李士真在此创建书院,景棠昙淙首诖兔石鼓书院。《文献通考·学校》列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末书院毁于战火,元明时兴时废。清代重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已辟为公园。
秘书院 [相关解释]
1.清代内三院之一。掌撰写与外国往来书札,摘录各衙门疏状,传布帝王命令及草拟祭文等。
紫阳书院 [相关解释]
1.紫阳,山名,在安徽省歙县城南。宋代朱松曾读书于此。其子朱熹迁居福建崇安后仍牓其读书室为紫阳书室◇人在歙县建紫阳书院,元人方回有《紫阳书院记》。
红线女(1927- ) [相关解释]
粤剧演员。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女。十三岁学艺。演旦脚。1945年后在港澳及东南亚一带演出。1955年回广州。在传统唱腔基础上,创造独树一帜的女腔”。擅演《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
考亭 [相关解释]
1.在今福建建阳西南。相传五代南唐时黄子棱筑以望其父(考)墓﹐因名望考亭﹐简称考亭。南宋朱熹晩年居此﹐建沧洲精舍。宋理宗为崇祀朱熹﹐于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赐名考亭书院。此后因以"考亭"称朱熹。
蒋士铨(1725-1784) [相关解释]
清代诗人。字心馀、苕生,号藏园、清容居士,江西铅山人。乾隆年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辞官后在几个书院主持讲席。论诗主张性灵”。有《藏园九种曲》、《忠雅堂集》。
讲会 [相关解释]
1.僧侣讲经说法的集会。 2.宋明理学家学术论辩的集会﹐是当时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始于南宋吕祖谦主持的朱熹﹑陆九渊进行论战的"鹅湖之会"。清朝中叶以后﹐讲会制度逐渐消失。
讲院 [相关解释]
1.讲经的寺院。 2.指儒学书院。
诂经精舍 [相关解释]
1.清代书院。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嘉庆八年﹐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创建﹐教学内容为经史疑义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同治间﹐上海亦设诂经精舍﹐光绪初并入求志书院。
象山书院 [相关解释]
1.古代书院名。故址在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象山。为南宋陆九渊讲学之所。
资善 [相关解释]
1.书院名。宋时皇太子就学之所。 2.明代训导太子读书的官员。
钱谦益(1582-1664) [相关解释]
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受之,号牧斋、蒙叟、东涧遗老,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崇祯时官至礼部侍郎。南明弘光时任礼部尚书◇降清,任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但仍秘密参加抗清活动。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编有《列朝诗集》,著有《钱注杜诗》、《初学集》、《有学集》。
院长 [相关解释]
1.唐代御史﹑拾遗的别称。 2.唐时亦称翰林院学士承旨为院长。 3.即山长。旧时书院的主讲﹑主持者。清乾隆时改称院长。参阅清梁章巨《称谓录.书院掌教》。 4.宋元时对地方狱吏的尊称。 5.旧时小说中对仆从的称呼。 6.以院命名的某些机关﹑学校﹐其首长称院长。
集贤 [相关解释]
1.聚集贤人。 2.集贤殿书院的省称。
集贤殿 [相关解释]
1.唐宫殿名。开元中置。于殿内设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以宰相为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 2.指集贤殿书院。
颜元(1635-1704) [相关解释]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曾主讲漳南书院。在学术上倡导注重实学,强调习行,反对死读书的学风,抨击宋明儒学的空谈心性命理。著作有《四书正误》、《四存编》等。
鹅湖 [相关解释]
1.亦作"鹅湖"。 2.山名。亦为书院名。江西省铅山县北荷湖山,有湖,多生荷。晋末有龚氏者,畜鹅于此,因名鹅湖山。宋淳熙二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兄弟讲学鹅湖寺,后人立为四贤堂。淳佑中赐额"文宗书院",明正德中徙于山巅,改名"鹅湖书院"。 3.指宋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寺的辩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