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7 查到相关五帝的内容。
带有五帝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政 [相关解释]
1.古天文术语。说法不一(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孔颖达疏"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史记·五帝本纪》"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郑玄注同此说。(2)指天﹑地﹑人和四时。《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3)指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
七郊 [相关解释]
1.统称古代在郊外祀五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及天地的祭礼。
三五 [相关解释]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3.谓十五岁。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 6.指三王五霸。 7.指三辰五星。 8.指三正五行。 9.指三才五常。 10.指三所五位。 11.指三田五脏。 1 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1 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噂彼小星,三五在东。"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着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三五之隆 [相关解释]
1.三皇五帝之盛世。
三皇五帝 [相关解释]
1.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三苗 [相关解释]
1.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上咸五,下登三 [相关解释]
1.意谓汉德浩荡,等同五帝,而居三王之上。或谓汉德不及五帝而胜于三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裴髎集解引韦昭曰"咸同于五帝﹐登三王之上。"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书缺有间 [相关解释]
1.《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张守节正义"言《古文尚书》缺失其间多矣,而无说黄帝之语。"后因以"书缺有间"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五三 [相关解释]
1.五帝三王。 2.五星三辰。 3.约计数目之词。犹言三五。
五威将帅 [相关解释]
1.官名。西汉末王莽即帝位后,置五威将;每一将各置左﹑右﹑前﹑后﹑中五帅,将持节,称太一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统称五威将帅。持节,奉符命,赍印绶,着五色衣冠,周行四方,以威天下。五威,谓威镇五方。
五家 [相关解释]
1.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周代以五家为一比,春秋时齐国管仲以五家为一轨。 2.指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五帝。 3.指黄帝﹑颛顼﹑夏﹑殷﹑周五代的历法。 4.指传《春秋》的左氏﹑公羊氏﹑谷梁氏﹑邹氏﹑夹氏五人。 5.指治《春秋谷梁传》的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五人。 6.谓五行家。 7.指北周﹑北齐﹑南朝梁﹑南朝陈﹑隋五朝。 8.今文经学家指唐﹑虞﹑夏﹑殷﹑周五代。
五帝 [相关解释]
传说中的上古五位帝王。有四种说法(1)指黄帝、fdb1g铩⒌坂贰⑻埔ⅰ⒂菟础<《史记·五帝本纪》。(2)指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挚)、fdb1g铩<《礼记·月令》。(3)指少昊、fdb1g铩⒏咝痢⑻埔ⅰ⒂菟础<《书序》。(4)指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见《易·系辞下》。
五帝车 [相关解释]
1.见"五时副车"。
五时副车 [相关解释]
1.古代随从帝王车驾的五色副车。亦称"五时车"﹑"五帝车"。
五泰 [相关解释]
1.谓五帝。《荀子·赋》"请占之五泰。"杨倞注"五泰﹐五帝也。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虞。"宋王安石《英德殿上梁文》"先皇帝道该五泰﹐德贯二仪。"一说为神巫之名。见刘师培《荀子补释》。
五神 [相关解释]
1.五脏之灵气。 2.指五脏。 3.指五帝。 4.五德。 5.五方之神,指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亦称五行之神。
五端 [相关解释]
1.指五帝各所尚的服色。
八世 [相关解释]
1.谓三皇五帝。
六五 [相关解释]
1.《易》卦爻位名。六﹐谓阴爻;五﹐第五爻。六五指卦象自下而上的第五爻为阴爻。 2.谓六王(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和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六天 [相关解释]
1.汉代纬书﹐附会五帝传说和《史记.天官书》太微宫内有五星曰五帝座之文﹐谓天帝有六﹐即天皇大帝与五方之帝﹐是谓"六天"。 2.谓人死后所居之六天宫。 3.道教谓上天分为六。 4.佛经有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又称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见《楞严经》卷八。
内屏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府第在大门内筑小墙作屏蔽,称为"内屏"。 2.星名。在五帝座前。
内座 [相关解释]
1.星名。"五帝内座"的省称。
北坛 [相关解释]
1.建于城北的祭坛。为战时祈胜祭坛之一。《墨子.迎敌祠》"敌以北方来,迎之北坛,坛高六尺。"孙诒让间诂引《孔丛子.儒服》"孔子高对信陵君问祈胜之礼,云'先使之迎于适所从来之方为坛,祈克于五帝,衣服随其方色,执事人数从其方之数,牲则用其方之牲。'"亦为祭祀地神之所。
咸五登三 [相关解释]
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谓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唐尧 [相关解释]
1.古帝名。帝喾之子,姓伊祁(亦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号陶唐氏。以子丹朱不肖,传位于舜。参阅《史记.五帝本纪》。 2.鼓吹曲名。晋武帝受禅,令傅玄制乐。玄改汉乐《务成》为《唐尧》。参阅《晋书.乐志下》﹑《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四》。
商均 [相关解释]
1.舜之子。相传舜以商均不肖,乃使伯禹继位。事见《孟子.万章上》﹑《史记.五帝本纪》。常与尧子丹朱并用为不肖子之典实。
太微 [相关解释]
1.亦作"大微"。 2.古代星官名。三垣之一。位于北斗之南﹐轸﹑翼之北﹐大角之西﹐轩辕之东。诸星以五帝座为中心﹐作屏藩状。 3.用指朝廷或帝皇之居。
太皥 [相关解释]
1.亦作"太皞"。亦作"太曎"。 2.传说中的古帝名﹐即伏羲氏。 3.秦汉阴阳家以五帝配四时五方﹐认为太皞以木德王天下﹐故配东方﹐为司春之神。 4.天空。
尧陵 [相关解释]
1.帝尧陵墓。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东北七十公里郭村西隅涝河北侧。陵前有祠,传为唐初所建。自元历清,多次重修,至今完好。按,古籍多载尧陵在山东菏泽与濮县(今属河南省)交界处。因河水泛滥,今遗迹无存。依古史"尧都平阳"之说,陵墓宜在山西。参阅《史记.五帝本纪》﹑《水经注.河水四》﹑《嘉庆重修一统志.平阳府》。
就日 [相关解释]
1.比喻对天子的崇仰或思慕。语出《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司马贞索隐"如日之照临﹐人咸依就之﹐若葵藿倾心以向日也。"
崆峒 [相关解释]
1.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相传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称空同﹑空桐。《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朝梁沈约《为武帝与谢杅敕》"羲轩邈矣,古今事殊,不获总驾崆峒,依风问道。"后亦以指仙山。唐曹唐《仙都即景》诗"旌节暗迎归碧落,笙歌遥听隔崆峒。"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真宗皇帝伏愿登御崆峒,从游汗漫,锡羡上灵之福,延洪后嗣之休。"一说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山。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 2.山名。在山西临汾
帝皇 [相关解释]
1.天帝。 2.天子,皇帝。 3.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得实 [相关解释]
1.谓审案﹑察访等得其实情。语出《史记.五帝本纪》"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
感生帝 [相关解释]
1.古代认为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因称其祖所感生之帝为"感生帝"。亦省作"感帝"﹑"感生"。
戒日 [相关解释]
1.语本《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后以"戒日"指卜日。
教胄 [相关解释]
1.《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孔传"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说文》引作"教育子",《史记.五帝本纪》作"教穡子"。王引之曰"凡未冠者,通谓之稚子。穡子即育子,故曰'命汝典乐,教育子'西汉经师如夏侯﹑欧阳必有训育子为稚子者,故史公以稚代育,盖有所受之。育﹑胄古声相近,作胄者假借字耳……马注曰'胄,长也,教长天下之子弟。'训胄为长,始与史公异义。然云'教长天下之子弟',则是以教胄二字连读而训为教长。"见《经义述闻.尚书上》◇以"教胄"谓
敬授人时 [相关解释]
1.亦作"敬授民时"。 2.《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蔡沈集传"人时,谓耕获之候"。《史记。五帝本纪》引作"敬授民时"。谓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以"敬授人时"指颁布历书。
昌意 [相关解释]
1.传说中人名。为黄帝之子。相传黄帝娶西陵国之女为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见《史记.五帝本纪》。
望云 [相关解释]
1.犹望气。 2.仰望白云。谓仰慕君王。语出《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3.仰望白云。谓思念家乡;思念父母。 4.谓企求自由。
木帝 [相关解释]
1.指木星。 2.即伏羲,又名太皥,为管理春天的东方之帝。因其以木德称王,故名"木帝"。唐李商隐《隋宫守岁》诗"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宋邹浩《四柏赋》"及夫时运遄往,木帝无为,骤雨滂沱以涤荡,狂飙奔腾而折摧。"。参阅《吕氏春秋.孟春纪》﹑《淮南子.天文训》。一说,木帝即东方青帝,名"灵威仰"。见隋萧吉《五行大义.论五帝》。
桥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相传为黄帝葬处。沮水穿山而过,山状如桥,故名。《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裴髎集解引《皇览》"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后因以借指黄帝陵墓或帝王陵墓。 2.山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上有黄帝和唐尧庙。
水帝 [相关解释]
1.指颛顼。我国古代传说中五帝之一。颛顼以水德王﹐死后祀为北方水德之帝﹐故称。
火帝 [相关解释]
1.古代所谓五方天帝之一的赤帝,掌南方,司火,司夏。 2.相传远古时代五帝之一的炎帝。
灵威仰 [相关解释]
1.即青帝。五帝之一。东方之神﹐春神。
灵畤 [相关解释]
1.即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之处。
皇纲 [相关解释]
1.谓三皇五帝的纲纪。 2.朝廷的纲纪。
瞻云就日 [相关解释]
1.《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后以"瞻云就日"形容臣下对君主的崇仰追随。
离坚合异 [相关解释]
1.先秦"离坚白"和"合异同"两大哲学命题的并称。比喻善辩﹑诡辩。语出《鲁连子》﹕"齐辩士田巴﹐服徂丘﹐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霸﹐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
秦畤 [相关解释]
1.秦代祭天地五帝的处所。
虞舜 [相关解释]
1.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因其先国于虞﹐故称虞舜。为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让畔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由于圣王的德化﹐种田人互相谦让﹐在田界处让对方多占有土地。《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又《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后遂用作称颂君王德政的典故。
轩辕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为天子◇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借指中华民族。 3.指车辀。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多借指皇后。 5.运行。 6.传说中的国名。 7.复姓。唐有轩辕集。见《全唐文》卷九二八。
郎位 [相关解释]
1.星座名。南宫(太微宫)五帝座后相聚的十五颗星,为一星座,称"郎位"。 2.指职居枢要的郎官之位。
重华 [相关解释]
1.虞舜的美称。《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孔传"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楚辞.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一说,舜目重瞳,故名。《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张守节正义"﹝舜﹞目重瞳子,故曰重华。"后亦用以代称帝王。 2.旧喻帝王功德相继,累世升平。 3.岁星的别称。
阪泉 [相关解释]
1.古地名。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地所在﹐有三说﹕(1)在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相传旧名汉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参阅《嘉庆一统志.太原府》。(2)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史记.五帝本纪》﹕"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曰﹕'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3)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南。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
驱羊 [相关解释]
1.赶羊,驱赶羊群。 2.引申为牧羊。 3.犹治民。语出《史记.五帝本纪》"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唐张守节正义"《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 4.比喻容易。
龙车 [相关解释]
1.《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后因以"龙车"指日车。 2.《艺文类聚》卷七一引汉应劭《汉仪》"天子法驾,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龙。"后因以"龙车"指天子的车驾。 3.《大戴礼记.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后因以"龙车"为神仙所乘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