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五日的内容。
带有五日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夏 [相关解释]
1.一个夏季。 2.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静修之期,谓之一夏。佛经中称为安居。见《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安居》。
一百五日 [相关解释]
1.寒食日。三国魏曹操《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宋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宋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一百六"。
七月半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旧俗于此日设祭超度亡故亲人,称盂兰盆。
三五 [相关解释]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3.谓十五岁。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 6.指三王五霸。 7.指三辰五星。 8.指三正五行。 9.指三才五常。 10.指三所五位。 11.指三田五脏。 1 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1 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噂彼小星,三五在东。"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着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三五夜 [相关解释]
1.农历十五日夜晚。
三微 [相关解释]
1.三正。三正之始,万物皆微,故又称三微。 2.谓十五日。 3.古代箭靶上的三条竖线。
三朝五日 [相关解释]
1.三﹑五天。
东门之役 [相关解释]
1.《左传.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又《隐公五年》"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后因以"东门之役"指旧仇。
中元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道观于此日作斋醮,僧寺作盂兰盆会,民俗亦有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 2.称中元节。 3.古代术数家以第二甲子为"中元"。参见"三元"。
中春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二月十五日。这天是春季的正中,故称。
中秋节 [相关解释]
中国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有合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乐昌分镜 [相关解释]
1.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估计不能相保,因破铜镜各执其半,约于正月十五日售其破镜,俾取联系。陈亡,妻没入杨素家。及期,徐辗转依约至京,果访得售半镜者,夫妻卒得重聚。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因以"乐昌分镜"比喻夫妻分离。
习坎 [相关解释]
1.《易.坎》"《彖》曰习坎,重险也。"高亨注"本卦乃二坎相重,是为'习坎'。习,重也;坎,险也。故曰'习坎,重险也。'"后因称险阻为"习坎"。 2.指十一月。旧以八卦配四时,坎为正冬四十五日之季节,故以指十一月。
乱岁日 [相关解释]
1.旧时北京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到除夕为"乱岁日"。
五日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2.谓任职不会长久。即将去职。
五日京兆 [相关解释]
《汉书·张敞传》载,汉代京兆尹张敞将被免官,他的一个下属官员知道后,不肯再为他办案,对人说我已经为他出过很多力,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后用五日京兆”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五日子 [相关解释]
1.见"五月子"。
五月子 [相关解释]
1.亦作"五日子"。 2.农历五月初五所生之子,古人迷信,以是日多禁忌,有生子不长养之陋俗。
五风 [相关解释]
1.五方之风。 2.中医谓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 3.五日刮一次风。
亚夫之疾 [相关解释]
1.西汉名将周亚夫因事入狱,不食五日,呕血而死。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因称呕血之病为"亚夫之疾"。
佛欢喜日 [相关解释]
1.佛教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名僧自恣日。
佛腊日 [相关解释]
1.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佛腊日。腊是岁末之意。
偷春体 [相关解释]
1.律诗之一体。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言如梅花之先春而开。如唐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均是。参阅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下.偷春体》。
偷曲 [相关解释]
1.唐元稹《连昌宫词》"李謨攌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自注"又玄宗尝于上阳宫夜后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诘验之,自云'某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謨也。'玄宗异而遣之。"后常以此事入诗词戏曲。清洪升《长生殿》有《偷曲》一出,即言其事。
僧自恣日 [相关解释]
1.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自恣日"。此日僧众举罪悔过,无忌无隐,故称。也称佛欢喜日。参阅《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
元夕 [相关解释]
1.旧称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夕,与"元夜"﹑"元宵"同。
元宵 [相关解释]
1.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晩上叫"元宵"。亦称"元夜"﹑"元夕"。唐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2.汤圆的别名。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所以称汤圆为"元宵"。
六参官 [相关解释]
1.唐时武官五品以上及折冲当番者﹐宋时百司朝官以上﹐均五日一朝﹐一月六次朝参﹐号"六参官"。参阅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宋史.礼志十九》。
六斋 [相关解释]
1.指六斋日。阴历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教认为此六日是"恶日"﹐应持斋修福。见《大智度论》卷六五。
兰盆 [相关解释]
1.梵语ullambana(俗语avalambana)的音译省语。即盂兰盆会。佛教徒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追祭亡灵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2.浴盆的美称。
养羞 [相关解释]
1.储藏食物。《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朱右曾校释"养羞者﹐蓄食以备冬﹐如藏珍羞。"《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群鸟养羞。"郑玄注"《夏小正》曰'九月丹鸟羞白鸟。'说曰'……养也者﹐不尽食也。'"南朝宋鲍照《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玄武藏木阴﹐丹鸟还养羞。"一说﹐取所藏之食物。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周颂.酌》"遵养时晦""《夏小正》所云'丹鸟羞白鸟'﹐'羞也者﹐进﹐不尽食也'﹐养羞则谓取其所藏之食也。"
几望 [相关解释]
1.称农历月之十四日。几,近;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午日 [相关解释]
1.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2.干支逢午的日子。 3.中午。
受岁 [相关解释]
1.佛教以每年七月十五日为受岁之日⊥尚于夏季安居修学,学毕,增一法腊,故称。 2.泛指增加一岁。
口数粥 [相关解释]
1.旧俗农历十二月廿五日煮赤豆粥,全家计口而食,称"口数粥"或"口数"。
哈节 [相关解释]
京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正月二十五日。主要活动是唱哈”(即唱歌”),多在哈亭”举行。通常为三人,一个男歌手叫哈哥”,主要是持琴伴奏;两个女歌手叫哈妹”,互相轮流演唱。
团圆节 [相关解释]
1.旧俗称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团圆节。
圆日 [相关解释]
1.谓月圆之日,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圣节 [相关解释]
1.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左丞相源干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制许之◇历代皇帝生日或定节名﹐或不定节名﹐皆称为圣节。
地漏 [相关解释]
1.俗称阴历二月二十五日下雨为地漏,并谓为多雨之征。
地腊 [相关解释]
1.道家五斋祭日之一,指农历五月五日。
填仓日 [相关解释]
1.指旧俗正月二十五日的填仓节。
夏中 [相关解释]
1.犹夏季。 2.佛教语。谓夏安居间之九十日,即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夏安居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僧徒在夏天,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而专心坐禅修学。又称坐夏。
夏腊 [相关解释]
1.僧人出家的年数。僧人以七月十六日为岁首,七月十五日为除夕;出家后,以夏腊计算年岁,犹常人称年龄为春秋。
大祥 [相关解释]
1.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杘而大祥,曰荐此祥事。"郑玄注"又,复也。"贾公彦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复杘也。"汉魏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宋皇室行丧﹐小祥﹑大祥之礼皆举行两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今群臣虽易月而人主实行丧,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期而又大祥。"参阅
天长节 [相关解释]
1.唐玄宗的生日。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燕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天宝七年"秋八月己亥朔﹐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唐王维有《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诗。
子姑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神名。即紫姑神。也称坑三姑娘。相传为寿阳李景之妾,为景妻所妒,常役以秽事,于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自南朝以来即有迎紫姑问休咎之俗。
小寒食 [相关解释]
1.寒食的第二天。一说为前一天。唐杜甫有《小寒食舟中作》诗。仇兆鳌题解"《杜臆》小寒食﹐注谓寒食前一日﹐误﹐盖寒食次日也。《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据历在清明前二日。广义注禁火三日谓至后一百四日﹑五日﹑六日﹐乃知小寒食是六日﹐总在三日内﹐故云佳辰。次日清明﹐始有新火﹐故食犹寒;禁火则酒亦寒﹐故云强饮。诗意甚明。"
巫蛊之祸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因巫蛊而引起的一场统治者内部的斗争『时迷信,以为用巫术诅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可以害人,称为"巫蛊"。武帝晩年多病,疑乃左右人巫蛊所致。征和二年,江充因与太子有隙,借机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人,太子惧,杀充及胡巫,武帝发兵追捕,太子兵拒五日,战败自杀。掘蛊之事上牵丞相,下连庶民,前后被杀者数万人,史称"巫蛊之祸"。事见《汉书·武帝纪》﹑《江充传》﹑《公孙贺传》。
布萨 [相关解释]
1.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年班 [相关解释]
1.清代蒙古王公及喇嘛等分班于每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五日以前至京师参加元旦朝贺谓之年班。
廿四风 [相关解释]
1."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简称。古人把从小寒到谷雨八个节气中的每一节气分为三个候,共二十四候,每候五日,应以一花,始于梅花,终于楝花,共二十四个花期。风应花期而来,称"花信风"。
开口笑 [相关解释]
1.欢乐貌。语出《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2.一种油炸面食。其中部开裂﹐如开口而笑﹐故名。
恶日 [相关解释]
1.古时迷信称农历五月五日为恶日。
扑蝶会 [相关解释]
1.旧时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届期士女相聚﹐扑蝶为戏﹐故又称扑蝶会。
扬州十日 [相关解释]
1645年6月29日(夏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城,大肆屠杀十日,史称扬州十日”。
指舍 [相关解释]
1.《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后以"指舍"用为人子侍亲尽孝的典故。
探春 [相关解释]
1.早春郊游。唐宋风俗,都城士女在正月十五日收灯后争先至郊外宴游,叫探春。 2.明代贡茶名。 3.花名。属木犀科,半常绿灌木,初夏开花,黄色。 4.词牌名。
插柳 [相关解释]
1.古代寒食节的一种风俗。见宋吕原明《岁时杂记》。又﹐正月十五日亦有插杨枝的风俗。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放河灯 [相关解释]
1.旧俗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夜,燃莲花灯于水上以烛幽冥,谓之"放河灯"。
斗蜗角 [相关解释]
1.《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斗蜗角"比喻因细小之事而引起争斗。
普度大会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超度先人而举行的盂兰盆会。
曹娥 [相关解释]
1.东汉时会稽郡上虞县人。相传其父五月五日迎神,溺死江中,尸骸流失。娥年十四,沿江哭号十七昼夜,投江而死。世传为孝女。
月半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2.借指"十五"。 3.月亮之半。指弦月﹐半圆之月。
月夕 [相关解释]
1.月末﹐月尾。 2.月夜。 3.特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月望 [相关解释]
1.望月﹐满月。月满之时﹐通常在月半﹐故亦用以指旧历每月十五日。
望夕 [相关解释]
1.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晩上。
望夜 [相关解释]
1.农历十五日之夜。
条风 [相关解释]
1.东北风。一名融风,主立春四十五日。 2.东风。一名明庶风,主春分四十五日。
杨虎围匡 [相关解释]
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杨,通"阳"◇因以"杨虎围匡"指因貌似而产生误会。
栖蜗 [相关解释]
1.亦作"栖蜗"。 2.《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因以"栖蜗"为典,比喻所处所争者十分渺小。
正灯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正月十五日灯节。
殷事 [相关解释]
1.指初一﹑十五日的盛大祭祀。 2.指武王伐纣之事。
比期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府催缴租税的限期。 2.旧中国银钱业和工商业公定的一种债权债务结算日期。如以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为"小比期",以每月十五日和月底最后一天为"大比期"。一般拆放短期款项,即以半个月为期。
水灯 [相关解释]
1.漂浮于水面的灯。旧时用以娱乐或祭神。 2.指旧俗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施放的河灯。
沐日 [相关解释]
1.休假日『代官吏五日一归家休息沐浴,故称。
洗沐 [相关解释]
1.沐浴。 2.借指休假『制,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唐宋时延为十日一次。 3.比喻培育。
消耗 [相关解释]
①逐渐减少、消失消耗精力|消耗能量。②使消耗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③度过闲暇时间消耗光阴。④消息;音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添仓 [相关解释]
1.我国北方农村节日。于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吃黍米糕,过添仓节。
灵丝 [相关解释]
1.指传说中联结男女婚姻的红线。 2.指传说中的续命丝。典出《艺文类聚》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
照田蚕 [相关解释]
1.江南旧俗,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麻浸油,缚长竿上,燃成火炬遍照田野,祝来年蚕丝谷物丰收,称"照田蚕"。
百五日 [相关解释]
1.指寒食日。
百岁索 [相关解释]
1.儿童颈臂上系的彩绳。浙江风俗﹐农历五月五日﹐儿童颈臂缚以彩丝﹐云可以避邪延寿﹐名"百岁索"。
百花生日 [相关解释]
1.花朝。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一说为农历二月初二日﹐又说为农历二月十五日。
盂兰盆 [相关解释]
1.[梵uiiambana]意译为救倒悬。旧传目连从佛言,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中所受倒悬之苦。见《盂兰盆经》。南朝梁以降,成为民间超度先人的节日。是日延僧尼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亦演为仅具祭祀仪式而不延僧尼者。 2.指农历七月十五日用于超度亡人的供器。 3.旧俗用作占测气候的竹器。
盂兰节 [相关解释]
1.旧俗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超度亡灵,是日称"盂兰节"。
祀场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地神的处所。多在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日,设屋祭祀。
神丛 [相关解释]
1.神灵依托的群树。以茂密林木多立神祠而名。《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与?恒思有悍少年,请与丛博,曰'吾胜丛,丛籍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无熙?"鲍彪注"灌木中有神灵托之。"吴师道补正"《墨子》'建国少择木之修茂者,以为丛位。'《史》'丛祠。'《索隐》云'高诱注云神,祠;丛,树也。'"后用以比喻仗势的权臣。
神足月 [相关解释]
1.亦称"神变月"。 2.正﹑五﹑九三长斋月之异名。佛教语。谓每年正﹑五﹑九三月诸天神以神足巡行四天下,视察善恶,故名。在此三月中每月初一至十五日持每日不过中食之戒。
祥琴 [相关解释]
1.古代丧祭礼,谓亲丧大祥祭日为节哀而弹奏素琴。语出《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又《丧服四制》"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郑玄注"鼓素琴,始存乐也。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颖达疏"大祥之日,得鼓素琴,告教其民使衰有终极也。"
秋胡 [相关解释]
1.春秋鲁人﹐婚后五日﹐游宦于陈﹐五年乃归﹐见路旁美妇采桑﹐赠金以戏之﹐妇不纳。及还家﹐母呼其妇出﹐即采桑者。妇斥其悦路旁妇人﹐忘母不孝﹐好色淫佚﹐愤而投河死。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鲁秋洁妇》◇以"秋胡"泛指爱情不专一的男子。
秋节 [相关解释]
1.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参见"中秋"。 2.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3.泛指秋季。
租庸调 [相关解释]
1.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绫﹑絡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唐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紫姑 [相关解释]
1.神话中厕神名。又称子姑﹑坑三姑。相传为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激愤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一说,姓何名楣,字丽卿,为唐寿阳刺史李景之,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杀于厕中,上帝怜悯,命为厕神。旧俗每于元宵在厕中祀之,并迎以扶乩。事见《显异录》以及宋苏轼《子姑神记》。
结夏 [相关解释]
1.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
羞鳖 [相关解释]
1.《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以露睹父为客。羞鳖焉,小,睹父怒。相延食鳖,辞曰'将使鳖长而后食之。'遂出。文伯之母闻之,怒曰'吾闻之先子曰"祭养尸,飨养上宾。"鷩于何有?而使夫人怒也!'遂逐之。五日,鲁大夫辞而复之。"后遂为母教子的典故。
花山节 [相关解释]
也称踩花山”。黔渝滇苗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一般都在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间。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汇集到跳场坪举行各项文娱庆祝活动。青年男女围绕树立在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还举行爬竿、赛马、斗牛、射箭等比赛。
花朝节 [相关解释]
1.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故称此日为"花朝节"。
茧丝 [相关解释]
1.蚕丝。 2.泛指赋税。敛赋如抽丝于茧,故云。 3.指正月十五日夜以米﹑麦粉抟制的面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