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1 查到相关五言的内容。
带有五言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哀
[相关解释]
1.魏晋乐府的一种诗题。起于汉末『王粲﹑三国魏曹植﹑晋张载皆有《七哀诗》,为反映社会动乱,抒发悲伤感情的五言诗。 2.泛指多种哀伤。
1.魏晋乐府的一种诗题。起于汉末『王粲﹑三国魏曹植﹑晋张载皆有《七哀诗》,为反映社会动乱,抒发悲伤感情的五言诗。 2.泛指多种哀伤。
上官体
[相关解释]
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风。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因其官居显贵,纷纷仿效其诗体,称为上官体”。
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风。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因其官居显贵,纷纷仿效其诗体,称为上官体”。
乌衣之游
[相关解释]
1.《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后因谓亲属间文酒赏会为"乌衣之游"。
1.《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后因谓亲属间文酒赏会为"乌衣之游"。
五古
[相关解释]
五言古诗”的简称。见五言诗”。
五言古诗”的简称。见五言诗”。
五字
[相关解释]
1.五个字。多指诗文中五字句。 2.晋郭颁《魏晋世语》"司马景王命中书郎虞松作表,再呈不可,意令松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忧色……会(钟会)取草视,为定五字。松悦服,以呈景王。景王曰'不当尔耶?'松曰'钟会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3.泛指表章。 4.指五言诗。
1.五个字。多指诗文中五字句。 2.晋郭颁《魏晋世语》"司马景王命中书郎虞松作表,再呈不可,意令松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忧色……会(钟会)取草视,为定五字。松悦服,以呈景王。景王曰'不当尔耶?'松曰'钟会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3.泛指表章。 4.指五言诗。
五字句
[相关解释]
1.指五言诗。
1.指五言诗。
五字城
[相关解释]
1.五言城。
1.五言城。
五字诗
[相关解释]
1.即五言诗。
1.即五言诗。
五律
[相关解释]
五言律诗”的简称。见五言诗”。
五言律诗”的简称。见五言诗”。
五排
[相关解释]
1.见"五言排律"。
1.见"五言排律"。
五章
[相关解释]
1.指服装上的五种不同文采。用以区别尊卑。 2.泛指五采。 3.兵卒的五色徽号,用以分别队伍的行列。 4.指孔子所作刺时的乐章。 5.指五言诗。 6.指诏书。
1.指服装上的五种不同文采。用以区别尊卑。 2.泛指五采。 3.兵卒的五色徽号,用以分别队伍的行列。 4.指孔子所作刺时的乐章。 5.指五言诗。 6.指诏书。
五絶
[相关解释]
1.集于一时或一人的五种卓绝的技艺或才德等。(1)指南朝宋杜道鞠弹棊,范悦诗,褚欣远模书,禇胤围棊和徐道度医术。宋文帝称之为天下"五绝"。见《南史.徐文伯传》。(2)指唐秘书省内落星石,薛稷画鹤,贺知章草书,郎馀令画凤,韩公武挟弹中鹤眼。时谓之"五绝"。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郎余令》。(3)指唐虞世南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唐太宗称之有"五绝"。见《旧唐书.虞世南传》。 2.指缢死﹑溺死﹑压死﹑冻死﹑惊死五种非正常死亡。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五绝》。 3.见"五言絶句"。
1.集于一时或一人的五种卓绝的技艺或才德等。(1)指南朝宋杜道鞠弹棊,范悦诗,褚欣远模书,禇胤围棊和徐道度医术。宋文帝称之为天下"五绝"。见《南史.徐文伯传》。(2)指唐秘书省内落星石,薛稷画鹤,贺知章草书,郎馀令画凤,韩公武挟弹中鹤眼。时谓之"五绝"。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郎余令》。(3)指唐虞世南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唐太宗称之有"五绝"。见《旧唐书.虞世南传》。 2.指缢死﹑溺死﹑压死﹑冻死﹑惊死五种非正常死亡。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五绝》。 3.见"五言絶句"。
五绝
[相关解释]
五言绝句”的简称。见五言诗”。
五言绝句”的简称。见五言诗”。
五言
[相关解释]
1.五德之言。 2.五个字的句子。 3.见"五言诗"。
1.五德之言。 2.五个字的句子。 3.见"五言诗"。
五言古
[相关解释]
1.见"五言古诗"。
1.见"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
[相关解释]
1.诗体之一。形成于东汉初。每句五字,每篇句数不拘。用韵较灵活,可以隔句或每句押韵,可用平声或仄声韵,一韵到底也可换韵。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1.诗体之一。形成于东汉初。每句五字,每篇句数不拘。用韵较灵活,可以隔句或每句押韵,可用平声或仄声韵,一韵到底也可换韵。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五言四句
[相关解释]
1.即五言絶句。 2.指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诗体。不同于唐以后格律严密的五言绝句。
1.即五言絶句。 2.指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诗体。不同于唐以后格律严密的五言绝句。
五言城
[相关解释]
1.谓五言佳作。
1.谓五言佳作。
五言律
[相关解释]
1.见"五言律诗"。
1.见"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
[相关解释]
1.诗体之一。形成于唐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1.诗体之一。形成于唐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五言排律
[相关解释]
1.诗体之一。为五言律诗的铺排延长。南朝宋时已出现,盛行于唐,元代始确立此诗体名称。每首至少十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亦称"五言长律"。
1.诗体之一。为五言律诗的铺排延长。南朝宋时已出现,盛行于唐,元代始确立此诗体名称。每首至少十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亦称"五言长律"。
五言絶
[相关解释]
1.见"五言绝句"。
1.见"五言绝句"。
五言絶句
[相关解释]
1.诗体之一。始于南朝齐梁,至唐始定型。每首四句,每句五字。二﹑四句押韵,可押平韵或仄韵。
1.诗体之一。始于南朝齐梁,至唐始定型。每首四句,每句五字。二﹑四句押韵,可押平韵或仄韵。
五言试帖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中所作的五言诗。唐以来,科举考试中以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限定韵脚。其诗大都为五言或七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这种诗体称试帖诗。清代试帖诗,格律限制更严,内容大多为皇帝歌功颂德。
1.科举考试中所作的五言诗。唐以来,科举考试中以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限定韵脚。其诗大都为五言或七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这种诗体称试帖诗。清代试帖诗,格律限制更严,内容大多为皇帝歌功颂德。
五言诗
[相关解释]
诗体名。全篇每句五字。起源于东汉,至建安、六朝而大盛。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排律等。
诗体名。全篇每句五字。起源于东汉,至建安、六朝而大盛。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排律等。
五言金城
[相关解释]
1.南唐刘洞长于五言诗,自号"五言金城"。
1.南唐刘洞长于五言诗,自号"五言金城"。
五言长城
[相关解释]
1.唐诗人刘长卿擅长五言诗,号"五言长城",意谓他人难以胜过。《新唐书.隐逸传.秦系》"﹝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后用以称扬五言诗或善作五言诗的人。
1.唐诗人刘长卿擅长五言诗,号"五言长城",意谓他人难以胜过。《新唐书.隐逸传.秦系》"﹝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后用以称扬五言诗或善作五言诗的人。
五言长律
[相关解释]
1.见"五言排律"。
1.见"五言排律"。
佛偈
[相关解释]
1.佛经中的颂词。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
1.佛经中的颂词。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
偏格
[相关解释]
1.五言律诗以仄声起者,谓之正格;以平声起者,谓之偏格。七言律诗反是。绝句同此。
1.五言律诗以仄声起者,谓之正格;以平声起者,谓之偏格。七言律诗反是。绝句同此。
六韵诗
[相关解释]
1.律诗的一种。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科举时代特指试帖诗。
1.律诗的一种。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科举时代特指试帖诗。
刘桢(?-217)
[相关解释]
东汉文学家。字公fc31#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任曹操丞相掾属、曹丕五官中郎将文学◇因罪服劳役,又免罪充当小吏。长于五言诗,后人将他与曹植并列,合称曹刘”。明人辑有《刘公fc31<》。
东汉文学家。字公fc31#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任曹操丞相掾属、曹丕五官中郎将文学◇因罪服劳役,又免罪充当小吏。长于五言诗,后人将他与曹植并列,合称曹刘”。明人辑有《刘公fc31<》。
刘长卿(?-约789)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年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两次遭贬谪,官终随州刺史。工于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名篇。有《刘随州诗集》。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年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两次遭贬谪,官终随州刺史。工于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名篇。有《刘随州诗集》。
刺世疾邪赋
[相关解释]
赋篇名。东汉赵壹作。赋中强烈抨击了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腐朽的种种情态,语言锐利,感情激愤。赋后有五言诗二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绝望之情。
赋篇名。东汉赵壹作。赋中强烈抨击了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腐朽的种种情态,语言锐利,感情激愤。赋后有五言诗二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绝望之情。
十七字诗
[相关解释]
1.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于宋代山东张山人寿,流行于元佑绍圣间。
1.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于宋代山东张山人寿,流行于元佑绍圣间。
十体
[相关解释]
1.指十种文体。 2.指书法的十体。唐张怀瓘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唐唐元度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唐元稹于元和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五代齐己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
1.指十种文体。 2.指书法的十体。唐张怀瓘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唐唐元度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唐元稹于元和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五代齐己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
十字格
[相关解释]
1.指五言律诗中颔联或颈联每联十字只描述一重意思。
1.指五言律诗中颔联或颈联每联十字只描述一重意思。
南歌子
[相关解释]
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三字或二十六字,押平声韵。双调五十二字,有平声韵和仄声韵两体。唐代另有《南歌子词》,单调,二十字,押平声韵,即五言绝句。
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三字或二十六字,押平声韵。双调五十二字,有平声韵和仄声韵两体。唐代另有《南歌子词》,单调,二十字,押平声韵,即五言绝句。
古体诗
[相关解释]
唐代以后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
唐代以后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
古诗十九首
[相关解释]
组诗名。一般认为是汉末无名士人所作。至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时合为一组。诗中多表达下层士人的仕途失意和及时行乐思想,也有写行旅之苦和婚姻问题的作品,基调感伤低沉。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组诗名。一般认为是汉末无名士人所作。至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时合为一组。诗中多表达下层士人的仕途失意和及时行乐思想,也有写行旅之苦和婚姻问题的作品,基调感伤低沉。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古调诗
[相关解释]
1.指汉魏以来形成的古体诗。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有"古调诗"若干卷,皆为五言古诗。与后起的近体律绝相对。亦省称"古调"。
1.指汉魏以来形成的古体诗。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有"古调诗"若干卷,皆为五言古诗。与后起的近体律绝相对。亦省称"古调"。
四韵
[相关解释]
1.亦称"四韵诗"。 2.由四韵八句构成的诗,即近体诗中的五言﹑七言律诗。
1.亦称"四韵诗"。 2.由四韵八句构成的诗,即近体诗中的五言﹑七言律诗。
小韵
[相关解释]
1.诗八病之一。又名伤音病。凡五言诗一联中除韵脚外﹐其余九字中有相同之韵者即为犯小韵。如"客子已乖离﹐那宜远相送"﹐子﹑已﹑离﹑宜同韵﹐即称为犯小韵。
1.诗八病之一。又名伤音病。凡五言诗一联中除韵脚外﹐其余九字中有相同之韵者即为犯小韵。如"客子已乖离﹐那宜远相送"﹐子﹑已﹑离﹑宜同韵﹐即称为犯小韵。
律诗
[相关解释]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抛球乐
[相关解释]
1.原为五言六句,唐人抛球催酒时所唱,教坊因以名曲◇用为词牌名。单调三十字者始于刘禹锡,四十字者始于冯延巳,四十二字者见《云谣集杂曲子》无名氏词,皆平韵。至柳永以旧曲名创为新调,始有双调一百八十七字体,仄韵。 2.曲牌名。一名《彩楼春》。属北曲黄钟宫。字数与词牌不同。用在套曲中。
1.原为五言六句,唐人抛球催酒时所唱,教坊因以名曲◇用为词牌名。单调三十字者始于刘禹锡,四十字者始于冯延巳,四十二字者见《云谣集杂曲子》无名氏词,皆平韵。至柳永以旧曲名创为新调,始有双调一百八十七字体,仄韵。 2.曲牌名。一名《彩楼春》。属北曲黄钟宫。字数与词牌不同。用在套曲中。
拟行路难
[相关解释]
乐府组诗名。南朝宋鲍照作。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乐府组诗名。南朝宋鲍照作。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文章二百年
[相关解释]
1.极言文章精妙。为二百年来所未有。语本《南史.谢杋传》"杋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1.极言文章精妙。为二百年来所未有。语本《南史.谢杋传》"杋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歡乃曲
[相关解释]
1.乐府近代曲名。唐元结作。结有《歡乃曲五首》﹐其序曰"大历丁未中﹐漫叟结为道州刺史﹐以军事诣都使。还州﹐逢春水﹐舟行不进﹐作《歡乃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于道路云。"形式为七言四句。又元结在《系乐府十二首》中另有《歡乃曲》一首﹐系五言体。 2.词牌名。因元结诗得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见《词谱》卷一。
1.乐府近代曲名。唐元结作。结有《歡乃曲五首》﹐其序曰"大历丁未中﹐漫叟结为道州刺史﹐以军事诣都使。还州﹐逢春水﹐舟行不进﹐作《歡乃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于道路云。"形式为七言四句。又元结在《系乐府十二首》中另有《歡乃曲》一首﹐系五言体。 2.词牌名。因元结诗得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见《词谱》卷一。
江汜
[相关解释]
1.江边。汜,通"涘"。 2.《诗.召南》篇名《江有汜》的简称。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诗》虽四言﹐亦开众体﹐《江汜》发三言之端﹐《雀角》肇五言之始。"又因此篇内容是写妇人遭遗弃后的哀诉﹐故亦用以代称弃妇之怨辞。
1.江边。汜,通"涘"。 2.《诗.召南》篇名《江有汜》的简称。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诗》虽四言﹐亦开众体﹐《江汜》发三言之端﹐《雀角》肇五言之始。"又因此篇内容是写妇人遭遗弃后的哀诉﹐故亦用以代称弃妇之怨辞。
治忽
[相关解释]
1.亦作"治曶"。 2.治理与忽怠。《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孔传"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三国魏阮籍《乐论》引《书.益稷》作"治曶"。宋叶适《谢除堤举上清太平宫表》"宓以鉴观治忽﹐审择后先﹐大化所覃﹐右文为盛。"一说"忽"读为"滑"﹐义为"乱"。"治忽"即"治乱"。参阅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在治忽"。
1.亦作"治曶"。 2.治理与忽怠。《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孔传"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三国魏阮籍《乐论》引《书.益稷》作"治曶"。宋叶适《谢除堤举上清太平宫表》"宓以鉴观治忽﹐审择后先﹐大化所覃﹐右文为盛。"一说"忽"读为"滑"﹐义为"乱"。"治忽"即"治乱"。参阅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在治忽"。
百一诗
[相关解释]
1.诗篇名。为汉应璩讥切时事之作。题名"百一"﹐有三说(1)原诗可能有一百零一篇。(2)诗是五言二十句﹐正好一百字。(3)指百虑一失的意思。参阅《文选.应璩》唐李善注。
1.诗篇名。为汉应璩讥切时事之作。题名"百一"﹐有三说(1)原诗可能有一百零一篇。(2)诗是五言二十句﹐正好一百字。(3)指百虑一失的意思。参阅《文选.应璩》唐李善注。
短调
[相关解释]
1.诗体名。五言诗的别称。
1.诗体名。五言诗的别称。
绝句
[相关解释]
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襞笺
[相关解释]
1.亦作"襞笺"。 2.折纸作书。语出《南史.陈纪下.后主》"﹝后主﹞常使张贵妃﹑孔贵人等八人夹坐,江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曰'狎客'。先令八妇人襞采笺,制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
1.亦作"襞笺"。 2.折纸作书。语出《南史.陈纪下.后主》"﹝后主﹞常使张贵妃﹑孔贵人等八人夹坐,江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曰'狎客'。先令八妇人襞采笺,制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
西曲歌
[相关解释]
1.乐府《清商曲》的一部。大抵出于荆﹑郢﹑樊﹑邓之间﹐故称"西曲"。原为民歌﹐后被贵族采入乐府;也有少数是文人制作。现存歌词约一百四十首﹐大都描写商贾的水上生涯和商妇的送别怀念之情。形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自然真率。
1.乐府《清商曲》的一部。大抵出于荆﹑郢﹑樊﹑邓之间﹐故称"西曲"。原为民歌﹐后被贵族采入乐府;也有少数是文人制作。现存歌词约一百四十首﹐大都描写商贾的水上生涯和商妇的送别怀念之情。形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自然真率。
试帖诗
[相关解释]
1.诗体名。源于唐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亦称"赋得体"。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清代试帖诗﹐格式限制尤严﹐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并须切题。
1.诗体名。源于唐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亦称"赋得体"。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清代试帖诗﹐格式限制尤严﹐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并须切题。
诗品
[相关解释]
诗论。(1)南朝梁钟嵘撰。三卷。书中将汉至梁的一百多个诗人分别归入上、中、下三品中,对其作品优劣进行评判,并指出其与前后作家的继承关系。所论及的诗作均为五言诗。其论点多有可取之处,但在评品中也有不妥之处,如将陶渊明列入中品,将曹操列入下品,就是明显的不妥。(2)唐代司空图撰。见二十四诗品”(5页)。
诗论。(1)南朝梁钟嵘撰。三卷。书中将汉至梁的一百多个诗人分别归入上、中、下三品中,对其作品优劣进行评判,并指出其与前后作家的继承关系。所论及的诗作均为五言诗。其论点多有可取之处,但在评品中也有不妥之处,如将陶渊明列入中品,将曹操列入下品,就是明显的不妥。(2)唐代司空图撰。见二十四诗品”(5页)。
诗钟
[相关解释]
1.一种文字游戏之作。其方法为任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嵌字﹐或分咏﹐创作五言或七言诗两句﹐以凑合自然﹐对仗工整为上。相传拈题后以寸香系缕上﹐缀以钱﹐下承盂﹐火焚缕断﹐钱落盂响﹐虽佳作亦不录。故名。见清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1.一种文字游戏之作。其方法为任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嵌字﹐或分咏﹐创作五言或七言诗两句﹐以凑合自然﹐对仗工整为上。相传拈题后以寸香系缕上﹐缀以钱﹐下承盂﹐火焚缕断﹐钱落盂响﹐虽佳作亦不录。故名。见清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辘轳体
[相关解释]
1.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在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绝句为四句,作此体者须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则第一首首句与第四首末句相同。这几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宋杨万里有《城上野步用辘轳体》诗。周瘦鹃《苏州游踪.双洞江南第一奇》"这七个字(一片飞云掩洞门)倒是现成的诗句,我们四个老
1.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在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绝句为四句,作此体者须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则第一首首句与第四首末句相同。这几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宋杨万里有《城上野步用辘轳体》诗。周瘦鹃《苏州游踪.双洞江南第一奇》"这七个字(一片飞云掩洞门)倒是现成的诗句,我们四个老
铜龙
[相关解释]
1.铜制的龙形器物。(1)装饰品。《汉书.成帝纪》"太子出龙楼门"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张晏曰"门楼上有铜龙,若白鹤﹑飞廉之为名也。"(2)喷水器。晋陆翙《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唐李绅《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自注"寺内有梁朝铜龙吐泉,铜鲸饮水,以注诸院。"(3)漏器的吐水龙头。亦借指漏壶。唐李商隐《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明李东阳《送进士归省》诗"宵辞禁漏铜龙尽,晓散朝行白鹭稀。" 2.清王韬《变法上》"铜龙沙漏,璇玑玉衡,
1.铜制的龙形器物。(1)装饰品。《汉书.成帝纪》"太子出龙楼门"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张晏曰"门楼上有铜龙,若白鹤﹑飞廉之为名也。"(2)喷水器。晋陆翙《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唐李绅《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自注"寺内有梁朝铜龙吐泉,铜鲸饮水,以注诸院。"(3)漏器的吐水龙头。亦借指漏壶。唐李商隐《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明李东阳《送进士归省》诗"宵辞禁漏铜龙尽,晓散朝行白鹭稀。" 2.清王韬《变法上》"铜龙沙漏,璇玑玉衡,
阴铿
[相关解释]
南朝陈文学家。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初仕梁,入陈,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明人辑有《阴常侍集》。
南朝陈文学家。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初仕梁,入陈,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明人辑有《阴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