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3 查到相关京官的内容。
带有京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丐外 [相关解释]
1.谓京官自请外放。
中大 [相关解释]
1.宋代京官候选人的别称。
乞外 [相关解释]
1.指京官请求到地方任职。
京削 [相关解释]
1.宋代制度,高﹑中级官员每年可向朝廷荐举选人,经过磨勘改为京官。荐举选人改为京官有名额限制,一个名额称一"京削"。
京员 [相关解释]
1.即京官。
京官 [相关解释]
旧时称在京城供职的官员。
京察 [相关解释]
1.明清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明代每六年举行一次。清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改为三年考核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地的称"大计"。
京式大帽 [相关解释]
1.清末京官所戴的一种窄檐儿的礼帽。
京朝官 [相关解释]
1.宋代京官和升朝官的合称。
京秩 [相关解释]
1.京官。
俸米 [相关解释]
1.旧时京官的俸禄,以米支给者谓之俸米。
入迁 [相关解释]
1.谓由外任调升京官。
公廨田 [相关解释]
1.隋唐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内叙 [相关解释]
1.谓按规定的等次调升京官。相对外任而言。
内用 [相关解释]
1.指任命为京官。
内职 [相关解释]
1.指嫔妃等在宫中所尽的职守。 2.指嫔妃。 3.指供职禁中,内参机要的朝廷重臣。 4.宋代称枢密﹑宣徽三司使副,学士诸司以下为内职。参见《宋史.职官志序》。亦指内任京官。
内重外轻 [相关解释]
1.旧指京官势重,外官势轻。
出丞 [相关解释]
1.由京官出任地方辅佐官。
出守 [相关解释]
1.由京官出为太守。
出宰 [相关解释]
1.由京官外出任县官。
列题 [相关解释]
1.清代吏部列记京官官名和履历的题本。
匄外 [相关解释]
1.旧谓京官请求出任地方官。
司官 [相关解释]
1.主管官员。 2.清代各部属官的通称。指部内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 3.属官对其长官的自称。
听朝鸡 [相关解释]
1.听鸡鸣而趋朝。借指担任京官。
四方馆 [相关解释]
1.官署名。隋炀帝时置,对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各设使者一人,掌管往来及互相贸易等事,隶属鸿胪寺。唐以通事舍人主管,隶属中书省。宋置四方馆使,掌管文武官朝见辞谢,国忌赐香及诸道元日﹑冬至﹑朔旦﹑庆贺章表﹑郊祀﹑朝蕃官﹑贡举人﹑进奉使﹑京官﹑致仕官﹑道释﹑父老陪位等事。其职务与隋唐不同。明有四夷馆清有会同四译馆,职务同隋唐四方馆。参阅《文献通考.职官五》。
堂除 [相关解释]
1.堂下的台阶。 2.宋制,京官﹑选人一般由吏部选差,其有特殊勋劳者,得由政事堂直接奏注差遣,称"堂除"。
外官 [相关解释]
1.古指外朝卿大夫。 2.宫外百官。非近侍之臣。与内官相对。 3.或谓在外捍卫边境之官。参阅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4.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外调 [相关解释]
1.旧时指京官调任地方官。 2.调出。谓向其他地方或单位调物资﹑人员。 3.到外地或外单位作人事调查。
外转 [相关解释]
1.旧时谓京官转任外省同级官职。与内转相对。
外迁 [相关解释]
1.旧时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宋太祖(927-976) [相关解释]
即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治今河北涿州)人◇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都东京(河南开封)。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并加强对北方契丹的防御。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派文臣带京官衔到各州去做长官,遣使臣分掌地方财政以加强中央集权。设副相(参知政事),由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以分散宰相权力。选精壮地方兵为中央禁军,以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以防将领拥兵自重,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小京官 [相关解释]
1.宋代称低级的中央职官。 2.清代﹐满人自从六品至从九品﹑蒙古人自从六品至八品﹑汉军自正六品至从七品﹑汉人自正六品至未入流的某些中央职官皆称"小京官"。
左降 [相关解释]
1.由左面台阶而下。 2.贬官。多指京官降职到州郡。
引藤 [相关解释]
1.牵藤。 2.清代三品以上京官出行时在轿前引导的鞭棍。
弘文馆 [相关解释]
1.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入文渊阁。
征黄 [相关解释]
1.西汉黄霸为颍川太守,有治绩,被征为京兆尹。事见《汉书.循吏传.黄霸》◇因以"征黄"谓地方官员有治绩,必将被朝廷征召,升任京官。
换职 [相关解释]
1.指翰林补外官改换京官的官衔。
文德班 [相关解释]
1.宋代称文武京官每日赴文德殿立班。
月费 [相关解释]
1.明代京官除俸金外﹐按等级每月另给的开支◇亦泛指每月支领的费用。
汾阳考 [相关解释]
1.唐代京官﹑外官﹐每年都要经过考绩。考绩的具体工作,属于考功郎中掌管,由朝廷另派有声望的高官两人主持其事。汾阳郡王郭子仪任中书令时,曾主持考绩达二十四次,故称。参见"二十四考中书令"。
炭敬 [相关解释]
1.旧时外官在冬季馈赠京官的银钱。多作贿赂用。
琐垣 [相关解释]
1.琐,青琐;垣,紫垣。指朝廷。亦指京都官署或京官。
章京 [相关解释]
官名。清代多用以称军职或各衙门办理文书的官员。
签判 [相关解释]
1.宋代各州﹑府选派京官充当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掌诸案文移事务。
老先生 [相关解释]
1.对年高望重者的敬称。 2.旧时官场中的称呼。宋时已有之﹐但非仕途常称;元时始称于官场;明代﹐三司见督抚称老先生﹐见巡抚称先生大人﹐虽行而犹有分别;清康熙以后渐滥﹐京官通称老先生。
请郡 [相关解释]
1.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
赐履 [相关解释]
1.《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杜预注"履,所践履之界。"后因以"赐履"指君主所赐的封地。 2.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俗说孝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迁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常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伏侍,见凫举罗,但得一双舄耳。使尚方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用"赐履"表示任京官。
辞见班 [相关解释]
1.京官放外任﹑地方官进京﹐在朝廷辞别﹑谒见天子时自行序班﹐不与百官同列﹐谓之"辞见班"。
辞阙 [相关解释]
1.京官外放﹐赴任前朝见皇帝。
闰察 [相关解释]
1.朝廷对京官定期以外的考察。
陛荣 [相关解释]
1.指荣升京官。
验到 [相关解释]
1.清代吏部查验各省至京官员的年貌等。
鸾堤 [相关解释]
1.借指京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