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9 查到相关仪制的内容。
带有仪制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乘
[相关解释]
1.三乘车。每乘四马。殷商时为下大夫的仪制。
1.三乘车。每乘四马。殷商时为下大夫的仪制。
令人
[相关解释]
1.品德美好的人。 2.古代命妇的封号。(1)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见《宋会要辑稿.仪制十》。(2)金宣宗贞佑后,内命妇封号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为正六品。见《续通典.职官十六》。 3.祗候;衙役。
1.品德美好的人。 2.古代命妇的封号。(1)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见《宋会要辑稿.仪制十》。(2)金宣宗贞佑后,内命妇封号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为正六品。见《续通典.职官十六》。 3.祗候;衙役。
仪制
[相关解释]
1.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2.仪态,形制。 3.官名。明清属礼部。
1.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2.仪态,形制。 3.官名。明清属礼部。
仪同三司
[相关解释]
1.散官名。三司即三公『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隲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时为散官,唐﹑宋﹑元因之,明废。
1.散官名。三司即三公『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隲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时为散官,唐﹑宋﹑元因之,明废。
仪饰
[相关解释]
1.古代依照礼仪制度佩带或应用的装饰物。
1.古代依照礼仪制度佩带或应用的装饰物。
前锋
[相关解释]
1.先锋;先头部队。 2.今多比喻起先锋作用的人或事。 3.篮球﹑足球等球类比赛中主要担任进攻的队员。 4.清代守卫皇城的满蒙旗人﹐称"前锋"。见《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
1.先锋;先头部队。 2.今多比喻起先锋作用的人或事。 3.篮球﹑足球等球类比赛中主要担任进攻的队员。 4.清代守卫皇城的满蒙旗人﹐称"前锋"。见《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
名器
[相关解释]
1.名号与车服仪制。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用以别尊卑贵贱的等级。语本《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杜预注"器,车服;名,爵号。" 2.名贵的器物。亦特指钟鼎。 3.犹大器。喻国家的栋梁。
1.名号与车服仪制。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用以别尊卑贵贱的等级。语本《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杜预注"器,车服;名,爵号。" 2.名贵的器物。亦特指钟鼎。 3.犹大器。喻国家的栋梁。
埽地
[相关解释]
1.古代郊祀的仪制,于坛下扫地设祭。《礼记.礼器》"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埽地而祭。"孔颖达疏"初则燔柴于大坛,燔柴讫,于坛下扫地而设祭。此周法也。"《汉书.郊祀志下》"臣闻郊飨帝之义,埽地而祭。"后以为简易祭祀仪式。 2.谓扫除净尽。亦喻完全丧失。
1.古代郊祀的仪制,于坛下扫地设祭。《礼记.礼器》"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埽地而祭。"孔颖达疏"初则燔柴于大坛,燔柴讫,于坛下扫地而设祭。此周法也。"《汉书.郊祀志下》"臣闻郊飨帝之义,埽地而祭。"后以为简易祭祀仪式。 2.谓扫除净尽。亦喻完全丧失。
大物
[相关解释]
1.指天下或帝位。 2.指表示等级的仪制礼法。 3.犹重器。
1.指天下或帝位。 2.指表示等级的仪制礼法。 3.犹重器。
宗教
[相关解释]
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超自然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认为这种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世界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还有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以及中国的道教等民族宗教。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等。
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超自然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认为这种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世界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还有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以及中国的道教等民族宗教。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等。
小见
[相关解释]
1.小见识;浅见。 2.略见﹐略知。 3.汉代诸侯王朝见天子的仪制之一。即于禁门内宴见﹐为非正式的朝见。
1.小见识;浅见。 2.略见﹐略知。 3.汉代诸侯王朝见天子的仪制之一。即于禁门内宴见﹐为非正式的朝见。
帝制
[相关解释]
1.皇帝的仪制。 2.指朝廷的法制。 3.君主专制政体。
1.皇帝的仪制。 2.指朝廷的法制。 3.君主专制政体。
忏法
[相关解释]
1.佛教礼忏的仪制。始于南朝梁武帝萧衍为妃郗氏制《慈悲道场忏法》。自后有《水忏法》﹑《观音忏法》﹑《阿弥陀忏法》等。见《释氏通鉴》卷五。
1.佛教礼忏的仪制。始于南朝梁武帝萧衍为妃郗氏制《慈悲道场忏法》。自后有《水忏法》﹑《观音忏法》﹑《阿弥陀忏法》等。见《释氏通鉴》卷五。
文礼
[相关解释]
1.谓行礼如仪﹐不失其度。 2.礼仪制度。
1.谓行礼如仪﹐不失其度。 2.礼仪制度。
斧绣
[相关解释]
1.持斧衣绣衣。古执法使者的仪制。语本《汉书.武帝纪》"遣直指使暴胜之等﹐衣绣衣﹐持斧﹐分部逐捕。"
1.持斧衣绣衣。古执法使者的仪制。语本《汉书.武帝纪》"遣直指使暴胜之等﹐衣绣衣﹐持斧﹐分部逐捕。"
朝典
[相关解释]
1.朝廷的礼仪制度。 2.指与朝廷礼仪制度有关之物。 3.朝廷的法律。 4.指与执行朝廷法律有关之物。
1.朝廷的礼仪制度。 2.指与朝廷礼仪制度有关之物。 3.朝廷的法律。 4.指与执行朝廷法律有关之物。
植礼
[相关解释]
1.建立礼仪制度。
1.建立礼仪制度。
牒呈
[相关解释]
1.下呈上的文书。 2.清制,凡官文书,上行下行平行,各别其制"府佐贰行知府,州县佐贰行州县,各用牒呈;直隶州知州行知府,用牒呈;两司首领行知府,用牒呈;府厅于提督用牒呈;司道于司道用牒呈;州县于副将用牒呈。"参阅《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
1.下呈上的文书。 2.清制,凡官文书,上行下行平行,各别其制"府佐贰行知府,州县佐贰行州县,各用牒呈;直隶州知州行知府,用牒呈;两司首领行知府,用牒呈;府厅于提督用牒呈;司道于司道用牒呈;州县于副将用牒呈。"参阅《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
礼制
[相关解释]
1.礼仪制度;国家规定的礼法。
1.礼仪制度;国家规定的礼法。
礼序
[相关解释]
1.本谓礼仪的次序得以实现。语本《礼记.礼运》"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孙希旦集解"故君必正身立于无过之地,而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礼序而民治也。"又"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孙希旦集解"礼者,所行有节而不可乱,故言'序'。"后以"礼序"泛指礼仪制度。
1.本谓礼仪的次序得以实现。语本《礼记.礼运》"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孙希旦集解"故君必正身立于无过之地,而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礼序而民治也。"又"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孙希旦集解"礼者,所行有节而不可乱,故言'序'。"后以"礼序"泛指礼仪制度。
礼志
[相关解释]
1.言礼之书。 2.指史书中记载有关礼仪制度的篇章。如《晋书.礼志》;《宋书.礼志》。
1.言礼之书。 2.指史书中记载有关礼仪制度的篇章。如《晋书.礼志》;《宋书.礼志》。
礼文
[相关解释]
1.指礼乐仪制。 2.谓礼经所载之文。
1.指礼乐仪制。 2.谓礼经所载之文。
缺典
[相关解释]
1.指仪制﹑典礼等有所欠缺。 2.犹憾事。
1.指仪制﹑典礼等有所欠缺。 2.犹憾事。
虚器
[相关解释]
1.谓有其器而无其位。器﹐指古代表示等级的车服﹑仪制等。 2.言空有帝王的名位而无其实。 3.虚设而不用的器物。意谓形同虚设。 4.中空的器物。
1.谓有其器而无其位。器﹐指古代表示等级的车服﹑仪制等。 2.言空有帝王的名位而无其实。 3.虚设而不用的器物。意谓形同虚设。 4.中空的器物。
议制
[相关解释]
1.谓衡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罪。语本《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 2.礼仪制度。议﹐通"仪"。 3.讨论制宪。
1.谓衡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罪。语本《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 2.礼仪制度。议﹐通"仪"。 3.讨论制宪。
轨仪
[相关解释]
1.法则,仪制。
1.法则,仪制。
进春
[相关解释]
1.明清礼仪制度。立春前一日,预设春山﹑宝座﹑芒神﹑土牛,各案于礼部,届日各官俱朝服,生员俱顶戴公服,自部舁案,天文生导引,由东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各中门入,至午门前,恭进于皇帝皇后,谓之"进春"。
1.明清礼仪制度。立春前一日,预设春山﹑宝座﹑芒神﹑土牛,各案于礼部,届日各官俱朝服,生员俱顶戴公服,自部舁案,天文生导引,由东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各中门入,至午门前,恭进于皇帝皇后,谓之"进春"。
金铜仙人
[相关解释]
1.金铜铸造的仙人像。(1)指汉武帝时所作以手掌举盘承露的仙人。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清孙枝蔚《陆放翁研歌为毕载积题》诗"古来得失何事无,金铜仙人来魏都。"(2)指漏壶上指示时刻的仙人像。《文选.陆倕》"铜史司刻,金徒抱箭"唐李善注"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曰盖上又铸金铜仙人,居左壶;为胥徒,居右壶。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
1.金铜铸造的仙人像。(1)指汉武帝时所作以手掌举盘承露的仙人。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清孙枝蔚《陆放翁研歌为毕载积题》诗"古来得失何事无,金铜仙人来魏都。"(2)指漏壶上指示时刻的仙人像。《文选.陆倕》"铜史司刻,金徒抱箭"唐李善注"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曰盖上又铸金铜仙人,居左壶;为胥徒,居右壶。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
风旗
[相关解释]
1.风中飘动的旗帜。 2.指酒帘。旧时酒家的标识。 3.古时仪仗旗之一。见明王圻等《三才图会.仪制三.国朝仪仗图上》。
1.风中飘动的旗帜。 2.指酒帘。旧时酒家的标识。 3.古时仪仗旗之一。见明王圻等《三才图会.仪制三.国朝仪仗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