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9 查到相关仲尼的内容。
带有仲尼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不为已甚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后以"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1.《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后以"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丹漆随梦
[相关解释]
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后以"丹漆随梦"指追随前哲。
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后以"丹漆随梦"指追随前哲。
乡愿
[相关解释]
乡中外表谨慎厚道,实际上同流合污的伪善之人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
乡中外表谨慎厚道,实际上同流合污的伪善之人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
以貌取人
[相关解释]
1.只凭外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淡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子羽受业孔门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言子羽貌恶而行高。按,《韩非子.显学》云"淡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说与《史记》异。
1.只凭外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淡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子羽受业孔门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言子羽貌恶而行高。按,《韩非子.显学》云"淡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说与《史记》异。
仲尼
[相关解释]
1.孔子的字。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人。
1.孔子的字。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人。
仲父
[相关解释]
1.古代称父亲的大弟。 2.春秋时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荀子.仲尼》"﹝齐桓公﹞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遂立以为仲父。"杨倞注"仲者﹐夷吾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后因用以称管仲。 3.用于帝王对宰相重臣的尊称。 4.指孔丘。丘字仲尼,故称。
1.古代称父亲的大弟。 2.春秋时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荀子.仲尼》"﹝齐桓公﹞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遂立以为仲父。"杨倞注"仲者﹐夷吾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后因用以称管仲。 3.用于帝王对宰相重臣的尊称。 4.指孔丘。丘字仲尼,故称。
作俑
[相关解释]
1.《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偶象,后因称创始﹑首开先例为"作俑"。多用于贬义。
1.《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偶象,后因称创始﹑首开先例为"作俑"。多用于贬义。
倾柯卫足
[相关解释]
1.《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后因以"倾柯卫足"指善于保护自己。
1.《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后因以"倾柯卫足"指善于保护自己。
公冶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齐有公冶长﹐孔子弟子。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复姓。春秋时齐有公冶长﹐孔子弟子。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夏
[相关解释]
1.复姓。孔子弟子有公夏首。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复姓。孔子弟子有公夏首。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晳
[相关解释]
1.亦作"公析"。 2.复姓。孔子弟子有公晳哀。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亦作"公析"。 2.复姓。孔子弟子有公晳哀。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祖
[相关解释]
1.旧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对地位较高者﹐亦称老公祖﹑大公祖和公祖父母。流行于明清。 2.复姓。孔子弟子有公祖句兹。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旧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对地位较高者﹐亦称老公祖﹑大公祖和公祖父母。流行于明清。 2.复姓。孔子弟子有公祖句兹。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良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陈国有公良孺。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复姓。春秋时陈国有公良孺。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西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鲁国有公西赤﹑公西葴。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复姓。春秋时鲁国有公西赤﹑公西葴。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六关
[相关解释]
1.六个关卡。《左传·文公二年》"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杜预注"塞关、阳关之属凡六关﹐所以禁絶末游﹐而废之。"一说关卡名。 2.指作诗应把握的六个主要之点。
1.六个关卡。《左传·文公二年》"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杜预注"塞关、阳关之属凡六关﹐所以禁絶末游﹐而废之。"一说关卡名。 2.指作诗应把握的六个主要之点。
匡乱反正
[相关解释]
1.《史记.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后以"匡乱反正",谓扶正乱世,使之恢复正常。
1.《史记.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后以"匡乱反正",谓扶正乱世,使之恢复正常。
卫足
[相关解释]
1.《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言鲍牵居乱,不能危行言逊。"后因以"卫足"比喻自全或自卫。
1.《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言鲍牵居乱,不能危行言逊。"后因以"卫足"比喻自全或自卫。
原生
[相关解释]
1.指原宪。孔子弟子,字子思,亦称原思﹑仲宪。春秋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孔子亡,隐居于卫国,以蓬户褐衣蔬食为乐。事见《庄子.让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诗文多用以指称贫士。
1.指原宪。孔子弟子,字子思,亦称原思﹑仲宪。春秋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孔子亡,隐居于卫国,以蓬户褐衣蔬食为乐。事见《庄子.让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诗文多用以指称贫士。
叹蜡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后因以"叹蜡"指感慨时间流逝,理想不能实现。
1.语出《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后因以"叹蜡"指感慨时间流逝,理想不能实现。
啮指
[相关解释]
1.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 2.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后汉书.蔡顺传》"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李贤注"噬,啮也。"后用"啮指"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渴念和儿子对母亲的孝思与眷顾。
1.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 2.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后汉书.蔡顺传》"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李贤注"噬,啮也。"后用"啮指"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渴念和儿子对母亲的孝思与眷顾。
圣尼
[相关解释]
1.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被尊为圣人﹐故称。
1.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被尊为圣人﹐故称。
圣译
[相关解释]
1.谓说释圣人经义者『王符《潜夫论.考绩》"夫圣人为天口,贤人为圣译。是故圣人之言,天之心也;贤者之所说,圣人之意也。"一说,译,当作铎。汪继培笺"译,疑当作'铎'。《法言.学行篇》云'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金口木舌,铎也。"
1.谓说释圣人经义者『王符《潜夫论.考绩》"夫圣人为天口,贤人为圣译。是故圣人之言,天之心也;贤者之所说,圣人之意也。"一说,译,当作铎。汪继培笺"译,疑当作'铎'。《法言.学行篇》云'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金口木舌,铎也。"
壤驷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有壤驷赤,孔子弟子。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说,单姓"壤",尧时壤父之后。见《姓纂》。
1.复姓。春秋时有壤驷赤,孔子弟子。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说,单姓"壤",尧时壤父之后。见《姓纂》。
奔车之上无仲尼
[相关解释]
1.谓圣贤不处危险之地。
1.谓圣贤不处危险之地。
奚容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有奚容箴。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复姓。春秋有奚容箴。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石
[相关解释]
1.制砚用的上等端石。 2.公孙龙的字。春秋卫人(一说楚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司马贞索隐"〔子石〕公孙龙也。"
1.制砚用的上等端石。 2.公孙龙的字。春秋卫人(一说楚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司马贞索隐"〔子石〕公孙龙也。"
孔子(前551-前479)
[相关解释]
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大。著作有《论语》。
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大。著作有《论语》。
宽猛相济
[相关解释]
1.宽大和严厉互为补充。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1.宽大和严厉互为补充。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射乡
[相关解释]
1.指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行乡射礼。《礼记.仲尼燕居》"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孔颖达疏"射﹐谓乡射也;乡﹐谓乡饮酒也……然射在乡上者﹐欲明乡射与乡饮酒别也。"宋苏轼《上清储祥宫碑》"忠信不立﹐则射乡之礼不能以致刑措。"一说﹐指大射礼和乡饮酒礼。
1.指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行乡射礼。《礼记.仲尼燕居》"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孔颖达疏"射﹐谓乡射也;乡﹐谓乡饮酒也……然射在乡上者﹐欲明乡射与乡饮酒别也。"宋苏轼《上清储祥宫碑》"忠信不立﹐则射乡之礼不能以致刑措。"一说﹐指大射礼和乡饮酒礼。
尊俎折冲
[相关解释]
1.语本《晏子春秋.杂上十八》"仲尼闻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后以"尊俎折冲"喻在宴席谈判中制胜对方。
1.语本《晏子春秋.杂上十八》"仲尼闻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后以"尊俎折冲"喻在宴席谈判中制胜对方。
小时了了
[相关解释]
1.谓年幼时聪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后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人不能因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成就。
1.谓年幼时聪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后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人不能因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成就。
尼丘
[相关解释]
1.山名。在山东曲阜县东南,连泗水﹑邹县界。相传孔子父叔梁纥﹑母颜氏祷于此而生孔子。故孔子名丘,字仲尼。 2.指孔子。
1.山名。在山东曲阜县东南,连泗水﹑邹县界。相传孔子父叔梁纥﹑母颜氏祷于此而生孔子。故孔子名丘,字仲尼。 2.指孔子。
尼父
[相关解释]
1.亦称"尼甫"。 2.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故称。
1.亦称"尼甫"。 2.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故称。
尼聃
[相关解释]
1.儒家创始人仲尼和道家创始人老聃的并称。
1.儒家创始人仲尼和道家创始人老聃的并称。
尼轲
[相关解释]
1.孔子与孟子的并称。孔子字仲尼,孟子名轲。
1.孔子与孟子的并称。孔子字仲尼,孟子名轲。
左人
[相关解释]
1.古城名。在今河北省唐县西。 2.中古时散居江汉一带少数民族之一。 3.古以巫蛊之术为左道◇凡占卜相命之术亦统名为"左",因称擅此术者为左人。 4.复姓。春秋鲁有左人郢。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古城名。在今河北省唐县西。 2.中古时散居江汉一带少数民族之一。 3.古以巫蛊之术为左道◇凡占卜相命之术亦统名为"左",因称擅此术者为左人。 4.复姓。春秋鲁有左人郢。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弃灰
[相关解释]
1.把灰烬弃在路上。殷代对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商君对弃灰于道者处黥刑用以立威治国。《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汉桓宽《盐铁论.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轻凌;千钧之重,人不轻举。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宋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或曰刑弃灰于道者,用以保马,以利耕战。
1.把灰烬弃在路上。殷代对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商君对弃灰于道者处黥刑用以立威治国。《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汉桓宽《盐铁论.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轻凌;千钧之重,人不轻举。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宋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或曰刑弃灰于道者,用以保马,以利耕战。
指掌
[相关解释]
1.比喻事理浅显易明或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秂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朱熹集注"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 2.比喻事情容易办。语出《礼记.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义,尝秂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3.手指和手掌。 4.抵掌,击掌。
1.比喻事理浅显易明或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秂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朱熹集注"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 2.比喻事情容易办。语出《礼记.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义,尝秂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3.手指和手掌。 4.抵掌,击掌。
昌菹
[相关解释]
1.亦作"昌葅"。 2.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菖"。周天子使周公阅聘鲁,鲁君飨之昌菹等物,示旌表其功德◇以为主国盛礼款待他国使者之典实。 3.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菖"。据传周文王嗜昌菹,仲尼食之以取味◇以为倾慕前贤而嗜其所嗜之典实。
1.亦作"昌葅"。 2.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菖"。周天子使周公阅聘鲁,鲁君飨之昌菹等物,示旌表其功德◇以为主国盛礼款待他国使者之典实。 3.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菖"。据传周文王嗜昌菹,仲尼食之以取味◇以为倾慕前贤而嗜其所嗜之典实。
石作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有石作蜀。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复姓。春秋时有石作蜀。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素臣
[相关解释]
1.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汉儒称之为素王。左丘明作《左传》,述孔子之道,阐明《春秋》之法,后人尊之为素臣。晋杜预《序》"说者以为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丘明为素臣。"宋苏轼《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诗之二"看君两眼明如镜,休把《春秋》坐素臣。"后亦以称为儒家经典作传疏的经学家。
1.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汉儒称之为素王。左丘明作《左传》,述孔子之道,阐明《春秋》之法,后人尊之为素臣。晋杜预《序》"说者以为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丘明为素臣。"宋苏轼《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诗之二"看君两眼明如镜,休把《春秋》坐素臣。"后亦以称为儒家经典作传疏的经学家。
累丸
[相关解释]
1.堆叠弹丸。《庄子.达生》"仲尼适楚,见痽瘘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后多用为技艺精进或贪求不止之典。
1.堆叠弹丸。《庄子.达生》"仲尼适楚,见痽瘘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后多用为技艺精进或贪求不止之典。
絶麟
[相关解释]
1.《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絶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后以"絶麟"为著作辍笔之典。
1.《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絶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后以"絶麟"为著作辍笔之典。
老j刳肠
[相关解释]
1.语出《庄子.外物》"仲尼曰'神j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能知七十二钻而无遣策﹐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后用指虽有神灵而卒难免祸。
1.语出《庄子.外物》"仲尼曰'神j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能知七十二钻而无遣策﹐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后用指虽有神灵而卒难免祸。
臧谷亡羊
[相关解释]
1.《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宋苏轼《和刘道原》"仲尼忧世接舆狂﹐藏谷虽殊竟两亡。"
1.《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宋苏轼《和刘道原》"仲尼忧世接舆狂﹐藏谷虽殊竟两亡。"
虚往实归
[相关解释]
1.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语出《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1.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语出《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行远
[相关解释]
1.行长途,走远路。 2.传布广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1.行长途,走远路。 2.传布广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西方圣人
[相关解释]
1.指佛陀。语出《列子.仲尼》"孔子动容有闲﹐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1.指佛陀。语出《列子.仲尼》"孔子动容有闲﹐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豚佩
[相关解释]
1.以野猪獠牙为佩带饰物,以示勇武。语本《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裴髎集解"冠以雄鸡,佩以豭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带之。"
1.以野猪獠牙为佩带饰物,以示勇武。语本《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裴髎集解"冠以雄鸡,佩以豭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带之。"
豚子
[相关解释]
1.猪之子。《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一本作"?子"◇为自称其子的谦词。
1.猪之子。《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一本作"?子"◇为自称其子的谦词。
象尼
[相关解释]
1.《左传.桓公六年》"以类命为象"晋杜预注"若孔子首象尼丘。"孔颖达疏"《孔子世家》叔梁纥与颜氏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首上污(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是其象尼丘也。"后因以"象尼"称孔子。
1.《左传.桓公六年》"以类命为象"晋杜预注"若孔子首象尼丘。"孔颖达疏"《孔子世家》叔梁纥与颜氏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首上污(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是其象尼丘也。"后因以"象尼"称孔子。
赐墙及肩
[相关解释]
1.语出《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因以"赐墙及肩"喻才学浅露。
1.语出《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因以"赐墙及肩"喻才学浅露。
踞觚
[相关解释]
1.谓倚着灶角。语本《南华逸编》"仲尼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
1.谓倚着灶角。语本《南华逸编》"仲尼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
踵见
[相关解释]
1.屡次进见。《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郭象注"踵,频也。"一说,用脚后跟走着去求见。参阅陆德明释文引晋崔譶曰。
1.屡次进见。《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郭象注"踵,频也。"一说,用脚后跟走着去求见。参阅陆德明释文引晋崔譶曰。
金口木舌
[相关解释]
1.汉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李轨注﹕"金宝其口﹐木质其舌﹐传言如此﹐则是仲尼常在矣。"汪荣宝义疏﹕"使诸儒金口而木舌者﹐欲其宣扬圣人制作之义﹐亦如奋木铎以警众也。""金口木舌"原指木铎﹐古时施行政教时﹐奋木铎以振告万民◇借喻为宣扬圣人教导的话。
1.汉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李轨注﹕"金宝其口﹐木质其舌﹐传言如此﹐则是仲尼常在矣。"汪荣宝义疏﹕"使诸儒金口而木舌者﹐欲其宣扬圣人制作之义﹐亦如奋木铎以警众也。""金口木舌"原指木铎﹐古时施行政教时﹐奋木铎以振告万民◇借喻为宣扬圣人教导的话。
铜韑
[相关解释]
1.春秋晋邑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晋平公曾筑铜韑宫于此『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南。北魏以后屡有迁移。明洪武初废入沁州。 2.春秋晋离宫名。 3.指襄阳。 4.曲名。 5.亦作"铜鍉"。复姓。春秋时有铜鍉伯华。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春秋晋邑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晋平公曾筑铜韑宫于此『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南。北魏以后屡有迁移。明洪武初废入沁州。 2.春秋晋离宫名。 3.指襄阳。 4.曲名。 5.亦作"铜鍉"。复姓。春秋时有铜鍉伯华。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隼集陈庭
[相关解释]
1.《国语.鲁语下》﹕"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之金椟﹐如之。"后用为博闻强识之典。
1.《国语.鲁语下》﹕"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之金椟﹐如之。"后用为博闻强识之典。
集隼
[相关解释]
1.栖息的隼鸟。语本《易.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牖之上﹐获之﹐无不利。"孔颖达疏﹕"隼之为鸟宜在山林﹐隼﹝集﹞于人家高牖﹐必为人所缴射。" 2.坠落的隼鸟。语本《国语.鲁语二》﹕"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韦昭注﹕"隼﹐鸷鸟﹐今之鹗也……楛矢贯之﹐坠而死也。"
1.栖息的隼鸟。语本《易.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牖之上﹐获之﹐无不利。"孔颖达疏﹕"隼之为鸟宜在山林﹐隼﹝集﹞于人家高牖﹐必为人所缴射。" 2.坠落的隼鸟。语本《国语.鲁语二》﹕"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韦昭注﹕"隼﹐鸷鸟﹐今之鹗也……楛矢贯之﹐坠而死也。"
黍雪
[相关解释]
1.谓用黍子来擦拭桃子上的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御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搑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对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蓏之下﹐是从上雪下也﹐丘以为妨义﹐故不敢以先于宗庙之盛也。"后遂用作咏桃的典故。
1.谓用黍子来擦拭桃子上的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御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搑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对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蓏之下﹐是从上雪下也﹐丘以为妨义﹐故不敢以先于宗庙之盛也。"后遂用作咏桃的典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