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 查到相关伊阙的内容。
带有伊阙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后
[相关解释]
1.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
1.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
伊阙
[相关解释]
1.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 2.古关名。在伊阙山上『末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
1.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 2.古关名。在伊阙山上『末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
八关
[相关解释]
1.指八个关口。(1)指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特设的八关都尉所辖的八关。《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置八关都尉官。"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辳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2)指明末腾越州西南边境内的八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名为神护﹑万仞﹑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关址距当时边界或数十里或百余里不等。清季中英勘定滇缅边界﹐虎踞﹑天马﹑汉龙三关划属缅甸。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南。西四关属蛮哈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神护
1.指八个关口。(1)指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特设的八关都尉所辖的八关。《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置八关都尉官。"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辳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2)指明末腾越州西南边境内的八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名为神护﹑万仞﹑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关址距当时边界或数十里或百余里不等。清季中英勘定滇缅边界﹐虎踞﹑天马﹑汉龙三关划属缅甸。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南。西四关属蛮哈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神护
凿龙
[相关解释]
1.开凿龙门。传说大禹治水﹐凿龙门以导流。 2.指龙门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即伊阙。
1.开凿龙门。传说大禹治水﹐凿龙门以导流。 2.指龙门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即伊阙。
四关
[相关解释]
1.四座关塞。秦汉时"四关",指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 2.四座关塞。晋时"四关",则指东成皋,南伊阙,北孟津,西函谷。 3.指长安。 4.指耳﹑目﹑心﹑口。 5.中医学名词。指肩﹑肘﹑髋﹑膝四关节或两肘和两膝的关节。
1.四座关塞。秦汉时"四关",指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 2.四座关塞。晋时"四关",则指东成皋,南伊阙,北孟津,西函谷。 3.指长安。 4.指耳﹑目﹑心﹑口。 5.中医学名词。指肩﹑肘﹑髋﹑膝四关节或两肘和两膝的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