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9 查到相关伏兵的内容。
带有伏兵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覆
[相关解释]
1.七处伏兵;七处埋伏。
1.七处伏兵;七处埋伏。
三覆
[相关解释]
1.三处伏兵。 2.三度打败。 3.三度复审。
1.三处伏兵。 2.三度打败。 3.三度复审。
伏兵
[相关解释]
埋伏下来伺机攻击敌人的军队。
埋伏下来伺机攻击敌人的军队。
偃戈
[相关解释]
1.休兵。指太平。 2.伏兵;埋伏。
1.休兵。指太平。 2.伏兵;埋伏。
偃旗息鼓
[相关解释]
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隐秘军事行动或停止战斗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敌人闻声早就偃旗息鼓,逃得无影无踪。也比喻停止做某事面对纷纷的指责和抗议,他们只能偃旗息鼓。
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隐秘军事行动或停止战斗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敌人闻声早就偃旗息鼓,逃得无影无踪。也比喻停止做某事面对纷纷的指责和抗议,他们只能偃旗息鼓。
偃甲
[相关解释]
1.藏甲衣不用,谓停止战争。 2.指埋伏兵士。
1.藏甲衣不用,谓停止战争。 2.指埋伏兵士。
博望烧屯
[相关解释]
1.三国时,刘备依于刘表,在博望坡与夏侯惇对敌,暗设伏兵,自烧屯伪遁,夏侯惇追来中计,损兵十万,被称为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事见《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演为诸葛亮火攻夏侯惇,如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所写。
1.三国时,刘备依于刘表,在博望坡与夏侯惇对敌,暗设伏兵,自烧屯伪遁,夏侯惇追来中计,损兵十万,被称为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事见《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演为诸葛亮火攻夏侯惇,如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所写。
廲伏
[相关解释]
1.指伏兵。
1.指伏兵。
擒生踏伏
[相关解释]
1.生擒敌人﹐搜查伏兵。
1.生擒敌人﹐搜查伏兵。
木马计
[相关解释]
即特洛伊木马”。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得爱神阿佛洛狄忒之助,诱走斯巴达王后海伦,因而引起特洛伊战争。战争的第十年,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献计,将一批精兵埋伏在城外的一匹大木马腹内,佯作退兵。特洛伊人以为敌兵已撤,将木马移入城内。夜间伏兵跳出,打开城门,希腊兵一涌而入攻下特洛伊城。
即特洛伊木马”。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得爱神阿佛洛狄忒之助,诱走斯巴达王后海伦,因而引起特洛伊战争。战争的第十年,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献计,将一批精兵埋伏在城外的一匹大木马腹内,佯作退兵。特洛伊人以为敌兵已撤,将木马移入城内。夜间伏兵跳出,打开城门,希腊兵一涌而入攻下特洛伊城。
潜兵
[相关解释]
1.亦作"潜兵"。 2.伏兵。
1.亦作"潜兵"。 2.伏兵。
玄武门之变
[相关解释]
唐初的宫廷政变。唐高祖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公元626年7月2日,渊次子李世民伏兵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正门)发动政变,杀李建成等。高祖乃立李世民为太子,两月后,李世民登帝位。
唐初的宫廷政变。唐高祖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公元626年7月2日,渊次子李世民伏兵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正门)发动政变,杀李建成等。高祖乃立李世民为太子,两月后,李世民登帝位。
突战
[相关解释]
1.伏兵袭击的战术。
1.伏兵袭击的战术。
设伏
[相关解释]
1.布设伏兵。
1.布设伏兵。
赔了夫人又折兵
[相关解释]
1.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此故事见于元曲《隔江斗智》第二折,又见于《三国演义》第五五回◇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1.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此故事见于元曲《隔江斗智》第二折,又见于《三国演义》第五五回◇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踏伏
[相关解释]
1.亦作"蹋伏"。亦作"躣伏"。 2.搜索敌人的伏兵。 3.倚伏。
1.亦作"蹋伏"。亦作"躣伏"。 2.搜索敌人的伏兵。 3.倚伏。
邀伏
[相关解释]
1.设伏兵拦击。
1.设伏兵拦击。
陈伏
[相关解释]
1.设置伏兵。
1.设置伏兵。
马陵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春秋卫地。在今河北大名东南。公元前584年晋景公与诸侯会盟于此。战国属齐,公元前341年齐将孙膑伏兵杀魏将庞涓于此。
1.古地名。春秋卫地。在今河北大名东南。公元前584年晋景公与诸侯会盟于此。战国属齐,公元前341年齐将孙膑伏兵杀魏将庞涓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