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1 查到相关位次的内容。
带有位次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士 [相关解释]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上首 [相关解释]
①佛教用语。本指一座大众中的主位◇指寺院中的首座出家为上首,入寺作梁栋|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②上手,位次较尊的一边。通常指左手一边有功者上首而坐,簪花饮酒。
下等 [相关解释]
1.据《周礼》,天子有事会诸侯,则在郊外筑坛以发布政事。坛之阶有三层,分为上中下三等。由地而上,其第一层为下等,乃位次之低者。 2.等级低的;地位卑下的。 3.指低级庸俗,不高雅。
下面 [相关解释]
1.次序靠后的或部位低的部分。 2.犹下首。指位次较低卑的一边。 3.指下级;基层。
下首 [相关解释]
1.谓位次较低的一边。 2.指植物。 3.犹倒悬,比喻困苦。
东班 [相关解释]
1.古代朝会时,排列在朝堂东侧的位次,多为文官。与西班对称。
主次 [相关解释]
1.主要与次要。 2.主语所处的位次。
争秩 [相关解释]
1.争位次。
二副 [相关解释]
轮船上船员的职务名称,职位次于大副。参看〖大副 〗。
亚相 [相关解释]
1.指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 2.指继先人而居相位的人。 3.御史大夫的别称。秦汉时,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丞相缺人,常以之递升,故唐以后有此别称。
以次 [相关解释]
1.按次序。 2.表示位次在后的。 3.犹言其他。
位次 [相关解释]
1.指官位等级。 2.依次排定的位置。 3.谓所在位置。
佥都御史 [相关解释]
1.官名。明代都察院官员,地位次于左右副都御史。
入席 [相关解释]
1.谓举行宴会或仪式时各就位次。
击剑运动 [相关解释]
两人手持特制钢剑以刺劈动作进行格斗的一种体育运动。比赛项目男子有花剑、重剑、佩剑;女子仅有花剑。花剑、重剑进攻时只准刺,佩剑还可劈打。男子比赛每场6分钟打五剑;女子每场5分钟打四剑。按刺和劈中对手身体有效部位次数的多少定胜负。
十八侯 [相关解释]
1.指汉初功臣十八诸侯。即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浦侯陈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虫达。又,汉班固《十八侯铭》有留侯张良﹑曲逆侯陈平﹑襄平侯纪通,而无奚涓﹑薛欧﹑丁复。上列各侯之先后也表示十八侯之位次。参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及颜师古注。
千总 [相关解释]
1.官名。明初京军三大营置把总,嘉靖中增置千总,皆以功臣担任。以后职权日轻,至清为武职中的下级,位次于守备。
县正 [相关解释]
1.官名。周时为地官之属,位次遂大夫。遂有五县,县正掌一县政令征比。 2.官名。隋炀帝时,将县尉改为县正。
同位 [相关解释]
1.处于同等位次。犹同列。 2.指职位相同者。
品级山 [相关解释]
1.清代文武官员朝班位次之标识,以金属为之,状如山形,故称。
唐高祖(566-635) [相关解释]
即李渊”。唐朝建立者。字叔德。袭唐国公爵。公元617年任太原留守。乘隋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土崩瓦解之机起兵,攻取长安,立炀帝孙杨侑为帝。次年又逼杨侑让位,建立唐朝。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传位次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塔布囊 [相关解释]
1.源于蒙语tabunang。明代蒙古人对同成吉思汗后裔结婚者的称号。分为四等,自布囊至四等塔布囊,秩同一品到四品。 2.源于蒙语tabunang。清代蒙古贵族封爵名。位次辅国公,与台吉同。除土默特左翼旗与喀喇沁三旗王公,因其祖先曾娶清公主,故有此封号外,其余各部王公均称台吉。见《清续文献通考·封建七》。
增生 [相关解释]
1.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代生员都有月廪,并有一定名额,称廪膳生员◇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见《明史.选举志一》。清沿袭明制。 2.生物体某一部分组织的细胞数目增加,体积扩大。例如皮肤经常受摩擦,上皮和结缔组织变厚。
太保 [相关解释]
①古代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周代始置,为辅弼国君的重臣◇代沿置,多为大臣加衔,表示恩宠,并无实职。又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②宋元时称庙祝、巫师为太保”。③对绿林好汉的尊称所有财物,但凭太保取去。
失位 [相关解释]
1.失去身分﹑地位。 2.指失去官位。 3.没有处于自己应处的位次。
妃子 [相关解释]
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
守序 [相关解释]
1.遵循正常的位次。
少师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三孤"之一。周代始置﹐为君国辅弼之官﹐地位次于太师。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毕称"三少"。一般为大官加衔﹐以示恩宠而无实职。参见"少保"。 2.古代官名。乐官。 3.古称士之致仕者。
就班 [相关解释]
1.按次序归位。 2.比喻处于或置于合适的位次。
平章 [相关解释]
1.评处;商酌。 2.品评。 3.古代官名。唐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唐睿宗时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之称。宋因之,专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位在宰相之上。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明初仍沿袭,不久废。
序位 [相关解释]
1.安排位次。
序宾 [相关解释]
1.排列宾客的位次。
序班 [相关解释]
1.官员的班行位次。 2.官名,属鸿胪寺。明始置,清因之。
押班 [相关解释]
1.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2.内宫女官的首领。 3.伶人的领班。
文昭 [相关解释]
1.文德昭著。 2.谓宗庙位次。文王之子为昭。
文昭武穆 [相关解释]
1.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文昭武穆"原指文王的子孙众多﹐后则泛称子孙繁衍。
新班 [相关解释]
1.新的位次。 2.学校中新的班级或教师新去执教的班级。
无次 [相关解释]
1.没有秩序;没有章法。 2.失去位次。 3.犹言不列等,最下等。
旧班 [相关解释]
1.从前的职位。班﹐位次。
星序 [相关解释]
1.指官阶位次。
月度 [相关解释]
1.指月亮在天空运行的度数﹑位次。古人将周天分为三百六十度﹐划分若干区域﹐辨别日月星辰的方位。 2.月亮经过。 3.指作为计算单位的一个月。
朝班 [相关解释]
1.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朝堂列班时﹐除侍奉官外﹐一般官品越高的班列离帝王越近。历代朝仪不一﹐分班情况各异。如唐设文武一品至五品班﹐清设文武一品至九品班◇泛称朝廷百官之列。
板位 [相关解释]
1.古代百官朝见皇帝之前按品秩发的位次牌。
正次 [相关解释]
1.语法术语。在名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短语中,某中心词所居的位次。同"偏次"相对。
殊列 [相关解释]
1.不同的位次﹑地位。
濮议 [相关解释]
1.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即位次年(治平二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旧史称之为"濮议"◇亦借指朝中的争议。
爻位 [相关解释]
1.卦爻所居的位次。
猥诸侯 [相关解释]
1.汉代,王子封为侯者称诸侯;群臣异姓以功封者称彻侯。在长安者,皆奉朝请。其有赐特进者,位在三公下,称朝侯。位次九卿下者,但侍祠而无朝位,称侍祠侯。其非朝侯侍祠,而以下土小国或以肺腑宿亲,若公主子孙,或奉先侯坟墓在京师者,随时见会,称猥诸侯。参阅《通典.职官十三》。
班位 [相关解释]
1.职官爵位;朝班位次。 2.并立。
班行 [相关解释]
1.朝班的行列;朝官的位次。 2.也泛指行辈﹑行列。 3.指朝官。 4.泛指官位或官阶。 5.指朝廷。 6.同列,并列。 7.指戏班﹑乐户。 8.指戏中行当。
皇贵妃 [相关解释]
1.清宫女官名。地位次于皇后而在贵妃之上。
监寺 [相关解释]
1.佛寺中主持寺务之僧。地位次于方丈。 2.指封建朝廷监﹑寺等机构的长官。
直阁 [相关解释]
1.亦作"直合"。 2.官名。北齐时属左﹑右卫。隋承其制,亦有此官。 3.官名。宋时称供职龙图阁﹑秘阁等机构者为"直阁"。位次于修撰。 4.官名。亦谓供职于馆阁。
统军 [相关解释]
1.官名。 2.唐代禁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各置统军一人,位次于大将军。见《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又金代于河南﹑山西﹑陕西﹑益都置统军司,有统军使﹑副统军等官。见《金史.百官志三》。
维那 [相关解释]
1.[梵语karma-dāna]音译"羯磨陀那",意译"授事"。佛寺中一种僧职。管理僧众事务,位次于上座﹑寺主。
编修 [相关解释]
1.官名。宋代有史馆编修。明清属翰林院,位次修撰,与修撰﹑检讨同为史官。见《历代职官表》卷二三。
舆司马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周礼.夏官》之属官,位次军司马,掌军车。
色目 [相关解释]
1.种类名目。 2.人品;身份。 3.即榜花。科举时代廷试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4.作色而视。 5.角色行当。 6.元代称钦察﹑回回﹑唐兀﹑斡罗思等外族诸姓为色目,地位次于蒙古,优于汉人。
茅蕝 [相关解释]
1.古摈相者习朝会之仪,束茅而列,以表位次。 2.茅束。
虞候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守望山泽之官。 2.古官名。宇文泰相西魏﹐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3.宋时官僚雇用的侍从。南宋时在临安可向"行老"雇用。参阅宋吴自牧《梦粱录.雇觅人力》。
行次 [相关解释]
1.五行的位次。封建统治者迷信阴阳家言,以为王者受命于天,以五行之德为运,水火木金土各有定位,并以五行生克来附会历代王朝的兴衰。 2.谓旅途暂居的处所。 3.谓行旅到达。
设位 [相关解释]
1.确立位次。 2.设灵位。
贵嫔 [相关解释]
1.女官名。三国魏文帝始置,位次皇后,历代多沿用其名。 2.泛指妃嫔。
躔次 [相关解释]
1.日月星辰在运行轨道上的位次。
追班 [相关解释]
1.谓百官按位次排列谒见皇帝。
退转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位次下降,功行减退,道心退缩等。 2.退回;转头。
适士 [相关解释]
1.上士。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一般由大宗世嫡者担任。《礼记.祭法》"适士二庙一坛。"郑玄注"适士,上士也。"孙希旦集解"愚谓适士,谓大宗世适为士者也。"《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清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清夏炘《学礼管释.释祔》"礼,大夫三庙,适士二庙,三庙者上及曾祖,二庙者祖考而已。"一说,指诸侯所荐仕于天子之士和诸侯之士有功而王朝颁授爵命者。
逆祀 [相关解释]
1.违反上下位次的祭祀。
都头 [相关解释]
1.军职名。都将的别称。唐末田令孜募神策新军为五十四都,诸都以都将率领,亦称都头。五代沿之。宋时禁军有都头﹑副都头,位次指挥使。 2.旧时称衙役﹑捕快头目。 3.泛指头领,头脑。
重列 [相关解释]
1.重要的位次,要职。
魁选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 2.泛指位次第一;最优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