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8 查到相关佛教徒的内容。
带有佛教徒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下火
[相关解释]
1.点火。 2.指佛教徒火葬时举行燃火的仪式。
1.点火。 2.指佛教徒火葬时举行燃火的仪式。
中阴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轮回中死后生前的过渡状态。其间虽离形躯,仍有五阴(色﹑受﹑想﹑行﹑识)。佛教徒认为中阴身如小儿,以七天为一期而生于本处。若在七日末了仍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天,最长的到第七期之终,必然往生于一处◇世俗演变为七七追荐的法事。
1.佛教语。谓轮回中死后生前的过渡状态。其间虽离形躯,仍有五阴(色﹑受﹑想﹑行﹑识)。佛教徒认为中阴身如小儿,以七天为一期而生于本处。若在七日末了仍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天,最长的到第七期之终,必然往生于一处◇世俗演变为七七追荐的法事。
中食
[相关解释]
1.进食之中。 2.指佛教徒于中午进斋食。 3.普通饮食。
1.进食之中。 2.指佛教徒于中午进斋食。 3.普通饮食。
仁王
[相关解释]
1.佛教徒对佛的尊称。 2.《仁王经》中所说的"仁王",是对印度当时十六国国王的尊称。
1.佛教徒对佛的尊称。 2.《仁王经》中所说的"仁王",是对印度当时十六国国王的尊称。
伊蒲塞
[相关解释]
1.梵语优婆塞upāsaka的异译。指在家受五戒的男性佛教徒。又称邬波索迦。
1.梵语优婆塞upāsaka的异译。指在家受五戒的男性佛教徒。又称邬波索迦。
佛人
[相关解释]
1.佛教徒。
1.佛教徒。
佛光
[相关解释]
①佛教徒指佛带来的光明~普照。②佛像头上的光辉。③山区的一种自然景象,在与太阳相对方向的云层或雾层上呈现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由光线通过云雾区的小水滴经衍射作用而形成。
①佛教徒指佛带来的光明~普照。②佛像头上的光辉。③山区的一种自然景象,在与太阳相对方向的云层或雾层上呈现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由光线通过云雾区的小水滴经衍射作用而形成。
佛力
[相关解释]
1.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1.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佛天
[相关解释]
1.对佛的敬称。佛教徒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能普济众生,故以天为喻。 2.犹西天,即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亦喻指景物极美之地。
1.对佛的敬称。佛教徒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能普济众生,故以天为喻。 2.犹西天,即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亦喻指景物极美之地。
佛性禅心
[相关解释]
1.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1.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佛教徒
[相关解释]
1.信奉佛教的人。
1.信奉佛教的人。
佛法
[相关解释]
①佛教的教义。②佛教徒和迷信的人认为佛所具有的法力。
①佛教的教义。②佛教徒和迷信的人认为佛所具有的法力。
佛海
[相关解释]
1.佛教徒认为佛界如海一般广大,故名。
1.佛教徒认为佛界如海一般广大,故名。
佛爷
[相关解释]
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佛牙
[相关解释]
佛教徒指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留下的牙齿。
佛教徒指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留下的牙齿。
佛祖
[相关解释]
佛教徒指佛和开创宗派的祖师,也专指释迦牟尼。
佛教徒指佛和开创宗派的祖师,也专指释迦牟尼。
佛舍利
[相关解释]
1.相传为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击之不坏,焚之不燋,或有光明神验。佛教徒奉为至宝,建塔供奉◇亦泛指高僧死后烧剩的骨烬。舍利为梵语?arīra的译音,意为"身骨"﹑"灵骨"。
1.相传为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击之不坏,焚之不燋,或有光明神验。佛教徒奉为至宝,建塔供奉◇亦泛指高僧死后烧剩的骨烬。舍利为梵语?arīra的译音,意为"身骨"﹑"灵骨"。
佛陀
[相关解释]
佛教徒称释迦牟尼。简称佛。[梵buddha]
佛教徒称释迦牟尼。简称佛。[梵buddha]
僧人
[相关解释]
1.出家的佛教徒。
1.出家的佛教徒。
僧伽
[相关解释]
1.梵语的译音。意为大众。原指出家佛教徒四人以上组成的团体,后单个和尚也称"僧伽"。简称为僧。 2.梵语。狮子。 3.国名。指今斯里兰卡。旧称狮子国。 4.人名。为西域名僧,俗姓何,龙朔初入唐,于泗州建寺,后居荐福寺。世称其为观音大士化身。 5.借指观音大士或其塑像。
1.梵语的译音。意为大众。原指出家佛教徒四人以上组成的团体,后单个和尚也称"僧伽"。简称为僧。 2.梵语。狮子。 3.国名。指今斯里兰卡。旧称狮子国。 4.人名。为西域名僧,俗姓何,龙朔初入唐,于泗州建寺,后居荐福寺。世称其为观音大士化身。 5.借指观音大士或其塑像。
六家七宗
[相关解释]
1.佛教语。魏晋时期般若学各派的总称。佛教徒对般若部诸经所讲的"空"义产生不同理解﹐至东晋形成"六家七宗"﹐即道安的"本无宗"﹑支敏度的"心无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开的"识含宗"﹑道壹的"幻化宗"﹑于道邃的"缘会宗"﹐是为"六家"。其中"本无"又分出"本无异宗"﹐故名"七宗"。
1.佛教语。魏晋时期般若学各派的总称。佛教徒对般若部诸经所讲的"空"义产生不同理解﹐至东晋形成"六家七宗"﹐即道安的"本无宗"﹑支敏度的"心无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开的"识含宗"﹑道壹的"幻化宗"﹑于道邃的"缘会宗"﹐是为"六家"。其中"本无"又分出"本无异宗"﹐故名"七宗"。
兰盆
[相关解释]
1.梵语ullambana(俗语avalambana)的音译省语。即盂兰盆会。佛教徒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追祭亡灵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2.浴盆的美称。
1.梵语ullambana(俗语avalambana)的音译省语。即盂兰盆会。佛教徒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追祭亡灵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2.浴盆的美称。
内典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1.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内外
[相关解释]
1.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 3.指朝廷和地方。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 5.自身和外物。 6.内心和外表。 7.指修身和行事。 8.指女子和男子。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1.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 3.指朝廷和地方。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 5.自身和外物。 6.内心和外表。 7.指修身和行事。 8.指女子和男子。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内禁
[相关解释]
1.宫禁。用指朝政机要。 2.佛教徒的戒律。
1.宫禁。用指朝政机要。 2.佛教徒的戒律。
功德
[相关解释]
①功劳和恩德歌颂人民英雄的~。②指佛教徒行善、诵经念佛、为死者做佛事及道士打醮等做~。
①功劳和恩德歌颂人民英雄的~。②指佛教徒行善、诵经念佛、为死者做佛事及道士打醮等做~。
功德钱
[相关解释]
1.佛教徒替人诵经或做法事的工钱。 2.泛指捐赠给僧寺尼庵的钱。 3.称贿买衙役的钱。
1.佛教徒替人诵经或做法事的工钱。 2.泛指捐赠给僧寺尼庵的钱。 3.称贿买衙役的钱。
劫数
[相关解释]
佛教徒所谓注定的灾难~难逃。
佛教徒所谓注定的灾难~难逃。
古德
[相关解释]
1.佛教徒对年高有道的高僧的尊称。
1.佛教徒对年高有道的高僧的尊称。
吃素
[相关解释]
1.亦作"吃素"。 2.不吃鱼肉等荤腥食物。佛教徒的吃素戒律还包括不吃"五荤"(指葱蒜等五种含有辛辣味的蔬菜)。 3.比喻不厉害;好惹。多用于否定句。
1.亦作"吃素"。 2.不吃鱼肉等荤腥食物。佛教徒的吃素戒律还包括不吃"五荤"(指葱蒜等五种含有辛辣味的蔬菜)。 3.比喻不厉害;好惹。多用于否定句。
合掌
[相关解释]
1.佛教徒合两掌于胸前,表示虔敬。一般人亦借以表示虔诚或敬意。 2.谓诗文中对偶词句的意义相同或相类。 3.犹相会。 4.比喻相符合。
1.佛教徒合两掌于胸前,表示虔敬。一般人亦借以表示虔诚或敬意。 2.谓诗文中对偶词句的意义相同或相类。 3.犹相会。 4.比喻相符合。
同参
[相关解释]
1.共同参与。 2.佛教语。谓共同参谒一师。亦为同事一师之佛教徒之互称。 3.共同参悟研究。
1.共同参与。 2.佛教语。谓共同参谒一师。亦为同事一师之佛教徒之互称。 3.共同参悟研究。
嘛呢堆
[相关解释]
1.藏传佛教徒在石块或石片上刻六字真言,置山口道旁,过路的信徒不断往上添加石块,日久成堆,故名。路人过此,顺时针方向绕转一周,以积"功德"。
1.藏传佛教徒在石块或石片上刻六字真言,置山口道旁,过路的信徒不断往上添加石块,日久成堆,故名。路人过此,顺时针方向绕转一周,以积"功德"。
嘛呢旗
[相关解释]
1.也称经幡。藏传佛教徒祈祷用的法物。用白布或彩纸制成长条状小旗,上写"六字真言"及其他经文,扎制成串,以竿揭诸屋顶,或竖立于山头及嘛呢堆上,表示祈祷。
1.也称经幡。藏传佛教徒祈祷用的法物。用白布或彩纸制成长条状小旗,上写"六字真言"及其他经文,扎制成串,以竿揭诸屋顶,或竖立于山头及嘛呢堆上,表示祈祷。
囊莫
[相关解释]
1.梵语namas的音译。也译为"南无"。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
1.梵语namas的音译。也译为"南无"。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
圆相
[相关解释]
1.佛教徒参禅,在地上或空中画一个圆圈,叫"圆相"。
1.佛教徒参禅,在地上或空中画一个圆圈,叫"圆相"。
圣旨
[相关解释]
1.帝王的意旨和命令。 2.今多用于比喻不能违反的意见或话语﹐有讽刺意。 3.元代特指从蒙语译为汉语﹐多用白话的皇帝训敕。 4.圣人的意旨。有时专用于孔子。 5.佛教徒称佛谕。
1.帝王的意旨和命令。 2.今多用于比喻不能违反的意见或话语﹐有讽刺意。 3.元代特指从蒙语译为汉语﹐多用白话的皇帝训敕。 4.圣人的意旨。有时专用于孔子。 5.佛教徒称佛谕。
坐关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谓一定时期内,与外界隔离,独居静坐,一心念佛或参禅。又称闭关。
1.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谓一定时期内,与外界隔离,独居静坐,一心念佛或参禅。又称闭关。
坐禅
[相关解释]
打坐。佛教徒修行的一种方法。静坐排除杂念,以求心神的恬静自在长老正在静室坐禅。
打坐。佛教徒修行的一种方法。静坐排除杂念,以求心神的恬静自在长老正在静室坐禅。
坐禅(-chán)
[相关解释]
打坐。佛教徒修行的一种方法。静坐排除杂念,以求心神的恬静自在长老正在静室坐禅。
打坐。佛教徒修行的一种方法。静坐排除杂念,以求心神的恬静自在长老正在静室坐禅。
外书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称佛经以外的书籍为外书。
1.佛教徒称佛经以外的书籍为外书。
外典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称佛书以外的典籍为外典。 2.指与某种著作相关的另一种著作。 3.谓在外掌管(军政事务)。
1.佛教徒称佛书以外的典籍为外典。 2.指与某种著作相关的另一种著作。 3.谓在外掌管(军政事务)。
外教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称佛教以外的儒﹑道九流为外教。
1.佛教徒称佛教以外的儒﹑道九流为外教。
外类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称佛教以外的教派为外类。
1.佛教徒称佛教以外的教派为外类。
外道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为外道。 2.泛指不合于正道的论说﹑法则等。 3.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4.见外;客气。
1.佛教徒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为外道。 2.泛指不合于正道的论说﹑法则等。 3.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4.见外;客气。
大藏经
[相关解释]
佛教经典的总称。内容分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和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的说教)、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仪规)、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三藏,包括印度、中国等国的佛教著述在内。有汉、藏、蒙、满、西夏、日和巴利文等多种文本。
佛教经典的总称。内容分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和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的说教)、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仪规)、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三藏,包括印度、中国等国的佛教著述在内。有汉、藏、蒙、满、西夏、日和巴利文等多种文本。
尘劳
[相关解释]
1.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 2.泛指事务劳累或旅途劳累。
1.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 2.泛指事务劳累或旅途劳累。
尼师坛
[相关解释]
1.亦作"尼师但那"。 2.梵语音译。佛教徒所说六物之一。即随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卧具。
1.亦作"尼师但那"。 2.梵语音译。佛教徒所说六物之一。即随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卧具。
开缘
[相关解释]
1.佛教徒谓举办法会﹑讲经说法为与佛法有缘,因称举办法会讲经为"开缘"。
1.佛教徒谓举办法会﹑讲经说法为与佛法有缘,因称举办法会讲经为"开缘"。
掩关
[相关解释]
1.关闭;关门。 2.坐关。指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为期至少七天,长则不限。
1.关闭;关门。 2.坐关。指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为期至少七天,长则不限。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相关解释]
原为佛教徒劝人修行的话,后用来比喻作恶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会变成好人。
原为佛教徒劝人修行的话,后用来比喻作恶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会变成好人。
数珠
[相关解释]
1.佛教徒诵经时用来摄心计数的成串的珠子,每串多为一百零八颗。也称念珠﹑佛珠。
1.佛教徒诵经时用来摄心计数的成串的珠子,每串多为一百零八颗。也称念珠﹑佛珠。
斋食
[相关解释]
1.古人斋戒时所用的饭食。 2.供僧﹑尼或佛教徒吃的素食。
1.古人斋戒时所用的饭食。 2.供僧﹑尼或佛教徒吃的素食。
新译
[相关解释]
1.新的译本。佛教徒称唐代以下的汉译经典。亦有将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译经称作新译者。
1.新的译本。佛教徒称唐代以下的汉译经典。亦有将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译经称作新译者。
旦过僧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称宿于旦过寮的行脚僧为"旦过僧"。因其夕来宿,过旦去,故称。
1.佛教徒称宿于旦过寮的行脚僧为"旦过僧"。因其夕来宿,过旦去,故称。
本师
[相关解释]
①祖师;自己的老师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借问本师谁。②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我本师释迦佛言。
①祖师;自己的老师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借问本师谁。②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我本师释迦佛言。
极乐世界
[相关解释]
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获得光明、清净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获得光明、清净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清呗
[相关解释]
1.谓佛教徒念经诵偈的声音。
1.谓佛教徒念经诵偈的声音。
灼背烧顶
[相关解释]
1.谓佛教徒燃艾或线香烧炙头顶背脊。
1.谓佛教徒燃艾或线香烧炙头顶背脊。
灼臂落发
[相关解释]
1.烧炙手臂,剃去头发。佛教徒表示自我忏悔的一种方式。
1.烧炙手臂,剃去头发。佛教徒表示自我忏悔的一种方式。
烧手
[相关解释]
1.烧指。佛教徒自烧其手,以示忏罪献身。 2.棘手,难以处理。
1.烧指。佛教徒自烧其手,以示忏罪献身。 2.棘手,难以处理。
焚顶
[相关解释]
1.焚香顶礼。 2.佛教徒焚灼头顶。表示虔诚奉佛。
1.焚香顶礼。 2.佛教徒焚灼头顶。表示虔诚奉佛。
然顶
[相关解释]
1.用艾灸头顶,以表示虔诚或祈福。多为佛教徒所用。
1.用艾灸头顶,以表示虔诚或祈福。多为佛教徒所用。
燕室
[相关解释]
1.燕巢。比喻家国。 2.佛教徒坐禅修炼的屋宇。 3.燕窝的别名。
1.燕巢。比喻家国。 2.佛教徒坐禅修炼的屋宇。 3.燕窝的别名。
牟婆洛揭拉婆
[相关解释]
1.亦作"牟呼婆羯洛婆"。 2.梵语musaragalva的译音。佛教徒所说的七宝之一。即车渠。
1.亦作"牟呼婆羯洛婆"。 2.梵语musaragalva的译音。佛教徒所说的七宝之一。即车渠。
牟尼子
[相关解释]
1.亦称"牟尼珠"。 2.即数珠。佛教徒念佛﹑持咒﹑诵经时用来计数的成串珠子。多用木槵子等制成,每串以二十七颗﹑一百零八颗为常见。
1.亦称"牟尼珠"。 2.即数珠。佛教徒念佛﹑持咒﹑诵经时用来计数的成串珠子。多用木槵子等制成,每串以二十七颗﹑一百零八颗为常见。
经行
[相关解释]
1.经术和品行。 2.行程中经过。 3.佛教语。谓旋绕往返或径直来回于一定之地。佛教徒作此行动,为防坐禅而欲睡眠,或为养身疗病,或表示敬意。
1.经术和品行。 2.行程中经过。 3.佛教语。谓旋绕往返或径直来回于一定之地。佛教徒作此行动,为防坐禅而欲睡眠,或为养身疗病,或表示敬意。
结跏趺坐
[相关解释]
1.亦作"结加趺坐"。 2.佛教徒坐禅法,即交迭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分降魔坐与吉祥坐两种前者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在上,诸禅宗多传此坐;后者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放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相传即如来成正觉时坐法。
1.亦作"结加趺坐"。 2.佛教徒坐禅法,即交迭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分降魔坐与吉祥坐两种前者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在上,诸禅宗多传此坐;后者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放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相传即如来成正觉时坐法。
维摩病
[相关解释]
1.《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载佛在毘耶离城庵摩罗园,城中五百长者子至佛所请说法时,居士维摩诘故意称病不往。佛遣舍利弗及文殊师利等问疾。文殊问"居士是疾何所因起?"维摩诘答曰"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后用"维摩病"谓佛教徒生病。
1.《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载佛在毘耶离城庵摩罗园,城中五百长者子至佛所请说法时,居士维摩诘故意称病不往。佛遣舍利弗及文殊师利等问疾。文殊问"居士是疾何所因起?"维摩诘答曰"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后用"维摩病"谓佛教徒生病。
胁不沾席
[相关解释]
1.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语本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1.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语本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舍身
[相关解释]
1.佛教徒为宣扬佛法,或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谓之"舍身"。六朝时此风最盛。 2.牺牲自己。
1.佛教徒为宣扬佛法,或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谓之"舍身"。六朝时此风最盛。 2.牺牲自己。
蒲褐
[相关解释]
1.蒲团褐衣。亦借指佛学或佛教徒。
1.蒲团褐衣。亦借指佛学或佛教徒。
袒臂
[相关解释]
1.袒衣露臂。 2.袒露右臂。佛教徒表示恭敬的一种方式。
1.袒衣露臂。 2.袒露右臂。佛教徒表示恭敬的一种方式。
证性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的心性。
1.佛教语。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的心性。
证果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佛教徒经过长期修行而悟入妙道。 2.泛指修行得道。 3.比喻事情最后取得成就。
1.佛教语。谓佛教徒经过长期修行而悟入妙道。 2.泛指修行得道。 3.比喻事情最后取得成就。
证盟
[相关解释]
1.将死者姓名写在纸上并焚烧以告上天的一种迷信仪式。 2.犹盟誓。 3.证人。 4.佛教语。谓佛教徒传法。
1.将死者姓名写在纸上并焚烧以告上天的一种迷信仪式。 2.犹盟誓。 3.证人。 4.佛教语。谓佛教徒传法。
语体文
[相关解释]
1.以通行的口语写成的文章。又称白话文。始于唐佛教徒的变文﹑语录﹐宋儒语录及元明以来小说﹑戏曲也多用此种文体。
1.以通行的口语写成的文章。又称白话文。始于唐佛教徒的变文﹑语录﹐宋儒语录及元明以来小说﹑戏曲也多用此种文体。
趺坐
[相关解释]
〈书〉佛教徒盘腿端坐,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
〈书〉佛教徒盘腿端坐,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
趺处
[相关解释]
1.指过佛教徒的生活。
1.指过佛教徒的生活。
趺逝
[相关解释]
1.称佛教徒去世。因其多趺坐蒲团而死,故称。
1.称佛教徒去世。因其多趺坐蒲团而死,故称。
那摩
[相关解释]
1.亦作"那谟"。 2.佛教语。梵文namas的音译。南无。意谓归敬﹑归命﹑信从。佛教徒称合掌稽首为"南无",并用在佛﹑菩萨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
1.亦作"那谟"。 2.佛教语。梵文namas的音译。南无。意谓归敬﹑归命﹑信从。佛教徒称合掌稽首为"南无",并用在佛﹑菩萨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
释家
[相关解释]
1.佛教;佛教徒。
1.佛教;佛教徒。
释迦牟尼
[相关解释]
1.[梵??kyamuni]约公元前563-前483年,佛教始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为中印度迦毘罗国王净饭王长子,母名摩耶。年十九(一说二十九)岁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后,在迦耶山菩提树下,得悟世间无惩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四谛及八正道,以后四出,胨氖馀年,年八十示寂于拘尸那伽城跋陀河边娑罗双树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弟子甚多,著名者有大迦叶等十人,称佛门十哲。
1.[梵??kyamuni]约公元前563-前483年,佛教始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为中印度迦毘罗国王净饭王长子,母名摩耶。年十九(一说二十九)岁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后,在迦耶山菩提树下,得悟世间无惩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四谛及八正道,以后四出,胨氖馀年,年八十示寂于拘尸那伽城跋陀河边娑罗双树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弟子甚多,著名者有大迦叶等十人,称佛门十哲。
锡卓
[相关解释]
1.植立锡杖。传说古代高僧法力神奇﹐禅杖下端触地﹐有泉水涌出。宋唐庚《卓锡泉记》谓南朝梁景泰禅师植立禅杖于罗浮宝积寺而有卓锡泉﹐宋苏轼《卓锡泉铭并叙》谓六祖慧能植立禅杖于曹溪而有卓锡泉﹐《明一统志》谓大鉴禅师植立禅杖于大庾岭云封寺东而有泉水涌出。 2.谓佛教徒居停。
1.植立锡杖。传说古代高僧法力神奇﹐禅杖下端触地﹐有泉水涌出。宋唐庚《卓锡泉记》谓南朝梁景泰禅师植立禅杖于罗浮宝积寺而有卓锡泉﹐宋苏轼《卓锡泉铭并叙》谓六祖慧能植立禅杖于曹溪而有卓锡泉﹐《明一统志》谓大鉴禅师植立禅杖于大庾岭云封寺东而有泉水涌出。 2.谓佛教徒居停。
阿旃陀石窟
[相关解释]
在印度德干高原文达亚山。系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共二十九洞。约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6、7世纪,营建达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现存最多的是壁画。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
在印度德干高原文达亚山。系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共二十九洞。约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6、7世纪,营建达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现存最多的是壁画。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
青精饭
[相关解释]
1.即立夏吃的乌米饭。相传首为道家太极真人所制﹐服之延年◇佛教徒亦多于阴历四月八日造此饭以供佛。
1.即立夏吃的乌米饭。相传首为道家太极真人所制﹐服之延年◇佛教徒亦多于阴历四月八日造此饭以供佛。
顶礼
[相关解释]
跪下,两手伏在地上,用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崇敬,现多用于贬义)。
跪下,两手伏在地上,用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崇敬,现多用于贬义)。
香火社
[相关解释]
1.佛教徒的结社。以"香火"名社,盖取"香火因缘"之意。 2.泛指志同道合者的结盟。
1.佛教徒的结社。以"香火"名社,盖取"香火因缘"之意。 2.泛指志同道合者的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