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3 查到相关侍卫的内容。
带有侍卫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衙
[相关解释]
1.宋代以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掌领禁军,谓之"三衙"。 2.三回。
1.宋代以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掌领禁军,谓之"三衙"。 2.三回。
中射
[相关解释]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云都赤
[相关解释]
1.蒙古语音译。意为带刀的人,元代用以名皇帝的侍卫官。
1.蒙古语音译。意为带刀的人,元代用以名皇帝的侍卫官。
五官郎
[相关解释]
1.汉时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称"五官郎"。《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后用以代称宫廷侍卫官。
1.汉时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称"五官郎"。《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后用以代称宫廷侍卫官。
亲兵
[相关解释]
跟随在身边的侍卫兵以亲兵五十人持挺卫之。
跟随在身边的侍卫兵以亲兵五十人持挺卫之。
亲卫
[相关解释]
1.官名。皇帝的侍卫。隋始置,与勋卫﹑翊卫并称三卫。唐宋因之,并置亲卫之府。明以后不设。
1.官名。皇帝的侍卫。隋始置,与勋卫﹑翊卫并称三卫。唐宋因之,并置亲卫之府。明以后不设。
仗卫
[相关解释]
1.亦作"仗卫"。 2.手持兵仗的侍卫。
1.亦作"仗卫"。 2.手持兵仗的侍卫。
侍卫
[相关解释]
1.侍从护卫。 2.跟随左右,负责侍奉﹑保卫的人。 3.官名。为皇帝禁军。清代专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担任。参阅《通志.职官五》。
1.侍从护卫。 2.跟随左右,负责侍奉﹑保卫的人。 3.官名。为皇帝禁军。清代专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担任。参阅《通志.职官五》。
内大臣
[相关解释]
1.唐后期置枢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护军中尉,统领神策军,防守京师。枢密使和护军中尉称为"内大臣"。 2.清制,选满洲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子弟作为皇帝侍卫,以勋戚大臣统之,称为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称内大臣,亦六人,掌先后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参阅《清通典.职官九》﹑清王士秅《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
1.唐后期置枢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护军中尉,统领神策军,防守京师。枢密使和护军中尉称为"内大臣"。 2.清制,选满洲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子弟作为皇帝侍卫,以勋戚大臣统之,称为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称内大臣,亦六人,掌先后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参阅《清通典.职官九》﹑清王士秅《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
前卫
[相关解释]
1.元代的侍卫亲军之一。 2.军队行军时派在前方担任警戒的部队。 3.指前线。 4.体育用语。足球﹑手球等球类比赛中担任助攻与助守的队员﹐位置在前锋与后卫之间。
1.元代的侍卫亲军之一。 2.军队行军时派在前方担任警戒的部队。 3.指前线。 4.体育用语。足球﹑手球等球类比赛中担任助攻与助守的队员﹐位置在前锋与后卫之间。
前跸
[相关解释]
1.亦作"前?"。 2.古代帝后出行时﹐侍卫在车驾前开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称为"前跸"。
1.亦作"前?"。 2.古代帝后出行时﹐侍卫在车驾前开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称为"前跸"。
前锋
[相关解释]
1.先锋;先头部队。 2.今多比喻起先锋作用的人或事。 3.篮球﹑足球等球类比赛中主要担任进攻的队员。 4.清代守卫皇城的满蒙旗人﹐称"前锋"。见《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
1.先锋;先头部队。 2.今多比喻起先锋作用的人或事。 3.篮球﹑足球等球类比赛中主要担任进攻的队员。 4.清代守卫皇城的满蒙旗人﹐称"前锋"。见《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
勋卫
[相关解释]
1.侍卫官名。古时多以功臣子弟担任。
1.侍卫官名。古时多以功臣子弟担任。
司陛
[相关解释]
1.指帝王出入时担任清道警戒的侍卫。
1.指帝王出入时担任清道警戒的侍卫。
咨议
[相关解释]
旧时指供咨询的参谋人员以永华为咨议,冯锡范为侍卫,引兵至台湾。
旧时指供咨询的参谋人员以永华为咨议,冯锡范为侍卫,引兵至台湾。
品色衣
[相关解释]
1.北周侍卫官的礼服。
1.北周侍卫官的礼服。
夹乘
[相关解释]
1.乘马左右侍卫。
1.乘马左右侍卫。
宸卫
[相关解释]
1.帝王的仪仗﹑侍卫。
1.帝王的仪仗﹑侍卫。
容卫
[相关解释]
1.古代的仪仗﹑侍卫。
1.古代的仪仗﹑侍卫。
御卫
[相关解释]
1.护卫;侍卫。御,通"御"。
1.护卫;侍卫。御,通"御"。
扈阁
[相关解释]
1.古时群臣侍卫的帝王殿阁。
1.古时群臣侍卫的帝王殿阁。
扎也
[相关解释]
1.女真语。侍从,侍卫。
1.女真语。侍从,侍卫。
执戟
[相关解释]
1.秦汉时的宫廷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持戟,故名。
1.秦汉时的宫廷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持戟,故名。
押牙
[相关解释]
1.亦称"押衙"。 2.唐宋官名。管领仪仗侍卫。牙,后讹变为"衙"。 3.金代亦为天子仪仗侍卫头目。
1.亦称"押衙"。 2.唐宋官名。管领仪仗侍卫。牙,后讹变为"衙"。 3.金代亦为天子仪仗侍卫头目。
押纛
[相关解释]
1.执掌大旗的旗手。古代仪仗侍卫之一。
1.执掌大旗的旗手。古代仪仗侍卫之一。
捧日营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代侍卫皇宫的军队名称。
1.唐宋时代侍卫皇宫的军队名称。
武卫
[相关解释]
1.谓以武力藩卫。 2.军制名『末曹操为丞相,设武卫营。魏文帝置武卫将军以统率禁旅。隋置左右武卫,各置大将军﹑将军。唐因隋制。宋沿其制。元初有武卫军,不久改称侍卫亲军。至元二十六年设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掌管修治城隍等工役,性质与前不同。清末也有武卫军的名称。
1.谓以武力藩卫。 2.军制名『末曹操为丞相,设武卫营。魏文帝置武卫将军以统率禁旅。隋置左右武卫,各置大将军﹑将军。唐因隋制。宋沿其制。元初有武卫军,不久改称侍卫亲军。至元二十六年设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掌管修治城隍等工役,性质与前不同。清末也有武卫军的名称。
直后
[相关解释]
1.官名。在乘舆之后担任侍卫。 2.以后;后面。谓紧接某一时间之后。
1.官名。在乘舆之后担任侍卫。 2.以后;后面。谓紧接某一时间之后。
禁侍
[相关解释]
1.皇帝的侍卫。
1.皇帝的侍卫。
禁旅八旗
[相关解释]
1.清代驻防京师的八旗兵。有领侍卫府(统辖亲军)﹑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又有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八旗步军营﹑内府三旗﹑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等。
1.清代驻防京师的八旗兵。有领侍卫府(统辖亲军)﹑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又有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八旗步军营﹑内府三旗﹑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等。
稚川
[相关解释]
1.道家传说的仙都﹐为稚川真君所居。据传﹐唐玄宗时﹐僧契虚入商山﹐遇梣子(肩背竹篓的商贩)﹐同游山顶﹐见有城邑宫阙﹐玑玉交映于云霞之外。梣子指语此仙都稚川也。至一殿﹐见一人具簪笏﹐凭玉几而坐﹐其貌甚伟﹐侍卫环列﹐呵禁极严﹐曰是稚川真君。见唐张读《宣室志》卷一。按﹐稚川﹐晋葛洪字。葛洪好神仙之事﹐死后﹐人以为其成仙。
1.道家传说的仙都﹐为稚川真君所居。据传﹐唐玄宗时﹐僧契虚入商山﹐遇梣子(肩背竹篓的商贩)﹐同游山顶﹐见有城邑宫阙﹐玑玉交映于云霞之外。梣子指语此仙都稚川也。至一殿﹐见一人具簪笏﹐凭玉几而坐﹐其貌甚伟﹐侍卫环列﹐呵禁极严﹐曰是稚川真君。见唐张读《宣室志》卷一。按﹐稚川﹐晋葛洪字。葛洪好神仙之事﹐死后﹐人以为其成仙。
纳兰性德(1655-1685)
[相关解释]
清代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年间进士。授三等侍卫,后升为一等。其词风格清新,多有新意,不落旧套。有《通志堂集》,另有单行本词集《纳兰词》。
清代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年间进士。授三等侍卫,后升为一等。其词风格清新,多有新意,不落旧套。有《通志堂集》,另有单行本词集《纳兰词》。
细仗
[相关解释]
1.仪仗名。古时皇帝出巡或朝会时所用。南北朝时,齐梁循宋之制,侍卫有细仗;北齐循后魏之仪,宫卫有细仗队。唐宋因南北朝之旧,制度尤为详备。
1.仪仗名。古时皇帝出巡或朝会时所用。南北朝时,齐梁循宋之制,侍卫有细仗;北齐循后魏之仪,宫卫有细仗队。唐宋因南北朝之旧,制度尤为详备。
羽林
[相关解释]
侍卫皇帝的禁军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
侍卫皇帝的禁军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
翊卫
[相关解释]
1.弼辅护卫。 2.侍卫官名。隋始置,唐宋因之,与亲卫﹑勋卫并称三卫;明废。又民国初改清御前大臣为都翊卫使,干清门侍卫等为翊卫使﹑翊卫副使,以蒙古王公任之,寻废。亦泛指卫士。
1.弼辅护卫。 2.侍卫官名。隋始置,唐宋因之,与亲卫﹑勋卫并称三卫;明废。又民国初改清御前大臣为都翊卫使,干清门侍卫等为翊卫使﹑翊卫副使,以蒙古王公任之,寻废。亦泛指卫士。
耸卫
[相关解释]
1.肃然侍卫。耸﹐通"竦"。
1.肃然侍卫。耸﹐通"竦"。
虞候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守望山泽之官。 2.古官名。宇文泰相西魏﹐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3.宋时官僚雇用的侍从。南宋时在临安可向"行老"雇用。参阅宋吴自牧《梦粱录.雇觅人力》。
1.古官名。守望山泽之官。 2.古官名。宇文泰相西魏﹐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3.宋时官僚雇用的侍从。南宋时在临安可向"行老"雇用。参阅宋吴自牧《梦粱录.雇觅人力》。
行卫
[相关解释]
1.指帝王出行时的侍卫。
1.指帝王出行时的侍卫。
警场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祭祀行大礼前夕奏乐严鼓﹐侍卫警夜﹐止人清场﹐谓之"警场"。 2.指负责警夜守鼓的卫士。
1.古代帝王祭祀行大礼前夕奏乐严鼓﹐侍卫警夜﹐止人清场﹐谓之"警场"。 2.指负责警夜守鼓的卫士。
警跸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出入时﹐于所经路途侍卫警戒﹐清道止行﹐谓之"警跸"。
1.古代帝王出入时﹐于所经路途侍卫警戒﹐清道止行﹐谓之"警跸"。
诃殿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员出外时的一种仪式。侍卫大声呵呼﹐以示威严﹐称为诃殿。
1.古代官员出外时的一种仪式。侍卫大声呵呼﹐以示威严﹐称为诃殿。
貔环
[相关解释]
1.古代宫廷侍卫刀上环形饰物的一种。
1.古代宫廷侍卫刀上环形饰物的一种。
跨坊
[相关解释]
1.形容侍卫人员众多,呼叫声音从一个街坊传到另一个街坊。古代又称笼街。
1.形容侍卫人员众多,呼叫声音从一个街坊传到另一个街坊。古代又称笼街。
近卫
[相关解释]
1.君主的近身侍卫人员。
1.君主的近身侍卫人员。
铃下
[相关解释]
1.指侍卫﹑门卒或仆役。 2.太守的敬称。
1.指侍卫﹑门卒或仆役。 2.太守的敬称。
镇殿将军
[相关解释]
1.古时朝廷新年朝会时立于殿角的武装侍卫。选身躯高大者担任。
1.古时朝廷新年朝会时立于殿角的武装侍卫。选身躯高大者担任。
陛戟
[相关解释]
1.谓持戟侍卫于殿阶两侧。
1.谓持戟侍卫于殿阶两侧。
陛榡
[相关解释]
1.谓执榡侍卫陛侧。亦指执榡立于陛侧的侍卫。 2.护卫。
1.谓执榡侍卫陛侧。亦指执榡立于陛侧的侍卫。 2.护卫。
陛榡郎
[相关解释]
1.执榡立于殿陛两侧的侍卫。
1.执榡立于殿陛两侧的侍卫。
鹰狗总统
[相关解释]
1.清代职掌鹰狗处的官吏。由侍卫兼任。
1.清代职掌鹰狗处的官吏。由侍卫兼任。
黑衣
[相关解释]
1.黑色衣服。 2.战国赵王宫宿卫常穿黑衣,故用以指宫廷侍卫。 3.指僧。因僧徒常衣黑袈裟,故称。
1.黑色衣服。 2.战国赵王宫宿卫常穿黑衣,故用以指宫廷侍卫。 3.指僧。因僧徒常衣黑袈裟,故称。
龙卫
[相关解释]
1.侍卫帝王的马军。
1.侍卫帝王的马军。
龙禁尉
[相关解释]
1.皇帝禁中侍卫。
1.皇帝禁中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