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僧人的内容。
带有僧人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衲
[相关解释]
1.指一个僧人。衲,僧衣。
1.指一个僧人。衲,僧衣。
七条
[相关解释]
1.即郁多罗僧,僧人之上着衣。因衣有横截七条,故称。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
1.即郁多罗僧,僧人之上着衣。因衣有横截七条,故称。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
万叶集
[相关解释]
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几经增编,至奈良末期成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四千五百余首。据传大伴家持为主要编撰人,其后又有数人加工补充。作者有天皇、贵族、官吏、僧人、农民、士兵、妓女等。诗歌体裁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佛足石歌和片歌。内容分为杂歌、相闻、挽歌三大类。主要表现崇神尊君,热爱乡土,男女相爱,民间疾苦等。是日本古典诗歌中最杰出的典范。
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几经增编,至奈良末期成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四千五百余首。据传大伴家持为主要编撰人,其后又有数人加工补充。作者有天皇、贵族、官吏、僧人、农民、士兵、妓女等。诗歌体裁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佛足石歌和片歌。内容分为杂歌、相闻、挽歌三大类。主要表现崇神尊君,热爱乡土,男女相爱,民间疾苦等。是日本古典诗歌中最杰出的典范。
三关语
[相关解释]
1.佛教临济宗施教,常常提出三个含有玄机的问题以启发门人,使其触而悟,称为三关语。例如黄龙山慧南禅师即常以三语问僧人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世称"黄龙三关"。见《五灯会元.石霜远禅师法嗣.黄龙慧南禅师》。
1.佛教临济宗施教,常常提出三个含有玄机的问题以启发门人,使其触而悟,称为三关语。例如黄龙山慧南禅师即常以三语问僧人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世称"黄龙三关"。见《五灯会元.石霜远禅师法嗣.黄龙慧南禅师》。
三藏
[相关解释]
1.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
1.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
不住子
[相关解释]
1.僧人。不住,谓内心虚静,没有执着。
1.僧人。不住,谓内心虚静,没有执着。
丛林
[相关解释]
①树林热带丛林。②僧人聚居之处。因指寺院。
①树林热带丛林。②僧人聚居之处。因指寺院。
东皋(1639-1695)
[相关解释]
明末僧人。初名兆隐。俗姓蒋,字心越。浙江浦阳(今浦江)人。幼时剃度于苏州报恩寺。明亡后隐居杭州永福寺。1677年应邀赴日本。说法之余,讲授琴艺和书画篆刻。死后,日人铃木龙集其琴歌传谱十五首,辑成《东皋琴谱》。
明末僧人。初名兆隐。俗姓蒋,字心越。浙江浦阳(今浦江)人。幼时剃度于苏州报恩寺。明亡后隐居杭州永福寺。1677年应邀赴日本。说法之余,讲授琴艺和书画篆刻。死后,日人铃木龙集其琴歌传谱十五首,辑成《东皋琴谱》。
举名
[相关解释]
1.称扬其名。 2.唱名。指僧人唱佛号。
1.称扬其名。 2.唱名。指僧人唱佛号。
仗锡
[相关解释]
1.指僧人手持锡杖。
1.指僧人手持锡杖。
伫锡
[相关解释]
1.谓僧人留居某地或某寺。锡指锡杖。
1.谓僧人留居某地或某寺。锡指锡杖。
住持
[相关解释]
①佛教寺院主持者的职称。意为久住护持佛法。唐代始置。也称方丈。②做主持;负责总管寺院的事务却请两个僧人来住持。③道教执事名。也称监院、当家。道观的实际主持人。管理全观所有事务,地位比方丈稍低,但实权比方丈大。
①佛教寺院主持者的职称。意为久住护持佛法。唐代始置。也称方丈。②做主持;负责总管寺院的事务却请两个僧人来住持。③道教执事名。也称监院、当家。道观的实际主持人。管理全观所有事务,地位比方丈稍低,但实权比方丈大。
住锡
[相关解释]
1.谓僧人在某地居留。锡,锡杖。
1.谓僧人在某地居留。锡,锡杖。
佛塔
[相关解释]
1.佛教建筑形式。简称塔。俗称宝塔,亦称浮屠。最初用于供奉佛骨,后亦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体。
1.佛教建筑形式。简称塔。俗称宝塔,亦称浮屠。最初用于供奉佛骨,后亦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体。
修斋
[相关解释]
1.会集僧人或道徒供斋食,作法事。
1.会集僧人或道徒供斋食,作法事。
僧人
[相关解释]
1.出家的佛教徒。
1.出家的佛教徒。
僧供
[相关解释]
1.供养僧人的物品。
1.供养僧人的物品。
僧官
[相关解释]
1.管理寺庙和僧尼事务的职官,由僧人担任。
1.管理寺庙和僧尼事务的职官,由僧人担任。
僧家
[相关解释]
1.僧人,和尚。 2.指僧院。
1.僧人,和尚。 2.指僧院。
僧徒
[相关解释]
1.僧人,僧众。
1.僧人,僧众。
僧房
[相关解释]
1.僧人居住的房舍。
1.僧人居住的房舍。
僧曹
[相关解释]
1.管理僧尼事务的官员,由僧人担任。
1.管理僧尼事务的官员,由僧人担任。
僧格
[相关解释]
1.指僧人风格﹑格调。 2.僧阁,僧楼。格,通"阁"。
1.指僧人风格﹑格调。 2.僧阁,僧楼。格,通"阁"。
僧舍
[相关解释]
1.僧人的住所。 2.指寺院。
1.僧人的住所。 2.指寺院。
僧衣
[相关解释]
1.僧人穿的衣服,又名袈裟。
1.僧人穿的衣服,又名袈裟。
僧趺
[相关解释]
1.僧人趺坐。趺坐,佛教修禅者双足交迭而坐。
1.僧人趺坐。趺坐,佛教修禅者双足交迭而坐。
僧道
[相关解释]
1.僧人与道士。
1.僧人与道士。
僧雏
[相关解释]
1.幼龄僧人。
1.幼龄僧人。
僧麈
[相关解释]
1.僧人用的麈尾。
1.僧人用的麈尾。
入定
[相关解释]
僧人修行的一种方法,端坐闭眼,心神专注。
僧人修行的一种方法,端坐闭眼,心神专注。
军持
[相关解释]
1.源于梵语。澡罐或净瓶。僧人游方时携带之,贮水以备饮用及净手◇亦指形略扁,双耳可穿绳,能挂在身上的陶瓷水瓶。
1.源于梵语。澡罐或净瓶。僧人游方时携带之,贮水以备饮用及净手◇亦指形略扁,双耳可穿绳,能挂在身上的陶瓷水瓶。
凈发
[相关解释]
1.僧人剃发之称。
1.僧人剃发之称。
凡僧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未证道的僧人,对证道的圣僧而言。
1.佛教语。谓未证道的僧人,对证道的圣僧而言。
分卫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僧人乞食。
1.佛教语。谓僧人乞食。
十方常住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四种常住之一。谓接待往来僧人的寺院。亦称庙产等物品。见《行事钞》卷中之一。
1.佛教语。四种常住之一。谓接待往来僧人的寺院。亦称庙产等物品。见《行事钞》卷中之一。
午斋
[相关解释]
1.(僧人)中午的斋食。
1.(僧人)中午的斋食。
午梵
[相关解释]
1.谓僧人中午的诵经赞唱之声。
1.谓僧人中午的诵经赞唱之声。
卓锡
[相关解释]
1.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因谓僧人居留为卓锡。
1.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因谓僧人居留为卓锡。
卷单
[相关解释]
1.谓僧人收拾自己的行装离开寺院。
1.谓僧人收拾自己的行装离开寺院。
卷堂
[相关解释]
1.全堂散伙。指生员集体罢学或僧人集体离寺。
1.全堂散伙。指生员集体罢学或僧人集体离寺。
原济(约1642-约1718)
[相关解释]
清代画家。僧人。俗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号石涛、大涤子、苦瓜和尚等,全州(今属广西)人。明代宗室。擅画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构图多变,笔墨奇肆,意境苍莽,富有独创性。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清初四僧”。亦工书善诗。有《淮扬洁秋图》等存世。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清代画家。僧人。俗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号石涛、大涤子、苦瓜和尚等,全州(今属广西)人。明代宗室。擅画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构图多变,笔墨奇肆,意境苍莽,富有独创性。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清初四僧”。亦工书善诗。有《淮扬洁秋图》等存世。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只履
[相关解释]
1.一只芒鞋。《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初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乎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后以"只履"为僧人送行或追悼亡僧之典。
1.一只芒鞋。《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初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乎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后以"只履"为僧人送行或追悼亡僧之典。
吃斋
[相关解释]
1.亦作"吃斋"。 2.吃素。 3.特指僧人吃饭。
1.亦作"吃斋"。 2.吃素。 3.特指僧人吃饭。
哑羊僧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不知解悟的僧人。
1.佛教语。指不知解悟的僧人。
哲那环
[相关解释]
1.僧人偏衫肩下的大扣环。也称钩纽。
1.僧人偏衫肩下的大扣环。也称钩纽。
喇嘛
[相关解释]
喇嘛教的僧人,原为一种尊称。[藏]
喇嘛教的僧人,原为一种尊称。[藏]
噶举派
[相关解释]
1.喇嘛教派之一。"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故名。又因该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称"白教"。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玛尔巴创立。一传弥拉惹巴,再传达波拉结。该派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成为有势力的教派。支系众多,其中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得势后,噶举派中仅止贡﹑噶玛﹑达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势力。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1.喇嘛教派之一。"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故名。又因该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称"白教"。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玛尔巴创立。一传弥拉惹巴,再传达波拉结。该派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成为有势力的教派。支系众多,其中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得势后,噶举派中仅止贡﹑噶玛﹑达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势力。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当派
[相关解释]
1.喇嘛教派之一。"噶当",藏语意为"佛语教诫",认为一切佛语都是指导信徒修行的诫命,故名。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仲敦巴创立。宋嘉佑元年(1056年),仲敦巴建热振寺传法,逐渐形成一个派别,在十二﹑三世纪传播甚广。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形成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系。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立格鲁派(也称新噶当派),此派遂并入格鲁派。
1.喇嘛教派之一。"噶当",藏语意为"佛语教诫",认为一切佛语都是指导信徒修行的诫命,故名。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仲敦巴创立。宋嘉佑元年(1056年),仲敦巴建热振寺传法,逐渐形成一个派别,在十二﹑三世纪传播甚广。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形成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系。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立格鲁派(也称新噶当派),此派遂并入格鲁派。
团蒲
[相关解释]
1.即蒲团。用蒲草编织成的圆垫,多为僧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也作坐具。
1.即蒲团。用蒲草编织成的圆垫,多为僧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也作坐具。
团蕉
[相关解释]
1.即蒲团。为僧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的圆垫。
1.即蒲团。为僧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的圆垫。
圆瑛(1878-1953)
[相关解释]
僧人。本姓吴,法名宏悟,福建古田人。19岁在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致力于《楞严经》研究,为临济宗第四十世和曹洞宗第四十六世。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并任会长,后连任七届。1935年秋在上海创圆明讲堂,创净土道场。1953年任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著有《圆瑛法汇》。
僧人。本姓吴,法名宏悟,福建古田人。19岁在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致力于《楞严经》研究,为临济宗第四十世和曹洞宗第四十六世。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并任会长,后连任七届。1935年秋在上海创圆明讲堂,创净土道场。1953年任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著有《圆瑛法汇》。
坐具
[相关解释]
1.供人坐的用具。 2.佛教语。梵语(尼师檀)的意译。亦称"随衣坐"。僧人用来护衣﹑护身﹑护床席卧具的布巾。见《四分律》卷十九。
1.供人坐的用具。 2.佛教语。梵语(尼师檀)的意译。亦称"随衣坐"。僧人用来护衣﹑护身﹑护床席卧具的布巾。见《四分律》卷十九。
坐夏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其时正当雨季,亦称"坐雨安居"。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1.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其时正当雨季,亦称"坐雨安居"。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夏腊
[相关解释]
1.僧人出家的年数。僧人以七月十六日为岁首,七月十五日为除夕;出家后,以夏腊计算年岁,犹常人称年龄为春秋。
1.僧人出家的年数。僧人以七月十六日为岁首,七月十五日为除夕;出家后,以夏腊计算年岁,犹常人称年龄为春秋。
外集
[相关解释]
1.正集(传世的定本)以外的文稿汇编,多为后人编集遗缺﹑伪作或次要作品而成。 2.僧人以佛经为内学,故以所作诗文为外集。参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全室外集九卷续集》。 3.道家尊道学而薄事功,故以所作议政之文为外集。参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录一卷》。
1.正集(传世的定本)以外的文稿汇编,多为后人编集遗缺﹑伪作或次要作品而成。 2.僧人以佛经为内学,故以所作诗文为外集。参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全室外集九卷续集》。 3.道家尊道学而薄事功,故以所作议政之文为外集。参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录一卷》。
大和上
[相关解释]
1.即大和尚。用以称年高有德的佛教僧人。日本淡海三船有记载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唐大和上东征传》。
1.即大和尚。用以称年高有德的佛教僧人。日本淡海三船有记载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唐大和上东征传》。
大德
[相关解释]
1.大功德;大恩。 2.谓品德高尚。 3.指德行高尚的人。 4.大节。 5.佛家对年长德高僧人或佛﹑菩萨的敬称。梵语为"婆檀陀"(bhadanta)。
1.大功德;大恩。 2.谓品德高尚。 3.指德行高尚的人。 4.大节。 5.佛家对年长德高僧人或佛﹑菩萨的敬称。梵语为"婆檀陀"(bhadanta)。
太虚
[相关解释]
①幻想的虚无缥缈的境界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②天空太虚生月晕。③太虚(1889-1947)。僧人、佛教学者。本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十六岁出家。1911年在广州组织僧教育会,次年到南京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于普陀山闭关治学,著《整理僧伽制度论》,主张革新佛教制度。1928年历游法、英、德、美诸国,为中国僧人去欧美宣传佛教之始。1929年与圆瑛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遗著被辑为《太虚大师全书》。
①幻想的虚无缥缈的境界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②天空太虚生月晕。③太虚(1889-1947)。僧人、佛教学者。本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十六岁出家。1911年在广州组织僧教育会,次年到南京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于普陀山闭关治学,著《整理僧伽制度论》,主张革新佛教制度。1928年历游法、英、德、美诸国,为中国僧人去欧美宣传佛教之始。1929年与圆瑛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遗著被辑为《太虚大师全书》。
头陀
[相关解释]
佛教苦行之一。僧人行头陀时,应持守十二项苦行,分衣、食、住三类,即穿粪扫衣(百衲衣)、常乞食、住空闲处等。依此修行的称修头陀行者”◇也用以称呼行脚乞食的和尚。
佛教苦行之一。僧人行头陀时,应持守十二项苦行,分衣、食、住三类,即穿粪扫衣(百衲衣)、常乞食、住空闲处等。依此修行的称修头陀行者”◇也用以称呼行脚乞食的和尚。
委顺
[相关解释]
1.谓自然所赋予的和顺之气。 2.顺从。 3.顺应自然。 4.旧指僧人之死。
1.谓自然所赋予的和顺之气。 2.顺从。 3.顺应自然。 4.旧指僧人之死。
威仪
[相关解释]
①古代典礼活动中的礼仪三代威仪,尽在是矣。②庄重的仪容、举止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③佛教谓僧人的行、坐、住、卧等行为举止,合乎戒规四威仪|威仪对月闲。
①古代典礼活动中的礼仪三代威仪,尽在是矣。②庄重的仪容、举止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③佛教谓僧人的行、坐、住、卧等行为举止,合乎戒规四威仪|威仪对月闲。
孤禅
[相关解释]
1.指孤单的僧人。
1.指孤单的僧人。
寒衲
[相关解释]
1.单薄的僧衣。 2.代指贫苦僧人。
1.单薄的僧衣。 2.代指贫苦僧人。
寺主
[相关解释]
1.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东汉时立白马寺,有知事之名,东晋以后始称寺主。 2.宋政和三年,禁僧尼称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为名。
1.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东汉时立白马寺,有知事之名,东晋以后始称寺主。 2.宋政和三年,禁僧尼称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为名。
寺观
[相关解释]
1.佛寺和道观。僧人所居曰寺,道士所居曰观。
1.佛寺和道观。僧人所居曰寺,道士所居曰观。
尊者
[相关解释]
1.称辈分或地位高的人。 2.佛教语。梵语"阿梨耶"(ārya)意译为尊者﹑圣者。亦泛指具有较高的德行﹑智慧的僧人。
1.称辈分或地位高的人。 2.佛教语。梵语"阿梨耶"(ārya)意译为尊者﹑圣者。亦泛指具有较高的德行﹑智慧的僧人。
小僧
[相关解释]
1.指未受大戒的年轻僧人。 2.和尚自称谦词。
1.指未受大戒的年轻僧人。 2.和尚自称谦词。
小师
[相关解释]
1.《周礼》乐官名。 2.周代指王不自出之师。 3.古代帝王为贵族显宦子弟开办的低级学校的教师。 4.受戒未满十夏之僧侣。 5.为僧人的谦称。 6.为对年轻出家人的称呼。唐姚合有《赠卢沙弥小师》诗。
1.《周礼》乐官名。 2.周代指王不自出之师。 3.古代帝王为贵族显宦子弟开办的低级学校的教师。 4.受戒未满十夏之僧侣。 5.为僧人的谦称。 6.为对年轻出家人的称呼。唐姚合有《赠卢沙弥小师》诗。
少林寺
[相关解释]
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公元495年。527年,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寺,传授佛教禅宗,遂成禅宗祖庭。唐初最盛时有房屋五千多间。现存山门、客堂、达摩亭、千佛殿和东西配殿。寺西塔林,有墓塔二百三十余座,是中国最大的塔群。唐以后,僧人常习武艺,以少林派拳术著称。
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公元495年。527年,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寺,传授佛教禅宗,遂成禅宗祖庭。唐初最盛时有房屋五千多间。现存山门、客堂、达摩亭、千佛殿和东西配殿。寺西塔林,有墓塔二百三十余座,是中国最大的塔群。唐以后,僧人常习武艺,以少林派拳术著称。
尸陀林
[相关解释]
1.亦作"尸陁林"。 2.梵语?ītavana的译音。弃尸之处;僧人墓地。
1.亦作"尸陁林"。 2.梵语?ītavana的译音。弃尸之处;僧人墓地。
展钵
[相关解释]
1.谓效僧人以钵盂进食。
1.谓效僧人以钵盂进食。
山偈
[相关解释]
1.僧人唱诵的偈语。
1.僧人唱诵的偈语。
山僧
[相关解释]
1.住在山寺的僧人。 2.僧人自称的谦词。
1.住在山寺的僧人。 2.僧人自称的谦词。
山衲
[相关解释]
1.僧侣的衣服。 2.借指山中的僧人。
1.僧侣的衣服。 2.借指山中的僧人。
巨然
[相关解释]
五代、宋初画家,僧人。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南昌)人。南唐时住开元寺。入宋,随李后主至汴京。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善于表现江南烟峦气象,喜用大披麻皴法,笔墨清润。与董源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有《秋山问道》等画存世。
五代、宋初画家,僧人。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南昌)人。南唐时住开元寺。入宋,随李后主至汴京。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善于表现江南烟峦气象,喜用大披麻皴法,笔墨清润。与董源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有《秋山问道》等画存世。
布袋和尚
[相关解释]
1.五代时僧人,世传为弥勒菩萨的应化身。《景德传灯录.明州布袋和尚》谓其自称契此,时号长汀子布袋师。
1.五代时僧人,世传为弥勒菩萨的应化身。《景德传灯录.明州布袋和尚》谓其自称契此,时号长汀子布袋师。
布袋和尚(?-917)
[相关解释]
五代时僧人。名契此,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传说常以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世人称他为弥勒化身。佛教寺庙山门里供奉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相传是他的造像。
五代时僧人。名契此,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传说常以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世人称他为弥勒化身。佛教寺庙山门里供奉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相传是他的造像。
师兄
[相关解释]
1.称同从一师而拜师时间比自己早的人。 2.僧人之间的相互敬称。 3.指俗人对僧人的敬称。 4.义和团成员之间的互称。 5.称师父的儿子或父亲生徒中之比自己年长者。
1.称同从一师而拜师时间比自己早的人。 2.僧人之间的相互敬称。 3.指俗人对僧人的敬称。 4.义和团成员之间的互称。 5.称师父的儿子或父亲生徒中之比自己年长者。
师号
[相关解释]
1.对道行出众的僧人所加的称号。
1.对道行出众的僧人所加的称号。
师塔
[相关解释]
1.即身塔。为僧人埋骨之所。
1.即身塔。为僧人埋骨之所。
库司
[相关解释]
1.佛寺中包括都寺﹑监寺﹑副寺在内的管事部门。 2.指寺院中司会计之事的僧人。
1.佛寺中包括都寺﹑监寺﹑副寺在内的管事部门。 2.指寺院中司会计之事的僧人。
庙穴
[相关解释]
1.塔中置放僧人遗骨的墓穴。
1.塔中置放僧人遗骨的墓穴。
延寿堂
[相关解释]
1.佛教寺庙安置患病僧人之所。
1.佛教寺庙安置患病僧人之所。
开士
[相关解释]
1.菩萨的异名。以能自开觉,又可开他人生信心,故称◇用作对僧人的敬称。
1.菩萨的异名。以能自开觉,又可开他人生信心,故称◇用作对僧人的敬称。
开方破狱
[相关解释]
1.指僧人为亡灵诵《宗镜录》中的《破地狱偈文》,以求佛祖开恩,开度亡灵出地狱。为佛事活动之一。
1.指僧人为亡灵诵《宗镜录》中的《破地狱偈文》,以求佛祖开恩,开度亡灵出地狱。为佛事活动之一。
弭锡
[相关解释]
1.驻锡。谓云游的僧人住止于某地。锡,僧人所用之锡杖。
1.驻锡。谓云游的僧人住止于某地。锡,僧人所用之锡杖。
影身
[相关解释]
1.僧人死后的肉身。佛家以身为幻影﹐故称。 2.隐蔽身体。
1.僧人死后的肉身。佛家以身为幻影﹐故称。 2.隐蔽身体。
律僧
[相关解释]
1.持守戒律的僧人。
1.持守戒律的僧人。
息心客
[相关解释]
1.指僧人。
1.指僧人。
慧命
[相关解释]
1.指弘传的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云慧命。 2.引申指人的智慧所注。 3.僧人的尊称。
1.指弘传的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云慧命。 2.引申指人的智慧所注。 3.僧人的尊称。
慧能(638-713)
[相关解释]
一作惠能”。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今北京大兴),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原以卖柴为生,后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作劈柴踏碓的行者”‰忍选嗣时作一偈被认可,得秘授禅法和法衣。宣传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成为禅宗正系。其说教被弟子编成《六祖坛经》行世。
一作惠能”。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今北京大兴),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原以卖柴为生,后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作劈柴踏碓的行者”‰忍选嗣时作一偈被认可,得秘授禅法和法衣。宣传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成为禅宗正系。其说教被弟子编成《六祖坛经》行世。
手炉
[相关解释]
1.亦作"手炉"。 2.仪仗队﹑侍者或僧人作法事时所执的香炉。 3.手执香炉。 4.冬天暖手用的小铜火炉。
1.亦作"手炉"。 2.仪仗队﹑侍者或僧人作法事时所执的香炉。 3.手执香炉。 4.冬天暖手用的小铜火炉。
打鬼
[相关解释]
1.明时一种儿戏。 2.喇嘛教的一种仪式。僧人扮天神以驱逐邪魔。
1.明时一种儿戏。 2.喇嘛教的一种仪式。僧人扮天神以驱逐邪魔。
担锡
[相关解释]
1.锡杖横担在肩上。锡﹐锡杖﹐僧人的法器。 2.借指僧人出行。
1.锡杖横担在肩上。锡﹐锡杖﹐僧人的法器。 2.借指僧人出行。
振锡
[相关解释]
1.谓僧人持锡出行。锡,锡杖。杖头饰环,拄杖行则振动有声。
1.谓僧人持锡出行。锡,锡杖。杖头饰环,拄杖行则振动有声。
支许
[相关解释]
1.晋高僧支遁和高士许询的并称。两人友善,皆善谈佛经与玄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后以喻僧人和文士的交谊。
1.晋高僧支遁和高士许询的并称。两人友善,皆善谈佛经与玄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后以喻僧人和文士的交谊。
支郎
[相关解释]
1.称汉末﹑三国时僧人支谦。月支国人,于东汉末迁居吴地,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魏吴录》﹑宋道诚《释氏要览·称谓》。 2.指晋代高僧支遁。 3.泛称僧人。
1.称汉末﹑三国时僧人支谦。月支国人,于东汉末迁居吴地,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魏吴录》﹑宋道诚《释氏要览·称谓》。 2.指晋代高僧支遁。 3.泛称僧人。
放锡
[相关解释]
1.放下锡杖。谓僧人止息。
1.放下锡杖。谓僧人止息。
故二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僧人出家前的旧妻。
1.佛教语。谓僧人出家前的旧妻。
敷具
[相关解释]
1.佛教语。陈饰于佛座前供桌上的饰物。 2.佛教语。即袈裟。以袈裟可敷地作游方僧人的坐卧之具,故称。
1.佛教语。陈饰于佛座前供桌上的饰物。 2.佛教语。即袈裟。以袈裟可敷地作游方僧人的坐卧之具,故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