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兄弟的内容。
带有兄弟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时伯仲 [相关解释]
1.谓两人水准才能难分高下。伯仲,指兄弟。
一门同气 [相关解释]
1.谓同门兄弟。
七教 [相关解释]
1.古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互相间各自应当遵从的伦理规范。 2.古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道德规范。
七真 [相关解释]
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传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隐于茅山得道成仙,后晋之杨羲﹑许穆﹑许翙及唐之郭崇真皆于茅山得道,因合称"七真"。唐陆龟蒙《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一"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茅﹑二许﹑一杨﹑一郭,是为七真。"唐齐己《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诗》悬《大雅》作,殿礼七真仪。"(2)指张紫阳﹑石杏林﹑薛道光﹑陈泥丸﹑白紫清﹑刘永年﹑彭鹤林七人,称"南宗七真"。(3)指马丹阳﹑丘长春﹑谭长真﹑刘长生﹑郝广宁﹑王玉阳和孙清静(仙姑)
万古蟾(1900-1995) [相关解释]
美术片导演。江苏南京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曾留校任教。1926年与兄籁鸣、弟超尘合作,创作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40年又与兄弟共同创作大型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1956年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的剪纸片《渔童》、《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曾在国内外获奖。
三亲 [相关解释]
1.谓夫妇﹑父子﹑兄弟。
三列宿 [相关解释]
1.指唐代韦季武﹑韦叔谐﹑韦叔谦三兄弟。
三叔 [相关解释]
1.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的合称。武王灭殷,立纣子禄父(武庚)守商祀;命三叔监管殷遗民,防止他们反叛。见《逸周书.作雒》﹑《史记.周本纪》。
三合会 [相关解释]
1.天地会的别名。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相传以洪武(明太祖年号)的洪字为其代称,对内称"洪门",会员互称"洪家兄弟"。因洪字有三点水偏旁,故又称"三点会"◇嫌只取左偏,偏而不全,不吉祥,故又取右偏"共","共"有会合之义,因改称"三合会"。
三姜 [相关解释]
1.汉之姜肱与弟仲海﹑季江,以孝友着闻,常共卧起,见《后汉书.姜肱传》◇世因称其兄弟三人为"三姜",并用作兄弟情笃之典。
三戟 [相关解释]
1.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李岘与兄峘﹑峄同居长兴里第,门列三戟。张俭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崔琳与弟珪﹑瑶,俱立棨戟,世号"三戟崔家"。俱见《新唐书》本传◇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三洪 [相关解释]
1.宋洪适﹑洪遵﹑洪迈三兄弟的合称。
三珠 [相关解释]
1."三珠树"的略语。 2.比喻杰出的三兄弟。 3."三珠符"的略语。
三种 [相关解释]
1.宋名将种世衡之子,种古﹑种谔﹑种诊三兄弟的合称。
三老四少 [相关解释]
1.老少众人。 2.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三茅 [相关解释]
1.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 2.指传说中修仙得道的茅君三兄弟。 3.山名。亦称茅山﹑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茅君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三荆 [相关解释]
1.一株三枝的荆树。 2.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3.后魏置荆州于穰县(今河南邓县),置南荆州于安昌(今河南确山县),置东荆州于泚阳(今河南泌阳县),谓之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注。
三虎 [相关解释]
1.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东汉贾彪兄弟三人。 2.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宋代杨纮﹑王鼎﹑王绰三人。 3.指三个凶恶如虎的人。
三谢 [相关解释]
1.晋谢尚﹑谢奕﹑谢安三兄弟的合称。三人皆以书法知名。 2.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惠连及南朝齐诗人谢杋的合称。
三陆 [相关解释]
1.晋陆机与弟云﹑耽的合称。 2.南朝齐陆慧晓三子僚﹑任﹑倕的合称。 3.唐陆扆﹑陆希声﹑陆威的合称。 4.明末清初陆圻﹑陆培﹑陆阶三兄弟的合称。
三马 [相关解释]
1.指北齐马子结三兄弟。 2.三枚筹马。马,投壶时用的筹子。 3.复姓。见明王鏊《震泽长语.姓氏》。
不友 [相关解释]
1.谓兄弟不相敬爱。
世讲 [相关解释]
1.宋吕本中《官箴》"同僚之契,交承之分,有兄弟之义;至其子孙亦世讲之。前辈专以此为务,今人知之者盖少矣。"此谓两姓子孙世世有共同讲学的情谊◇称朋友的后辈为世讲。
两喈 [相关解释]
1.指张伯喈张仲喈兄弟。详"两楷"。
两楷 [相关解释]
1.《太平御览》卷三九六引汉应劭《风俗通》"陈国张伯喈弟仲喈妇炊于灶下,至井上,谓喈曰'我今日妆好不?'伯喈曰'我伯喈也。'妇大惭愧。其夕时,伯喈到更衣,妇复遂牵其背曰'今旦大误,谓伯喈为卿。'答曰'我故伯喈也。'"后遂以"两喈"比喻孪生兄弟状貌极其相似,难以辨认。
两苏 [相关解释]
1.宋代文学家苏轼和苏辙兄弟的合称。
两许 [相关解释]
1.犹两可。 2.指汉末许劭兄弟。二人俱有高名。
中表 [相关解释]
1.指与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或与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 2.里和外。 3.立于中央的标志。
丹徒布衣 [相关解释]
1.借指平民。晋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又领晋陵太守,镇丹徒。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刘裕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刘裕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南朝宋刘穆之。穆之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
义兄弟 [相关解释]
1.结义的兄弟。
义母 [相关解释]
1.非本生之母而拜认为母者。 2.深明大义之母。战国齐宣王时有人争斗而死,有异母兄弟二人被讯问。兄弟二人争相承认。王使相问其母。母曰"杀其少者。"相问其故。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相入言于王。王美其义,皆赦不杀,而尊其母号曰"义母"。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齐义继母》。
九头纪 [相关解释]
1.传说远古人皇氏兄弟九人共政,称为九头纪。为"十纪"之一。
九鲤湖 [相关解释]
1.湖名。在福建仙游县东北。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炼丹湖侧,各乘一鲤登仙而得名。见《兴化府志》。唐徐寅有《春入鲤湖》诗,宋郑樵有《游九鲤湖》诗,明徐弘祖有《游九鲤湖日记》。
二丁 [相关解释]
1.指三国魏丁仪﹑丁弇兄弟。二人才朗学博,与曹植友善,后均遭曹丕杀害。
二哥 [相关解释]
1.兄弟间称次男为二哥。 2.泛称兄弟中排行第二者。 3.小二哥的敬称。
二陆 [相关解释]
1.指晋陆机﹑陆云兄弟。 2.指南朝陈陆瑜﹑陆琰。 3.指南宋陆九龄﹑陆九渊兄弟。 4.指宋陆佃陆传兄弟。
五伦 [相关解释]
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伦理关系。
五王 [相关解释]
1.指唐明皇兄弟让皇帝宪﹑惠庄太子撝﹑惠文太子范﹑惠宣太子业﹑隋王隆悌。 2.指唐代张柬之﹑敬晖﹑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武后周天授五年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重立中宗为帝,复国号唐,以功皆封郡王。 3.复姓。
五王帐 [相关解释]
1.相传唐玄宗友爱甚笃,尝于殿中,置一大帐与五兄弟同寝。事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
五窦联珠 [相关解释]
1.《新唐书.窦群传》"﹝群﹞兄常﹑牟,弟庠﹑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时称"五窦联珠"◇用以称誉兄弟辈皆工诗文者。
五通神 [相关解释]
1.旧时江南民间供奉的邪神。传说为兄弟五人。其别称甚多,有"五通"﹑"五圣"﹑"五显灵公"﹑"五郎神"﹑"五猖"等。唐宋时即有之。
五雷法 [相关解释]
1.道教方术。谓得雷公墨篆,依法行之,可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因雷公有兄弟五人,故以五雷称之。见《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引《神仙感遇传.叶迁韶》。
亚旅 [相关解释]
1.诸大夫。 2.上大夫的别称。 3.指兄弟及众子弟。语出《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毛传"亚,仲叔也;旅,子弟也。"
亲如手足 [相关解释]
1.亲密得如同兄弟一样。手足,喻兄弟。
亲属 [相关解释]
因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夫妻、血亲、姻亲。其中,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称为近亲属。
亲王 [相关解释]
爵位名。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后以皇帝的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沿用。清代宗室封爵第一级称和硕亲王,蒙古贵族也有称亲王的。
亲骨肉 [相关解释]
1.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血统最接近的人。
人面狗心 [相关解释]
1.《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 2.犹言人面兽心。
从兄弟门中 [相关解释]
1.称已死的伯叔。
从孙 [相关解释]
1.兄弟的孙子。
从母昆弟 [相关解释]
1.亦作"从母晜弟"。 2.母之姊妹之子,即姨表兄弟。
从父 [相关解释]
1.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
从祖叔母 [相关解释]
1.祖父兄弟之妻。
从祖昆弟 [相关解释]
1.同曾祖的兄弟。
从祖母 [相关解释]
1.父亲的堂兄弟之妻。 2.指父亲的堂伯叔母。
从祖父 [相关解释]
1.父亲的堂兄弟。
从祖祖母 [相关解释]
1.祖父兄弟的妻子。即伯祖母或叔祖母。
从祖祖父 [相关解释]
1.祖父的兄弟。即伯祖父或叔祖父。
从祖祖父母 [相关解释]
1.祖父的兄弟及其妻子。即伯祖父母或叔祖父母。
从考舅 [相关解释]
1.母亲的堂兄弟。
从舅 [相关解释]
1.母亲的叔伯兄弟。
从表侄 [相关解释]
1.从表兄弟之子。
从表弟 [相关解释]
1.母亲的堂房兄弟之子或伯叔母的姊妹之子而年轻于己者。
令原之戚 [相关解释]
1.《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毛传"脊令,雍渠也。"郑玄笺"雍渠,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后因以"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
仪弇 [相关解释]
1.三国魏丁仪丁弇兄弟的合称。二人有才名。
仲叔 [相关解释]
1.指兄弟中排行第二者。 2.泛指兄弟﹑弟弟。 3.犹伯仲。评论人的才能时,比喻不相上下。 4.复姓。春秋卫有仲叔于奚。见《左传.成公二年》。
仲子 [相关解释]
1.对兄弟中排行为第二者的尊称。 2.犹次子。
仲氏 [相关解释]
1.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弟。 2.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高亨注"仲氏,古代长子长女称伯称孟,中子中女称仲,幼子幼女称叔称季。"一说指春秋卫戴妫。参阅《诗经》毛传。 3.汉末袁术占有长江淮河下游地区,自称为帝,号仲氏。又称仲家。 4.指汉末仲长统。
伊洛之学 [相关解释]
1.指宋程颢﹑程颐的理学。程氏兄弟洛阳人,讲学伊洛之间,故称。
修文郎 [相关解释]
1.传说晋苏韶死后现形,对他的兄弟说"颜渊﹑卜商,今见在为修文郎,修文郎凡有八人,鬼之圣者。"见《太平广记》卷三一九引晋王隐《晋书》◇因以"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
偷声 [相关解释]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
儿无常父 [相关解释]
1.谓家族和睦,兄弟辈往来无间。父,长辈。
元方季方 [相关解释]
1.东汉陈寔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谓两人难分高下。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
兄弟 [相关解释]
1.哥哥和弟弟。 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 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 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 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 6.指同姓国家。 7.比喻两者相似,不相上下。 8.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称友情深笃的人。 9.对弟弟的称呼。 10.男子自称。
兄弟怡怡 [相关解释]
1.兄弟和悦相亲貌。
兄弟阋墙 [相关解释]
1.《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郑玄笺"兄弟虽内阋而外御侮也。"阋,争吵。比喻内部纷争。
兄肥弟瘦 [相关解释]
1.相传东汉赵礼被盗所虏,欲食之。其兄赵孝自缚诣盗,谓弟久饿,羸瘦,不如己肥,愿以身代。事见《后汉书.赵孝传》◇用为兄弟友爱的典实。
克洛诺斯 [相关解释]
希腊神话中天神乌拉诺斯与大地女神盖娅之子。主神宙斯之父。曾得到母亲的怂恿,用镰刀阉割并推翻了父亲◇母亲预言他也将被自己的孩子推翻,于是子女一出生,就被他吞进肚里,只有宙斯幸免。宙斯成年以后,迫他吐出众兄弟,并率领兄弟推翻以克洛诺斯为首的提坦诸神。
八龙 [相关解释]
1.神话中的八匹龙马。 2.指周穆王的八匹骏马。 3.称东汉荀淑八子。《后汉书.荀淑传》"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李贤注"'专',本或作'敷'。"后以称扬人家子弟或弟兄。 4.传说中的伏羲兄弟八人﹐世号八龙。
公昆弟 [相关解释]
1.同祖兄弟。
六龙 [相关解释]
1.谓《易》干卦的六爻。 2.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羲和为御者。 3.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因以为天子车驾的代称。 4.六兄弟的美称。
共乳 [相关解释]
1.共吮一母之乳。指同胞兄弟姊妹。
共气 [相关解释]
1.犹同气。指同胞兄弟。
共被 [相关解释]
1.同被而寝。亦谓亲如兄弟。
内兄弟 [相关解释]
1.舅父的儿子。 2.古代称姑﹑姊﹑妹及族人之妇为"内兄弟"。 3.妻的兄弟。详"内兄"﹑"内弟"。
内阋 [相关解释]
1.指兄弟之间争闹不和。
内除 [相关解释]
1.谓服兄弟之丧,丧服未除而内心悲哀已渐减。
再从父 [相关解释]
1.父亲的堂兄弟。
凡·爱克兄弟 [相关解释]
胡伯特·凡·爱克(hubertvaneyck,1395前-1426)和扬·凡·爱克(janvan〆yck,1395前-1441)。两人均为尼德兰画家∠作完成的《根特祭坛画》,对人物和风景的真实描写,体现了尼德兰派人文主义思想,被认为是欧洲油画史上第一件重要作品。扬·凡·爱克的另一件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刻画细致,对后来风俗画的发展有影响。
凿印 [相关解释]
1.刻印的一种方法。指在预制的金属印坯上刻凿印文。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之间。多数是将军印和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人仿效﹐而形成一种刻法。
分形同气 [相关解释]
1.亦作"分形共气"。 2.语出《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谓形体各别,气息相通。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亦用于兄弟间。
分我杯羹 [相关解释]
1.语出《史记.项羽本记》"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絶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梘,即"杯"◇谓从他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为"分我杯羹"。
分离 [相关解释]
①分开理论与实践是不可~的ㄧ从空气中~出氮气来。②别离~了多年的兄弟又重逢了。
分荆 [相关解释]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云,京兆人田真兄弟三人分家时议分堂前紫荆花,荆花因之枯死。田真兄弟相感复合,荆亦再茂◇因以"分荆"喻兄弟分居。
前兄后弟 [相关解释]
1.南朝梁夏侯亶﹑夏侯夔兄弟二人先后出任豫州刺史﹐均政绩卓著﹐民颂之为前兄后弟。见《梁书.夏侯夔传》。
前襟后裾 [相关解释]
1.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匡俗 [相关解释]
1.匡正时俗。 2.传说中的人物。一说名"匡裕"。出自殷﹑周之际,又传为周武王时或秦末人。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南障山。故世称南障山为庐山﹑匡山﹑匡庐,尊匡俗为匡神。
匡君 [相关解释]
1.匡辅君主。 2.指匡俗兄弟。 3.指江西的庐山。
匡庐 [相关解释]
1.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
十际 [相关解释]
1.指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间的正当关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