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9 查到相关公孙的内容。
带有公孙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指马 [相关解释]
1.《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公孙龙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三儒 [相关解释]
1.指汉代的董仲舒﹑公孙弘﹑儿宽。《汉书.循吏传序》"唯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儿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汉代的董仲舒﹑刘向﹑扬雄。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三士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晋之狐偃﹑赵衰﹑贾佗。 2.指古之许由﹑巢父﹑池主三隐者。 3.指春秋齐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勇而无礼,晏子认为将桅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景公赐三人二桃,论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自刭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四》。
三宿 [相关解释]
1.进爵三次。 2.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赵岐注"留于昼三日,怪其淹久。"唐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床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
三馆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东合 [相关解释]
1.东向的小门。《汉书.公孙弘传》"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合以延贤人。"王先谦补注引姚鼐曰"此合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东平王苍为骠骑将军,开东合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
仪衍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与公孙衍的并称。
侨札 [相关解释]
1.指春秋郑国公孙侨(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季札至郑,与子产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纻衣。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因以"侨札"比喻朋友之交。
侨脄 [相关解释]
1.指春秋郑大夫公孙侨(子产)和晋大夫羊舌脄(叔向)。二人友善,并以才智见誉于当世。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不佞与执事辈从容羊陆之交﹐往来侨脄之好。"后用以借称哲人贤士。
公姓 [相关解释]
1.即公孙。国君的孙。
公婿公孙 [相关解释]
1.泛指王亲贵戚。公壻﹐国君之壻。
公孙 [相关解释]
姓。
公孙大娘 [相关解释]
唐代舞蹈艺人。善剑器舞。杜甫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公孙树 [相关解释]
1.即银杏﹐又名白果。松柏科﹐落叶乔木﹐干高十余丈∷仁可食﹐木材坚细,为家具及建筑的良材。
公孙衍 [相关解释]
战国时期纵横家∨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初在秦国任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的高官)◇至魏国任将军,主张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并联络燕、赵、中山、韩、魏五国对抗秦国◇又担任魏相。
公都 [相关解释]
1.复姓。战国时孟轲有弟子公都子。见《孟子.公孙丑下》。
养气 [相关解释]
1.保养元气;涵养本有的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指涵养。 3.指道家炼气。 4.长养生物之气。 5.氧气。
养浩 [相关解释]
1.谓培养本有的浩然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几几 [相关解释]
1.安重貌。《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朱熹集传"安重貌。"一说,鞋头尖而上翘。 2.偕同貌。
几舄 [相关解释]
1.《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周代大官之鞋色红,头尖而向上翘◇以"几舄"为大官之鞋的代称。
出昼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孟子曰﹞'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后以"出昼"指离开求官的地。
函矢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后以"函矢"比喻互相矛盾。
制策 [相关解释]
1.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匮盟 [相关解释]
1.谓缺乏诚意的盟会。《左传·成公二年》"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婴齐﹑蔡侯﹑许男﹑秦右大夫说﹑宋华元﹑陈公孙宁﹑卫孙良夫﹑郑公子去疾及齐国之大夫盟于蜀。卿不书,匮盟也。于是乎畏晋而窃与楚盟,故曰'匮盟'。"杜预注"匮,乏也。"孔颖达疏"私窃为盟,盟终不固,此盟是匮乏之道也。"一说,"匮"应读为"?",谲诡权诈之意。见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半古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赵岐注"当今所施恩惠之事半于古人,而功倍之矣。"后以"半古"谓才能或功业仅及古人的一半。
南山三壮士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齐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
卧海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天下大乱﹐﹝管宁﹞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裴松之注引晋傅玄《傅子》"宁往见度﹐语惟经典﹐不及世事。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后用以为典﹐有隐处之意。
合异离坚 [相关解释]
1.指战国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公孙龙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小异),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大同),否定差别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因而都流为诡辩。
名家 [相关解释]
战国时讨论名”(概念)和实”(事实)的关系问题的学派。主要代表为惠施和公孙龙,惠施强调事物的相同性,公孙龙强调事物的差别性。他们的讨论对古代逻辑发展有一定贡献。
周南 [相关解释]
1.《诗.国风》之一◇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 2.代称周公。因成周以南之地为周公旦的采邑,故称。 3.地名。指成周(今河南洛阳)以南。《韩非子.说林下》"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一说即洛阳。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髎集解引徐广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哀毁骨立 [相关解释]
形容居父母丧时因过于悲痛而致身体瘦损,如骨骸支立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遽公孙哀毁骨立,极倦子之谊。
商鞅(约前390-前338) [相关解释]
战国时期政治家。卫国人。本姓公孙。秦孝公任用他实行变法。公元前356年(一说前359年)和前350年两次颁布新法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推行连坐法;建立县制;废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按丁男征赋;统一度量衡制。变法奠定了秦强盛的基础。因封地在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因称商鞅。孝公死后,被诬陷,车裂而死。著有《商君书》,今存二十四篇。
圣期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汉王充《论衡.刺孟》"五百年者﹐以为天出圣期也。"后遂以"圣期"为圣人出世的时期。 2.当世的谀称,犹圣时。
坚白同异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对"坚白石"这一命题,公孙龙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别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
大岘 [相关解释]
1.山名。在山东省临胊县东南﹐即穆陵关﹐旧称齐地天险。东晋刘裕攻南燕慕容超﹐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谓宜断据大岘﹐坚壁清野﹐以绝晋军之资﹐超不从。即此山。见《宋书.武帝纪上》◇泛指险关。 2.山名。在安徽省含山县﹐又名赤焰山。南北朝时与小岘并为军争之地。
天时不如地利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载《孟子·公孙丑下》,篇题后人所加。文中阐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著名论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全文多用排比、层递,雄辩有力,一气呵成。
失道寡助 [相关解释]
1.谓违反正义者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如解倒悬 [相关解释]
1.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比喻把人从危困的处境中解救出来。
婴臼 [相关解释]
1.春秋时程婴与公孙杵臼二人合谋保全赵氏遗孤,事见《史记·赵世家》◇以"婴臼"喻指危难时可托孤的人。
子产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郑大夫公孙侨的字。一字子美。郑简公十二年为卿,二十三年起执政,治郑多年,有政绩。郑声公五年卒。郑人悲之如亡亲戚。
子石 [相关解释]
1.制砚用的上等端石。 2.公孙龙的字。春秋卫人(一说楚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司马贞索隐"〔子石〕公孙龙也。"
孙弘 [相关解释]
1.即公孙弘。字季,西汉菑川人。少时为狱吏,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以熟悉文法吏治,被武帝任为丞相,封平津侯。
守白 [相关解释]
1.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2.《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室比喻心。"后以"守白"谓保持空明的心境。
尝酎 [相关解释]
1.祭祀时尝饮新酒。酎,连酿三次的醇酒。《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公孙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杜预注"酒之新熟﹐重者为酎。尝新饮酒为尝酎。"一说﹐尝祭以酎。参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巫蛊之祸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因巫蛊而引起的一场统治者内部的斗争『时迷信,以为用巫术诅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可以害人,称为"巫蛊"。武帝晩年多病,疑乃左右人巫蛊所致。征和二年,江充因与太子有隙,借机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人,太子惧,杀充及胡巫,武帝发兵追捕,太子兵拒五日,战败自杀。掘蛊之事上牵丞相,下连庶民,前后被杀者数万人,史称"巫蛊之祸"。事见《汉书·武帝纪》﹑《江充传》﹑《公孙贺传》。
干封 [相关解释]
1.晒干新筑的祭坛。封,封禅时所建的祭坛◇泛指天旱。《史记·孝武本纪》"夏﹐旱。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干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张守节正义"苏林曰'天旱欲使封土干燥也。'颜师古曰'三岁不雨﹐暴所封之士令干。'"《汉书·沟洫志》"上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干封少雨。"唐鲍溶《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诗"云雨由来随六龙﹐玉泥瑶检不干封。"一说﹐祭祀而不立神主谓"干封"。见《史记·孝武本纪》裴髎集解引如淳说。
平津 [相关解释]
1.坦途;大道。 2.古地名『时为平津邑,武帝封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即此◇多用为典,亦以泛指丞相等高级官僚。 3.旧时北平(今北京﹑天津)的并称。
平津馆 [相关解释]
1.亦作"平津邸"﹑"平津阁"『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起客馆,开东阁,招请士人◇因以"平津馆"等称高级官僚延纳宾客的处所。 2.清孙星衍任山东督粮道时,治所即在公孙弘所封平津故地,因名其书斋为平津馆,所刊丛书名《平津馆丛书》。
引镜 [相关解释]
1.持镜。《后汉书.朱浮传》"引镜窥影。"《文选.王融》"引镜皆明目,临池无洗耳。"李善注引三国蜀谯周《考史》"公孙述窃位于蜀,蜀人任永乃托目盲。及述诛,永澡盥引镜自照曰'时清则目明也。'"后因以指时世清明。
徙痈 [相关解释]
1.一种江湖医术,传说能移去痈疽。语出《南史·薛伯宗传》"时又有薛伯宗善徙痈疽,公孙泰患背,伯宗为气封之,徙置斋前柳树上。明旦痈消,树边便起一瘤如拳大。"
德齿 [相关解释]
1.指贤德而年高的人。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心悦诚服 [相关解释]
1.真心诚意的服从或佩服。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成家 [相关解释]
1.成立家室,娶妻。 2.兴家,持家。 3.犹安家。 4.形成流派。 5.成为专家。 6.东汉初公孙述起成都,自立为帝,号成家。光武遣吴汉﹑臧宫伐之。述将延岑力战,公孙兵败,身死。见《后汉书.公孙述传》。
指物 [相关解释]
1.战国时名家公孙龙所提出的命题。指,指事物的抽象概念;物,指具体事物。 2.指明事物。
指马 [相关解释]
1.战国时名家公孙龙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白马非马"等命题,讨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庄子.齐物论》则谓"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谓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应各任自然,不分彼此﹑是非﹑长短﹑多少◇遂以"指马"为争辩是非﹑差别的代称。 2.见"指鹿为马"。
挟辀 [相关解释]
1.夹住车辕。《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闳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后以喻勇武有力或勇武有力的人。
此一时彼一时 [相关解释]
1.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谓时间不同,情况亦异,不能相提并论。
汲冢书 [相关解释]
1.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所得的数十车竹书。内有《纪年》﹑《易经》﹑《易繇阴阳卦》﹑《卦下易经》﹑《公孙段》﹑《国语》﹑《名》﹑《师春》﹑《琐语》﹑《梁丘藏》﹑《缴书》﹑《生封》﹑《大历》﹑《穆天子传》﹑《图诗》﹑及杂书《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共计七十五篇。竹书皆先秦科斗字。晋武帝命荀勖撰次,以为《中经》。原简早已不传。参阅《晋书.束晰传》﹑《荀勖传》。
洛下 [相关解释]
1.指洛阳城。 2.复姓『代有洛下闳。见《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
火然泉达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后以"火然泉达"喻形势发展迅猛。
焚芝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往来赂遗"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若苗秽害田,随风烈火,芝艾俱焚,安能白别乎?"后以"焚芝"比喻贤人遭难。 2.为哀悼死者之词。
犀首 [相关解释]
1.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 2.《史记.张仪列传》"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后即以"犀首"指无事好饮之人。
环攻 [相关解释]
1.围攻。语本《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癸庚 [相关解释]
1.语出《左传.哀公十三年》"﹝公孙有山氏﹞对曰'梁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原是军粮的隐语﹐也泛指口粮。 2.引申为军旅生活。
离坚白 [相关解释]
1.分开坚和白。公孙龙学派的著名辩论题﹐与《墨经》的"盈坚白"相对立。名家认为﹐一块石头放在面前﹐"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由此断言﹐石头的坚和白两种属性是互相分离的。
竹罄南山 [相关解释]
1.《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言事端繁多﹐书不胜书﹐后常以"竹罄南山"谓人罪恶极多﹐书写不尽。
绰有余裕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赵歧注"进退自由,岂不绰绰然舒缓有余怎?绰﹑裕,皆宽也。"后因以"绰有余裕"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 2.用以形容宽裕﹑富馀。
羊孙 [相关解释]
1.羊胜与公孙诡的并称『梁孝王招延四方豪杰,齐人羊胜﹑公孙诡往归之。梁孝王与胜诡谋,阴使人刺杀爰盎『景帝疑梁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事见《汉书.梁孝王刘武传》◇因以"羊孙"作为策划阴谋者的代称。
翘馆 [相关解释]
1.汉公孙弘为宰相,设翘材馆,以罗致天下人才。见《西京杂记》卷四◇因以"翘馆"谓招致才学颖异之士的馆舍。
耳孙 [相关解释]
1.《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耳孙者﹐玄孙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又引李斐曰"耳孙﹐曾孙也。"又引晋灼曰"耳孙﹐玄孙之曾孙也。"颜师古注"耳孙﹐诸说不同。据《平纪》及《诸侯王表》﹐说梁孝王玄孙之耳孙。耳音仍……据《尔雅》'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则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按﹐《类篇.耳部》"昆孙之子为耳孙。"后多以"耳孙"泛指远代子孙。
自作孽 [相关解释]
1.自己造成的罪恶与灾祸。《书.太甲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孟子.公孙丑上》引此文,"逭"作"活"◇遂用为自作自受之意。
至大至刚 [相关解释]
1.形容人的"浩然之气"极其广大坚强。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朱熹集注"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
芜蒌粥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冯异传》"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明旦,光武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后因以"芜蒌粥"指在困乏中及时的济助。
虫叶成字 [相关解释]
1.《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有虫食其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病已﹐汉宣帝名◇以"虫叶成字"指称谶纬。
行潦 [相关解释]
1.沟中的流水。《诗.召南.采苹》"于以采藻?于彼行潦。"毛传"行潦,流潦也。"《孟子.公孙丑上》"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赵岐注"行潦,道傍流潦也。"孙奭疏"潦,雨水盛也。"唐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诗"川源饶毒雾,溪谷多淫雨。行潦四时流,崩槎千岁古。"张际春《向赣南闽西进军》"有些路旁的枯草上,挂着一根一根的半透明的圆形冰柱,风吹着一摇一摆,有的被行人撞落在行潦中流动着。"一说道路上的积水。 2.《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郑玄笺"流潦
解民倒悬 [相关解释]
《孟子 ·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后用‘解民倒悬’比喻把人民从困苦危难的处境中解救出来。
诏检 [相关解释]
1.即诏书。语本《后汉书.公孙瓒传》﹕"﹝袁绍﹞矫刻金玉﹐以为印玺﹐每有所下﹐辄皂囊施检﹐文称诏书。"
诡胜 [相关解释]
1.汉梁孝王门客公孙诡和羊胜的并称。
货取 [相关解释]
1.谓以财货收买。语出《孟子.公孙丑下》"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2.买进。
赠策 [相关解释]
1.《左传.文公十三年》载晋大夫士会奔秦,晋恐士会为秦所用,就派人招他回国。士会离秦时,"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绕朝以策书赠士会。"后即以"赠策"谓致送书信或临别赠言。 2.《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秦穆公曾七日而寤,寤之日,对公孙支与子舆说,曾见天帝,天帝告以晋国将大乱等事。公孙支书而藏之,是为秦策◇用"赠策"谓天授其旨意。
赵云(?-229) [相关解释]
三国蜀汉大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他力战救护刘备的夫人及幼子。刘备入蜀,他留守荆州。刘备得益州,任他为翊军将军。公元227年随诸葛亮驻军汉中,第二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因寡不敌众,退回汉中。
足高气扬 [相关解释]
1.犹言趾高气扬。语本《战国策.齐策三》"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跃马 [相关解释]
1.策马驰骋腾跃。《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谓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后以"跃马"指贵显得志。 2.指获取功名富贵。多指科举应试。 3.借指从军。 4.纵横称雄。 5.指东汉公孙述。语出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下辇而自王。"
轩辕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为天子◇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借指中华民族。 3.指车辀。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多借指皇后。 5.运行。 6.传说中的国名。 7.复姓。唐有轩辕集。见《全唐文》卷九二八。
辩囿 [相关解释]
1.语本《庄子.天下》﹕"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成玄英疏﹕"辩过于物﹐故能胜人之口﹔言未当理﹐故不服人之心。而辩者之徒﹐用为苑囿。"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辩者迷于其中而不能出。"后因用"辩囿"指哓哓不休的争辩。 2.指言论界﹑言者之口。
辽队 [相关解释]
1.亦作"辽隧"。 2.古县名『置,后汉废。公孙度复置,晋废。故址在今辽宁省海城市一带。
运掌 [相关解释]
1.运用在手掌之中。比喻容易。语本《孟子.公孙丑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避之若浼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赵岐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惭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后以"避之若浼"谓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邪遁 [相关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后以"邪遁"谓言词不合正道而隐伏诡谲。
钦贤馆 [相关解释]
1.客馆名『公孙弘所建。
铁官钱 [相关解释]
1.东汉公孙述在成都自立为蜀王﹐设铁官所铸之钱。
铁钱 [相关解释]
1.古代用铁铸成的钱币。始于汉代公孙述。南朝梁武帝时又铸铁五铢。五代﹑宋和清代亦铸造过铁钱。铁钱的铸造﹐标志货币贬值。
闭月羞花 [相关解释]
使月儿闭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十分美貌鲁小姐卸了浓装,换了几件雅淡衣服,蘧公孙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阿好 [相关解释]
1.迎合别人的爱好。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随计 [相关解释]
1.语本《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本谓应征召之人偕计吏同行﹐后遂以"随计"指举子赴试。
鸡鸣狗吠 [相关解释]
1.亦作"鸡鸣犬吠"。 2.形容百姓安居乐业。语出《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焦循正义﹕"此必时俗语。故《老子》亦云﹕'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3.形容战乱﹐变乱。
黝贲 [相关解释]
1.古勇士北宫黝和孟贲的并称。见《孟子.公孙丑上》。
齐三士 [相关解释]
1.指春秋齐景公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
龙施 [相关解释]
1.古代名家公孙龙﹑惠施的并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