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8 查到相关内史的内容。
带有内史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丁令威
[相关解释]
1.传说是汉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北周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
1.传说是汉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北周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
三儒
[相关解释]
1.指汉代的董仲舒﹑公孙弘﹑儿宽。《汉书.循吏传序》"唯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儿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汉代的董仲舒﹑刘向﹑扬雄。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1.指汉代的董仲舒﹑公孙弘﹑儿宽。《汉书.循吏传序》"唯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儿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汉代的董仲舒﹑刘向﹑扬雄。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三十六郡
[相关解释]
1.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髎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清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十九郡。至秦亡时,或
1.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髎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清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十九郡。至秦亡时,或
中书省
[相关解释]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临川
[相关解释]
1.面对川流。 2.指南朝宋谢灵运。谢曾任临川内史﹐故称。 3.指南朝宋刘义庆。刘袭封临川王﹐故称。 4.指明汤显祖。汤为江西临川人。故称。参见"临川四梦"﹑"临川派"。
1.面对川流。 2.指南朝宋谢灵运。谢曾任临川内史﹐故称。 3.指南朝宋刘义庆。刘袭封临川王﹐故称。 4.指明汤显祖。汤为江西临川人。故称。参见"临川四梦"﹑"临川派"。
五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政府五官署。晋﹑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魏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并称"五省"。隋以殿内省(一说内侍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为五省。参阅《通典.职官一》。
1.古代中央政府五官署。晋﹑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魏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并称"五省"。隋以殿内省(一说内侍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为五省。参阅《通典.职官一》。
作册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商代设置。西周时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内史。掌著作简册,奉行国王告命。
1.古官名。商代设置。西周时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内史。掌著作简册,奉行国王告命。
作册内史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
1.古代官名。
六辅渠
[相关解释]
1.古代关中地区六条人工灌溉渠道的总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儿宽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小渠﹐以辅助灌溉郑国渠所不能达到的高地﹐故名。民间亦省称"六渠"﹑"辅渠"。至唐犹存。
1.古代关中地区六条人工灌溉渠道的总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儿宽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小渠﹐以辅助灌溉郑国渠所不能达到的高地﹐故名。民间亦省称"六渠"﹑"辅渠"。至唐犹存。
内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内史府
[相关解释]
1.南唐改中书省﹑门下省为"内史府"。
1.南唐改中书省﹑门下省为"内史府"。
右辅
[相关解释]
1.右内史的别称。西汉主管京畿右内史地区的官。 2.汉三辅之一。右扶风的别称。因在京兆尹之西,故称。今为陕西凤翔。 3.泛指京西之地。 4.指右牙。
1.右内史的别称。西汉主管京畿右内史地区的官。 2.汉三辅之一。右扶风的别称。因在京兆尹之西,故称。今为陕西凤翔。 3.泛指京西之地。 4.指右牙。
埽史
[相关解释]
1.《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魏勃少时家贫,欲见齐相曹参,而无以自通,因每晨早起,潜为齐相舍人清扫门外,遂因舍人得见曹参。曹荐为悼惠王内史◇以"埽史"为夤缘仕进之典。
1.《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魏勃少时家贫,欲见齐相曹参,而无以自通,因每晨早起,潜为齐相舍人清扫门外,遂因舍人得见曹参。曹荐为悼惠王内史◇以"埽史"为夤缘仕进之典。
察战
[相关解释]
1.官职名。三国吴设置的负责监视吏民的职官。《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是岁使察战到交址调孔爵﹑大猪。"裴松之注"察战,吴官名号,今扬都有察战巷。"《晋书.五行志上》"六年十月,石头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是时嬖人张布专擅国势,多行无礼,而韦昭﹑盛冲终斥不用,兼遣察战等为内史,惊扰州郡,致使交址反乱,是其咎也。"一说"察战"为人名。清沈涛谓《三国志》无书官而不书人姓名例。参阅沈涛《铜熨斗斋随笔》卷五。
1.官职名。三国吴设置的负责监视吏民的职官。《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是岁使察战到交址调孔爵﹑大猪。"裴松之注"察战,吴官名号,今扬都有察战巷。"《晋书.五行志上》"六年十月,石头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是时嬖人张布专擅国势,多行无礼,而韦昭﹑盛冲终斥不用,兼遣察战等为内史,惊扰州郡,致使交址反乱,是其咎也。"一说"察战"为人名。清沈涛谓《三国志》无书官而不书人姓名例。参阅沈涛《铜熨斗斋随笔》卷五。
左冯翊
[相关解释]
1.官名;政区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左内史置。为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辖境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
1.官名;政区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左内史置。为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辖境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
平原兄弟
[相关解释]
1.指三国魏曹丕﹑曹植兄弟。一说指曹植与白马王彪。曹植封平原侯。 2.指晋陆机﹑陆云兄弟。机官平原内史,故有此称。
1.指三国魏曹丕﹑曹植兄弟。一说指曹植与白马王彪。曹植封平原侯。 2.指晋陆机﹑陆云兄弟。机官平原内史,故有此称。
张协
[相关解释]
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与兄张载、弟张亢合称三张”,其文学成就高于二人。曾任河间内史,后避乱辞官,卒于家中。作品以《杂诗》十首最著名。明人辑有《张景阳集》。
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与兄张载、弟张亢合称三张”,其文学成就高于二人。曾任河间内史,后避乱辞官,卒于家中。作品以《杂诗》十首最著名。明人辑有《张景阳集》。
户部
[相关解释]
1.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1.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润笔
[相关解释]
1.《隋书.郑译传》"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飃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泛指付给作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
1.《隋书.郑译传》"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飃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泛指付给作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
生杀予夺
[相关解释]
1.语本《周礼.春官.内史》"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后以"生杀予夺"指有权势的人所掌握的能任意处置人民生命财产的权力。
1.语本《周礼.春官.内史》"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后以"生杀予夺"指有权势的人所掌握的能任意处置人民生命财产的权力。
终古
[相关解释]
1.久远。 2.往昔,自古以来。 3.经常。 4.复姓。相传为夏桀内史终古之后。见《通志.氏族四》。
1.久远。 2.往昔,自古以来。 3.经常。 4.复姓。相传为夏桀内史终古之后。见《通志.氏族四》。
谢临川
[相关解释]
1.指南朝宋谢灵运。因其曾为临川内史﹐故称。
1.指南朝宋谢灵运。因其曾为临川内史﹐故称。
谢灵运(385-433)
[相关解释]
南朝宋诗人。小名客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入宋,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后被杀。诗作多写山水名胜,开创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流派。有《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名篇。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南朝宋诗人。小名客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入宋,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后被杀。诗作多写山水名胜,开创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流派。有《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名篇。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起居注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唐宋时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元明以后趋于简单。 2.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隋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参阅
1.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唐宋时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元明以后趋于简单。 2.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隋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参阅
遗石
[相关解释]
1.《旧唐书.薛元超传》"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元超祖父)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后遂用为典实。 2.前代遗存之石。
1.《旧唐书.薛元超传》"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元超祖父)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后遂用为典实。 2.前代遗存之石。
重然灰
[相关解释]
1.《史记.韩长孺列传》"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后以"重然灰"喻失势后重新得势的官员。
1.《史记.韩长孺列传》"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后以"重然灰"喻失势后重新得势的官员。
陆机(261-303)
[相关解释]
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和父亲均为三国吴名将。与弟陆云被称为二陆”。曾任平原内史,后为成都王司马颖将军,兵败被谗杀。与潘岳齐名。有《赴洛道中作》等名篇,又有赋体文论《文赋》。明人辑有《陆平原集》。
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和父亲均为三国吴名将。与弟陆云被称为二陆”。曾任平原内史,后为成都王司马颖将军,兵败被谗杀。与潘岳齐名。有《赴洛道中作》等名篇,又有赋体文论《文赋》。明人辑有《陆平原集》。
驹伏辕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魏其侯窦婴与丞相武安侯田蚡不和。一次宴会上,与魏其交好的灌夫冲撞了武安侯,武安侯治之重罪,魏其竭力为之开脱。武帝召群臣问是非,因两人都是外戚,大臣不敢直言。"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因以"驹伏辕"形容畏缩不前,无所作为。
1.汉武帝时,魏其侯窦婴与丞相武安侯田蚡不和。一次宴会上,与魏其交好的灌夫冲撞了武安侯,武安侯治之重罪,魏其竭力为之开脱。武帝召群臣问是非,因两人都是外戚,大臣不敢直言。"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因以"驹伏辕"形容畏缩不前,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