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5 查到相关出使的内容。
带有出使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丈室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相传毗耶离(在中印度)维摩诘大士以称病为由,与前来问疾的文殊等讨论佛法,妙理贯珠。其卧疾之室虽一丈见方而能容纳无数听众。唐显庆年间,王玄策奉勅出使印度,过维摩诘故宅,乃以手板纵横量之,仅得十笏,因号方丈﹑丈室。见《维摩诘经》﹑《释氏要览.住处.方丈》。 2.以"丈室"称寺主的房间。 3.犹斗室。言房间狭小。
东使 [相关解释]
1.谓出使东行。 2.唐代管理马政的监牧使之一。
丝绸之路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乳羝 [相关解释]
1.《汉书.苏武传》"﹝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颜师古注"羝,牡羊也。羝不当产乳,故设此言,示絶其事。"后以"乳羝"指苏武出使匈奴,不辱使命事。
人使 [相关解释]
1.即使者,受命出使的人。
从使 [相关解释]
1.指役使人员;随从。 2.随从出使。
仗节 [相关解释]
1.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 2.坚守节操。
伊本·拔图塔 [相关解释]
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开始离乡旅行,到过北非、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以及波斯、中亚、印度等地,遍访伊斯兰教各国,据称到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和中国◇出使西班牙和西非。他的旅行见闻被记录成书,称为《伊本·拔图塔游记》。
使介 [相关解释]
1.副使,使者的辅佐。 2.指奉命出使的官员。
出使 [相关解释]
1.派遣使臣。 2.接受使命出外办理外交事务。 3.王宫的女官名。
出聘 [相关解释]
1.出使访问。 2.出嫁。
北使 [相关解释]
1.出使北国。亦指出使北国的使臣。 2.北国的使者。
单使 [相关解释]
1.单身出使。 2.单身使者。
单车使 [相关解释]
1.古者出使或乘车。单车,形容车仗﹑随从少,力量单薄。
双凫一雁 [相关解释]
1.汉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归国时留别李陵的诗中有"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之句◇以"双凫一雁"为感伤离别之词。
吞毡 [相关解释]
1.汉苏武于武帝天汉初出使匈奴,匈奴欲降之,武不屈,被幽大窖中。断饮食,武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徙北海,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咀。事见《汉书.苏武传》◇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
吴激(1090-1142) [相关解释]
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末出使金,被留,任金翰林待制,知深州。为金初词坛领袖,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从岳父米芾,工于书画。有《东山集》、《东山乐府》。
唐璜 [相关解释]
长诗。英国拜伦作于1819-1824年。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因卷入婚姻纠纷而离开西班牙东游,途中遇到风暴和沉船之险,只身漂流至海岛,为希腊海盗之女海黛所救◇被卖入土耳其苏丹后宫为奴,脱逃后参加俄军进攻伊斯迈的战役,因建立战功成为俄国女皇的宠臣,最后奉命出使英国。
回旌 [相关解释]
1.亦作"回旌"。 2.指出使返归。旌,古代使者所持旌节。
奉节 [相关解释]
1.持节。谓出使。
宇文虚中(1079-1146) [相关解释]
金代诗人。字叔通,号龙溪,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北宋大观年间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南宋时出使金国,被留,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尊为国师”◇被诬谋反,合家焚死。今存诗五十余首。
定远侯 [相关解释]
1.东汉班超的封号。班超早年家贫,为官佣书,尝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奉使西域,立功,封定远侯。事见《后汉书.班超传》。唐王昌龄《箜篌引》"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后亦喻称驻守或出使西北边疆地区的使者﹑大臣等。
客旌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吏出使或上任时在途中所用的旌节。 2.犹言客踪。
寡大夫 [相关解释]
1.古代卿大夫出使,其随从者对主国谦称之为寡大夫。
寻源使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派遣张骞等出使西域﹐寻黄河源头﹐后人称之为寻源使。事见《汉书.张骞传》。
张旜 [相关解释]
1.亦作"张旃"。 2.展开﹑张挂起赤色曲柄的大旗。旜,古时出聘时用之。 3.谓出使。
张骞(?-前114) [相关解释]
西汉外交家『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击匈奴。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到前126年归国,历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一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的交往。
拥传 [相关解释]
1.谓出使。因使用驿站的车马﹐故云。
拭玉 [相关解释]
1.谓奉命出使。
指南录后序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南宋文天祥作。是作者诗集《指南录》的序之一。文中回顾了作者出使元军被扣留,逃出后历尽艰险,多次濒临死亡的经过,抒发了誓死报国的慷慨豪情。
擢发难数 [相关解释]
语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魏国须贾曾陷害范雎,范雎改名逃到秦国,并做了秦国的丞相,而须贾出使秦国,得知秦相张禄就是范雎时,急忙谢罪。范雎问他汝罪有几?”须贾答道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意思是说拔完须贾的头发也难以计数他的罪过◇因以擢发难数”形容罪恶之多,数也数不清。
散从 [相关解释]
1.闲散相随。 2.隋代小官名。阶从九品,主出使。参阅《隋书.百官志下》。 3.宋代官府差役名。
数典忘祖 [相关解释]
1.春秋时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谈晋国何以没有贡物?谈答以晋国从来没有受到周王室器物的赏赐,所以无器物可献。周王指出从晋的始祖唐叔开始,就不断受到王室的赏赐,责备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裔,竟不知道这些史实,说他是"数典而忘其祖"。事见《左传.昭公十五年》◇用以比喻忘本。现也用以比喻对祖国历史的无知。
数典忘祖(数shǔ) [相关解释]
《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出使周朝,说晋国从未受过周天子的赏赐,所以无物进贡周。周王对籍谈说,你是晋国司典的后代,竟然不知道周王一直对晋有赏赐,这是数典而忘其祖”◇以数典忘祖”比喻忘记了自己国家或祖先的历史。也比喻忘本。
文天祥(1236-1283) [相关解释]
南宋大臣、抗元英雄。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岁中状元。1275年,元军沿江东下进逼临安(今浙江杭州),他在家乡赣州招募义军奔赴临安,任右丞相,曾出使元营谈判,被扣◇脱险,回南方重组军队,坚持抗元。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他被押送往北方途中写下不朽诗篇《过零丁洋》。次年至大都(今北京),被囚四年,备受折磨,坚持不降,终在柴市口殉难。狱中所作《正气歌》,尤被后世传诵。
明成祖(1360-1424) [相关解释]
即朱棣”。明朝皇帝。朱元璋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1399年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1402年攻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年号永乐。为加强北部边防,防范蒙古势力南下,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在位时解除藩王兵权,巩固中央集权;重用宦官,设置东厂,开宦官干政之始。曾派滞出使南洋等地,并命人编纂《永乐大典》。
晏婴(?-前500) [相关解释]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为卿。奉景公命出使晋国联姻,与晋大夫叔向议论齐国政局,预言齐国政权将被田氏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为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毛遂自荐 [相关解释]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在秦国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时,自荐随同出使楚国,并在谈判不决时按剑上前,直陈利害,终使楚王答应与赵国联合抗秦◇以毛遂自荐”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的典故。
毡雪 [相关解释]
1.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匈奴胁迫苏武投降﹐不从﹐幽囚于空窖中﹐绝其饮食。天降雨雪﹐苏武以雪与旃(毡)毛并咽之﹐艰难备尝﹐终不肯屈。事见《汉书.苏武传》◇用为坚贞不屈之典。
沈括(1031-1095) [相关解释]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学多闻,对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均有研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1075年出使辽国,力斥其夺地之谋。晚年隐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总结古代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写成《梦溪笔谈》。
潜使 [相关解释]
1.谓秘密出使。
燕颔 [相关解释]
1.形容相貌威武。颔,下巴。 2.东汉名将班超自幼即有立功异域之志。相士说他"燕颔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一年,陆续平定各地贵族的变乱,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见《后汉书.班超传》◇以"燕颔"为封侯之相。 3.指武将;勇士。
牧羝 [相关解释]
1.苏武牧羊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单于胁迫他投降,苏武不屈服◇来把他流放到"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归"。羝根本不会产乳,以此来断绝他回汉的希望。苏武在匈奴坚持了十九年,"及归,须发皆白"。见《汉书.苏武传》。
献媚 [相关解释]
1.为讨好别人而做出使人欢心的姿态﹑举动。
甘罗 [相关解释]
战国时秦相甘茂之孙。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家臣。吕不韦企图攻赵,他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城给秦国,并将赵所攻取的部分燕地给秦,因功任为上卿。
私觌 [相关解释]
1.谓私以礼物拜会出使国之国君。 2.指私觌之礼物。 3.同僚间的非公事相见。
私觌官 [相关解释]
1.指唐代出使外国的朝臣所保荐的州县官员。
秃节 [相关解释]
1.谓使臣所持的节头旄毛脱落。形容出使异国时间之长。
行事 [相关解释]
1.办事;从事。 2.所行之事实。 3.出使之事;行人之事。 4.指行房。 5.往事;成事。
行吏 [相关解释]
1.谓出使。
行理 [相关解释]
1.使人。即受命出使者。 2.行道践理。
行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 2.借指该省官。 3.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清以后虽不采用行中书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
衔使 [相关解释]
1.奉命出使。
谒者 [相关解释]
1.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时﹐秦汉因之。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南朝梁置谒者台﹐掌朝觐宾飨及奉诏出使。陈及隋皆因之。唐改为通事舍人。 2.官名。东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二人﹐主报中章◇魏﹑北齐有中谒者仆射﹐隋唐改称内谒者﹐概以宦官充任。宋以后废。 3.官名。使者的别称『哀帝置河堤谒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 4.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 5.星名。
赛金花(约1872-1936) [相关解释]
江苏盐城人。原名傅彩云。初居苏州为妓◇被状元洪钧纳为妾,随夫出使俄、德、奥、荷诸国¢钧死后回上海卖笑为生,取名曹梦兰◇至天津,改名赛金花。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与德国军官有来往。晚年生活潦倒,病死于北平。小说《孽海花》叙有其事。
赵氏璧 [相关解释]
1.亦作"赵王璧"。 2.和氏璧的别称。春秋时,楚人卞和自山中所得宝玉。战国时,为赵惠文王所得,故称。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秦昭王曾恃强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奉璧出使,终于完璧归赵。"赵氏璧"遂以着称,并常为后人诗文所道及。
越橐 [相关解释]
1.汉代陆贾出使南越,南越王赵佗赐给他一个袋子,内装珍奇宝物,价值千金。事见《汉书.陆贾传》◇因以"越橐"泛指贮藏珍宝的袋子。
路节 [相关解释]
1.旌节。古代出使者持作行路的凭证。
远使 [相关解释]
1.远出的使者。 2.指出使远邦。
送书雁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徙北海牧羊十九年。昭帝时汉使求释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死。使者曰"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苏武因此获释归汉.事见《汉书.苏武传》◇因以称雁为"送书雁"。
银牌 [相关解释]
1.银字牌。古代凡发兵﹑出使﹑乘驿用之。 2.银质名牌。唐官妓所佩。 3.银质奖牌。
阉使 [相关解释]
1.出使的宦官。
驰使 [相关解释]
1.急驰出使。 2.速派使者。
驱羊旧节 [相关解释]
1.汉臣苏武出使匈奴被禁﹐餐毡啮雪,持节牧羊,坚贞不屈。见《汉书.苏武传》◇以"驱羊旧节"比喻坚贞的气节。
龙节 [相关解释]
1.龙形符节。 2.泛指奉王命出使者所持之节。 3.竹节。亦借指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