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出行的内容。
带有出行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出 [相关解释]
1.谓出生或出现一次。 2.谓出行或出来任事。"一",语气助词。 3.完全出于。 4.一番。 5.犹一套。 6.传奇剧本结构上的一个段落。
七舆大夫 [相关解释]
1.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郄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丕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孔颖达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疏引服虔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申生者。"亦省作"七舆"。
七驺 [相关解释]
1.七个驾御车马的吏役。《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驺,咸驾。"郑玄注"七驺,谓趣马,主为诸官驾说者也。"说,通"脱"。驾说,谓驾车﹑脱车。孔颖达疏引皇侃曰"天子马有六种,种别有驺,则六驺也。又有搆主之人,并六驺为七,故为七驺。" 2.古代官员出行时,在前头开道的七名骑卒。
丝纶 [相关解释]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2.钓丝。 3.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丝言 [相关解释]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之言为"丝言",并用作诏书的代称。
两雁随车 [相关解释]
1.《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晋虞预《会稽典录》"虞国少有孝行。为日南太守,常有双雁宿止厅上。每出行县,辄飞逐车。既卒于官,雁逐丧还。至余姚,住墓前,历三年乃去。"后因以"两雁随车"指州郡长官亡故。
严办 [相关解释]
1.认真办理。 2.指皇帝出行前整备戒严诸事。 3.严厉惩办。
临日 [相关解释]
1.接近太阳。形容高耸。 2.星相术士的迷信说法。以正月午日﹑二月亥日﹑三月申日﹑四月丑日等为临日﹐宜祭祀﹑上册﹑上表章﹑入学﹑出行﹑上官赴任等。参阅《协纪辨方书.临日》。
云行 [相关解释]
1.形容随从出行者之多。 2.喻迅捷。 3.犹广布。 4.犹云游。
仆旅 [相关解释]
1.跟随出行的仆从。
从驾 [相关解释]
1.随从皇帝出行。 2.扈从或陪侍皇帝。
仙旌 [相关解释]
1.指高官出行时用的旌旗。
仙驺 [相关解释]
1.仙人的坐骑。指梅花鹿。 2.指贵官出行时随从的骑卒。
仪盆 [相关解释]
1.盥盆『代皇帝出行时,随从捧之。
侍行 [相关解释]
1.陪伴尊长出行,照应起居。
侍驾 [相关解释]
1.伴随君王车乘出行。
俞儿骑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大驾出行时充当仪仗队伍前导的骑卫。以登山之神名之。
假节 [相关解释]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先置 [相关解释]
1.古代礼制,天子出行,先置供具于前。
六跸 [相关解释]
1.天子的车驾。天子出行则警跸﹐故谓天子所驾六马为六跸。
出班 [相关解释]
1.走出行列。 2.指走出行列上奏。 3.出勤;上班。
出行 [相关解释]
1.出外行远。
前导 [相关解释]
1.引导;引路。 2.引路的人;向导。 3.我国古代官吏出行时前列的仪仗。
前站 [相关解释]
1.行军或出行时将要停留或将要到达的地点。 2.指行军或集体出行时担当先行准备工作的部队或人员。
前跸 [相关解释]
1.亦作"前?"。 2.古代帝后出行时﹐侍卫在车驾前开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称为"前跸"。
前驺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官吏出行时在前边开路的侍役。
卤簿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出行之目的不同,仪式亦各别。自汉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给卤簿。
卫仗 [相关解释]
1.天子出行时用以护卫的仪仗。
双旌 [相关解释]
1.唐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 2.泛指高官之仪仗。 3.借指高官。
双节 [相关解释]
1.唐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 2.泛指高官或神仙之仪仗。
向导处 [相关解释]
1.皇帝出行时负责勘察程途的机构。
启节 [相关解释]
1.古代使臣出行,执节以示信◇因谓侍从引驾或高级官吏起程为"启节"。 2.喻星宿的运转和节令的更换。
启銮 [相关解释]
1.起驾。旧指皇帝登舆出行。銮,銮舆。
告礼 [相关解释]
1.指报帝王之丧。 2.古代帝王﹑官吏出行时的祭告之礼。亦特指帝王的告庙礼。
呵殿 [相关解释]
1.谓古代官员出行,仪卫前呵后殿,喝令行人让道。 2.指此类仪仗队伍或随从人员。
呵跸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出行时卫队吆喝清道,禁止通行。
哄士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吏出行时,为之开道前引,喝止行人的侍从。
坐马 [相关解释]
1.供骑坐的马匹。 2.古代官吏出行时前导的骑从。 3.坐马衣。
垫巾 [相关解释]
1.《后汉书.郭太传》载郭太字林宗,有盛名。曾出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用"垫巾"﹑"垫角"谓模仿高雅。
夜行 [相关解释]
1.夜间出行。 2.谓阴行其德。履德而不事张扬。
夜行人 [相关解释]
1.旧小说中指夜间出行之武侠或窃贼。
天跸 [相关解释]
1.谓皇帝出行时的车驾。
头答 [相关解释]
1.亦作"头搭"。 2.古代官员出行时,走在前面的仪仗。
头踏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员出行时,走在前面的仪仗。 2.形容威风。
头达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员出行时,走在前面的仪仗。
宵行 [相关解释]
1.夜间出行。 2.虫名。即萤。俗称萤火虫。
导从 [相关解释]
1.古时帝王﹑贵族﹑官僚出行时﹐前驱者称导﹐后随者称从﹐因谓之导从。 2.泛指前导与后卫。
就驾 [相关解释]
1.谓将马套上车辕出行。
局踚 [相关解释]
1.谓蜷伏不得出行。
展轮 [相关解释]
1.转轮。多指启程出行。
属车 [相关解释]
1.帝王出行时的侍从车。秦汉以来,皇帝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属车三十六乘,分左中右三列行进。 2.借指帝王。
巾车之恩 [相关解释]
1.谓汉光武帝刘秀于巾车乡(今河南宝丰东)擒获冯异,旋即赦而录用的故事。据《后汉书.冯异传》载异本为王莽郡掾,与苗萌共守父城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綿﹑吕晏并从光武,因共荐异,得召见。异遂归汉,后为光武佐命功臣。建武六年春,异朝京师,光武引见后,赐以珍宝﹑衣服﹑钱帛。异谢曰"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
帐殿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出行,休息时以帐幕为行宫,称帐殿。
帷宫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出行时以帷幕布置成的行宫。
平阳 [相关解释]
1.犹平坦。 2.指平阳侯『曹参封号。秦以酷政失天下,曹参为齐王相国,师盖公治要事清净,称贤相◇继萧何为汉相,一切按何成规办事,不作任何更改。常日夜饮酒,人或来规劝,至则醉以酒,使无言。闻邻近吏舍饮酒喧哗,不予制止,反唱酒相应和◇用以为典。 3.指平阳侯『曹寿封号。寿娶武帝姊阳信长公主。时汉武夜间改装出行,常冒称平阳侯;宠幸侯家歌女卫子夫,后立为皇后。 4.指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女,柴绍妻。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绍从李渊在太原举兵反隋,她回家散财招兵得七万人,亲率师与李世民会于渭北,时称娘子军
开锣喝道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吏出行时,衙役在前面敲锣,吆喝行人回避。 2.比喻替人炫耀张扬。
引喤 [相关解释]
1.古代贵官出行时,其侍从在前高声喝道。
引藤 [相关解释]
1.牵藤。 2.清代三品以上京官出行时在轿前引导的鞭棍。
引马 [相关解释]
1.古代高官大吏出行时前导的骑从。 2.宋代杂剧动作名。
引驺 [相关解释]
1.古代高官大吏出行时前导的骑从。
弥节 [相关解释]
1.驻节。古指官员巡视途中停留。节,官员出行时所用的旌节。
彤帏 [相关解释]
1.汉代刺史出行用的赤色车帷◇用以借指州府地方长官。
徙御 [相关解释]
1.谓帝王出行。
徙跸 [相关解释]
1.移动帝王的车驾。谓帝王出行或命驾回宫。
御宿 [相关解释]
1.帝王出行止宿之地。 2.汉宫苑名。亦川名。
御街 [相关解释]
1.京城中皇帝出行的街道。
微服 [相关解释]
古代尊贵者变更常服出行,以便隐蔽身份,不受人注意微服出行|孔子微服而过宋。今也常指做官的私下出行。
扇筤 [相关解释]
1.古仪仗中伞的曲盖,为古华盖的遗制。宋制,皇帝出行,由老内臣于马上抱驾头前行,辇后张曲盖,称为筤,两扇夹心,并由内臣马上执之,通称为扇筤。
扈圣 [相关解释]
1.跟随皇帝出行。
扈行 [相关解释]
1.随从皇帝出行。
扈跸 [相关解释]
1.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打前站 [相关解释]
1.行军或集体出行时先派人到将要停留或到达的地点去办理食宿等事务。
打道 [相关解释]
1.亦称"打道子"。 2.古代官员出行时,差役在前面开路叫人回避。
护书 [相关解释]
1.皮或漆布做成的多层夹袋﹐旧时官场中一般作出行时存放文书﹑拜帖等物之用。
担锡 [相关解释]
1.锡杖横担在肩上。锡﹐锡杖﹐僧人的法器。 2.借指僧人出行。
振袂 [相关解释]
1.挥动衣袖。《仪礼.聘礼》"公东南乡,外拂几三;卒,振袂中摄之,进西乡。"胡培翚正义引敖氏曰"振袂,去尘也。"后多形容出行时的动作。
振锡 [相关解释]
1.谓僧人持锡出行。锡,锡杖。杖头饰环,拄杖行则振动有声。
掌舍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天官之属,掌管王者出行馆舍之事。
整跸 [相关解释]
1.犹警跸。指帝王出行时警戒﹑清道。
文旌 [相关解释]
1.有文彩的旌旗。古时贵官出行时前导的仪仗﹐后用为称人行旅的敬辞。
斧车 [相关解释]
1.载斧之车。皇帝的重要使者出行时用作导引。
旌戟 [相关解释]
1.旌旗与棨戟。用作官员出行的仪仗。 2.借指贵官。
旌门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出行﹐张帷幕为行宫﹐宫前树旌旗为门﹐称旌门。 2.犹旌闾。
晩景 [相关解释]
1.傍晚时的景色。南朝梁简文帝有《晩景出行》诗。 2.夜晚的情景。 3.晩年的景遇。
杖锡 [相关解释]
1.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锡,锡杖,云游僧所持法器。
棨戟 [相关解释]
1.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所用的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
武梁祠画像 [相关解释]
1.东汉石刻画像。在今山东嘉祥县武翟山(旧称紫云山)下,是东汉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和四个石祠堂的装饰画。其中以武梁的祠堂为最早,故名。现存画像石四十三块,画像石多用减地阳刻法,雕刻精细,造型生动。画像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包括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孝义故事﹑列女故事﹑神话传说和各种车马出行﹑宴筵乐舞﹑庖厨﹑水陆攻战﹑祥瑞灾异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水罐银盆 [相关解释]
1.亦作"水礶银盆"。 2.古代官吏出行时仪仗队中所拿的物件。水罐即水瓶,银盆即洗脸盆,用以除尘辟秽。
水路 [相关解释]
1.水上航行的路线。 2.古代皇室贵族出行时,令人前导且洒水于路,谓之"水路"。
沂南画像石墓 [相关解释]
1.东汉末或魏晋时代的巨型多室石墓。1954年发现于山东省沂南县的北寨村。墓分前﹑中﹑后三主室,附东西侧室,计八室。用石料二百八十块砌成,其中画像石四十二块。内容为宴饮﹑百戏﹑出行﹑讲学﹑战争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宅院建筑等。是两汉雕塑﹑绘画艺术中的珍品,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油戟 [相关解释]
1.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时前导的仪仗。
治跸 [相关解释]
1.为帝王出行清理道路。
浸行 [相关解释]
1.潜行;秘密出行。
清警 [相关解释]
1.机智敏锐。 2.旧时帝王出行,清除道路,警戒行人。 3.清新而警策。
清跸 [相关解释]
1.旧时谓帝王出行,清除道路,禁止行人。 2.借指帝王的车辇。
清道 [相关解释]
1.清净无为之道。 2.又称净街。清除道路,驱散行人。旧时常于帝王﹑官员出行时行之。 3.清扫街道。
游辔 [相关解释]
1.出行时驾驭马匹用的缰绳。
演出 [相关解释]
1.演变而出,演变而来。 2.偷偷地出行。 3.表演。
灵蛇珠 [相关解释]
1.相传春秋时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使人以药傅之﹐蛇乃能走。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事见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以"灵蛇珠"喻锦绣文才。
王闲 [相关解释]
1.天子出行时,宿处所设的防卫木障。 2.天子的马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