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分的内容。
带有分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七令
[相关解释]
1.词牌名。唐白居易分司东都时,群贤会兴化亭送别。酒酣,各赋诗,自一字至七字为句,除第一句外,各二句,共五十五字◇谱为词,即以《一七令》为词牌名。另一体,其第一句亦作二句,共五十六字。参阅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九,《词谱》卷十一。
1.词牌名。唐白居易分司东都时,群贤会兴化亭送别。酒酣,各赋诗,自一字至七字为句,除第一句外,各二句,共五十五字◇谱为词,即以《一七令》为词牌名。另一体,其第一句亦作二句,共五十六字。参阅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九,《词谱》卷十一。
一串铃
[相关解释]
1.明代一种役银的上解办法。要点是统一征收,分项上解。
1.明代一种役银的上解办法。要点是统一征收,分项上解。
一之谓甚
[相关解释]
1.谓一次已经过分。
1.谓一次已经过分。
一人班
[相关解释]
1.一人构成一班,没有别人分工或轮换。常指一个人在一定范围内兼做各种事情。
1.一人构成一班,没有别人分工或轮换。常指一个人在一定范围内兼做各种事情。
一体
[相关解释]
1.谓关系密切或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 2.一部分。 3.指整个身体。 4.犹言一只。 5.一样;一同;一律。 6.谓文学作品的一种体式或风格。 7.指全体。
1.谓关系密切或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 2.一部分。 3.指整个身体。 4.犹言一只。 5.一样;一同;一律。 6.谓文学作品的一种体式或风格。 7.指全体。
一停
[相关解释]
1.停一下,停一停。 2.犹言一部分。
1.停一下,停一停。 2.犹言一部分。
一元
[相关解释]
1.事物的开始。 2.汉《三统历》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 3.宋邵雍把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做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故一元共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见所著《皇极经世.观物篇一》。 4.一个中心或本原。参见"一元化"﹑"一元论"。 5.指天下。 6.一头。参见"一元大武"。 7.清代称元宝一枚为一元。 8.清末以来的货币单位,银圆一枚为一元,一元等于十角或一百分。元,本作"圆"。
1.事物的开始。 2.汉《三统历》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 3.宋邵雍把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做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故一元共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见所著《皇极经世.观物篇一》。 4.一个中心或本原。参见"一元化"﹑"一元论"。 5.指天下。 6.一头。参见"一元大武"。 7.清代称元宝一枚为一元。 8.清末以来的货币单位,银圆一枚为一元,一元等于十角或一百分。元,本作"圆"。
一元化
[相关解释]
1.由多样向单一发展;由分散向统一发展。亦特指集中统一。
1.由多样向单一发展;由分散向统一发展。亦特指集中统一。
一克
[相关解释]
1.蒙语"大"的音译。 2.表数量。公制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藏语用于容量和地积一克青稞约二十五斤;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一克地,约合一市亩。
1.蒙语"大"的音译。 2.表数量。公制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藏语用于容量和地积一克青稞约二十五斤;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一克地,约合一市亩。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相关解释]
马克思作于1844年4-8月。由三个未完成手稿组成。批判地分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自己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对人的生成、自然和社会的历史、美的规律等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
马克思作于1844年4-8月。由三个未完成手稿组成。批判地分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自己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对人的生成、自然和社会的历史、美的规律等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
一分一毫
[相关解释]
1.形容很少的数量。
1.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分为二
[相关解释]
事物内部的可分性、矛盾性。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可分为两个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部分,都具有两重性,都包含内在的矛盾。原为中国古语,经毛泽东使用和论述后,成为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称呼。
事物内部的可分性、矛盾性。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可分为两个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部分,都具有两重性,都包含内在的矛盾。原为中国古语,经毛泽东使用和论述后,成为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称呼。
一分子
[相关解释]
1.极小的一点。
1.极小的一点。
一刻
[相关解释]
1.表示时间。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至清初定为九十六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为十五分钟。 2.指短暂的时间,犹片刻。
1.表示时间。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至清初定为九十六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为十五分钟。 2.指短暂的时间,犹片刻。
一勺烩
[相关解释]
1.犹言一锅煮。比喻不分青红皂白,对一切事或一切人都同样处理。
1.犹言一锅煮。比喻不分青红皂白,对一切事或一切人都同样处理。
一千八百担
[相关解释]
短篇小说。吴组缃作。1939年发表。宋氏义庄的管事宋柏堂在颗粒无收的荒年,榨取了佃户一千八百担稻谷。宋氏族人为分掉这些谷子争得不可开交。这时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前来抢粮,宋氏族人乱作一团。作品通过活泼流畅的对话,刻画了地主豪绅的丑态。
短篇小说。吴组缃作。1939年发表。宋氏义庄的管事宋柏堂在颗粒无收的荒年,榨取了佃户一千八百担稻谷。宋氏族人为分掉这些谷子争得不可开交。这时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前来抢粮,宋氏族人乱作一团。作品通过活泼流畅的对话,刻画了地主豪绅的丑态。
一半
[相关解释]
1.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约得其半。
1.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约得其半。
一叶
[相关解释]
①一片树叶。形容船小,也指小船万里风波一叶舟|扁舟一叶。②长篇小说。王统照作。1923年发表。李天根的父亲因封建家族的继嗣之争而忧愤早逝,与李天根有着朦胧爱情的慧姐被封建婚姻制度夺去了生命,护士芸涵一家遭受不虞之灾而家破人亡,正直的知识分子柏如被人暗算而无辜坐牢。这一切使李天根认定人生只有痛苦,而无美与爱。
①一片树叶。形容船小,也指小船万里风波一叶舟|扁舟一叶。②长篇小说。王统照作。1923年发表。李天根的父亲因封建家族的继嗣之争而忧愤早逝,与李天根有着朦胧爱情的慧姐被封建婚姻制度夺去了生命,护士芸涵一家遭受不虞之灾而家破人亡,正直的知识分子柏如被人暗算而无辜坐牢。这一切使李天根认定人生只有痛苦,而无美与爱。
一合再离
[相关解释]
1.谓将军事文书一分为三,陆续寄送,以期保密。
1.谓将军事文书一分为三,陆续寄送,以期保密。
一味
[相关解释]
①一种食物;一种滋味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②中药的一种这药里还差一味黄连。③副词。一向一味凄凉君勿叹,平生初不愿春知。④副词。单纯地;一意地一味迁就|他谁的话都不听,一味胡闹。
①一种食物;一种滋味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②中药的一种这药里还差一味黄连。③副词。一向一味凄凉君勿叹,平生初不愿春知。④副词。单纯地;一意地一味迁就|他谁的话都不听,一味胡闹。
一宫
[相关解释]
1.古代历法以周天三百六十度的十二分之一,即三十度为一宫。
1.古代历法以周天三百六十度的十二分之一,即三十度为一宫。
一属
[相关解释]
1.古代划分地域的一种单位。十县为一属。 2.一套。
1.古代划分地域的一种单位。十县为一属。 2.一套。
一度
[相关解释]
①一次一年一度|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②有过一次或一段时间一度相逢|他俩曾一度相爱过,后来却分了手。
①一次一年一度|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②有过一次或一段时间一度相逢|他俩曾一度相爱过,后来却分了手。
一截
[相关解释]
1.表数量。犹一段。事物的一部分。 2.表数量。长条形之物的一部分。
1.表数量。犹一段。事物的一部分。 2.表数量。长条形之物的一部分。
一折书
[相关解释]
1.按定价一折出售的廉价书籍。一折,指原价的十分之一。三十年代行销甚广,但失于粗制滥造。
1.按定价一折出售的廉价书籍。一折,指原价的十分之一。三十年代行销甚广,但失于粗制滥造。
一撮
[相关解释]
1.容量单位,古以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见《孙子算经》;或以四圭为一撮,见《汉书·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颜师古注引应劭说。按,今市制一撮等于一市升的千分之一。 2.用两三个手指所能撮取者。形容微少。 3.一集中。
1.容量单位,古以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见《孙子算经》;或以四圭为一撮,见《汉书·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颜师古注引应劭说。按,今市制一撮等于一市升的千分之一。 2.用两三个手指所能撮取者。形容微少。 3.一集中。
一支半节
[相关解释]
1.谓一小部分。
1.谓一小部分。
一文
[相关解释]
1.一条斑纹。指事物的一小部分。 2.一篇文章。 3.指一句文辞。 4.一枚铜钱。旧时铜币皆有文字,说明其值,故名。 5.方言。一块银元。
1.一条斑纹。指事物的一小部分。 2.一篇文章。 3.指一句文辞。 4.一枚铜钱。旧时铜币皆有文字,说明其值,故名。 5.方言。一块银元。
一斑
[相关解释]
本指豹身上的一点斑纹◇以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觅句近窥诗一斑。
本指豹身上的一点斑纹◇以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觅句近窥诗一斑。
一斑半点
[相关解释]
1.比喻极小部分。
1.比喻极小部分。
一时伯仲
[相关解释]
1.谓两人水准才能难分高下。伯仲,指兄弟。
1.谓两人水准才能难分高下。伯仲,指兄弟。
一望无际
[相关解释]
1.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十分辽阔。
1.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十分辽阔。
一朝
[相关解释]
①(-zhāo)一个早晨一朝一夕|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②(-zhāo)一旦;一时一朝之忿|一朝怀胎,十月分娩|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③一次朝觐五年一朝|诏丞相以下,月一朝重华宫。④满朝,整个朝廷一朝之臣|一朝天子一朝臣。
①(-zhāo)一个早晨一朝一夕|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②(-zhāo)一旦;一时一朝之忿|一朝怀胎,十月分娩|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③一次朝觐五年一朝|诏丞相以下,月一朝重华宫。④满朝,整个朝廷一朝之臣|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条
[相关解释]
1.谓相连相通。 2.表数量。用于分列的项目或计量条状的东西。 3.犹一股。
1.谓相连相通。 2.表数量。用于分列的项目或计量条状的东西。 3.犹一股。
一枝一节
[相关解释]
1.本指树木的枝节。 2.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1.本指树木的枝节。 2.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一棍子打死
[相关解释]
1.比喻对犯错误的人不加分析,全盘否定。
1.比喻对犯错误的人不加分析,全盘否定。
一殿
[相关解释]
1.一座殿堂。 2.古代考核制度,官吏因罪过而受一定的处罚称为一负,积若干负称为一殿。《北史.郭祚传》"祚奏言'考察令公清独着,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通典.刑二》"﹝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隋书.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按,汉代只分"殿"﹑"最",或但言"负",此为后起之制。 3.满殿。
1.一座殿堂。 2.古代考核制度,官吏因罪过而受一定的处罚称为一负,积若干负称为一殿。《北史.郭祚传》"祚奏言'考察令公清独着,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通典.刑二》"﹝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隋书.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按,汉代只分"殿"﹑"最",或但言"负",此为后起之制。 3.满殿。
一氧化碳
[相关解释]
化学式co。无色无臭气体。微溶于水。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为煤气和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极毒,通常讲的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工业上由煤或焦炭不完全燃烧而得,实验室中由甲酸被浓硫酸脱水制得。用作还原剂,一种气体燃料,以及有机合成原料。
化学式co。无色无臭气体。微溶于水。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为煤气和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极毒,通常讲的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工业上由煤或焦炭不完全燃烧而得,实验室中由甲酸被浓硫酸脱水制得。用作还原剂,一种气体燃料,以及有机合成原料。
一点
[相关解释]
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3.一经指点。 4.一方面;一部分。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3.一经指点。 4.一方面;一部分。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一甘
[相关解释]
1.《晋书.王羲之传》"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后因以"一甘"指一味美食。
1.《晋书.王羲之传》"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后因以"一甘"指一味美食。
一甲
[相关解释]
1.一副铠甲。出土秦简中常言"赀一甲",即罚缴一副铠甲,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 2.借指一兵一卒。 3.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唐时进士不分甲。宋太平兴国八年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元明一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志二》。 4.宋代卢秉提举盐事时所定的一个编组单位。《宋史.食货志下四》"﹝卢秉﹞因定伏火盘数以絶私鬻,自三灶至十灶为一甲。"
1.一副铠甲。出土秦简中常言"赀一甲",即罚缴一副铠甲,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 2.借指一兵一卒。 3.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唐时进士不分甲。宋太平兴国八年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元明一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志二》。 4.宋代卢秉提举盐事时所定的一个编组单位。《宋史.食货志下四》"﹝卢秉﹞因定伏火盘数以絶私鬻,自三灶至十灶为一甲。"
一百个
[相关解释]
1.原表数量,后多用以表示程度之甚,犹言绝对,十分,但语气较重。
1.原表数量,后多用以表示程度之甚,犹言绝对,十分,但语气较重。
一真二实
[相关解释]
1.谓完全真实。"真"﹑"实"前分别加"一"﹑"二",以加强语气。
1.谓完全真实。"真"﹑"实"前分别加"一"﹑"二",以加强语气。
一穷二白
[相关解释]
1.形容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1.形容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一脚
[相关解释]
1.一条腿;一只脚。 2.一个注脚。 3.犹言一旦;一下子。 4.把有四条腿的动物分成四份,每份叫一脚。 5.犹一步。
1.一条腿;一只脚。 2.一个注脚。 3.犹言一旦;一下子。 4.把有四条腿的动物分成四份,每份叫一脚。 5.犹一步。
一脚指
[相关解释]
1.一个脚指。比喻细微之物,犹言分毫。
1.一个脚指。比喻细微之物,犹言分毫。
一言九鼎
[相关解释]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的传国宝器。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一样重。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的传国宝器。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一样重。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
一钱
[相关解释]
1.一文钱。亦指极少的钱。 2.表数量。一两的十分之一。 3.清时吴俗以铜钱七十文为"一钱"。
1.一文钱。亦指极少的钱。 2.表数量。一两的十分之一。 3.清时吴俗以铜钱七十文为"一钱"。
一钱不名
[相关解释]
1.谓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
1.谓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
一铢
[相关解释]
1.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2.喻轻微。
1.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2.喻轻微。
一鳞半爪
[相关解释]
龙在天空驾云而行,时而露出一片鳞甲或半只脚爪。比喻所见事物仅为一小部分,并非全貌读者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南明社会的一鳞半爪而已。
龙在天空驾云而行,时而露出一片鳞甲或半只脚爪。比喻所见事物仅为一小部分,并非全貌读者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南明社会的一鳞半爪而已。
丁中
[相关解释]
1.古代课税,征徭役,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丁中为其中主要两类。此制始于北齐。历代迭有变更。
1.古代课税,征徭役,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丁中为其中主要两类。此制始于北齐。历代迭有变更。
丁田
[相关解释]
1.按人丁分给的土地。
1.按人丁分给的土地。
七了八当
[相关解释]
1.形容十分妥帖。
1.形容十分妥帖。
七众
[相关解释]
1.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1.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七体
[相关解释]
1.人体的眼﹑耳﹑口﹑鼻七孔。 2.事物的七个部分。 3.指沿袭汉枚乘《七发》而成的一种文体。
1.人体的眼﹑耳﹑口﹑鼻七孔。 2.事物的七个部分。 3.指沿袭汉枚乘《七发》而成的一种文体。
七十二候
[相关解释]
一年的总候数。气象上规定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理应分为七十三候,但为了与月、旬配套方便起见,将每月的26日至月底(无论大月、小月)算为一候,故一年为七十二候。
一年的总候数。气象上规定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理应分为七十三候,但为了与月、旬配套方便起见,将每月的26日至月底(无论大月、小月)算为一候,故一年为七十二候。
七圣
[相关解释]
1.指传说中的黄帝﹑方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七人。 2.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 3.指唐代的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七位君主。 4.道家指高圣玉帝君等七位上仙。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1.指传说中的黄帝﹑方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七人。 2.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 3.指唐代的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七位君主。 4.道家指高圣玉帝君等七位上仙。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七州
[相关解释]
1.指东晋的辖境。相传舜分天下为十二州,东晋有七,故云。
1.指东晋的辖境。相传舜分天下为十二州,东晋有七,故云。
七开八得
[相关解释]
1.形容反反复复,十分周备。
1.形容反反复复,十分周备。
七录
[相关解释]
1.书名。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 2.宋代福建莆田郑寅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1.书名。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 2.宋代福建莆田郑寅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七志
[相关解释]
1.书名。继刘歆《七略》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齐王俭撰。其书分图书为经籍﹑诸子﹑文翰﹑军事﹑阴阳﹑术艺﹑图谱七类。另附道﹑佛各一类。今佚。
1.书名。继刘歆《七略》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齐王俭撰。其书分图书为经籍﹑诸子﹑文翰﹑军事﹑阴阳﹑术艺﹑图谱七类。另附道﹑佛各一类。今佚。
七成八脉
[相关解释]
1.十分之七八。
1.十分之七八。
七断八续
[相关解释]
1.形容散乱,不相照应。 2.断接之处甚多。形容十分破烂。
1.形容散乱,不相照应。 2.断接之处甚多。形容十分破烂。
七术
[相关解释]
1.指国君驾驭群臣的七种方法。 2.指越大夫文种教句践伐吴的七种策略。 3.指鬼谷子用兵七法。即威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
1.指国君驾驭群臣的七种方法。 2.指越大夫文种教句践伐吴的七种策略。 3.指鬼谷子用兵七法。即威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
七略
[相关解释]
1.书名『刘歆撰。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汉书.艺文志》即据《七略》为蓝本。原书已佚,清马国翰﹑洪颐煊等均有辑本。亦用以泛指各类著作。
1.书名『刘歆撰。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汉书.艺文志》即据《七略》为蓝本。原书已佚,清马国翰﹑洪颐煊等均有辑本。亦用以泛指各类著作。
七端八正
[相关解释]
1.形容十分妥帖。
1.形容十分妥帖。
七觉
[相关解释]
1.即七觉分。
1.即七觉分。
七觉分
[相关解释]
1.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舍觉分(舍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1.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舍觉分(舍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七诰
[相关解释]
1.南朝梁陶弘景撰《真诰》二十卷,分为《运题象》﹑《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七篇◇因以"七诰"泛称道教经典。
1.南朝梁陶弘景撰《真诰》二十卷,分为《运题象》﹑《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七篇◇因以"七诰"泛称道教经典。
七趣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轮回趋向的七个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罗。《楞严经》从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严经》卷九"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轮回趋向的七个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罗。《楞严经》从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严经》卷九"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七闽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
1.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
万一
[相关解释]
1.万分之一。表示极少的一部分。 2.指可能性极小的意外的情况。 3.连词。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
1.万分之一。表示极少的一部分。 2.指可能性极小的意外的情况。 3.连词。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
万分
[相关解释]
副词。非常;极其万分惋┫В万分高兴|焦急万分。
副词。非常;极其万分惋┫В万分高兴|焦急万分。
万分一
[相关解释]
1.万分之一,形容极少的一部分。 2.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
1.万分之一,形容极少的一部分。 2.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
万分之一
[相关解释]
1.形容极少的一部分。
1.形容极少的一部分。
万千
[相关解释]
1.形容数量很多。 2.形容事物变化多样。 3.犹万分,非常。
1.形容数量很多。 2.形容事物变化多样。 3.犹万分,非常。
万叶集
[相关解释]
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几经增编,至奈良末期成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四千五百余首。据传大伴家持为主要编撰人,其后又有数人加工补充。作者有天皇、贵族、官吏、僧人、农民、士兵、妓女等。诗歌体裁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佛足石歌和片歌。内容分为杂歌、相闻、挽歌三大类。主要表现崇神尊君,热爱乡土,男女相爱,民间疾苦等。是日本古典诗歌中最杰出的典范。
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几经增编,至奈良末期成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四千五百余首。据传大伴家持为主要编撰人,其后又有数人加工补充。作者有天皇、贵族、官吏、僧人、农民、士兵、妓女等。诗歌体裁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佛足石歌和片歌。内容分为杂歌、相闻、挽歌三大类。主要表现崇神尊君,热爱乡土,男女相爱,民间疾苦等。是日本古典诗歌中最杰出的典范。
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
[相关解释]
中国最大的引水工程。由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引黄入晋两部分工程组成。前者建于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水库库容89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02万千瓦,以供水为主,兼具发电、防洪、防凌功能◇者包括总干渠、北干渠和南干渠(连接汾河),总长315千米,分别引水至大同、朔州和太原。1993年开工建设。
中国最大的引水工程。由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引黄入晋两部分工程组成。前者建于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水库库容89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02万千瓦,以供水为主,兼具发电、防洪、防凌功能◇者包括总干渠、北干渠和南干渠(连接汾河),总长315千米,分别引水至大同、朔州和太原。1993年开工建设。
万户
[相关解释]
1.一万户。 2.万家;万室。万,极言其多。 3.官名。金初设置,元代相沿,为世袭官职。万户为"万夫之长",总领于中央的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设万户府以统领千户所,诸路万户府各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又有海道运粮万户府,设官与诸路万户府同。参阅《元史.百官志七》。
1.一万户。 2.万家;万室。万,极言其多。 3.官名。金初设置,元代相沿,为世袭官职。万户为"万夫之长",总领于中央的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设万户府以统领千户所,诸路万户府各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又有海道运粮万户府,设官与诸路万户府同。参阅《元史.百官志七》。
万状
[相关解释]
①许多状态,各式各样千变万状,不可殚纪。②形容程度极深;万分惊恐万状|劳苦万状。
①许多状态,各式各样千变万状,不可殚纪。②形容程度极深;万分惊恐万状|劳苦万状。
万羊
[相关解释]
1.唐张读《宣室志》卷九"相国李德裕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尝召一老僧问己之休咎。僧曰'非立可尽,愿结坛设佛像。'僧居其中,凡三日,谓公曰'公灾戾未已,当万里南行耳。'……因问'南行诚不免矣,然乃终不还乎?'僧曰'当还耳。'公讯其故。对曰'相国平生当食万羊,今食九千五百矣,所以当还者,未尽五百羊耳。'"后因以"万羊"为贵族之家饮食豪奢之典。
1.唐张读《宣室志》卷九"相国李德裕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尝召一老僧问己之休咎。僧曰'非立可尽,愿结坛设佛像。'僧居其中,凡三日,谓公曰'公灾戾未已,当万里南行耳。'……因问'南行诚不免矣,然乃终不还乎?'僧曰'当还耳。'公讯其故。对曰'相国平生当食万羊,今食九千五百矣,所以当还者,未尽五百羊耳。'"后因以"万羊"为贵族之家饮食豪奢之典。
丈二
[相关解释]
1.数量词。十进制的度量衡往往将量词前置表示整数量,数词后置表示分数量。丈二,为一丈二尺。
1.数量词。十进制的度量衡往往将量词前置表示整数量,数词后置表示分数量。丈二,为一丈二尺。
三一三十一
[相关解释]
1.珠算口诀之一。俗用以表示三者平均分配之意。
1.珠算口诀之一。俗用以表示三者平均分配之意。
三七分
[相关解释]
1.见"三七开"。
1.见"三七开"。
三七分开
[相关解释]
1.见"三七开"。
1.见"三七开"。
三七开
[相关解释]
1.亦作"三七分"。亦作"三七分开"。 2.谓按十分之三与十分之七的比例加以分配。 3.借指评定是非功过的比例。
1.亦作"三七分"。亦作"三七分开"。 2.谓按十分之三与十分之七的比例加以分配。 3.借指评定是非功过的比例。
三三制
[相关解释]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时,实行的一种人员分配制度。即在政权机构中,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2.指把全体成员分为三部分,分工明确,定期轮换的制度。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时,实行的一种人员分配制度。即在政权机构中,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2.指把全体成员分为三部分,分工明确,定期轮换的制度。
三三径
[相关解释]
1.宋杨万里于东园辟九径,分植不同的花木,名曰"三三径"。
1.宋杨万里于东园辟九径,分植不同的花木,名曰"三三径"。
三世同财
[相关解释]
1.谓三代人和睦共居,不分家产。
1.谓三代人和睦共居,不分家产。
三五门
[相关解释]
1.晋时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的兵役制度,南北朝时因称必须服役的人家为"三五门"。
1.晋时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的兵役制度,南北朝时因称必须服役的人家为"三五门"。
三仗
[相关解释]
1.即勋仗。唐天子衙卫分为五仗一曰供奉仗,以左右卫为之;二曰亲仗,以亲卫为之;三曰勋仗,以勋卫为之;四曰翊仗,以翊卫为之;五曰散手仗,以亲﹑勋﹑翊卫为之。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见《新唐书.仪卫志上》。 2.三件武器。
1.即勋仗。唐天子衙卫分为五仗一曰供奉仗,以左右卫为之;二曰亲仗,以亲卫为之;三曰勋仗,以勋卫为之;四曰翊仗,以翊卫为之;五曰散手仗,以亲﹑勋﹑翊卫为之。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见《新唐书.仪卫志上》。 2.三件武器。
三仪
[相关解释]
1.礼之三仪。 2.谓天﹑地﹑人。 3.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
1.礼之三仪。 2.谓天﹑地﹑人。 3.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
三休
[相关解释]
1.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 2.唐司空图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 3.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 4.犹三顿。
1.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 2.唐司空图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 3.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 4.犹三顿。
三估
[相关解释]
1.指区分书体价值的三种等级。
1.指区分书体价值的三种等级。
三体
[相关解释]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三候
[相关解释]
1.中医术语◎脉时,以指测寸﹑关﹑尺三处脉搏,每处均可分为浮﹑中﹑沉三种脉象,谓之三候。
1.中医术语◎脉时,以指测寸﹑关﹑尺三处脉搏,每处均可分为浮﹑中﹑沉三种脉象,谓之三候。
三停
[相关解释]
1.三成;三部分。 2.书法理论把某些字的结构分成上﹑中﹑下三段,称三停。见明李淳《大字结构法》。 3.相法术语。相面者以人体及面部各分三部,称上中下三停。三停齐等为福相。
1.三成;三部分。 2.书法理论把某些字的结构分成上﹑中﹑下三段,称三停。见明李淳《大字结构法》。 3.相法术语。相面者以人体及面部各分三部,称上中下三停。三停齐等为福相。
三停刀
[相关解释]
1.锋刃部分约占全长三分之一的一种长柄刀。
1.锋刃部分约占全长三分之一的一种长柄刀。
三准
[相关解释]
1.指调高下,分并财,散积聚。《管子.轻重甲》"故知三准同策者,能为天下。不知三准之同策者,不能为天下。"马非百新诠引尹桐阳云"三准者,一调高下,二分并财,三散积聚也。"一说指万物通﹑万物运﹑万物贱三条准则。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语。
1.指调高下,分并财,散积聚。《管子.轻重甲》"故知三准同策者,能为天下。不知三准之同策者,不能为天下。"马非百新诠引尹桐阳云"三准者,一调高下,二分并财,三散积聚也。"一说指万物通﹑万物运﹑万物贱三条准则。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