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则的内容。
带有则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与一 [相关解释]
1.谓一个敌一个。 2.谓将一个总原则贯穿于一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相关解释]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87年中共十三大作出这一概括。参见党的基本路线”(1011页)。
一举三反 [相关解释]
1.《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九 [相关解释]
1.谓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极则复于一,终而复始,故用以喻循环之理。 2.佛教语。指净土宗九品往生的教义。 3.满俗赠献之礼,以九数为贵,至少一九,至多九九。 4.从每年冬至日起,每九天为一九。亦指第一个九天。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相关解释]
1.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 2.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有庆 [相关解释]
1.《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介 [相关解释]
①一个。多指一个人一介武夫|一介失所,则王道为亏。②指微小的数量一介之善|一介不肯干求人。③忠心正直范蠡一介之士。
一仍旧贯 [相关解释]
1.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鴽@?'"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眼_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一例 [相关解释]
①同等;一律一例而论|内外一例|市价高下,所在一例。②一种体制、规则别立一例。③一个例证举一例以明之|此为欲速不达”之一例。
一傅众咻 [相关解释]
1.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一傮情二傮例 [相关解释]
1.谚语。谓一次行赐,人以为赏,再则视为常例。即功赏宜严不宜滥之意。
一准 [相关解释]
①一定的准则;唯一的标准理有一准|万代一准。②完全遵循、按照一准前式|处置方式一准有关条例。③一定;肯定明天,我一准来|你放心,我一准替你去办。
一则一,二则二 [相关解释]
1.同"一是一,二是二"。
一品白衫 [相关解释]
1.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着白衫。
一夔 [相关解释]
1.夔相传为尧(一说舜)时乐正,仅有一足。孔子答鲁哀公问,则说"足"是足够之意,指有夔一人,就足够制乐了。以后多从此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吕氏春秋.察传》◇因以"一夔"指能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或指一人虽多缺点,仍有专长。
一字王 [相关解释]
1.谓王号以一字为封。历朝均有,至辽则以为尊。金﹑元仅亲王得封。
一定之规 [相关解释]
1.一定的规律或规则。 2.喻已经打定的主意。
一指马 [相关解释]
1.《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公孙龙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相关解释]
1.谓一日不耕作,则百日无可食者。
一步一鬼 [相关解释]
1.汉王充《论衡.论死》"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理 [相关解释]
1.同一准则。 2.一个道理。 3.同一地理区域。 4.温习一次。
一盘散沙 [相关解释]
一盘松散的沙子。比喻人心涣散,不能凝聚成坚强团结的力量机关不能统一,则执事者无专责,势如一盘散沙。
一窍不通 [相关解释]
相传商纣王荒淫无道,皇叔比干强谏,纣王发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乃杀比干而视其心。孔子听后说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见《吕氏春秋·过理》、《史记·殷本纪》。按古谓圣人心有七窍,而孔子以纣王为一窍不通之人◇以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一草一木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唐李商隐有《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诗◇亦以"一草一木"喻微细之物。
一贯 [相关解释]
①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用一种道理贯穿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②相同;一样存没同归,毁誉一贯。③连贯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④副词。一向;始终如此他一贯待人诚恳|学习一贯很努力。⑤古时称钱一千为一贯我一贯本钱,赚了一贯。
一路哭 [相关解释]
1.宋范仲淹为相,锐意改革吏治,取诸路监司名册,将不称职者姓名一笔勾去。富弼在其侧云"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仲淹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见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十二丈即范仲淹﹐路为宋代大行政区名;一路哭﹐指一个地区的人民受害。
一鸣惊人 [相关解释]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下子作出惊人的表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丁则 [相关解释]
1.有关人丁服徭役的规定。
七伐 [相关解释]
1.语出《书.牧誓》"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孔传"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后以"七伐"指四处征伐。
七伤 [相关解释]
1.中医学名词。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同书又指生殖系的七种疾病"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济。"喻嘉言则以《金匮要略》之食伤﹑忧伤﹑饮伤﹑房屋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为七伤。
七年战争 [相关解释]
18世纪欧洲的一次国际性战争。以英国、普鲁士和汉诺威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西班牙等为另一方。1756年战争开始,英、法两国主要在海上和殖民地进行战争,而普鲁士与俄、奥主要在欧洲中部进行战争。1763年战争结束,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殖民强国,普鲁士则崛起为欧洲大陆强国。
七步诗 [相关解释]
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相传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一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成诗,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惭愧,赦免了曹植。
七襄 [相关解释]
1.谓织女星白昼移位七次。《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笺"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莫七辰一移,因谓之七襄。"一说,"七襄,织文之数也。《诗》意谓望彼织女,终日织文至七襄之多,终不成报我之文章也。"见明周祈《名义考.七襄》。 2.指织女星。 3.指精美的织锦。 4.谓反复推敲。 5.指反复推敲写成的诗文。
七驺 [相关解释]
1.七个驾御车马的吏役。《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驺,咸驾。"郑玄注"七驺,谓趣马,主为诸官驾说者也。"说,通"脱"。驾说,谓驾车﹑脱车。孔颖达疏引皇侃曰"天子马有六种,种别有驺,则六驺也。又有搆主之人,并六驺为七,故为七驺。" 2.古代官员出行时,在前头开道的七名骑卒。
万户 [相关解释]
1.一万户。 2.万家;万室。万,极言其多。 3.官名。金初设置,元代相沿,为世袭官职。万户为"万夫之长",总领于中央的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设万户府以统领千户所,诸路万户府各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又有海道运粮万户府,设官与诸路万户府同。参阅《元史.百官志七》。
丈席 [相关解释]
1.《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后因以"丈席"指讲席。
三不归 [相关解释]
1.三种乐而忘归的现象。《管子.轻重丁》"男女相好﹐往来之市者﹐罢市﹐相睹树下﹐谈语终日不归;男女当壮﹐扶辇推舆﹐相睹树下﹐欢笑超距﹐终日不归;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是以田不发﹐五谷不播﹐麻桑不种﹐蠒缕不治。内严一家而三不归﹐则帛布丝纩之贾﹐安得不贵?"后因称流连忘返为"三不归"。 2.无着落;没办法。
三不欺 [相关解释]
1.谓为政以德,则下不忍欺;为政以察,则下不能欺;为政以刑,则下不敢欺。
三住 [相关解释]
1.道家修炼以气住﹑神住﹑形住为"三住"。唐施肩吾《三住铭》"气住则神住,神住则形住,长生之道也。"宋范成大《次韵严子文见寄》"无心我正铭三住,有意君堪话四休。"一说"三住"指心住﹑气住﹑神住。
三兽渡河 [相关解释]
1.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三准 [相关解释]
1.指调高下,分并财,散积聚。《管子.轻重甲》"故知三准同策者,能为天下。不知三准之同策者,不能为天下。"马非百新诠引尹桐阳云"三准者,一调高下,二分并财,三散积聚也。"一说指万物通﹑万物运﹑万物贱三条准则。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语。
三刑 [相关解释]
1.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
三十六体 [相关解释]
1.唐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排行第十六而诗文则以俪偶相夸,世称"三十六体"。
三十六行 [相关解释]
1.泛指各行各业。一倍则称"七十二行",十倍则称"三百六十行"。
三千威仪 [相关解释]
1.佛教谓僧尼日常遵循的众多律仪。威仪,指行事进退的仪则。
三占从二 [相关解释]
1.犹言少数服从多数。语本《书.洪范》"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孔颖达疏"从二人之言者,二人为善既钧,故从众也。"
三品松 [相关解释]
1.松树名,在嵩山少林寺,相传唐武则天封以三品,故名。见《嵩山志》。
三坟 [相关解释]
1.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
三大任务 [相关解释]
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担负的作战、做群众工作和生产三项基本任务。是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之一。作战的任务,在革命战争时期是消灭敌人,夺取政权,在和平建设时期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是对群众开展宣传、组织、武装和援助。生产的任务,是发展军地两用产品,增加社会财富,改善军队生活。
三山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3.冠名。 4.指三山骨。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三怨成府 [相关解释]
1.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三患 [相关解释]
1.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庄子·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宋苏轼《黄河》诗"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一说﹐指病﹑老﹑死三种祸患。 2.指君子所忧之三事不得闻﹑不得学﹑不能行。 3.指富贵所招致的三种祸害。
三损 [相关解释]
1.指具有便辟﹑善柔﹑便佞三种习性的人。与这三种人交友,有损无益,故称三损。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邢昺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便,辨也,谓佞而复辨。以此三种之人为友则有损于己也。"
三殿 [相关解释]
1.即唐大明宫之麟德殿。 2.指皇宫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宫。 3.宋时太皇太后在世,与皇太后﹑皇后并称三殿;若无太皇太后,则天子与太后﹑皇后亦称三殿。
三突出 [相关解释]
1."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文艺创作塑造人物的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三耦 [相关解释]
1.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三肘 [相关解释]
1.肘,度量词。一肘一尺五寸,三肘为四尺五寸『班固《白虎通.圣人》"汤臂三肘,是谓柳翼,攘去不义,万民蕃息。"一说一肘二尺,则三肘为六尺。
三至 [相关解释]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 2.《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
三谏之义 [相关解释]
1.《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豕涉河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三阴 [相关解释]
1.《易》卦的三阴爻,合之则为《坤》卦。亦象盛阴之气。 2.中医用语。指六经中的太阴﹑少阴﹑厥阴。可分为三对六脉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上不在天,下不着地 [相关解释]
1.《韩非子.解老》"﹝人﹞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上不属天,谓非星辰之类;下不着地,谓非草木之类◇以"上不在天,下不着地"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
上仪 [相关解释]
1.最高的法则。 2.隆重的礼节。 3.崇尚仪节。上,通"尚"。
上则 [相关解释]
1.犹上策。
上官仪(约605-664)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上将军 [相关解释]
1.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2.官名『以吕禄为上将军,后无建置。唐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仍之。金﹑元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废。
上巾 [相关解释]
1.谓加冠。古代男子成年(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先用一种丝织的头巾束发,然后再戴上冠。因以"上巾"指"加冠"。
上诉不加刑 [相关解释]
在刑事诉讼中,如被告人一方上诉,上诉审法院不得加重对被告人的刑罚的原则。目的是保障刑事被告人的上诉权。
下乔入幽 [相关解释]
1.《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冬季鸟躲在深山穷谷,到春天出来飞鸣于乔木,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下学上达 [相关解释]
1.谓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下架 [相关解释]
1.谓典当期满。典当的衣物,都放在架上备赎,期满则从架上取下,故云下架。
下榻 [相关解释]
1.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璯,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2.寄居;住宿。
下等 [相关解释]
1.据《周礼》,天子有事会诸侯,则在郊外筑坛以发布政事。坛之阶有三层,分为上中下三等。由地而上,其第一层为下等,乃位次之低者。 2.等级低的;地位卑下的。 3.指低级庸俗,不高雅。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下马冯妇 [相关解释]
1.《孟子.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后称重操旧业的人为"下马冯妇"。
不丧匕鬯 [相关解释]
1.《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之象。诸侯之教令,能警戒其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亡匕与鬯也。"匕﹑鬯,古代祭祀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以"不丧匕鬯"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
不则 [相关解释]
1.同"否则"。 2.犹言则,就。不,助词,无义。 3.不循法度。 4.不只;不止。 5.见"不咱"。
不即不离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 2.形容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不吐不茹 [相关解释]
1.《诗.大雅.焌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后以"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不咱 [相关解释]
1.不然;要不。 2.亦作"不则"。置于动词后的语气助词。
不如意事常八九 [相关解释]
1.谓不合心意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语出《晋书.羊祜传》"会秦﹑凉屡败,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而议者多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
不完全归纳推理 [相关解释]
完全归纳推理”的对称。以关于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判断为前提,推出关于某类事物全体对象的判断做结论的推理。在归纳推理中,完全归纳推理是不多的,不完全归纳推理则是大量的。有两种(1)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这是或然性推理;(2)科学归纳推理,这是必然性推理。
不平则鸣 [相关解释]
指遇到不公平的事,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极 [相关解释]
1.不寻根究底。 2.不到极点;不到顶点。 3.不合中正的准则。 4.不急。 5.无穷;无限。
不溯既往 [相关解释]
溯及既往”的对称。法律只适用于它施行后所发生的事项,而不适用于它施行前所发生的事项的原则。
不然 [相关解释]
1.不合理;不对。 2.不如此,不是这样。 3.不虞;意外。 4.不许可。 5.不以为是。 6.不敬,不从命。然,通"戁"。 7.难道;不成。 8.连词。相当于"否则"。
不知利害 [相关解释]
1.《庄子.齐物论》"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谓不知何者为利,何者为害。今语"不知利害"出此。
不知所措 [相关解释]
1.语本《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形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不足为训 [相关解释]
1.不值得作为遵循的准则。
与地 [相关解释]
1.谓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
与天 [相关解释]
1.谓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与门 [相关解释]
又称与电路”。执行与”运算的基本门电路。有几个输入端,只有一个输出端。当所有的输入同时为1”电平时,输出才为1”电平,否则输出为0”电平。
专利权 [相关解释]
简称专利”。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专用权与独占权。知识产权的一种。我国于1984年公布专利法,1985年公布该法的实施细则,对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
且则 [相关解释]
1.姑且。
且字 [相关解释]
1.古代男子行冠礼后,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周制,二十岁后﹑五十岁前但称某甫,谓之"且字"。五十岁后则依排行称某伯某仲等。
丕则 [相关解释]
1.连词。于是。
世则 [相关解释]
1.当世的法则。
世爻 [相关解释]
1.汉京房《易》学术语。京氏分八卦为八宫,每宫以一纯卦(八卦之重卦)统七变卦(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注以世应﹑飞伏﹑升降,并配天干地支五行,以占凶吉。每卦皆取世爻为占筮之兆象,观其爻变而定其祸福灾异。各卦世爻之位不一(1)各宫卦之上爻均为诨成鬽坏@爻。宋张行成《元包数总义》卷一"若上九变,遂成纯坤,无复干性矣。干之世爻,上九不变。"(2)世卦按六爻顺序,依次由初爻变起,变至某爻而成本宫卦卦象,则该爻便为此卦之世爻。 2.唐刘禹锡《辨易九六论》"按坎二世而为屯,屯之六二为世爻;震一世
丙种球蛋白 [相关解释]
一种被动免疫制剂‖多种抗体,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用于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以及麻疹、甲型肝炎密切接触者的预防,也有用作增加抵抗力和作为病毒性感冒的预防。本品注射后可有体温升高、不适感,但可自行消失,个别特异体质者可导致过敏反应。应冷藏保存,若有沉淀则不可再用。
丛玉 [相关解释]
1.古时测风所用。以玉石为之,悬于檐下,风吹动则相触成声。也称"风马"◇改用铜铁,称"铁马"。唐李贺《有所思》诗"鸦鸦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一说丛玉指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