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6 查到相关制钱的内容。
带有制钱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制钱 [相关解释]
1.明清官局监制铸造的铜钱。因形式﹑分量﹑成色皆有定制,故名。
压宝 [相关解释]
旧时博戏。与摊钱类同。清代金学诗《牧猪闲话》压宝者,以一制钱闭置盒中,分青龙、白虎、前、后四方之位,以钱压得‘宝’字者为胜。”另有用小木片刻一至四点,一和四为红色,二和三为黑色,任置一片于盒中。博者按点数或大小红黑格分别压注,中者为胜◇之摇摊,代以骰子,仍沿用压宝之称。
市钱 [相关解释]
1.旧指分量较轻的私铸钱,其价值低于官铸的制钱。 2.市制重量单位。一市钱等于百分之一市斤,合公制五克。旧制等于一百六十分之一市斤。通称钱。
总制钱 [相关解释]
1.宋代附加税之一种。宣和中,军政费支出浩繁,总揽东南地区财赋的发运兼经制使,建议增收卖酒钱﹑印契钱﹑头子钱等以充经费。因系经制使建议,故称"经制钱"◇一度废除。绍兴五年总制使又仿照上法征收,于是又称"总制钱"。参阅《宋史.食货志一﹑二》。
月桩钱 [相关解释]
1.南宋为支应军饷而加征的税款名目﹐因系计月桩办钱物﹐故称。绍兴二年(1132年)﹐韩世忠驻军建康﹐由江东漕司每月拨饷十万缗以供军需。规定动用经制钱﹐上供钱及移用其他税钱﹐漕司不肯动拨本身税款﹐指定科目又不够支应﹐就向地方摊派。州县巧立名目﹐横征于民。其名目有曲引钱﹑纳醋钱﹑卖纸钱﹑户长甲帖钱﹑保正牌限钱﹑折纳牛皮筋角钱﹐两讼不胜则有罚钱﹑既胜则令纳欢喜钱等。其后又推行于江浙及湖南﹐以江南东﹑西路受害最重。参阅《文献通考.征榷六》﹑《宋史.食货志下一》。
经制钱 [相关解释]
1.始于北宋宣和年间的一种附加杂税。
经总 [相关解释]
1.见"经总制钱"。
经总制钱 [相关解释]
1."经制钱"和"总制钱"的并称,宋代的附加杂税。前者始于北宋宣和年间,陈遘以发运使兼经制使督理东南地区财赋,加征卖酒﹑典卖田宅的牙税,常赋外的头子钱,以及其他项目的税金,称经制钱。其后翁彦国为总制使,效其法别立名目征税,称总制钱。
经总钱 [相关解释]
1.见"经总制钱"。
足串 [相关解释]
1.旧时以制钱一百文为一串,足串谓十足一百文。
辽丁 [相关解释]
1.指古代辽制钱。背文有"丁"字,故称。
辽钱 [相关解释]
1.辽代所制钱。
连厢 [相关解释]
1.亦作"连相"。 2.杂耍名。源于金代乐曲《连厢词》。表演时,除有琵琶笙笛及锣鼓等乐器外,常以四人各持竹杆,竹杆两头各嵌直径寸许的小铜钹,或制钱十馀枚,用以击节,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不断打出清脆的响声,故亦称"打连厢"。
金背 [相关解释]
1.明代钱钞名。制钱背面以金涂之﹐故名。
金钱卜 [相关解释]
1.旧时以钱币占卜吉凶祸福的方法。其法不一﹐一般用六枚制钱置于竹筒中﹐祝祷后﹐连摇数次﹐使制钱在内翻动﹐然后倒出﹐排成长行﹐视六枚制钱的背和字的排列次序﹐以推断吉凶祸福。
铜元 [相关解释]
1.从清代末年到抗日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因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中间无孔﹐故俗亦称"铜板"。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广东开始铸造。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有蟠龙纹。每枚重库平二钱﹐当制钱十文﹐每百枚换银元一元。除当十铜元外﹐还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额。流通最广的是当十铜元﹐俗称"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俗称"双铜板"。宣统年间(公元1909年-1911年)﹐铜元正面改铸"大清铜币"四字。在北洋军阀时期﹐铜元的种类很多﹐河南有当五十的铜元﹐四川有当百和当二百的铜元◇因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