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4 查到相关刻石的内容。
带有刻石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坟
[相关解释]
1.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
1.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
之罘
[相关解释]
1.山名。也作芝罘,在今山东烟台市北。《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登之罘刻石。"宋苏轼《虔州八境图》诗之七"相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后亦指秦始皇所立的之罘刻石。
1.山名。也作芝罘,在今山东烟台市北。《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登之罘刻石。"宋苏轼《虔州八境图》诗之七"相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后亦指秦始皇所立的之罘刻石。
亚駝
[相关解释]
1.亦作"亚驼"。 2.神名。宋代出现《诅楚文》刻石三起,其文皆为秦王告求大神制克楚兵。唯大神名称,三刻石各异,其一为亚駝。亚駞,即《礼记.祀器》中所言恶池(今之滹沱河),盖以水名为神名。
1.亦作"亚驼"。 2.神名。宋代出现《诅楚文》刻石三起,其文皆为秦王告求大神制克楚兵。唯大神名称,三刻石各异,其一为亚駝。亚駞,即《礼记.祀器》中所言恶池(今之滹沱河),盖以水名为神名。
克石
[相关解释]
1.刻石。在碑石上刻字。
1.刻石。在碑石上刻字。
六骏
[相关解释]
1.唐太宗征战时所骑过的六匹骏马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贞观十一年﹐太宗作《六马图赞》(文见《全唐文》卷十)﹐使欧阳询以八分体书之﹐刻石。欧书亡﹐宋游师雄重刻六碑(见《金石萃编》卷一三九)。
1.唐太宗征战时所骑过的六匹骏马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贞观十一年﹐太宗作《六马图赞》(文见《全唐文》卷十)﹐使欧阳询以八分体书之﹐刻石。欧书亡﹐宋游师雄重刻六碑(见《金石萃编》卷一三九)。
刊山
[相关解释]
1.砍伐山上树木。 2.摩崖刻石。
1.砍伐山上树木。 2.摩崖刻石。
刊石
[相关解释]
1.刻石。
1.刻石。
刊立
[相关解释]
1.刻石立碑。
1.刻石立碑。
刻珉
[相关解释]
1.犹刻石。雕刻碑石。珉,美石。
1.犹刻石。雕刻碑石。珉,美石。
刻石
[相关解释]
1.在石上雕刻。 2.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图画等。
1.在石上雕刻。 2.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图画等。
升元帖
[相关解释]
1.法帖名。南唐后主李煜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有"升元二年三月建业文房模勒上石"字样,故称。
1.法帖名。南唐后主李煜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有"升元二年三月建业文房模勒上石"字样,故称。
南楼
[相关解释]
1.在南面的楼。南朝宋谢灵运有《南楼中望所迟客》诗。闻人倓注"灵运《游名山志》'始宁又北转一汀,七里,直指舍下园南门楼,自南楼百许步对横山。'" 2.古楼名。在湖北省鄂城县南。又名玩月楼。 3.古楼名。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鹤山顶。一名白云楼,又名岑楼。清乾隆中毁,毕沅重修之。 4.古楼名。在湖南潭州(今长沙市)。 5.古楼名。在湖北省江陵县东南。唐张九龄尝登此楼赋诗。宋张栻重修,改名曲江楼。 6.古楼名。在广西省宜山县南,有宋黄庭坚所书《范滂传》刻石。宋嘉熙中毁去。参阅《明一统志》及《庆远府志》。
1.在南面的楼。南朝宋谢灵运有《南楼中望所迟客》诗。闻人倓注"灵运《游名山志》'始宁又北转一汀,七里,直指舍下园南门楼,自南楼百许步对横山。'" 2.古楼名。在湖北省鄂城县南。又名玩月楼。 3.古楼名。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鹤山顶。一名白云楼,又名岑楼。清乾隆中毁,毕沅重修之。 4.古楼名。在湖南潭州(今长沙市)。 5.古楼名。在湖北省江陵县东南。唐张九龄尝登此楼赋诗。宋张栻重修,改名曲江楼。 6.古楼名。在广西省宜山县南,有宋黄庭坚所书《范滂传》刻石。宋嘉熙中毁去。参阅《明一统志》及《庆远府志》。
卧碑
[相关解释]
1.明洪武二年诏境内立学﹐十五年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禁生员不得干涉词讼及妄言军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学宫明伦堂之侧﹐称为卧碑。清顺治九年又另立条款八项﹐颁刻学宫﹐称为新卧碑。 2.泛指镌刻各种禁例的石碑。
1.明洪武二年诏境内立学﹐十五年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禁生员不得干涉词讼及妄言军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学宫明伦堂之侧﹐称为卧碑。清顺治九年又另立条款八项﹐颁刻学宫﹐称为新卧碑。 2.泛指镌刻各种禁例的石碑。
圣教序
[相关解释]
1.唐碑名。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玄奘法师至印度取经﹐回长安后﹐译经﹑论一千余卷。贞观二二年﹐太宗作此序表彰其事。时高宗为太子﹐又作《述三藏圣教序记》。至高宗朝﹐多处将序﹑记刻石立碑。其中后世最有名者﹐为咸亨三年由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迹刻成﹐后附玄奘所译《心经》。碑在西安学宫﹐世称《集王圣教序》。
1.唐碑名。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玄奘法师至印度取经﹐回长安后﹐译经﹑论一千余卷。贞观二二年﹐太宗作此序表彰其事。时高宗为太子﹐又作《述三藏圣教序记》。至高宗朝﹐多处将序﹑记刻石立碑。其中后世最有名者﹐为咸亨三年由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迹刻成﹐后附玄奘所译《心经》。碑在西安学宫﹐世称《集王圣教序》。
坛山刻
[相关解释]
1.指坛山刻石。
1.指坛山刻石。
坛山刻石
[相关解释]
1.坛山在河北省赞皇县,山壁刻有"吉日癸巳"四个篆字,相传为周穆王书。原刻石在宋皇佑年间被州将刘庄凿取带走,久佚。宋皇佑五年李中佑摹刻本也已散失,现存有南宋重刻本。参阅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三。
1.坛山在河北省赞皇县,山壁刻有"吉日癸巳"四个篆字,相传为周穆王书。原刻石在宋皇佑年间被州将刘庄凿取带走,久佚。宋皇佑五年李中佑摹刻本也已散失,现存有南宋重刻本。参阅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三。
封勒
[相关解释]
1.封禅刻石。
1.封禅刻石。
封石
[相关解释]
1.刻石立铭。
1.刻石立铭。
小篆
[相关解释]
1.秦代通行的一种字体﹐省改大篆而成。亦称秦篆﹐后世通称篆书。今尚有《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残石存世。 2.比喻盘香或缭绕的香烟。 3.指熏香的炉。
1.秦代通行的一种字体﹐省改大篆而成。亦称秦篆﹐后世通称篆书。今尚有《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残石存世。 2.比喻盘香或缭绕的香烟。 3.指熏香的炉。
岳飞庙
[相关解释]
1.民间习称"岳王庙"。宋代名将岳飞的祠庙。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岳飞之冤昭雪,改葬遗骸于此。嘉定十四年(1221年),改北山智果院为祠庙,即今之岳王庙。现存建筑系清代以后陆续重建,1979年曾全面整修。为古今重要名胜。又河南省汤阴县亦有岳飞庙。在汤阴县城西南隅。建于明初,历经修葺,建筑群面积达四千平方米。庙内有正殿﹑寝殿,周围有岳云殿﹑四子殿﹑孝娥殿﹑岳珂殿﹑三代祠等建筑,并保存有刻石一百四十余方。今为岳飞纪念馆。
1.民间习称"岳王庙"。宋代名将岳飞的祠庙。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岳飞之冤昭雪,改葬遗骸于此。嘉定十四年(1221年),改北山智果院为祠庙,即今之岳王庙。现存建筑系清代以后陆续重建,1979年曾全面整修。为古今重要名胜。又河南省汤阴县亦有岳飞庙。在汤阴县城西南隅。建于明初,历经修葺,建筑群面积达四千平方米。庙内有正殿﹑寝殿,周围有岳云殿﹑四子殿﹑孝娥殿﹑岳珂殿﹑三代祠等建筑,并保存有刻石一百四十余方。今为岳飞纪念馆。
峄山碑
[相关解释]
1.秦碑名。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时登峄山所刻,颂赞秦的功德,后有二世诏辞。相传为李斯篆书。原刻石已佚。
1.秦碑名。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时登峄山所刻,颂赞秦的功德,后有二世诏辞。相传为李斯篆书。原刻石已佚。
崛
[相关解释]
1.山名。在山西阳曲县城西北。峻峭,多林木,红叶最佳。山中有崛此拢唐贞元中建,有唐末李克用父子题名刻石。参阅《清一统志.山西.太原府一》。
1.山名。在山西阳曲县城西北。峻峭,多林木,红叶最佳。山中有崛此拢唐贞元中建,有唐末李克用父子题名刻石。参阅《清一统志.山西.太原府一》。
崩石
[相关解释]
1.损坏的刻石。指残碑。
1.损坏的刻石。指残碑。
廓填
[相关解释]
1.书法用语。字经双钩之后,再填以浓墨。 2.谓以法书置刻石上,沿其字迹,两边用细线钩出,以便摹刻。
1.书法用语。字经双钩之后,再填以浓墨。 2.谓以法书置刻石上,沿其字迹,两边用细线钩出,以便摹刻。
怨碑
[相关解释]
1.相传秦始皇建墓时,将工匠禁闭于内,工人作文刻石以泄怨愤,后人发墓见石,称之为"怨碑"。
1.相传秦始皇建墓时,将工匠禁闭于内,工人作文刻石以泄怨愤,后人发墓见石,称之为"怨碑"。
戏鸿堂帖
[相关解释]
1.明董其昌所刻丛帖名。取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语义。摹刻平生所见晋唐以来法书,共十六卷。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石。故所传拓本有两种。亦省称"戏鸿"。
1.明董其昌所刻丛帖名。取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语义。摹刻平生所见晋唐以来法书,共十六卷。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石。故所传拓本有两种。亦省称"戏鸿"。
摹刻
[相关解释]
1.摹写﹑刻石。 2.翻刻。
1.摹写﹑刻石。 2.翻刻。
摹勒
[相关解释]
1.依样描字刻石。 2.亦作"摹泐"。描摹勾勒。 3.模仿。
1.依样描字刻石。 2.亦作"摹泐"。描摹勾勒。 3.模仿。
汝帖
[相关解释]
1.法帖名。宋大观中,汝州守王寀采择潭﹑绛﹑泉帖中之最优者,荟萃成文,分为十二卷,刻石置于汝州望嵩楼中。明末兵乱,楼焚碑残。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诗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古轩壁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文漫漶不复识,自洛阳贴得汝帖原拓一部,重摹诸石,仍藏左轩壁中。此帖计有金石文八种,秦﹑汉﹑三国字体五种,六朝帝王书三十引,魏晋九人书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四书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俶等七十余家书法手迹
1.法帖名。宋大观中,汝州守王寀采择潭﹑绛﹑泉帖中之最优者,荟萃成文,分为十二卷,刻石置于汝州望嵩楼中。明末兵乱,楼焚碑残。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诗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古轩壁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文漫漶不复识,自洛阳贴得汝帖原拓一部,重摹诸石,仍藏左轩壁中。此帖计有金石文八种,秦﹑汉﹑三国字体五种,六朝帝王书三十引,魏晋九人书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四书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俶等七十余家书法手迹
泰山刻石
[相关解释]
亦称《封泰山碑》。公元前219年镌立。四面有字,其中一面为前209年所刻东行诏书及从臣姓名。原字相传为李斯手笔,工整圆健,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即小篆。今石刻已毁佚。有宋拓本传世。
亦称《封泰山碑》。公元前219年镌立。四面有字,其中一面为前209年所刻东行诏书及从臣姓名。原字相传为李斯手笔,工整圆健,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即小篆。今石刻已毁佚。有宋拓本传世。
燕然
[相关解释]
1.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2.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 3.指汉班固所撰《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诗文。 4.古地名。
1.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2.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 3.指汉班固所撰《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诗文。 4.古地名。
燕然山
[相关解释]
1.东汉窦宪领兵大破北匈奴刻石勒功之处。亦借指边塞。
1.东汉窦宪领兵大破北匈奴刻石勒功之处。亦借指边塞。
燕然石
[相关解释]
1.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以"燕然石"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
1.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以"燕然石"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
燕然铭
[相关解释]
1.亦称"燕山铭"。 2.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时,班固所撰的《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文字。
1.亦称"燕山铭"。 2.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时,班固所撰的《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文字。
牲碑
[相关解释]
1.亦称"牲石"。 2.古时宫﹑庙前用以拴系祭牲的竖石◇泛指纪功德的刻石。
1.亦称"牲石"。 2.古时宫﹑庙前用以拴系祭牲的竖石◇泛指纪功德的刻石。
猎碣
[相关解释]
1.指石鼓文。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因内容为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故也称"猎碣"。
1.指石鼓文。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因内容为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故也称"猎碣"。
琅邪
[相关解释]
1.亦作"琅琊"。亦作"琅琊"。 2.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海滨。 3.山名。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西晋伐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因名。 4.指秦始皇时于琅玡山上所建之琅邪台。 5.指秦琅琊刻石。
1.亦作"琅琊"。亦作"琅琊"。 2.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海滨。 3.山名。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西晋伐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因名。 4.指秦始皇时于琅玡山上所建之琅邪台。 5.指秦琅琊刻石。
琅邪台
[相关解释]
1.亦作"琅琊台"。 2.台名。越王勾践观台,在琅邪故城东南十里。 3.台名。在山东琅玡山上。秦始皇筑层台刻石纪功处。现原台已废圮,遗址如小山丘,地临黄海,气象恢宏。 4.指秦"琅邪台刻石"。
1.亦作"琅琊台"。 2.台名。越王勾践观台,在琅邪故城东南十里。 3.台名。在山东琅玡山上。秦始皇筑层台刻石纪功处。现原台已废圮,遗址如小山丘,地临黄海,气象恢宏。 4.指秦"琅邪台刻石"。
瘗鹤铭
[相关解释]
1.著名的摩崖刻石。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其时代和书者众说纷纭﹐但均无确据。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崖石上。曾崩落长江中。乾隆二十二年移置焦山定慧寺。铭文正字大书左行﹐前人评价很高。
1.著名的摩崖刻石。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其时代和书者众说纷纭﹐但均无确据。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崖石上。曾崩落长江中。乾隆二十二年移置焦山定慧寺。铭文正字大书左行﹐前人评价很高。
石经
[相关解释]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亦称"一字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亦称"一字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
石门
[相关解释]
1.春秋鲁城外门。 2.借指贤者。 3.控制水流的石闸。 4.古代用于控扼要道的一种石砌防御工事。 5.古道路名。(1)隋唐时自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重要道路,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因路经今四川省高县境内的石门山得名。起自今四川宜宾,南抵云南曲靖,再通往昆明﹑大理等处。唐与南诏之间的交通,多经由此道。(2)指古褒斜谷通道。在今陕西西南,道旁多摩崖刻石,以东汉的《石门颂》﹑北魏的《石门铭》最为著名。
1.春秋鲁城外门。 2.借指贤者。 3.控制水流的石闸。 4.古代用于控扼要道的一种石砌防御工事。 5.古道路名。(1)隋唐时自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重要道路,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因路经今四川省高县境内的石门山得名。起自今四川宜宾,南抵云南曲靖,再通往昆明﹑大理等处。唐与南诏之间的交通,多经由此道。(2)指古褒斜谷通道。在今陕西西南,道旁多摩崖刻石,以东汉的《石门颂》﹑北魏的《石门铭》最为著名。
石门颂
[相关解释]
东汉刻石。隶书。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公元148年镌于褒城(今陕西汉中)褒斜道崖壁。书法奇纵恣肆,劲挺有致,有隶中草书”之称。
东汉刻石。隶书。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公元148年镌于褒城(今陕西汉中)褒斜道崖壁。书法奇纵恣肆,劲挺有致,有隶中草书”之称。
石鼓
[相关解释]
1.东周初秦国刻石。形略像鼓,共有十个,上刻籀文四言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2.鼓形大石。
1.东周初秦国刻石。形略像鼓,共有十个,上刻籀文四言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2.鼓形大石。
石鼓文
[相关解释]
战国秦的刻石文字。因刻在鼓形的碣石上,故称。共十块石,每块刻四言诗一首,体制与《诗经》相近,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形,因也称猎碣”。所刻字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即籀文”)。结构严谨,历来受到书法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战国秦的刻石文字。因刻在鼓形的碣石上,故称。共十块石,每块刻四言诗一首,体制与《诗经》相近,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形,因也称猎碣”。所刻字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即籀文”)。结构严谨,历来受到书法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秦昭盟夷
[相关解释]
1.指秦昭襄王与夷人刻石为盟事。
1.指秦昭襄王与夷人刻石为盟事。
秦石
[相关解释]
1.谓秦代刻石。
1.谓秦代刻石。
芦沟桥
[相关解释]
1.在北京广安门西,跨永定河上。建于金,清初重建。全桥由十一孔石拱组成。桥旁石栏上共精刻石狮子485个,千姿百态,生动雄伟。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1.在北京广安门西,跨永定河上。建于金,清初重建。全桥由十一孔石拱组成。桥旁石栏上共精刻石狮子485个,千姿百态,生动雄伟。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表勒
[相关解释]
1.谓刻石记载。
1.谓刻石记载。
表墓
[相关解释]
1.在死者墓前刻石,以彰其善,谓之表墓。
1.在死者墓前刻石,以彰其善,谓之表墓。
醴泉铭
[相关解释]
1.即唐魏征《九成宫醴泉碑铭》。唐贞观六年,太宗避暑陕西麟游九成宫,得泉而甘,因更名醴泉,敕魏征撰铭◇经书法家欧阳询书之刻石,字体纯熟严整,后世推为唐楷第一。
1.即唐魏征《九成宫醴泉碑铭》。唐贞观六年,太宗避暑陕西麟游九成宫,得泉而甘,因更名醴泉,敕魏征撰铭◇经书法家欧阳询书之刻石,字体纯熟严整,后世推为唐楷第一。
铭海
[相关解释]
1.秦始皇曾多次东巡海上﹐刻石纪功而去。故以"铭海"指记载功德。
1.秦始皇曾多次东巡海上﹐刻石纪功而去。故以"铭海"指记载功德。
镌功
[相关解释]
1.谓刻石记功。
1.谓刻石记功。
颂石
[相关解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后因称赞美歌颂功绩政德的碑刻为"颂石"。
1.《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后因称赞美歌颂功绩政德的碑刻为"颂石"。
魏碑
[相关解释]
北朝魏国(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多为正书,风格多样,古朴、奇倔、流丽皆有,开隋唐楷法先河。
北朝魏国(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多为正书,风格多样,古朴、奇倔、流丽皆有,开隋唐楷法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