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7 查到相关剧戏的内容。
带有剧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剧戏
[相关解释]
1.嬉戏,游戏。 2.指变幻戏法。 3.犹演戏。
1.嬉戏,游戏。 2.指变幻戏法。 3.犹演戏。
吕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等地。清末民初由曲艺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初名化装扬琴”,1950年改今称。唱腔以山东扬琴曲调为基础,有四平腔、二板等板式和〔上河调〕、〔下河调〕等曲牌。剧目有《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等地。清末民初由曲艺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初名化装扬琴”,1950年改今称。唱腔以山东扬琴曲调为基础,有四平腔、二板等板式和〔上河调〕、〔下河调〕等曲牌。剧目有《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
喜剧
[相关解释]
戏剧类型之一。多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笑。喜剧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
戏剧类型之一。多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笑。喜剧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
婺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金华等地。曾名金华戏”,1949年改今称。明代以来,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声腔经诚作组班演出,形成共同风格。兼唱分属联曲体和板腔体的六种声腔。剧目有《三请梨花》、《米fd47G么啊贰ⅰ斗炙钗》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金华等地。曾名金华戏”,1949年改今称。明代以来,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声腔经诚作组班演出,形成共同风格。兼唱分属联曲体和板腔体的六种声腔。剧目有《三请梨花》、《米fd47G么啊贰ⅰ斗炙钗》等。
扬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南京一带和安徽部分地区以及上海。前身是维扬文戏和维扬大班。30年代两者合流,称维扬戏”。50年代初改今称。曲牌体音乐,主要来自扬州清曲和花鼓、香火,包括[满江红]、[剪靛花]等一百余种。剧目有《百岁挂帅》、《鸿雁传书》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南京一带和安徽部分地区以及上海。前身是维扬文戏和维扬大班。30年代两者合流,称维扬戏”。50年代初改今称。曲牌体音乐,主要来自扬州清曲和花鼓、香火,包括[满江红]、[剪靛花]等一百余种。剧目有《百岁挂帅》、《鸿雁传书》等。
杂剧
[相关解释]
戏曲名词。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有不同。晚唐已有杂剧之名,其后历代均见此名。如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多指元杂剧。
戏曲名词。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有不同。晚唐已有杂剧之名,其后历代均见此名。如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多指元杂剧。
楚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曾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今称。由鄂东哦呵腔”发展而成,清道光年间已盛行。唱腔有以迓腔为主的板腔和小调、高腔三类。主要剧目有《葛麻》、《宝莲灯》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曾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今称。由鄂东哦呵腔”发展而成,清道光年间已盛行。唱腔有以迓腔为主的板腔和小调、高腔三类。主要剧目有《葛麻》、《宝莲灯》等。
正剧
[相关解释]
戏剧类型之一。继悲剧、喜剧之后的第三种戏剧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兼具悲剧和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相继倡导正剧,并称之为严肃的喜剧”、严肃戏剧”。19世纪后成为广为流行的戏剧类型。
戏剧类型之一。继悲剧、喜剧之后的第三种戏剧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兼具悲剧和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相继倡导正剧,并称之为严肃的喜剧”、严肃戏剧”。19世纪后成为广为流行的戏剧类型。
湘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中部、东部和江西西部。曾名长沙湘戏”。是兼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的多声腔剧种。高腔源于弋阳腔,明中叶已在长沙流行;后昆腔、弹腔等传入。剧目有《拜月记》、《追鱼记》、《琵琶上路》等约一千一百种。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中部、东部和江西西部。曾名长沙湘戏”。是兼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的多声腔剧种。高腔源于弋阳腔,明中叶已在长沙流行;后昆腔、弹腔等传入。剧目有《拜月记》、《追鱼记》、《琵琶上路》等约一千一百种。
滇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汉族居住区。是兼唱丝弦腔、襄阳腔、胡琴腔以及杂调小曲的多声腔剧种。丝弦腔源于秦腔,襄阳腔源于汉剧,胡琴腔即二黄。三种声腔于清代中叶传入云南后,吸收当地民间曲调和语音,约于道光年间形成滇剧。剧目有《闯宫》、《牛皋指旨》、《借亲配》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汉族居住区。是兼唱丝弦腔、襄阳腔、胡琴腔以及杂调小曲的多声腔剧种。丝弦腔源于秦腔,襄阳腔源于汉剧,胡琴腔即二黄。三种声腔于清代中叶传入云南后,吸收当地民间曲调和语音,约于道光年间形成滇剧。剧目有《闯宫》、《牛皋指旨》、《借亲配》等。
琼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海南和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曾名海南戏”。清中叶以前,以正字戏、潮剧的曲调为基础,吸收海南岛民歌及歌舞八音发展而成。有中板、程途、苦叹板等五种板式。剧目有《红叶题诗》、《狗衔金钗》、《红色娘子军》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海南和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曾名海南戏”。清中叶以前,以正字戏、潮剧的曲调为基础,吸收海南岛民歌及歌舞八音发展而成。有中板、程途、苦叹板等五种板式。剧目有《红叶题诗》、《狗衔金钗》、《红色娘子军》等。
祁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祁阳、衡阳、邵阳等地。曾名祁阳戏”。是兼唱高腔、昆腔、弹腔的多声腔剧种。清中叶已盛行。剧目有《牛皋毁旨》、《昭君出塞》、《送粮》等近九百种。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祁阳、衡阳、邵阳等地。曾名祁阳戏”。是兼唱高腔、昆腔、弹腔的多声腔剧种。清中叶已盛行。剧目有《牛皋毁旨》、《昭君出塞》、《送粮》等近九百种。
编剧
[相关解释]
戏剧、电影等的剧本作者。
戏剧、电影等的剧本作者。
芗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南部和台湾。1928年,台湾歌仔戏开始在闽南盛行,并在唱腔、表演等方面加以改进,称改良戏”。1954年改今称。唱腔有七字调、杂碎调、哭调、杂念调等。剧目有《三家福》、《碧水赞》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南部和台湾。1928年,台湾歌仔戏开始在闽南盛行,并在唱腔、表演等方面加以改进,称改良戏”。1954年改今称。唱腔有七字调、杂碎调、哭调、杂念调等。剧目有《三家福》、《碧水赞》等。
蒲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曾名蒲州梆子”、乱弹”,20世纪50年代改今称。起源一说脱胎于锣鼓杂戏,一说源于弦索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又曾与同州梆子合称山陕梆子”。唱腔有慢板、二性等。剧目有《薛刚反朝》、《麟骨床》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曾名蒲州梆子”、乱弹”,20世纪50年代改今称。起源一说脱胎于锣鼓杂戏,一说源于弦索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又曾与同州梆子合称山陕梆子”。唱腔有慢板、二性等。剧目有《薛刚反朝》、《麟骨床》等。
闽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和建阳、三明等地以及台湾。1917年前后,由流行在福州的平讲戏、儒林戏、唠唠戏融合而成。初名福州戏”,后改今称。唱腔分江湖、洋歌、逗腔、小调四类,曲牌体。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和建阳、三明等地以及台湾。1917年前后,由流行在福州的平讲戏、儒林戏、唠唠戏融合而成。初名福州戏”,后改今称。唱腔分江湖、洋歌、逗腔、小调四类,曲牌体。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等。
黔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贵阳、遵义、安顺等地。1953年由曲艺贵州扬琴(也叫文琴”)发展而成。曾名文琴戏”,1960年改今称。唱腔有清板、二板、三板、扬调等。剧目有《秦娘美》、《奢香夫人》等。
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贵阳、遵义、安顺等地。1953年由曲艺贵州扬琴(也叫文琴”)发展而成。曾名文琴戏”,1960年改今称。唱腔有清板、二板、三板、扬调等。剧目有《秦娘美》、《奢香夫人》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