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6 查到相关十日的内容。
带有十日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日不识羞,三日不忍饿
[相关解释]
1.见"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
1.见"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
一群
[相关解释]
1.表数量。用于成群的人或动物。 2.古国名。《晋书.四夷传.裨离等十国》"一群国去莫汗又百五十日,计去肃慎五万余里。其风俗土壤并未详。"
1.表数量。用于成群的人或动物。 2.古国名。《晋书.四夷传.裨离等十国》"一群国去莫汗又百五十日,计去肃慎五万余里。其风俗土壤并未详。"
七元
[相关解释]
1.指日﹑月﹑五星运行的周期。 2.指日﹑月﹑五星。 3.旧律历家以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配六十甲子,一元甲子起虚,二元起奎,三元起毕,四元起鬼,五元起翼,六元起氐,七元起箕,凡四百二十日为一周始,共得甲子七次,故称七元。参阅清《协纪辨方书》卷一引《考原》。 4.道家指耳﹑目﹑鼻﹑口七窍的元气。
1.指日﹑月﹑五星运行的周期。 2.指日﹑月﹑五星。 3.旧律历家以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配六十甲子,一元甲子起虚,二元起奎,三元起毕,四元起鬼,五元起翼,六元起氐,七元起箕,凡四百二十日为一周始,共得甲子七次,故称七元。参阅清《协纪辨方书》卷一引《考原》。 4.道家指耳﹑目﹑鼻﹑口七窍的元气。
三十六雨
[相关解释]
1.形容风调雨顺。谓每十日一雨,一年下雨三十六次。
1.形容风调雨顺。谓每十日一雨,一年下雨三十六次。
三汛
[相关解释]
1.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清朱扆《河防志》卷五。
1.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清朱扆《河防志》卷五。
三澣
[相关解释]
1.唐制,官吏十日一休沐,沐谓澣濯◇来对一个月上旬﹑中旬﹑下旬,亦称上澣﹑中澣﹑下澣,合称三澣。 2.洗过三次。
1.唐制,官吏十日一休沐,沐谓澣濯◇来对一个月上旬﹑中旬﹑下旬,亦称上澣﹑中澣﹑下澣,合称三澣。 2.洗过三次。
三百六十日
[相关解释]
1.谓一年。
1.谓一年。
上旬
[相关解释]
1.十日为旬。每月第一日至第十日为上旬。
1.十日为旬。每月第一日至第十日为上旬。
中国日报
[相关解释]
①1900年1月,兴中会创刊于香港。1905年成为中国同盟会报纸,兼出十日刊《中国旬报》。该报社曾是革命派的党务和军务机关,辛亥革命后迁广州,成为国民党的宣传机关。1913年被军阀龙济光查封。②1981年6月创刊于北京的英文报纸。有香港版和通过卫星传送版面的北美版和西欧版。
①1900年1月,兴中会创刊于香港。1905年成为中国同盟会报纸,兼出十日刊《中国旬报》。该报社曾是革命派的党务和军务机关,辛亥革命后迁广州,成为国民党的宣传机关。1913年被军阀龙济光查封。②1981年6月创刊于北京的英文报纸。有香港版和通过卫星传送版面的北美版和西欧版。
中旬
[相关解释]
1.一个月的中间十天,即从十一日到二十日。
1.一个月的中间十天,即从十一日到二十日。
亥有二首六身
[相关解释]
1.二万六千六百六十日的隐语。谓七十三岁。
1.二万六千六百六十日的隐语。谓七十三岁。
六斋
[相关解释]
1.指六斋日。阴历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教认为此六日是"恶日"﹐应持斋修福。见《大智度论》卷六五。
1.指六斋日。阴历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教认为此六日是"恶日"﹐应持斋修福。见《大智度论》卷六五。
分龙雨
[相关解释]
1.即隔辙雨。夏季所降对流雨,有时一辙之隔,晴雨各异。古人以为由于龙分管不同区域的降雨使然,故谓之"分龙雨"。此种情况始出之时日,宋时吴越之俗谓在夏历五月二十日,清时燕地之俗谓在五月二十三日,即称此日为"分龙日",亦称"分龙兵"﹑"分龙"。
1.即隔辙雨。夏季所降对流雨,有时一辙之隔,晴雨各异。古人以为由于龙分管不同区域的降雨使然,故谓之"分龙雨"。此种情况始出之时日,宋时吴越之俗谓在夏历五月二十日,清时燕地之俗谓在五月二十三日,即称此日为"分龙日",亦称"分龙兵"﹑"分龙"。
制寿
[相关解释]
1.古礼,人六十岁始预为制办寿具,称"制寿"。《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孔颖达疏"六十岁制者,明老而预为送终之具也。"后亦称六十岁为"制寿"。
1.古礼,人六十岁始预为制办寿具,称"制寿"。《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孔颖达疏"六十岁制者,明老而预为送终之具也。"后亦称六十岁为"制寿"。
刻棘
[相关解释]
1.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韩非本用以讽刺说客◇以"刻棘"比喻治学的艰辛。
1.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韩非本用以讽刺说客◇以"刻棘"比喻治学的艰辛。
剃发令
[相关解释]
1.清统治者强迫汉人依满俗剃去前半部头发的命令。也称"剃发令"。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颁布剃发令,后以人心不服,暂缓执行。次年攻下江南,重申此令,规定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内,尽弃明朝衣冠,皆依满族习俗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者处死。参阅《清史稿.世祖纪一》。
1.清统治者强迫汉人依满俗剃去前半部头发的命令。也称"剃发令"。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颁布剃发令,后以人心不服,暂缓执行。次年攻下江南,重申此令,规定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内,尽弃明朝衣冠,皆依满族习俗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者处死。参阅《清史稿.世祖纪一》。
十二辰
[相关解释]
1.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张守节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从来久远矣。
1.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张守节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从来久远矣。
十日
[相关解释]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尧命后羿射落九日。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尧命后羿射落九日。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
十日并出
[相关解释]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 2.比喻暴乱并起。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 2.比喻暴乱并起。
十日饮
[相关解释]
1.《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昭王﹞乃详为好书遗平原君曰'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后因以"十日饮"比喻朋友连日欢聚。
1.《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昭王﹞乃详为好书遗平原君曰'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后因以"十日饮"比喻朋友连日欢聚。
南浦
[相关解释]
南面的水边。《楚辞·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因称送别之地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西风晴十日,南浦别经年。
南面的水边。《楚辞·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因称送别之地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西风晴十日,南浦别经年。
均工夫
[相关解释]
1.亦称"均土"。 2.明洪武元年(1368年)所定的按田征役的制度。每户有田一顷,则出丁夫一人,每年农闲时至京城服役三十日。田不足一顷的户,由几户凑足出丁;田多丁少者由田主出米一石派佃户充夫,非佃户充夫者由田主按亩出米二升五合给予补助。实际服役的都是贫苦农民和佃户。此制仅施行于部分予补助。实际服役的都是贫苦农民和佃户。此制仅施行于部分地区◇为里甲制所代替。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1.亦称"均土"。 2.明洪武元年(1368年)所定的按田征役的制度。每户有田一顷,则出丁夫一人,每年农闲时至京城服役三十日。田不足一顷的户,由几户凑足出丁;田多丁少者由田主出米一石派佃户充夫,非佃户充夫者由田主按亩出米二升五合给予补助。实际服役的都是贫苦农民和佃户。此制仅施行于部分予补助。实际服役的都是贫苦农民和佃户。此制仅施行于部分地区◇为里甲制所代替。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夏中
[相关解释]
1.犹夏季。 2.佛教语。谓夏安居间之九十日,即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1.犹夏季。 2.佛教语。谓夏安居间之九十日,即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大寒
[相关解释]
1.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一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一般是我国气候最冷的时候。 2.酷寒﹐极冷。
1.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一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一般是我国气候最冷的时候。 2.酷寒﹐极冷。
大衍
[相关解释]
1.《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韩康伯注引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孔颖达疏引京房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后以大衍为五十的代称。 2.广大的沼泽地。 3.历法名。详"大衍历"。
1.《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韩康伯注引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孔颖达疏引京房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后以大衍为五十的代称。 2.广大的沼泽地。 3.历法名。详"大衍历"。
太常妻
[相关解释]
1.后汉周泽为太常﹐虔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其老病﹐窥问疾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收送诏狱﹐时人讥之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言泽不近人情﹐难为其妻。见《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用为夫妻不同居的典实。
1.后汉周泽为太常﹐虔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其老病﹐窥问疾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收送诏狱﹐时人讥之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言泽不近人情﹐难为其妻。见《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用为夫妻不同居的典实。
太阴历
[相关解释]
1.即阴历。历法的一种。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塑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通常说的"阴历"指我国旧时通用的历法﹐即农历。
1.即阴历。历法的一种。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塑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通常说的"阴历"指我国旧时通用的历法﹐即农历。
夷羿
[相关解释]
1.指后羿。夏代有穷之君﹐名羿﹐因居东夷﹐故称。太康无道﹐夏衰﹐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因溺于田猎﹐不修民事﹐为寒浞所杀。事见《左传.襄公四年》。 2.相传羿为尧时善射者。尧时十日并出﹐猛兽为害﹐羿受尧命﹐上射十日﹐下射封豨长蛇﹐为民除害。事见《淮南子.本经训》。
1.指后羿。夏代有穷之君﹐名羿﹐因居东夷﹐故称。太康无道﹐夏衰﹐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因溺于田猎﹐不修民事﹐为寒浞所杀。事见《左传.襄公四年》。 2.相传羿为尧时善射者。尧时十日并出﹐猛兽为害﹐羿受尧命﹐上射十日﹐下射封豨长蛇﹐为民除害。事见《淮南子.本经训》。
宰牲节
[相关解释]
1.阿拉伯语的意译。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这一天,伊斯兰教徒要宰牛﹑羊﹑骆驼等献礼。也叫古尔邦节或牺牲节。
1.阿拉伯语的意译。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这一天,伊斯兰教徒要宰牛﹑羊﹑骆驼等献礼。也叫古尔邦节或牺牲节。
宿戒
[相关解释]
1.古代举行祭祀等礼仪前十日,与祭者斋戒两次,第二次斋戒在事前第三日进行,称宿戒。 2.事先警戒。
1.古代举行祭祀等礼仪前十日,与祭者斋戒两次,第二次斋戒在事前第三日进行,称宿戒。 2.事先警戒。
寇先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仙人。尝以钓鱼为业,居睢水旁百馀年。宋景公求其道术,不告,因而被杀◇数十年,踞宋城门,鼓琴数十日乃去。
1.传说中的仙人。尝以钓鱼为业,居睢水旁百馀年。宋景公求其道术,不告,因而被杀◇数十年,踞宋城门,鼓琴数十日乃去。
射乌
[相关解释]
1.射日。乌﹐乌鸦。古代神话谓日中有乌﹐故以乌指称太阳。《楚辞.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王逸注"《淮南》云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
1.射日。乌﹐乌鸦。古代神话谓日中有乌﹐故以乌指称太阳。《楚辞.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王逸注"《淮南》云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
射日
[相关解释]
1.古有羿射日的神话传说。《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后以"射日"借喻攻克顽敌。
1.古有羿射日的神话传说。《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后以"射日"借喻攻克顽敌。
小月
[相关解释]
1.农历以月仅二十九日为小月。 2.阳历以三十日为小月。 3.小产。俗称做产为"坐月子"﹐故称小产为"坐小月子"﹐简称"小月"。
1.农历以月仅二十九日为小月。 2.阳历以三十日为小月。 3.小产。俗称做产为"坐月子"﹐故称小产为"坐小月子"﹐简称"小月"。
小重阳
[相关解释]
1.夏历九月十日﹐即重阳后一日。
1.夏历九月十日﹐即重阳后一日。
崩城
[相关解释]
1.城墙倒塌。语出汉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莗公袭莒,殖(杞梁殖)战而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1.城墙倒塌。语出汉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莗公袭莒,殖(杞梁殖)战而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布萨
[相关解释]
1.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1.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戒日
[相关解释]
1.语本《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后以"戒日"指卜日。
1.语本《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后以"戒日"指卜日。
手足重茧
[相关解释]
1.手足生厚茧。极言劳瘁。语本《淮南子.修务训》"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
1.手足生厚茧。极言劳瘁。语本《淮南子.修务训》"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
扬州十日
[相关解释]
1645年6月29日(夏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城,大肆屠杀十日,史称扬州十日”。
1645年6月29日(夏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城,大肆屠杀十日,史称扬州十日”。
挟日
[相关解释]
1.谓十日。从甲至癸,十干已周,故云。挟,通"浃",周匝。
1.谓十日。从甲至癸,十干已周,故云。挟,通"浃",周匝。
日秩
[相关解释]
1.指帝王赐给年老官吏的每日膳食。《礼记.王制》"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陈澔集说"秩﹐常也。日使人以常膳致之也。"
1.指帝王赐给年老官吏的每日膳食。《礼记.王制》"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陈澔集说"秩﹐常也。日使人以常膳致之也。"
月制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孔颖达疏"月制﹐谓一月可办衣物易得者也﹐转老弥切也。"后用以指耄耋之年。
1.《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孔颖达疏"月制﹐谓一月可办衣物易得者也﹐转老弥切也。"后用以指耄耋之年。
月朔
[相关解释]
1.每月的朔日。指旧历初一。 2.旧历每月以朔日为起点﹐约三十日一周期为一月。一月一朔﹐故用以指一个月。
1.每月的朔日。指旧历初一。 2.旧历每月以朔日为起点﹐约三十日一周期为一月。一月一朔﹐故用以指一个月。
木鸡
[相关解释]
1.《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曰'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成玄英疏"神识安闲,形容审定……其犹木鸡不动不惊,其德全具,他人之鸡,见之反走。"后因以"木鸡"喻指修养深淳以镇定取胜者。 2.木制能飞的鸡。 3.用以比喻呆笨或发愣之态。
1.《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曰'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成玄英疏"神识安闲,形容审定……其犹木鸡不动不惊,其德全具,他人之鸡,见之反走。"后因以"木鸡"喻指修养深淳以镇定取胜者。 2.木制能飞的鸡。 3.用以比喻呆笨或发愣之态。
比期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府催缴租税的限期。 2.旧中国银钱业和工商业公定的一种债权债务结算日期。如以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为"小比期",以每月十五日和月底最后一天为"大比期"。一般拆放短期款项,即以半个月为期。
1.古代官府催缴租税的限期。 2.旧中国银钱业和工商业公定的一种债权债务结算日期。如以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为"小比期",以每月十五日和月底最后一天为"大比期"。一般拆放短期款项,即以半个月为期。
洗沐
[相关解释]
1.沐浴。 2.借指休假『制,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唐宋时延为十日一次。 3.比喻培育。
1.沐浴。 2.借指休假『制,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唐宋时延为十日一次。 3.比喻培育。
浃日
[相关解释]
1.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甲至癸一周十日为"浃日"。
1.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甲至癸一周十日为"浃日"。
漂母
[相关解释]
1.漂洗衣物的老妇。《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后遂用为典实。
1.漂洗衣物的老妇。《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后遂用为典实。
烂醉如泥
[相关解释]
1.醉得瘫成一团。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样子。语本《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唐李贤注"《汉官仪》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
1.醉得瘫成一团。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样子。语本《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唐李贤注"《汉官仪》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
热审
[相关解释]
1.明清时规定每年小满后十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立秋在六月内者以七月一日止)以天气炎热,凡流徙﹑笞杖,例从减等处理,称为"热审"。其制始于明永乐二年,初止决遣轻罪,命出狱听候。至成化时始有重罪矜疑,轻罪减等,枷号疏放诸例。清代沿袭。
1.明清时规定每年小满后十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立秋在六月内者以七月一日止)以天气炎热,凡流徙﹑笞杖,例从减等处理,称为"热审"。其制始于明永乐二年,初止决遣轻罪,命出狱听候。至成化时始有重罪矜疑,轻罪减等,枷号疏放诸例。清代沿袭。
短蕃匠
[相关解释]
1.唐代官府手工业中轮班无偿服役的工匠称"番匠",又称"蕃匠"。其服役期为二十日,比前代为短,故又名"短蕃匠"。
1.唐代官府手工业中轮班无偿服役的工匠称"番匠",又称"蕃匠"。其服役期为二十日,比前代为短,故又名"短蕃匠"。
祥琴
[相关解释]
1.古代丧祭礼,谓亲丧大祥祭日为节哀而弹奏素琴。语出《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又《丧服四制》"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郑玄注"鼓素琴,始存乐也。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颖达疏"大祥之日,得鼓素琴,告教其民使衰有终极也。"
1.古代丧祭礼,谓亲丧大祥祭日为节哀而弹奏素琴。语出《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又《丧服四制》"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郑玄注"鼓素琴,始存乐也。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颖达疏"大祥之日,得鼓素琴,告教其民使衰有终极也。"
租庸调
[相关解释]
1.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绫﹑絡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唐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1.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绫﹑絡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唐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结夏
[相关解释]
1.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
1.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
羿毙十日
[相关解释]
1.指羿射日的传说。
1.指羿射日的传说。
裂裳裹足
[相关解释]
1.相传公输般为楚设置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郢说楚王。事见《战国策.宋卫策》﹑《吕氏春秋.爱类》◇用为奔走急切之典。
1.相传公输般为楚设置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郢说楚王。事见《战国策.宋卫策》﹑《吕氏春秋.爱类》◇用为奔走急切之典。
裹足
[相关解释]
1.包裹其足。 2.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 3.相传公输班为楚设置云梯,欲攻宋,墨翟闻之,"自鲁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郢说楚王。事见《战国策.宋卫策》﹑《淮南子.修务训》◇遂用作典故,形容行路的急切与艰苦。 4.指行李盘缠。 5.指旧时女子缠足。
1.包裹其足。 2.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 3.相传公输班为楚设置云梯,欲攻宋,墨翟闻之,"自鲁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郢说楚王。事见《战国策.宋卫策》﹑《淮南子.修务训》◇遂用作典故,形容行路的急切与艰苦。 4.指行李盘缠。 5.指旧时女子缠足。
裹饭
[相关解释]
1.谓包裹着饭食送人解饿。语出《庄子.大宗师》"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后遂用作称颂友情的典故。 2.谓携带饭粮以备服役或远行。
1.谓包裹着饭食送人解饿。语出《庄子.大宗师》"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后遂用作称颂友情的典故。 2.谓携带饭粮以备服役或远行。
输攻墨守
[相关解释]
1.《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后以"输攻墨守"指战争等国家大事。
1.《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后以"输攻墨守"指战争等国家大事。
近日
[相关解释]
1.谓近在十日之内。《礼记.曲礼上》"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后指最近过去的几日;近来。 2.谓距离太阳近。 3.指接近帝王。
1.谓近在十日之内。《礼记.曲礼上》"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后指最近过去的几日;近来。 2.谓距离太阳近。 3.指接近帝王。
递过
[相关解释]
1.汉陆贾有五子,"贾常乘安车驷马,从歌鼓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谓其子曰'与女(汝)约过女,女给人马酒食极欲,十日而更。'"见《汉书.陆贾传》◇以"递过"为轮流到儿子家住的典故。
1.汉陆贾有五子,"贾常乘安车驷马,从歌鼓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谓其子曰'与女(汝)约过女,女给人马酒食极欲,十日而更。'"见《汉书.陆贾传》◇以"递过"为轮流到儿子家住的典故。
都踊
[相关解释]
1.旧时日本国西京民间的一种风俗。青年男女于七月十五至三十日,跳舞达旦,谓之都踊。
1.旧时日本国西京民间的一种风俗。青年男女于七月十五至三十日,跳舞达旦,谓之都踊。
重十
[相关解释]
1.指十月十日。宋徽宗以十月十日为天宁节。
1.指十月十日。宋徽宗以十月十日为天宁节。
阴冻
[相关解释]
1.背阳处的冻冰。《管子.巨乘马》﹕"日至六十日而阳冻释﹐七十日而阴冻释。阴冻释而秇稷。"郭沫若等集校引张佩纶曰﹕"《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一说为地下的冻冰。见《管子集校》引刘绩注。
1.背阳处的冻冰。《管子.巨乘马》﹕"日至六十日而阳冻释﹐七十日而阴冻释。阴冻释而秇稷。"郭沫若等集校引张佩纶曰﹕"《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一说为地下的冻冰。见《管子集校》引刘绩注。
饿死漂渚
[相关解释]
1.指汉韩信未得志时忍饥挨饿事~信为布衣时曾"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投刘邦,拜大将。助刘邦灭项羽后,封楚王◇为吕后所杀,夷三族。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以为典。
1.指汉韩信未得志时忍饥挨饿事~信为布衣时曾"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投刘邦,拜大将。助刘邦灭项羽后,封楚王◇为吕后所杀,夷三族。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以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