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南北的内容。
带有南北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旦
[相关解释]
①一天;一天之内一旦杀三卿。②副词。表示某一天一旦横祸飞来,将何以避之|一旦大桥建成,就可大大缓解南北交通。
①一天;一天之内一旦杀三卿。②副词。表示某一天一旦横祸飞来,将何以避之|一旦大桥建成,就可大大缓解南北交通。
一钱汉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北朝鲜卑人对汉人的蔑称。
1.南北朝时北朝鲜卑人对汉人的蔑称。
三五门
[相关解释]
1.晋时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的兵役制度,南北朝时因称必须服役的人家为"三五门"。
1.晋时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的兵役制度,南北朝时因称必须服役的人家为"三五门"。
三史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开元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见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三史》。
1.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开元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见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三史》。
三大奇书
[相关解释]
1.指清初之《历算全书》﹑《读史方舆纪要》及《南北史合抄》三书。 2.指《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三部长篇章回小说。
1.指清初之《历算全书》﹑《读史方舆纪要》及《南北史合抄》三书。 2.指《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三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寸不烂之舌
[相关解释]
形容能言善辩、无法驳倒的口才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
形容能言善辩、无法驳倒的口才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
三王墓
[相关解释]
1.相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楚王杀莫邪。莫邪子为报父仇计,自刎死,以头付客献之楚王。楚王令煮之,不烂;客请王往观之。至,客剑斩王,头堕锅中;客自杀,头亦堕锅中,"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1.相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楚王杀莫邪。莫邪子为报父仇计,自刎死,以头付客献之楚王。楚王令煮之,不烂;客请王往观之。至,客剑斩王,头堕锅中;客自杀,头亦堕锅中,"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三调
[相关解释]
1.汉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南北朝至隋唐,以清﹑平﹑侧为三调。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
1.汉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南北朝至隋唐,以清﹑平﹑侧为三调。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
东关
[相关解释]
1.关隘名。三国吴诸葛恪筑。为魏﹑晋﹑南北朝时的要冲。故址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濡须山上。复姓。春秋晋有东关嬖五。
1.关隘名。三国吴诸葛恪筑。为魏﹑晋﹑南北朝时的要冲。故址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濡须山上。复姓。春秋晋有东关嬖五。
东南一尉,西北一候
[相关解释]
1.谓设官镇守南北边疆。尉﹑候,武官名。
1.谓设官镇守南北边疆。尉﹑候,武官名。
东河
[相关解释]
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东河。与晋陕间北南流向一段称西河相对。 2.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东河。与晋陕间北南流向一段称西河相对。 2.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东西
[相关解释]
①东边和西边。②从东到西(距离)这座城~三里,南北五里。
①东边和西边。②从东到西(距离)这座城~三里,南北五里。
东西南北
[相关解释]
1.四方。泛指到处,处处。 2.指普天下。 3.谓飘流在外,居处无定。 4.指分散四方。 5.指方向。
1.四方。泛指到处,处处。 2.指普天下。 3.谓飘流在外,居处无定。 4.指分散四方。 5.指方向。
东西南北人
[相关解释]
1.《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东西南北人"谓居处无定之人。
1.《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东西南北人"谓居处无定之人。
东西南北客
[相关解释]
1.见"东西南北人"。
1.见"东西南北人"。
东西南朔
[相关解释]
1.见"东西南北"。
1.见"东西南北"。
东非高原
[相关解释]
在非洲东部。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有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属热带草原气候。农业较发达。
在非洲东部。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有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属热带草原气候。农业较发达。
丝绸之路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丞相
[相关解释]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两戒
[相关解释]
1.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 2.借指两戒之内的全境。 3.谓分成不相统属的两部分。
1.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 2.借指两戒之内的全境。 3.谓分成不相统属的两部分。
两淮
[相关解释]
1.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后合称其地为"两淮"。 2.指今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区。 3.淮阴和淮安的合称。解放初有两淮市。 4.安徽省淮南市和淮北市的合称。
1.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后合称其地为"两淮"。 2.指今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区。 3.淮阴和淮安的合称。解放初有两淮市。 4.安徽省淮南市和淮北市的合称。
中军将军
[相关解释]
1.武官名。晋代始置,南北朝仍有此官号。
1.武官名。晋代始置,南北朝仍有此官号。
中华
[相关解释]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中古
[相关解释]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中朝
[相关解释]
1.临朝之时。 2.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员。 5.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时亦指中国。
1.临朝之时。 2.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员。 5.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时亦指中国。
中正
[相关解释]
1.得当;不偏不倚。 2.正直;忠直。 3.指正直之士。 4.犹纯正。 5.指正道。 6.官名。秦末陈胜自立为楚王时置,掌纠察群臣的过失。《史记.陈涉世家》"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三国魏立中正以藻别人物﹐晋南北朝仍之﹐唐废。
1.得当;不偏不倚。 2.正直;忠直。 3.指正直之士。 4.犹纯正。 5.指正道。 6.官名。秦末陈胜自立为楚王时置,掌纠察群臣的过失。《史记.陈涉世家》"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三国魏立中正以藻别人物﹐晋南北朝仍之﹐唐废。
中流
[相关解释]
1.犹中道,正道。 2.江河中央;水中。 3.南北朝及南宋时,常用以指长江中游,今九江上下一带地方。 4.泛指河流的中游。 5.一般;普通。 6.指普通的人。
1.犹中道,正道。 2.江河中央;水中。 3.南北朝及南宋时,常用以指长江中游,今九江上下一带地方。 4.泛指河流的中游。 5.一般;普通。 6.指普通的人。
中记室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南北朝时,公府及藩王设有中记室,专管表章书记工作。
1.古官名。南北朝时,公府及藩王设有中记室,专管表章书记工作。
主客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义众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之兵。
1.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之兵。
义勇
[相关解释]
1.见义勇为的精神。 2.指义勇的人。 3.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 4.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
1.见义勇为的精神。 2.指义勇的人。 3.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 4.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
义附
[相关解释]
1.两晋南北朝时世族豪门的依附者。
1.两晋南北朝时世族豪门的依附者。
乌夜啼
[相关解释]
1.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名。 2.琴曲名,即《乌夜啼引》。与《西曲歌》义同事异。 3.唐教坊曲名,南唐后主李煜用为词牌名。宋人欧阳修﹑赵令畤等多用之。见《词谱》卷六。 4.曲牌名。属南吕宫,南北曲均有,北曲较多用,字数与词牌不同,多用在套曲中《玄鹤鸣》曲牌之后。南曲字数与有的词牌如别名为《圣无忧》的词牌前半段相同,作为引子。
1.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名。 2.琴曲名,即《乌夜啼引》。与《西曲歌》义同事异。 3.唐教坊曲名,南唐后主李煜用为词牌名。宋人欧阳修﹑赵令畤等多用之。见《词谱》卷六。 4.曲牌名。属南吕宫,南北曲均有,北曲较多用,字数与词牌不同,多用在套曲中《玄鹤鸣》曲牌之后。南曲字数与有的词牌如别名为《圣无忧》的词牌前半段相同,作为引子。
乌拉尔山脉
[相关解释]
在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其东麓为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一部分。南北延伸达2000千米,宽40~150千米。一般海拔500~1200米,最高点海拔1895米。西坡较缓,东坡较陡。矿藏丰富。辟有多处自然保护区。
在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其东麓为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一部分。南北延伸达2000千米,宽40~150千米。一般海拔500~1200米,最高点海拔1895米。西坡较缓,东坡较陡。矿藏丰富。辟有多处自然保护区。
九品中正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的一种官吏盐制度。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晋﹑南北朝,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参阅《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宋书.恩幸传论》。
1.魏﹑晋﹑南北朝的一种官吏盐制度。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晋﹑南北朝,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参阅《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宋书.恩幸传论》。
九品中正制
[相关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盐官吏的制度。东汉末,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为中正”,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考察并评定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选用,依品授官。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
魏晋南北朝时盐官吏的制度。东汉末,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为中正”,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考察并评定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选用,依品授官。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
九经
[相关解释]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乱世佳人
[相关解释]
美国故事片。米高梅影片公司1939年摄制。西·霍华德编剧,维·弗莱明导演,费雯·丽、克拉克·盖博主演÷思嘉骄纵任性,求爱于艾布礼未成。南北战争爆发后,她的婚姻历经波折,两次寡居◇嫁与玩世不恭的白瑞德,但仍未忘情艾布礼,以致白瑞德愤然出走。
美国故事片。米高梅影片公司1939年摄制。西·霍华德编剧,维·弗莱明导演,费雯·丽、克拉克·盖博主演÷思嘉骄纵任性,求爱于艾布礼未成。南北战争爆发后,她的婚姻历经波折,两次寡居◇嫁与玩世不恭的白瑞德,但仍未忘情艾布礼,以致白瑞德愤然出走。
乾隆帝(1711-1799)
[相关解释]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初封和硕宝亲王。即位后继续用兵平定准噶尔部,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在位时编成《四库全书》,但屡兴文字狱。曾六次南巡,挥霍浪费◇期任用权臣和b1336十年,贪污腐败风气盛行。1796年b134N桓皇太子(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帝。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初封和硕宝亲王。即位后继续用兵平定准噶尔部,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在位时编成《四库全书》,但屡兴文字狱。曾六次南巡,挥霍浪费◇期任用权臣和b1336十年,贪污腐败风气盛行。1796年b134N桓皇太子(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帝。
二十八宿
[相关解释]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二十四桥
[相关解释]
1.故址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西郊。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韩令坤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在唐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系指扬州城外西自浊河桥茶园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沿途所有的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以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
1.故址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西郊。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韩令坤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在唐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系指扬州城外西自浊河桥茶园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沿途所有的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以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
京广铁路
[相关解释]
从北京经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到广州。途经冀、豫、鄂、湘、粤五省。长2302千米。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原京汉、粤汉两铁路接轨后改今名。已建成复线。郑州-武汉段和衡阳-广州段已实现电气化。是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全国铁路网的纵轴,客货运最繁忙的干线之一。
从北京经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到广州。途经冀、豫、鄂、湘、粤五省。长2302千米。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原京汉、粤汉两铁路接轨后改今名。已建成复线。郑州-武汉段和衡阳-广州段已实现电气化。是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全国铁路网的纵轴,客货运最繁忙的干线之一。
从横
[相关解释]
1.亦作"从衡"。 2.纵向和横向。南北曰纵,东西曰横。 3.交错纷乱貌。 4.谓学问之渊博贯通。 5.横暴;恣行无忌。 6.谓横行天下。 7.扰攘;纷乱。 8.四散。 9.谓奔放。 10.谓才华外露,不可遏制。 11.合纵连横。 1 2.比喻反复无常。
1.亦作"从衡"。 2.纵向和横向。南北曰纵,东西曰横。 3.交错纷乱貌。 4.谓学问之渊博贯通。 5.横暴;恣行无忌。 6.谓横行天下。 7.扰攘;纷乱。 8.四散。 9.谓奔放。 10.谓才华外露,不可遏制。 11.合纵连横。 1 2.比喻反复无常。
仙人
[相关解释]
1.亦作"僲人"。 2.神话传说中长生不老﹑有种种神通的人。 3.唐人用以称女道士。 4.古代杂戏的一种。 5.南北朝时高丽官职名。 6.书法名称的一种。
1.亦作"僲人"。 2.神话传说中长生不老﹑有种种神通的人。 3.唐人用以称女道士。 4.古代杂戏的一种。 5.南北朝时高丽官职名。 6.书法名称的一种。
伍廷芳(1842-1922)
[相关解释]
外交官。广东新会人。留学英国。曾任驻美国、秘鲁公使和修订法律大臣。辛亥革命时,被推为革命军代表参加南北议和。民国成立后,历任司法总长、外交总长、代国务总理。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外交部长。1922年任广东省省长,不久病逝。
外交官。广东新会人。留学英国。曾任驻美国、秘鲁公使和修订法律大臣。辛亥革命时,被推为革命军代表参加南北议和。民国成立后,历任司法总长、外交总长、代国务总理。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外交部长。1922年任广东省省长,不久病逝。
传奇
[相关解释]
①唐代短篇小说的称谓,如《柳毅传》。②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今知明清两代传奇作者有七百余人,作品约二千六百种,现存《牡丹亭》、《鸣凤记》、《长生殿》、《桃花扇》等六百余种。③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传奇式。
①唐代短篇小说的称谓,如《柳毅传》。②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今知明清两代传奇作者有七百余人,作品约二千六百种,现存《牡丹亭》、《鸣凤记》、《长生殿》、《桃花扇》等六百余种。③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传奇式。
伦敦地下铁道
[相关解释]
世界上最早修建的地下铁道系统。第一条地下铁道全长7.6千米,于1863年建成。至1972年总长度达413千米,其中167千米在地下。共有四条线路,按辐射线布置,在南北32千米、东西56千米范围内,共设二百七十八个车站。年客运量近七亿人次。
世界上最早修建的地下铁道系统。第一条地下铁道全长7.6千米,于1863年建成。至1972年总长度达413千米,其中167千米在地下。共有四条线路,按辐射线布置,在南北32千米、东西56千米范围内,共设二百七十八个车站。年客运量近七亿人次。
体语
[相关解释]
1.指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反切隐语。即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又称反语。如晋孝武帝作清暑殿,有识者以为"清暑"的反语为"楚声",因为清暑切为楚,暑清切为声。见《晋书.孝武帝纪》。
1.指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反切隐语。即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又称反语。如晋孝武帝作清暑殿,有识者以为"清暑"的反语为"楚声",因为清暑切为楚,暑清切为声。见《晋书.孝武帝纪》。
佛佛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夏主赫连勃勃,南朝称其为佛佛。见《宋书.索虏传》。
1.南北朝时,夏主赫连勃勃,南朝称其为佛佛。见《宋书.索虏传》。
使持节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至隋唐刺史,例加使持节的虚衔,如某州刺史必带使持节某州诸军事。唐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则为节度使。
1.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至隋唐刺史,例加使持节的虚衔,如某州刺史必带使持节某州诸军事。唐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则为节度使。
侍讲
[相关解释]
1.从师读书,听其讲学。 2.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3.官名『代有此称号,以之名官则起于魏明帝。唐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宋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元明清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又南北朝﹑唐﹑宋诸王府,亦有侍讲。
1.从师读书,听其讲学。 2.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3.官名『代有此称号,以之名官则起于魏明帝。唐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宋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元明清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又南北朝﹑唐﹑宋诸王府,亦有侍讲。
侍读
[相关解释]
1.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2.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宋有翰林侍读之官,明清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 3.古代官名。南北朝唐宋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4.古代官名。清代内阁所置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1.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2.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宋有翰林侍读之官,明清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 3.古代官名。南北朝唐宋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4.古代官名。清代内阁所置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侨人
[相关解释]
1.东晋南北朝时称流寓江南的北方人为侨人。 2.踩高跷的人。
1.东晋南北朝时称流寓江南的北方人为侨人。 2.踩高跷的人。
侨军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以侨居江南的北方人编成的军队。
1.南北朝时以侨居江南的北方人编成的军队。
侨民
[相关解释]
1.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 2.泛指寄居外乡的人。 3.今称侨居外国而保留本国国籍的人。
1.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 2.泛指寄居外乡的人。 3.今称侨居外国而保留本国国籍的人。
侨流
[相关解释]
1.东晋南北朝时,北人避战乱而流亡南渡,称为侨流。
1.东晋南北朝时,北人避战乱而流亡南渡,称为侨流。
侨置
[相关解释]
1.六朝时南北分裂,战乱频仍,诸朝遇有州郡沦陷敌手,则往往暂借别地重置,仍用其旧名,称为"侨置"。
1.六朝时南北分裂,战乱频仍,诸朝遇有州郡沦陷敌手,则往往暂借别地重置,仍用其旧名,称为"侨置"。
假节
[相关解释]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假黄钺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
1.魏晋南北朝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
傒狗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期,对江西九江﹑豫章一带人的辱骂之词。
1.南北朝时期,对江西九江﹑豫章一带人的辱骂之词。
傒音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指江西九江﹑豫章一带地区的口音。
1.南北朝时指江西九江﹑豫章一带地区的口音。
僮干
[相关解释]
1.原指奴仆和卑官。南北朝时多泛指服杂役的低级胥吏。
1.原指奴仆和卑官。南北朝时多泛指服杂役的低级胥吏。
兀者
[相关解释]
1.断去一足的人。 2.金元两代对松花江下游直到黑龙江下游及精奇里江南北﹑乌苏里江东西从事渔猎和采集的许多不同族属部落的泛称。兀者以捕捉貂﹑鼠﹑水獭﹑海豹﹑鹰鹘等为生﹐养狗驾拖床﹐善造船。元设"管兀者吉烈迷万户府"进行统辖。明代习称为野人女直。清代有各种以"窝集"命名的部落﹐即指兀者。
1.断去一足的人。 2.金元两代对松花江下游直到黑龙江下游及精奇里江南北﹑乌苏里江东西从事渔猎和采集的许多不同族属部落的泛称。兀者以捕捉貂﹑鼠﹑水獭﹑海豹﹑鹰鹘等为生﹐养狗驾拖床﹐善造船。元设"管兀者吉烈迷万户府"进行统辖。明代习称为野人女直。清代有各种以"窝集"命名的部落﹐即指兀者。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相关解释]
总集名。今人逯钦立编。一百三十五卷。选录先秦至隋代的诗歌谣谚,收录作家八百多,按先秦、汉、魏、晋、宋、齐、梁、北魏、北齐、北周、陈、隋各代分代编次。各诗均注明出处,并校出异文。
总集名。今人逯钦立编。一百三十五卷。选录先秦至隋代的诗歌谣谚,收录作家八百多,按先秦、汉、魏、晋、宋、齐、梁、北魏、北齐、北周、陈、隋各代分代编次。各诗均注明出处,并校出异文。
党项
[相关解释]
也称党项羌”。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古羌人的一支。南北朝时在青河曲、四川松潘等地。唐代时迁今甘肃、宁夏、陕北地区。1038年,李元昊建西夏封建政权,号大夏。创制西夏文,制定官制、兵制等。1227年为蒙古所灭。以后渐与汉等民族融合。
也称党项羌”。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古羌人的一支。南北朝时在青河曲、四川松潘等地。唐代时迁今甘肃、宁夏、陕北地区。1038年,李元昊建西夏封建政权,号大夏。创制西夏文,制定官制、兵制等。1227年为蒙古所灭。以后渐与汉等民族融合。
八声甘州
[相关解释]
1.词牌名。又叫《甘州》﹑《潇潇雨》。双调平韵﹐九十五至九十八字﹐共有七体。本唐时教坊大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属仙吕宫。北曲字数﹑格律与词牌字句不同﹐用在套曲中。南曲又有二一与词牌同﹐用作引子;一与词牌不同﹐而与北曲略同,用作过曲。
1.词牌名。又叫《甘州》﹑《潇潇雨》。双调平韵﹐九十五至九十八字﹐共有七体。本唐时教坊大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属仙吕宫。北曲字数﹑格律与词牌字句不同﹐用在套曲中。南曲又有二一与词牌同﹐用作引子;一与词牌不同﹐而与北曲略同,用作过曲。
六幺令
[相关解释]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六幺》﹑《绿腰》。幺是小的意思﹐因此调羽弦最小﹐节奏繁急﹐故名。其词为双调九十四字﹐仄韵。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北曲属黄钟宫者﹐字数与词牌或南曲都不同;属仙吕宫者﹐字数与词牌相同﹐句读略异;都用在套曲中。京剧亦有《六幺令》﹐系吹打曲牌﹐无唱词﹐多用于官员上朝﹑回府时。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六幺》﹑《绿腰》。幺是小的意思﹐因此调羽弦最小﹐节奏繁急﹐故名。其词为双调九十四字﹐仄韵。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北曲属黄钟宫者﹐字数与词牌或南曲都不同;属仙吕宫者﹐字数与词牌相同﹐句读略异;都用在套曲中。京剧亦有《六幺令》﹐系吹打曲牌﹐无唱词﹐多用于官员上朝﹑回府时。
六盘山脉
[相关解释]
中国南北走向的主要山脉之一。古称陇山。纵贯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最高峰米缸山达2942米。
中国南北走向的主要山脉之一。古称陇山。纵贯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最高峰米缸山达2942米。
六面印
[相关解释]
1.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一种私印。流行于南北朝。呈"凸"字形﹐印鼻端刻有一小印﹐其馀五面也刻有印文。因专用于书信﹐故在姓名下常附加"印信"﹑"启事"﹑"白笺"等字样。明清后﹐正方或长方印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也称"六面印"。
1.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一种私印。流行于南北朝。呈"凸"字形﹐印鼻端刻有一小印﹐其馀五面也刻有印文。因专用于书信﹐故在姓名下常附加"印信"﹑"启事"﹑"白笺"等字样。明清后﹐正方或长方印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也称"六面印"。
共和党
[相关解释]
美国的两大主要政党之一。1854年由辉格党、自由土壤党以及一部分民主党人组成。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奴隶制◇与民主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没有固定的党纲,只有不同时期的竞选和施政纲领。凡是投该党候选人选票的,就可被视为该党党员。该党的标志是象。
美国的两大主要政党之一。1854年由辉格党、自由土壤党以及一部分民主党人组成。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奴隶制◇与民主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没有固定的党纲,只有不同时期的竞选和施政纲领。凡是投该党候选人选票的,就可被视为该党党员。该党的标志是象。
兼义
[相关解释]
1."十三经"之经注与疏合刻﹐谓之某经兼义﹐即兼并"正义"之意。其刻本谓之兼义本。如今阮校"十三经"《周易》﹐即称《周易兼义上经》﹑《周易兼义下经》﹐阮元校勘云"'兼义'字乃合刻注疏者所加。取兼并正义之意也。盖其始注疏无合一之本﹐南北宋之间﹐以疏附于经注者﹐谓之某经兼义。至其后则直谓之某经注疏。此变易之渐也。"见《校勘记》卷一。
1."十三经"之经注与疏合刻﹐谓之某经兼义﹐即兼并"正义"之意。其刻本谓之兼义本。如今阮校"十三经"《周易》﹐即称《周易兼义上经》﹑《周易兼义下经》﹐阮元校勘云"'兼义'字乃合刻注疏者所加。取兼并正义之意也。盖其始注疏无合一之本﹐南北宋之间﹐以疏附于经注者﹐谓之某经兼义。至其后则直谓之某经注疏。此变易之渐也。"见《校勘记》卷一。
内华达山脉
[相关解释]
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西缘山地的组成部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南北延伸640千米。最高峰惠特尼山海拔4418米,为美国本土最高峰。东坡陡峻,干燥无林;西坡森林茂密。富水力资源和金矿。峰顶有现代冰川。自然景观独特,辟有国家公园。
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西缘山地的组成部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南北延伸640千米。最高峰惠特尼山海拔4418米,为美国本土最高峰。东坡陡峻,干燥无林;西坡森林茂密。富水力资源和金矿。峰顶有现代冰川。自然景观独特,辟有国家公园。
军户
[相关解释]
1.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入军户后,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下。元﹑明﹑清亦有军户,但制度稍异。
1.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入军户后,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下。元﹑明﹑清亦有军户,但制度稍异。
击楫
[相关解释]
敲拍船桨。《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带兵北伐时,渡江到中流,他击楫立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用击楫”或击楫中流”表示慷慨激昂的报国壮志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
敲拍船桨。《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带兵北伐时,渡江到中流,他击楫立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用击楫”或击楫中流”表示慷慨激昂的报国壮志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
凿印
[相关解释]
1.刻印的一种方法。指在预制的金属印坯上刻凿印文。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之间。多数是将军印和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人仿效﹐而形成一种刻法。
1.刻印的一种方法。指在预制的金属印坯上刻凿印文。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之间。多数是将军印和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人仿效﹐而形成一种刻法。
分茅岭
[相关解释]
1.即十万大山。在广东省东兴各族自治县西。山顶产茅草,草头南北异向,故名。相传是汉马援立铜柱处,或谓唐马总所立。参阅《广东通志.山川》。
1.即十万大山。在广东省东兴各族自治县西。山顶产茅草,草头南北异向,故名。相传是汉马援立铜柱处,或谓唐马总所立。参阅《广东通志.山川》。
刘白堕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南北朝时善于酿酒的人。
1.相传为南北朝时善于酿酒的人。
刺字
[相关解释]
1.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后遂用为典实。 2.指名刺。 3.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汉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文帝废黥。魏﹑晋﹑南北朝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隋唐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五代后晋天福中始有刺配之法,宋元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 4.宋代军制,军士常须刺字,以作标记。 5
1.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后遂用为典实。 2.指名刺。 3.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汉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文帝废黥。魏﹑晋﹑南北朝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隋唐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五代后晋天福中始有刺配之法,宋元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 4.宋代军制,军士常须刺字,以作标记。 5
勿吉
[相关解释]
1.我国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名。居今吉林长白山﹑松花江一带﹐为满族的祖先。
1.我国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名。居今吉林长白山﹑松花江一带﹐为满族的祖先。
匈奴
[相关解释]
古族名。又称胡”。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时占据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西汉初攻扰汉朝北方『武帝时受汉军打击而转衰。宣帝时附汉。东汉初分裂,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居漠北。南匈奴于东汉末分为五部,西晋时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南北朝时经民族融合而逐渐消失。北匈奴于汉和帝时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
古族名。又称胡”。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时占据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西汉初攻扰汉朝北方『武帝时受汉军打击而转衰。宣帝时附汉。东汉初分裂,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居漠北。南匈奴于东汉末分为五部,西晋时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南北朝时经民族融合而逐渐消失。北匈奴于汉和帝时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
北学
[相关解释]
1.指周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之一。相传夏﹑商﹑周三代的最高学府内分东西南北四学和太学。 2.指南北朝时北朝的经学。
1.指周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之一。相传夏﹑商﹑周三代的最高学府内分东西南北四学和太学。 2.指南北朝时北朝的经学。
北魏
[相关解释]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参看〖南北朝〗。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参看〖南北朝〗。
十三省
[相关解释]
1.明代,全国除直属京师的南北两直隶外,共分十三省◇用以代指全国。
1.明代,全国除直属京师的南北两直隶外,共分十三省◇用以代指全国。
十二和
[相关解释]
1.唐代乐名。唐初祖孝孙斟酌南北,考证古音,修定雅乐制成。名目是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其乐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调,号《大唐雅乐》。
1.唐代乐名。唐初祖孝孙斟酌南北,考证古音,修定雅乐制成。名目是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其乐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调,号《大唐雅乐》。
十二木卡姆
[相关解释]
1.维吾尔族传统的十二套大型套曲。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各地。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体裁多样,节奏生动,曲调极为丰富。建国后,根据著名艺人吐尔地阿洪(1881-1956年)演唱的录音,记谱整理,辑成《十二木卡姆》一书,于1960年出版。"木卡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原意为"最高的位置",转义为"大型套曲";也可能来自波斯语muq歌加突厥语an歌。
1.维吾尔族传统的十二套大型套曲。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各地。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体裁多样,节奏生动,曲调极为丰富。建国后,根据著名艺人吐尔地阿洪(1881-1956年)演唱的录音,记谱整理,辑成《十二木卡姆》一书,于1960年出版。"木卡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原意为"最高的位置",转义为"大型套曲";也可能来自波斯语muq歌加突厥语an歌。
十二街
[相关解释]
1.唐长安皇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因以"十二街"借指长安城的街道。
1.唐长安皇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因以"十二街"借指长安城的街道。
南北
[相关解释]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4.指"南学"与"北学"。 5.计谋。指本领。 6.明代俗称男子汉。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4.指"南学"与"北学"。 5.计谋。指本领。 6.明代俗称男子汉。
南北书派
[相关解释]
南方与北方两大风格不同的书法派别。宋代赵孟坚《论书》有晋宋而下,分而南北”之语,清代阮元《南北书派论》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实即以帖学为南派,以碑学为北派。但其说与书法史并不很符合。
南方与北方两大风格不同的书法派别。宋代赵孟坚《论书》有晋宋而下,分而南北”之语,清代阮元《南北书派论》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实即以帖学为南派,以碑学为北派。但其说与书法史并不很符合。
南北人
[相关解释]
1.《礼记.檀弓上》"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南北人"指居无常处﹑行踪不定的人。
1.《礼记.檀弓上》"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南北人"指居无常处﹑行踪不定的人。
南北司
[相关解释]
1."南司"与"北司"的合称。唐代宰相办公地在宫禁之南,宦官办公地在宫禁之北,故有此称。详"南司"﹑"北司"。
1."南司"与"北司"的合称。唐代宰相办公地在宫禁之南,宦官办公地在宫禁之北,故有此称。详"南司"﹑"北司"。
南北合作
[相关解释]
1.指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等领域内的广泛合作。因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故以"南北"分别指代之。
1.指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等领域内的广泛合作。因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故以"南北"分别指代之。
南北和谈
[相关解释]
①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南方革命军代表和北洋军阀袁世凯代表在上海举行和谈。革命军提出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北洋军阀方面提出停战、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三项条件。在袁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下,南方接受了三项条件。②1917年北洋军阀废弃国会和临时约法,赶走总统黎元洪。孙中山在南方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后遭排挤,军政府被南方军阀控制。1919年2月,北洋政府代表和南方军政府代表在上和谈,但未达成协议。
①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南方革命军代表和北洋军阀袁世凯代表在上海举行和谈。革命军提出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北洋军阀方面提出停战、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三项条件。在袁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下,南方接受了三项条件。②1917年北洋军阀废弃国会和临时约法,赶走总统黎元洪。孙中山在南方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后遭排挤,军政府被南方军阀控制。1919年2月,北洋政府代表和南方军政府代表在上和谈,但未达成协议。
南北套
[相关解释]
1.即南北曲。
1.即南北曲。
南北宅
[相关解释]
1.宋代皇室子弟的学塾,有南北两处,故称。
1.宋代皇室子弟的学塾,有南北两处,故称。
南北宗
[相关解释]
1.我国佛教禅宗的两个派别。佛教禅宗自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慧能所创,主张"顿悟说",行于南方;北宗为神秀所创,主张"渐悟说",行于北方。故有"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之称◇世南宗大行,分为"五家七宗"。参阅《坛经.顿渐品》。 2.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金王重阳所传者为北宗,宋张伯端所传者为南宗。 3.我国山水画自唐以后的两种流派。南宗源于王维,重渲染而少钩勒;北宗源于李思训父子,重写实而多用重彩。其说始于明董其昌,有崇南抑北倾向。见《容台别集.画旨》。
1.我国佛教禅宗的两个派别。佛教禅宗自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慧能所创,主张"顿悟说",行于南方;北宗为神秀所创,主张"渐悟说",行于北方。故有"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之称◇世南宗大行,分为"五家七宗"。参阅《坛经.顿渐品》。 2.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金王重阳所传者为北宗,宋张伯端所传者为南宗。 3.我国山水画自唐以后的两种流派。南宗源于王维,重渲染而少钩勒;北宗源于李思训父子,重写实而多用重彩。其说始于明董其昌,有崇南抑北倾向。见《容台别集.画旨》。
南北对话
[相关解释]
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就经济合作问题举行的会议。由于发展中国家多地处南半球,习称南方”;发达国家多地处北半球,习称北方”,这两类国家就经济问题的对话,被称为南北对话”。
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就经济合作问题举行的会议。由于发展中国家多地处南半球,习称南方”;发达国家多地处北半球,习称北方”,这两类国家就经济问题的对话,被称为南北对话”。
南北朝
[相关解释]
时代名。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灭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北周为隋所代。589年,隋灭陈,南北朝时期结束。
时代名。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灭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北周为隋所代。589年,隋灭陈,南北朝时期结束。
南北省
[相关解释]
1.南省与北省的合称。
1.南省与北省的合称。
南北衙
[相关解释]
1.唐时皇宫禁卫军分为南衙﹑北衙﹐合称"南北衙"。 2.唐时谓宰相以下群臣为南衙,称宫中宦官为北司,合称"北司﹑南衙",亦称"南北衙"。参见"南衙"。
1.唐时皇宫禁卫军分为南衙﹑北衙﹐合称"南北衙"。 2.唐时谓宰相以下群臣为南衙,称宫中宦官为北司,合称"北司﹑南衙",亦称"南北衙"。参见"南衙"。
南北路
[相关解释]
1.向南和向北的道路。 2.戏曲声腔中的皮(西皮)黄(二黄)的别称。因西皮来自(陕西)而称为"北路",二黄来自安徽而称为"南路",合称"南北路"。
1.向南和向北的道路。 2.戏曲声腔中的皮(西皮)黄(二黄)的别称。因西皮来自(陕西)而称为"北路",二黄来自安徽而称为"南路",合称"南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