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5 查到相关县官的内容。
带有县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主簿 [相关解释]
1.官名『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唐宋时皆以主簿为初事之官。明清时各寺卿也有设主簿的,或称典簿。外官则设于知县以下,为佐官之一◇省并。《南史.儒林传.伏曼容》"﹝伏曼容﹞父胤之,宋司空主簿。"
乡约 [相关解释]
1.犹言乡规民约。适用于本乡本地的规约。 2.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
佐杂 [相关解释]
1.清代州县官署内助理官吏佐贰﹑首领﹑杂职三者的统称。
兵房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州县官府的部门之一﹐掌兵事。 2.犹兵营。
出宰 [相关解释]
1.由京官外出任县官。
县官 [相关解释]
1.县的长官;县的官吏。 2.朝廷;官府。 3.古时天子之别称。
县尊 [相关解释]
1.旧时对县官的尊称。
县廷 [相关解释]
1.亦作"县庭"。 2.古称县官行使政令的处所。
县试 [相关解释]
1.清代由县官主持的考试。取得出身的童生,由本县廪生保结后才能报名赴考。约考五场,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有参加上一级府试资格。
同考 [相关解释]
1.指同考官。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分房阅卷,故又称房官。清制,乡试自乾隆后从本省科甲出身的州县官中选任,会试由各部选送科甲出身﹑资望素著者,由皇帝简派,干嘉以后,例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及进士出身之实缺京曹官。
墨绶 [相关解释]
1.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后汉书.蔡邕传》"墨绶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绶"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壁记 [相关解释]
1.嵌在墙上的碑记。 2.州县官署也有壁记。如唐柳宗元有《武功县丞壁记》﹑《馆驿使壁记》等。
太老爷 [相关解释]
1.旧时仆人称主人的父亲。 2.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3.旧时对县官的尊称。
奉户 [相关解释]
1.宋初承五代旧制﹐州县官俸均给实物﹐并指定由所属民户出钱易回。这些被指定的民户称为"奉户"。每本官所受物﹐凡一千﹐分与两户﹐一户输钱五百。如物价不足以抵官俸原数﹐即由奉户补足﹐官府则免除其夏秋两税以外的其他赋役。此制起于后汉干佑中﹐至宋太平兴国元年始废。见《宋史.职官志十一》。
奚奴 [相关解释]
1.《周礼.天官.序官》"奚三百人"汉郑玄注"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以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宦女。"后因称奴仆为"奚奴"。 2.指北方少数民族之为奴者。 3.用作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宰官 [相关解释]
1.周代冢宰的属官。 2.泛指官吏。 3.特指县官。
州县 [相关解释]
1.州与县的合称。 2.指州县官。
平民习艺所 [相关解释]
1.又称"贫民习艺所"。清末各省﹑县官办的手工业工场。收容无业贫民和部分罪犯从事纺织﹑制鞋﹑印刷﹑编制藤柳器具等劳动。辛亥革命后,平民习艺所成为各地官办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抗日战争后已不再存在。
庶吉士 [相关解释]
1.明﹑清官名。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武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代重翰林,天顺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清沿明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六。参见"庶常"。
散馆 [相关解释]
1.明清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馀分发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
月料钱 [相关解释]
1.唐初置公廨本钱﹐拨公款由各州令史经营﹐每人以五十贯以下﹐四十贯以上为本钱交市肆贩易﹐每月纳利四千﹐名月料钱。唐崔涵有《议州县官月料钱状》。崔涵﹐一作"崔沔"。亦省称"月料"。
民壮 [相关解释]
1.旧时被征募服役的壮丁。 2.清代州﹑县官衙前卫兵。也叫壮班。
牧宰 [相关解释]
1.泛指州县长官。州官称牧,县官称宰。
王祯 [相关解释]
元代农学家。字伯善,东平(今属山东)人。曾任县官,倡导种植桑麻黍麦,推广先进农具。又创制木活字,设计转轮排字盘。著有《农书》。
留馆 [相关解释]
1.清制,进士之中在一甲里一二三名的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在二甲﹑三甲里的,再应朝考,成绩优者到翰林院学习三年,称"庶吉士"。学习期满,举行"散馆"考试,优等的授翰林院正式官职,原为二甲进士授编修,原为三甲进士授检讨,称为"留馆"。未留馆的,可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
知县 [相关解释]
官名。唐代佐官代理县令称知县事。宋代派朝臣充当县的长官称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明代始正式用作一县长官名称。清代沿用。
私觌官 [相关解释]
1.指唐代出使外国的朝臣所保荐的州县官员。
緑衣使者 [相关解释]
1.鹦鹉的别名。唐代长安豪民杨崇义被妻刘氏和邻人李弇谋杀,县官至杨家勘察,架上鹦鹉忽作人言,说杀害家主的是刘氏和李弇,案情于是大白。唐玄宗因封鹦鹉为"緑衣使者",交付后宫喂养,张说并为之作《绿衣使者传》。事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鹦鹉告事》◇因以"緑衣使者"为鹦鹉之别名。 2.绿毛龟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绿毛龟》。 3.今邮递员着绿色制服,亦称绿衣使者。
羡余 [相关解释]
1.盈馀;剩馀。 2.唐以后地方官员以赋税盈馀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 3.清代州县在正赋外还增征附加额,这部分收入除去实际耗费和归州县官吏支配的以外,其馀的解送上司,名为羡馀。
茂宰 [相关解释]
1.旧时对县官的敬称。
讨絶单 [相关解释]
1.索要绝单。谓非法杀害犯人。絶单﹐狱吏向主管州县官报告在押犯人身死气绝的单子。
议民 [相关解释]
1.与郡县官议论政事的士人。
赤历 [相关解释]
1.亦作"赤历"。 2.宋至清初,上级财政机关稽核各州县官府钱粮的册籍。
郡课 [相关解释]
1.《后汉书.百官志五》"﹝令﹑长﹑侯国之相﹞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刘昭注引胡广曰"秋冬岁尽……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汉代指郡对属县官吏的年终考绩◇因以"郡课"借指基层地方官的治绩。
铨部 [相关解释]
1.主管盐官吏的部门。唐代文官由吏部铨选﹐武职由兵部铨选。宋初吏部铨选官员﹐仅限州县官及幕。文官少卿﹑监以上中书主之﹐京朝官由审官院主之﹔武官刺史﹑副率以上内职由枢密院主之。至明代﹐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历代吏部职掌甚重﹐故常以"铨部"指吏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