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古代的内容。
带有古代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举
[相关解释]
1.谓一次行动。 2.谓鸟类一飞。 3.古代称一次杀牲陈设盛馔为"一举"。 4.谓举起一次。 5.一次应试。
1.谓一次行动。 2.谓鸟类一飞。 3.古代称一次杀牲陈设盛馔为"一举"。 4.谓举起一次。 5.一次应试。
一井
[相关解释]
1.古代井田制的一种单位。以九百亩为一井。 2.一口水井;一眼泉水。 3.一个市井;一座市镇。
1.古代井田制的一种单位。以九百亩为一井。 2.一口水井;一眼泉水。 3.一个市井;一座市镇。
一人
[相关解释]
1.古代称天子。亦为天子自称。 2.一个人。 3.犹一体。 4.谓使全国之人齐心协力。
1.古代称天子。亦为天子自称。 2.一个人。 3.犹一体。 4.谓使全国之人齐心协力。
一元大武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用牛的别称。
1.古代祭祀用牛的别称。
一党
[相关解释]
1.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一党。 2.一派;同伙。 3.一个政党。
1.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一党。 2.一派;同伙。 3.一个政党。
一匹
[相关解释]
1.表数量。用于布帛,古代以四丈为一匹。亦指整卷的布帛,长度不一。 2.表数量。用于牲畜或禽鸟。 3.表数量。犹一片。用于连接成片的物体。
1.表数量。用于布帛,古代以四丈为一匹。亦指整卷的布帛,长度不一。 2.表数量。用于牲畜或禽鸟。 3.表数量。犹一片。用于连接成片的物体。
一口钟
[相关解释]
一种披在身上没有袖子的外衣,因形状像钟(古代乐器),故称不知从哪里拖到一件又破又旧的一口钟,围在身上,拥抱而卧。
一种披在身上没有袖子的外衣,因形状像钟(古代乐器),故称不知从哪里拖到一件又破又旧的一口钟,围在身上,拥抱而卧。
一品锅
[相关解释]
1.一种类似火锅的用具,用金属制成,上面是锅,下面是盛炭火的座子。亦指把鸡﹑鸭﹑火腿﹑肘子﹑香菇等放在一品锅里制成的菜肴。一品为古代最高官阶﹐故有此美称。
1.一种类似火锅的用具,用金属制成,上面是锅,下面是盛炭火的座子。亦指把鸡﹑鸭﹑火腿﹑肘子﹑香菇等放在一品锅里制成的菜肴。一品为古代最高官阶﹐故有此美称。
一宫
[相关解释]
1.古代历法以周天三百六十度的十二分之一,即三十度为一宫。
1.古代历法以周天三百六十度的十二分之一,即三十度为一宫。
一屋
[相关解释]
1.一所房子。 2.满一间房子。 3.古代田地区划,三夫为一屋。
1.一所房子。 2.满一间房子。 3.古代田地区划,三夫为一屋。
一属
[相关解释]
1.古代划分地域的一种单位。十县为一属。 2.一套。
1.古代划分地域的一种单位。十县为一属。 2.一套。
一屯
[相关解释]
1.古代军队作战时的一个单位。 2.屯田的一个单位。
1.古代军队作战时的一个单位。 2.屯田的一个单位。
一揆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1.《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一枕黄粱
[相关解释]
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旅舍遇道士吕翁授与青瓷枕,卢就枕入梦,历尽人间荣华富贵,寿过八十,位极人臣。一觉醒来,见旅舍主人蒸黍尚未熟。黍,一种黏性小米,其色黄,也称黄黍。古代北方人常常把黄粱和黍混为一物。明代汤显祖根据《枕中记》本事写成的戏曲《邯郸记》,即将蒸黍”改为炊黄粱”◇因以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表示世事无常,转眼成空。
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旅舍遇道士吕翁授与青瓷枕,卢就枕入梦,历尽人间荣华富贵,寿过八十,位极人臣。一觉醒来,见旅舍主人蒸黍尚未熟。黍,一种黏性小米,其色黄,也称黄黍。古代北方人常常把黄粱和黍混为一物。明代汤显祖根据《枕中记》本事写成的戏曲《邯郸记》,即将蒸黍”改为炊黄粱”◇因以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表示世事无常,转眼成空。
一概
[相关解释]
①一种标准。概,古代量米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引申指标准一概而论|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②相同;一样万方声一概。③一头;一端病诸儒执一概,是非纷然。④副词。统统;全部生客一概不见|除了这尊玉佛,其他一概不要。
①一种标准。概,古代量米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引申指标准一概而论|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②相同;一样万方声一概。③一头;一端病诸儒执一概,是非纷然。④副词。统统;全部生客一概不见|除了这尊玉佛,其他一概不要。
一殿
[相关解释]
1.一座殿堂。 2.古代考核制度,官吏因罪过而受一定的处罚称为一负,积若干负称为一殿。《北史.郭祚传》"祚奏言'考察令公清独着,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通典.刑二》"﹝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隋书.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按,汉代只分"殿"﹑"最",或但言"负",此为后起之制。 3.满殿。
1.一座殿堂。 2.古代考核制度,官吏因罪过而受一定的处罚称为一负,积若干负称为一殿。《北史.郭祚传》"祚奏言'考察令公清独着,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通典.刑二》"﹝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隋书.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按,汉代只分"殿"﹑"最",或但言"负",此为后起之制。 3.满殿。
一注
[相关解释]
1.一笔。多指钱财言。 2.犹一壶。注,即注子。古代的一种酒器。
1.一笔。多指钱财言。 2.犹一壶。注,即注子。古代的一种酒器。
一献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和宴饮时进酒一次为一献。
1.古代祭祀和宴饮时进酒一次为一献。
一端
[相关解释]
1.指物件的一头。 2.指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3.表布帛数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为一匹,一端为半匹,其长度相当于二丈。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数量。
1.指物件的一头。 2.指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3.表布帛数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为一匹,一端为半匹,其长度相当于二丈。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数量。
一笏
[相关解释]
1.笏为古代朝会时所执的手板,长方形◇因以一笏表示物之狭长者。 2.古称银五十两为一笏,相当于一锭。
1.笏为古代朝会时所执的手板,长方形◇因以一笏表示物之狭长者。 2.古称银五十两为一笏,相当于一锭。
一算
[相关解释]
1.一根算筹。 2.汉代商贾税和对成年人所征人头税的一个计数单位。 3.古代推算历数的一个单位。 4.一次谋划。
1.一根算筹。 2.汉代商贾税和对成年人所征人头税的一个计数单位。 3.古代推算历数的一个单位。 4.一次谋划。
一粟
[相关解释]
1.古代长度和重量单位。 2.喻物之细微渺小。
1.古代长度和重量单位。 2.喻物之细微渺小。
一耦
[相关解释]
1.古代射箭时两人一组谓之一耦。 2.二耜为一耦。 3.一个双数。与"一奇"相对。
1.古代射箭时两人一组谓之一耦。 2.二耜为一耦。 3.一个双数。与"一奇"相对。
一腊
[相关解释]
1.犹一冬。 2.宋代民间风俗,生子七日为一腊,有一腊﹑二腊﹑三腊﹑满月等说法。 3.佛教沿用印度古代婆罗门雨期禁足的旧习,在戒律中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于夏季(雨期)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完毕后,称为"一腊",受戒后一年亦称"一腊"。
1.犹一冬。 2.宋代民间风俗,生子七日为一腊,有一腊﹑二腊﹑三腊﹑满月等说法。 3.佛教沿用印度古代婆罗门雨期禁足的旧习,在戒律中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于夏季(雨期)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完毕后,称为"一腊",受戒后一年亦称"一腊"。
一茎六穗
[相关解释]
1.古代有嘉禾一茎六穗﹑一茎九穗的记载,认为是祥瑞之兆。
1.古代有嘉禾一茎六穗﹑一茎九穗的记载,认为是祥瑞之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相关解释]
驷古代四匹马拉的车。一句话说出了口,四匹马拉的车也难以追赶。表示说话算数的意思。语出《论语·颜渊》驷不及舌。”
驷古代四匹马拉的车。一句话说出了口,四匹马拉的车也难以追赶。表示说话算数的意思。语出《论语·颜渊》驷不及舌。”
一辈
[相关解释]
1.犹一列。 2.古代骑兵编制单位,六十骑为"一辈"。 3.犹言一流,一类。 4.一个世代。 5.指同辈。
1.犹一列。 2.古代骑兵编制单位,六十骑为"一辈"。 3.犹言一流,一类。 4.一个世代。 5.指同辈。
一迭
[相关解释]
1.古代以吹角十二声为一叠。 2.犹一曲。叠,乐曲的迭奏。
1.古代以吹角十二声为一叠。 2.犹一曲。叠,乐曲的迭奏。
一逢掖
[相关解释]
1.指一个儒生。逢掖,古代读书人所穿的一种大掖之衣。
1.指一个儒生。逢掖,古代读书人所穿的一种大掖之衣。
一金
[相关解释]
1.古代钱币数量名称。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亦用以称银一两。 2.指少量钱财。 3.指一种合金。 4.谓敲锣一声。金,指锣。
1.古代钱币数量名称。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亦用以称银一两。 2.指少量钱财。 3.指一种合金。 4.谓敲锣一声。金,指锣。
一铢
[相关解释]
1.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2.喻轻微。
1.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2.喻轻微。
一阳生
[相关解释]
1.冬至后白天渐长,古代认为是阳气初动,故冬至又称"一阳生"。
1.冬至后白天渐长,古代认为是阳气初动,故冬至又称"一阳生"。
一阴生
[相关解释]
1.夏至后白天渐短,古代认为是阴气初动,所以夏至又称"一阴生"。
1.夏至后白天渐短,古代认为是阴气初动,所以夏至又称"一阴生"。
一鼓作气
[相关解释]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擂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刚被激发,最为旺盛◇多以比喻趁着劲大气盛之时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擂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刚被激发,最为旺盛◇多以比喻趁着劲大气盛之时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丁中
[相关解释]
1.古代课税,征徭役,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丁中为其中主要两类。此制始于北齐。历代迭有变更。
1.古代课税,征徭役,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丁中为其中主要两类。此制始于北齐。历代迭有变更。
丁徭
[相关解释]
1.古代成年男子所服的劳役。
1.古代成年男子所服的劳役。
丁村人
[相关解释]
古代人类的一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化石在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
古代人类的一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化石在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
七事
[相关解释]
1.古代治国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 2.指天﹑地﹑民与四时之务。 3.唐代武官随身佩带的七件东西。指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 4.同"七件事"。
1.古代治国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 2.指天﹑地﹑民与四时之务。 3.唐代武官随身佩带的七件东西。指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 4.同"七件事"。
七人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天子的七位诤臣。
1.指古代天子的七位诤臣。
七出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社会丈夫离弃妻子的七种借口,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多口舌、窃盗。
中国古代社会丈夫离弃妻子的七种借口,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多口舌、窃盗。
七十二钻
[相关解释]
1.谓多次钻龟占卜。古代占卜者钻灼龟甲,使兆坼见于表面以定吉凶。
1.谓多次钻龟占卜。古代占卜者钻灼龟甲,使兆坼见于表面以定吉凶。
七历
[相关解释]
1.指古代《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三统历》七种历法。
1.指古代《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三统历》七种历法。
七商
[相关解释]
1.古代燕乐中的商声七调。
1.古代燕乐中的商声七调。
七均
[相关解释]
1.古代以七音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为宫音,以律为宫所建立的七种音阶,称为"七均"。
1.古代以七音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为宫音,以律为宫所建立的七种音阶,称为"七均"。
七始
[相关解释]
1.古代乐论,以十二律中的黄钟﹑林钟﹑太簇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为春夏秋冬之始,合称"七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律历.七始》。 2.作为乐曲名。
1.古代乐论,以十二律中的黄钟﹑林钟﹑太簇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为春夏秋冬之始,合称"七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律历.七始》。 2.作为乐曲名。
七宝团坘
[相关解释]
1.圆月的美称。古代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故云。
1.圆月的美称。古代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故云。
七宫
[相关解释]
1.古代燕乐中的宫声七调。
1.古代燕乐中的宫声七调。
七尺
[相关解释]
1.古代指二十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
1.古代指二十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
七戎
[相关解释]
1.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1.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七曜历
[相关解释]
1.以日﹑月和五星纪日的历法。我国通行顺序为日﹑月﹑火﹑水﹑木﹑金﹑土,周而复始。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于古代埃及)。我国四世纪时曾有此法。八世纪时摩尼教徒又由中亚康国传入我国。《新唐书.艺文志三》载有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敦煌发现的历书和占星术著作亦有用七曜历者。
1.以日﹑月和五星纪日的历法。我国通行顺序为日﹑月﹑火﹑水﹑木﹑金﹑土,周而复始。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于古代埃及)。我国四世纪时曾有此法。八世纪时摩尼教徒又由中亚康国传入我国。《新唐书.艺文志三》载有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敦煌发现的历书和占星术著作亦有用七曜历者。
七牢
[相关解释]
1.牛﹑羊﹑豕三牲各七。古代天子馈赐诸侯的礼品。
1.牛﹑羊﹑豕三牲各七。古代天子馈赐诸侯的礼品。
七緵布
[相关解释]
1.古代的一种粗布。
1.古代的一种粗布。
七羽
[相关解释]
1.古代燕乐中的羽声七调。
1.古代燕乐中的羽声七调。
七角
[相关解释]
1.古代燕乐中的角声七调。
1.古代燕乐中的角声七调。
七轮扇
[相关解释]
1.古代以机轮运转的一种风扇。
1.古代以机轮运转的一种风扇。
七郊
[相关解释]
1.统称古代在郊外祀五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及天地的祭礼。
1.统称古代在郊外祀五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及天地的祭礼。
七醢
[相关解释]
1.古代的七种肉酱。
1.古代的七种肉酱。
七闽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
1.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
七驺
[相关解释]
1.七个驾御车马的吏役。《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驺,咸驾。"郑玄注"七驺,谓趣马,主为诸官驾说者也。"说,通"脱"。驾说,谓驾车﹑脱车。孔颖达疏引皇侃曰"天子马有六种,种别有驺,则六驺也。又有搆主之人,并六驺为七,故为七驺。" 2.古代官员出行时,在前头开道的七名骑卒。
1.七个驾御车马的吏役。《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驺,咸驾。"郑玄注"七驺,谓趣马,主为诸官驾说者也。"说,通"脱"。驾说,谓驾车﹑脱车。孔颖达疏引皇侃曰"天子马有六种,种别有驺,则六驺也。又有搆主之人,并六驺为七,故为七驺。" 2.古代官员出行时,在前头开道的七名骑卒。
万井
[相关解释]
1.古代以地方一里为一井,万井即一万平方里。 2.千家万户。
1.古代以地方一里为一井,万井即一万平方里。 2.千家万户。
万指
[相关解释]
1.一万个手指。古代以手指来计算奴隶的人数,万指即千人。常用以形容奴仆之众多。
1.一万个手指。古代以手指来计算奴隶的人数,万指即千人。常用以形容奴仆之众多。
万斛
[相关解释]
1.极言容量之多。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1.极言容量之多。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万舞
[相关解释]
1.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亦泛指舞蹈。
1.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亦泛指舞蹈。
万里侯
[相关解释]
1.古代由立功边远地区而受封的侯爵。
1.古代由立功边远地区而受封的侯爵。
万雉
[相关解释]
1.极言城墙周围之广。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借指王城。
1.极言城墙周围之广。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借指王城。
丈八蛇矛
[相关解释]
1.矛名,古代兵器。
1.矛名,古代兵器。
丈夫国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国名。
1.古代传说中的国名。
丈夫子
[相关解释]
1.儿子;男孩。古代子女通称子,男称丈夫子,女称女子子。
1.儿子;男孩。古代子女通称子,男称丈夫子,女称女子子。
三j
[相关解释]
1.古代卜筮之法。
1.古代卜筮之法。
三京
[相关解释]
1.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唐以雍州为西京,河南为东京,太原为北京。 2.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1.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唐以雍州为西京,河南为东京,太原为北京。 2.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三侑
[相关解释]
1.三劝食。古代贵族大食或祭祀之礼。 2.同"三宥"。
1.三劝食。古代贵族大食或祭祀之礼。 2.同"三宥"。
三兆
[相关解释]
1.古代烧灼龟甲以卜吉凶,其裂纹似玉﹑似瓦﹑似原田者,称为"三兆"。 2.占卜三次。
1.古代烧灼龟甲以卜吉凶,其裂纹似玉﹑似瓦﹑似原田者,称为"三兆"。 2.占卜三次。
三关
[相关解释]
1.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约在今之山西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强敌?"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2)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江关(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今四川旧昭化西北)。《文选.干宝》"三关电扫,刘禅入臣。"李善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3)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在今河南信阳南。《南齐书.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2.(4)溢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在
1.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约在今之山西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强敌?"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2)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江关(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今四川旧昭化西北)。《文选.干宝》"三关电扫,刘禅入臣。"李善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3)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在今河南信阳南。《南齐书.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2.(4)溢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在
三刑
[相关解释]
1.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
1.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
三刻
[相关解释]
1.古代分一昼夜为百刻,三刻相当于今时四十三分。
1.古代分一昼夜为百刻,三刻相当于今时四十三分。
三削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对诸侯考绩,无功者即予削黜。一削地,二削爵,三削而地尽,合称三削。见汉班固《白虎通.考黜》。
1.古代天子对诸侯考绩,无功者即予削黜。一削地,二削爵,三削而地尽,合称三削。见汉班固《白虎通.考黜》。
三加
[相关解释]
1.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称为三加。 2.指三次加兵。
1.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称为三加。 2.指三次加兵。
三势
[相关解释]
1.古代军事学上的术语。《淮南子.兵略训》"兵有三势,有二权,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气势,谓斗志;地势,谓选择有利之地理条件;因势,谓善伺敌之间隙。
1.古代军事学上的术语。《淮南子.兵略训》"兵有三势,有二权,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气势,谓斗志;地势,谓选择有利之地理条件;因势,谓善伺敌之间隙。
三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三千
[相关解释]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 2.泛言数目之多。 3.指三千大千世界。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 2.泛言数目之多。 3.指三千大千世界。
三危
[相关解释]
1.三件可危之事。 2.古代西部边疆山名。《书.禹贡》"三危既宅。"孔传"三危为西裔之山也。"《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按关于三危的位置,说法不一。一说今甘肃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说在甘肃岷山之西南。一说在云南。参见"三危山"。
1.三件可危之事。 2.古代西部边疆山名。《书.禹贡》"三危既宅。"孔传"三危为西裔之山也。"《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按关于三危的位置,说法不一。一说今甘肃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说在甘肃岷山之西南。一说在云南。参见"三危山"。
三卿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的司徒﹑司马﹑司空『改司马为太尉。 2.指上﹑中﹑下卿。 3.指春秋晋之韩﹑魏﹑赵三大卿族。
1.指古代的司徒﹑司马﹑司空『改司马为太尉。 2.指上﹑中﹑下卿。 3.指春秋晋之韩﹑魏﹑赵三大卿族。
三古
[相关解释]
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称。所指时限各别。 2.泛指古代。 3.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称。所指时限各别。 2.泛指古代。 3.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三后
[相关解释]
1.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
1.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
三周
[相关解释]
1.古代亲迎之礼。新郎亲御妇车,车轮行三周匝,再交由御人驾御。 2.三度环绕。 3.三周年。
1.古代亲迎之礼。新郎亲御妇车,车轮行三周匝,再交由御人驾御。 2.三度环绕。 3.三周年。
三商
[相关解释]
1.犹言三刻。古代以漏刻计时,谓之商。《诗·齐风·东方未明》"狂夫瞿瞿"唐孔颖达疏"《尚书纬》谓刻为商。郑作《士昏礼》目録云'日入三商为昏',举全数以言耳。"后亦以"三商"指漏刻。明杨慎《梁白纻舞歌》之一"高张洞越吹参差﹐二八递代三商移。"清惠周惕《再用衣字韵》"年来无梦到彤扉﹐卧听三商玉漏稀。"一说﹐商为"啇"之讹字﹐"三商"应为"三啇"。明焦竑《焦氏笔乘·三啇》"《士昏礼》'漏下三啇为昏。'啇,音滴,与夏﹑商之商不同。苏易简文'三啇而眠,高舂而起。'用其语也。今人多误读。"近人朱起凤亦持此说,谓"啇"
1.犹言三刻。古代以漏刻计时,谓之商。《诗·齐风·东方未明》"狂夫瞿瞿"唐孔颖达疏"《尚书纬》谓刻为商。郑作《士昏礼》目録云'日入三商为昏',举全数以言耳。"后亦以"三商"指漏刻。明杨慎《梁白纻舞歌》之一"高张洞越吹参差﹐二八递代三商移。"清惠周惕《再用衣字韵》"年来无梦到彤扉﹐卧听三商玉漏稀。"一说﹐商为"啇"之讹字﹐"三商"应为"三啇"。明焦竑《焦氏笔乘·三啇》"《士昏礼》'漏下三啇为昏。'啇,音滴,与夏﹑商之商不同。苏易简文'三啇而眠,高舂而起。'用其语也。今人多误读。"近人朱起凤亦持此说,谓"啇"
三夏
[相关解释]
1.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 2.三个夏季,即三年。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 4.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
1.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 2.三个夏季,即三年。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 4.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
三天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 2.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 3.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 4.泛指天空。 5.指清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前﹑中﹑后三殿。
1.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 2.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 3.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 4.泛指天空。 5.指清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前﹑中﹑后三殿。
三夫人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后宫分主六宫之官。
1.古代天子后宫分主六宫之官。
三头政治
[相关解释]
古代罗马共和国末期,三位有势力的人物结成的政治同盟。共两次。前一次由恺撒、庞培、克拉苏三人于公元前60年秘密结成,共同对抗元老院◇克拉苏死,恺撒与庞培发生内战,前三头政治”结束◇一次由屋大维、安东尼和李必达三人于前43年公开结成,共同对付反对派。获胜后,三人划分了势力范围◇李必达被屋大维剥夺军权,屋大维与安东尼发生内战,前30年安东尼自杀,后三头政治”结束。屋大维遂成为罗马最高统治者,建立罗马帝国。
古代罗马共和国末期,三位有势力的人物结成的政治同盟。共两次。前一次由恺撒、庞培、克拉苏三人于公元前60年秘密结成,共同对抗元老院◇克拉苏死,恺撒与庞培发生内战,前三头政治”结束◇一次由屋大维、安东尼和李必达三人于前43年公开结成,共同对付反对派。获胜后,三人划分了势力范围◇李必达被屋大维剥夺军权,屋大维与安东尼发生内战,前30年安东尼自杀,后三头政治”结束。屋大维遂成为罗马最高统治者,建立罗马帝国。
三夷
[相关解释]
1.古代居住在浙江东南沿海的三个部族,是百越的一支。
1.古代居住在浙江东南沿海的三个部族,是百越的一支。
三官
[相关解释]
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 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 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
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 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 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
三宥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侑"。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侑"。
三宫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夫人之宫。 2.指后妃之宫。 3.谓天子﹑太后﹑皇后。 4.谓明堂﹑辟雍﹑灵台。 5.指紫微﹑太微﹑文昌三星座。 6.道教谓双目为绛宫﹑两耳为玉堂宫,鼻口为明堂宫∠称"三宫"。 7.道教指西玄山清灵宫﹑葛衍山紫阳宫﹑郁绝根山极真宫。
1.古代诸侯夫人之宫。 2.指后妃之宫。 3.谓天子﹑太后﹑皇后。 4.谓明堂﹑辟雍﹑灵台。 5.指紫微﹑太微﹑文昌三星座。 6.道教谓双目为绛宫﹑两耳为玉堂宫,鼻口为明堂宫∠称"三宫"。 7.道教指西玄山清灵宫﹑葛衍山紫阳宫﹑郁绝根山极真宫。
三家
[相关解释]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三寝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诸侯的三座宫室。
1.古代天子﹑诸侯的三座宫室。
三居
[相关解释]
1.古代依罪行的轻重分别将犯人流放到远近不同的三个地方。
1.古代依罪行的轻重分别将犯人流放到远近不同的三个地方。
三属
[相关解释]
1.三次斟酒。 2.指古代战士上身﹑髀部﹑胫部的铠甲相连以掩蔽全身。 3.三度会盟。
1.三次斟酒。 2.指古代战士上身﹑髀部﹑胫部的铠甲相连以掩蔽全身。 3.三度会盟。
三年丧
[相关解释]
1.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1.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三庙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大夫为供祀祖先所立之庙。
1.指古代大夫为供祀祖先所立之庙。